资源简介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正式打开小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第一扇大门。本课学习的内容重点包括两点:一、能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二、能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通过探究使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物体,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并能够用科学的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做简单的观察记录。【学情分析】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难点:能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器材准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透明玻璃球、乒乓球、橡皮、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导言: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说过的,在学习科学的时候,经常要问的三个问题吗?生:记得,一问是什么?二问怎么做?三问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二、认识物体(一)什么是物体?师:我们先来解决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体呢?(依次出示课件中常见的物体,学生喊出它们的名称)师:对,这些都是物体,我们身边的物体很多很多,我们生活在物体的海洋中。(二)辨认比较常见的物体。(课件依次出示玻璃球、木块、乒乓球、塑料杯、橡皮)师:我们能很快叫出这些物体的名称,说明它们有明显的不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要想找出出物体间的不同特点,就要从观察开始。设计意图:这些物体比较常见,又比较典型,特征分明,便于下一步观察。三、任务一:对比观察师:请同学们拿出木块,进行观察,小组讨论之后,派出代表说说它有哪些特征。(学生观察,教师巡视)生:木块是正方体的,是白色的。师:还有吗?如果老师说,木块是硬的,大家相信吗?(生摇头)师:那好,请你们拿出塑料杯。先捏一下木块,再捏一下塑料杯,会有什么发现?学生做过之后,发现了二者的软硬不同。师:所以,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时,往往需要和其他物体进行两两对比,才能发现它的特征。四、任务二:多感官观察师:我们观察物体时,只用眼睛吗?要用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生:我们可以用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用手摸……教师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师:现在,我们选择木块来进行观察。请同学们注意提示图片中,都用到了哪些感官。分小组观察,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生1:我们按照第一幅图片的提示进行观察,用眼睛去看,发现木块是白色的,形状是正方体的。生2:我们按照第二幅图片的提示进行观察,用鼻子去闻,发现木块是没有气味的,橡皮有淡淡的香味。生3:我们按照第三幅图片的提示进行观察,用手去摸,发现木块有点划手,玻璃球挺光的。(此时教师要适当提出“光滑”和“粗糙”两个词)生4:我们按照第四幅图片的提示进行观察,用手去掂,发现木块较重,橡皮较轻。设计意图: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尚未成熟,自由程度过大,会导致偏离教学主线过多,在纠正过程中会浪费太多时间。所以不妨缓一缓,在规定范围内让学生观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后,再放开手给他们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五、做总结,填表格教师做总结,画出思维导图,让学生整体理解全课内容,形成系统印象。表格要求学生回到家里在家长的配合下粘贴。设计意图:思维导图的运用是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表格处理,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填写困难;另一方面如果预先剪好后,小孩子很容易弄丢、弄坏。所以不如在家长配合下完成,学生也可以借机回顾本课内容。六、练习巩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开展丰富的联系活动,适当予以物品奖励,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七、情感教育以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作为结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观察的情感。【板书设计】发现物体的特征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