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冷和热》 第一课《冷热与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 ) 2.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 )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4.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 ) 5..生活中常见温度计:( )等。 第二课《热胀冷缩》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 ),遇冷时体积会( )。这种现象叫作( )。 3..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有: 第三课《水受热以后》 1.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 )。 2.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是:融化前温度( ),融化时温度( ),融化后温度( )。 3.继续给水加热发现:水沸腾前温度( ),沸腾以后继续加热水温( )。 4.在一般情况下,水受热后,体积会( ),当温度升高到( )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温度将(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 )。 第四课《水遇冷以后》 1.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 )。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 )。 3.水在自然界中能以( )、( )、( )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第五课《地球》 1.生活在海边的人发现: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到( )再看到( ),推测海面( );古希腊学者( )根据( )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 )物体。 2.( )环球航行从( )出发,始终向( )航行,最终又回到了( )。 3.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 )从太空看到了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 )。 4.( )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5.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 ) ;蓝色部分可能是( );咖啡色部分可能是( );绿色部分可能( )。 第六课《月球》 1.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 )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 )、( )和( )。许多年来,科学家一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结合观测证据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 )而形成的。 2.影响环形山大小的因素是:( )( )。太阳光斜射月面时,环形山最明显。 3.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 )。( )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还是迄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 )和( ),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 )。 4.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美国的( ) 5.月相的变化周期是农历一个月,上半月的月相特点:由( )到( ),( )边亮;下半月的月相特点:由( )到( ),( )边亮。 第七课《太阳》 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 )℃,内部温度可达( )万℃。它的体积相当于( )万个地球那么大。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 )。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为( )千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30万千米/秒。算一算:此刻照在你身上的阳光是( )分( )秒之前从太阳发出的。 3.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 ),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4.一日内,太阳位于上中天时,其高度达到最大值,称为( )。以正午太阳高度为对称点,上午和下午的太阳高度呈轴对称。 第八课《太阳钟》 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 ),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由( )变( )再到( )。 2.太阳的( )和( )决定了影子的( )和( )。 3.一天中最短的影子出现在( )。 4.古代人早就注意到( )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晷”)。日晷包括( )和( )。日晷的种类:太阳钟、( )日晷、立式日晷、( )日晷。 第三单元《昆虫》 第九课《庞大的“家族”》 1.?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 )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 ),约占动物总数的( )。 2.昆虫的身体分为( )、( )、( )三部分,头部有( ), 胸部有( ), 多数有一或两对( )。 3.( )是数量最多的昆虫,它们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 4.身边常见的昆虫有( )、( )、( )、( )、( )等。 第十课《养昆虫》 1昆虫的一生在( )、( )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饲养昆虫来了解它。 2.蚕卵是( )形的,呈( )色,中间凹陷。刚出壳的小蚕,全身乌黑,布满细毛,形似蚂蚁,因此叫( ),只有两三毫米长。 3.蚕的一生分为( )、( )、( )、( )四个阶段。? 第十一课《探究昆虫的奥秘》 1.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我们还可以通过( )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 2.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 )。 3.选择能够( )的问题,实验设计要( )。? 第四单元《繁殖》 第十二课《用种子繁殖》 1.种子是有( )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 )。 2.蚕豆是( )植物,种子是由种皮和胚组成的,胚包括( )、( )和( )。 3.玉米是( )植物,种子的胚由( )、( )、( )?和( )构成。 4.无论种子怎么摆放,发芽后总是根( ),芽( ) 5.有( )、( )和( ),种子才能萌发。 6.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很多:蒲公英借助( )传播种子;椰子依靠( )去“旅行”;鬼针草依靠( )传播种子;野樱桃靠( )传播种子;凤仙花传播种子的方式是( ). 第十三课《用根、茎、叶繁殖》 1.?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 )来繁殖。 2.宝石花、芦荟是用( )进行繁殖;胡萝下、红薯是用( )进行繁殖;吊篮、菊花是用( )进行繁殖。 3.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繁殖的特性,创造了( )和( )等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 第十四课《动物的繁殖》 1.在自然条件下 ,大多数动物通过( )产生后代。 2?动物的繁殖包括( )、( )、( )以及( )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 3.?动物求偶的方式多种多样,如( )、( )、( )、( )等。 4.像 鱼和鸟那样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 )。像人、马、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叫( )。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十五课《生物与非生物》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 ) 2.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几乎都需要( )、( )、( )、( )。 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 )。 第十六课《动物的庇护所》 1.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家,如( )、( )、( )、( )等。 2.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土壤?,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 )。 3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 )里。 第十七课《环境变化以后》 1.生物要依赖( )生存,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为应对某些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 )的方式。 2.当季节更替时,生物适应( )的方式很多,如( )、( )、( )、( )等。 3.