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井冈山精神全面解读 百年辉煌党史学习井冈山精神 前 言 井冈山精神是一大批革命前辈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创的以“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为核心内容;以“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为重要内容;以“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为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上的具体体现的重要革命精神,其拥有丰富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是值得我们努力学习的珍贵的精神财富。 目 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井冈山精神产生的背景 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诞生 第四部分 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 井冈山精神产生的背景 井冈山精神产生的背景 产生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随着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 1927年7月,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在共产党力量较强、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4个省举行秋收暴动,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决定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去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井冈山精神产生的背景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敌强我弱,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攻打中心城市受挫。1927年 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适时放弃了进攻中心城市长沙的原定计划,率领起义部队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区进发,开展游击战争。 1927年9月29日,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进行了改编(即三湾改编), 10月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得到当地武装袁文才和王佐的帮助,得以进驻茅坪、茨坪,安置部队伤病员,设立了留守处,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产生背景: 井冈山精神产生的背景 部队到达井冈山之初,周围各县的党组织已遭到完全破坏,只剩下少数藏匿避难的党员,群众的革命情绪也由于大革命的失败受到严重的挫折,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血腥“围剿”的同时,经济上对边区长期严密封锁,环境极为艰苦。 在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下,毛泽东首先着手恢复和重建边界各级党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了边界各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同时,毛泽东在理论上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革命精神的开端没有井冈山精神,就没有井冈山道路,反之,没有井冈山道路,也没有井冈山精神。 开辟革命道路: 第二部分 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精神支柱。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的革命火种靠什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有了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就会产生战胜困难、战胜敌人的精神力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视死如归,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精神饱满、斗志旺盛。 精神灵魂 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时期,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哪里,应当怎么走?亟待中国共产党人回答。然而,就党的整体来说,思想还束缚在以城市起义为中心发动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中,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未能正确回答这一根本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的井冈山斗争实践中,以勇闯新路的大无畏气概,经过艰难的摸索和创新,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正确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开辟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能够开辟,能够成功,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之上的。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选择,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是我们党勇闯新路的第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的行动,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之源。 精神核心 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井冈山所处的湘赣边界,因地处边陲,在经济上基本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种落后的自然经济状况,决定了根据地经济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加上国民党军队里三层外三层的严密经济封锁,井冈山军民遭受的经济困难是空前未有的。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感叹道:“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 井冈山的物质生活如此艰苦,可红军战士没有怨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那首脍炙人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的红军歌谣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精神核心 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红军始终关心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红军之所以能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之情。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同志经常教育部队,革命军来自人民,为人民当兵,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参加,革命将一事无成。 红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起来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他们关心群众疾苦,做群众的贴心人;他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实行“三项纪律”、“六项注意”。红军的做法得到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红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井冈山人民就把革命当作自己的生命和无尚光荣的旗帜。 精神根本 第三部分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诞生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诞生 三大纪律是: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队伍从遂川大汾经黄坳上井冈山,上山前在荆竹山的一个小村子宿营。次日在村边大路上集合部队,毛泽东登上路边的雷打石向部队简略介绍了井冈山的情况后,向大家说:“今天,我们就要上井冈山,要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要和王佐的部队搞好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没有群众的支持,根据地是建立不起来的。” 三大纪律的诞生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诞生 八项注意是: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 1928年初,部队打下递川。毛泽东不断找群众谈话,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群众意见归纳起来。集合部队,在遂川李家坪,宣布了六项注意:一、说话要和气;二、买卖要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捆稻草;六、上门板。毛泽东还解释说:“损坏老百姓的东西,一定要赔偿。虽说打破了旧缸赔新缸,新缸不如旧缸光,但赔总比不赔好。”为什么要上门板?以往借群众的门板睡觉,还的时候常常搞错,群众没法上门板,只好再去找回自己的门板来。于是就要求指战员借谁家的门板还要将门板上回去,才不至搞错,群众也不会有意见了。 八项注意的诞生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诞生 1927 年10 月至1929 年1 月,在井冈山红军与敌人大小近百次、平均数天一次的战斗中,人民群众纷纷为红军送茶送饭、站岗放哨、捕捉敌情等等,有力地保证了红军连续粉碎江西敌人的4次“进剿”、湘赣两省敌军的3次“会剿”,取得重大胜利。在人民群众的大力帮助下,红军渡过了难关,粉碎了敌人的军事打击和经济封锁,取得了无数次革命斗争的胜利。 粉碎敌人的围剿 第四部分 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伟大的理想信念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井冈山革命理想教育要坚持下去。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和不断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着丰富的内容。而产生于我们党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井冈山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说 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弘扬井冈山精神要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听党的指挥,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达成企业战略的信心。我们要坚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理论的信仰;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和失误,坚定对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我们要正确认识党内存在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坚定对党的正确领导的信赖;我们要科学处理树立远大理想与立足当前的关系,把个人追求融入企业长远发展之中,坚定信念,进取担当,聚焦目标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把上海分公司做大做强。 新时代弘扬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激励员工节约生产成本,推动员工注重创新。领导干部更应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八项规定”, 勤政廉洁,做好员工的表率。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善谋发展之道,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把握发展之机,变机遇为效益;是增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意识、做到“闯、拼、干”,“闯”就是勇于探索,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拼”就是勇于拼搏,“干”就是苦干实干,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学习井冈山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谢谢您的欣赏 百年辉煌党史学习井冈山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