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的、有规律的( ),也有急速的( ), 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这些( )。 4、环境的变化,除了自然原因以外,还有( )原因,如( )、( )、( )、( )等。当生物无法适应环境变化时,等待它们的只有( )5.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 )。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 )。 第一单元《冷和热》 第一课《冷热与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②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③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4.—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 5.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有(电子水温计)、(电子体温计)、(干湿温度计)、(红外线感应温度)等。 第二课《热胀冷缩》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2.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3.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有:(①圈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②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③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等。 第三课《水受热以后》 1.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2.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是: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融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融化后温度(持续上升)。 3.在一般情况下,水受热后,体积会(变大),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温度将(不再升高)。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第四课《水遇冷以后》 1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3.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第五课《地球》 1.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 2.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从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颗蓝色的星球。 3.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 4.(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5.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 咖啡色部分可能是(山地、沙漠);绿色部分可能(耕地、森林和草原)。 第六课《月球》 1.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2.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 3.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 4.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5.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6.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 第七课《太阳》 1.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 2.(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3.太阳离地球约有(1.5亿)千米。 4.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第八课《太阳钟》 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到东),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由长变短再到长)。 2.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3.—天中最短的影子出现在(中午)。 4.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晷”)。 第三单元《昆虫》 第九课《庞大的“家族”》 1.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 (昆虫),约占动物总数的61%。 2.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 胸部有(三对足), 多数 有一或两对(翅)。 3.(甲虫)是数量最多的昆虫,它们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 4.身边常见的昆虫有(蜜蜂)、(蝴蝶)、(蚂蚁)、(蜻蜓)、(螳螂)等。 第十课《养昆虫》 1昆虫的一生在(形态)、(生活习性)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饲养昆虫来了解它。 2.蚕卵是(椭圆)形的,呈(淡灰)色,中间凹陷。刚出壳的小蚕,全身乌黑,布满细毛,形似蚂蚁,因此叫(蚁蚕) ,只有两三毫米长。 3.蚕的一生分为(蚕卵)、(蚕,即幼虫)、(蛹)、(蚕蛾,即成虫)四个阶段。 第十一课《探究昆虫的奥秘》 1.除了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观察日记,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昆虫更多的奥秘。 2.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3.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实验设计要(合理) 第四单元《繁殖》 第十二课《用种子繁殖》 1.种子是有(生命) 的。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2.蚕豆是(双子叶)植物,种子是由种皮和胚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 和(子叶) 。 3.玉米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由(胚乳)、(胚根)、(胚芽) 和(子叶)构成。 4.无论种子怎么摆放,发芽后总是根(朝下),芽(朝上) 5.有(空气)、(适当的温度)和(水),种子才能萌发。 6.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很多:蒲公英借助(风力) 传播种子;椰子依靠(水力)去“旅行”; 鬼针草依靠(人类和动物)传播种子;野樱桃靠(鸟类或其他动物)传播种子;凤仙花传播种 子的方式是(自身“弹射”) . 第十三课《用根、茎、叶繁殖》 1.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来繁殖。 2.宝石花、芦荟是用(叶)进行繁殖;胡萝下、红薯是用(根)进行繁殖;吊篮、菊花是用(茎)进行繁殖。 2.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够进行繁殖的特性,创造了(扦插)和(嫁接)等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 第十四课《动物的繁殖》 1.在自然条件下 ,大多数动物通过 (雌雄结合)产生后代。 2 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 (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 3. 动物求偶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雄蛙鸣叫)、(孔雀开屏)、 (角马搏斗)、(弹涂鱼“跳舞”)等。 4.像 鱼和鸟那样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像人、马、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十五课《生物与非生物》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2.所有的生物都会生长变化,会繁殖、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几乎都需要水、空气、温度、阳光。 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 第十六课《动物的庇护所》 1.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家,如(松鼠的洞)、(燕子的窝)、(黄鳝的穴)、(蜜蜂的巢)等。 2.大自然为植物提供了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温度、阳光和土壤 ,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3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 第十七课《环境变化以后》 1.生物要依赖(环境)生存,大自然中的非生物因素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为应对某些变化,生物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2.当季节更替时,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很多,如(雷鸟会变换羽毛颜色)、(北极狐的毛色和毛量会发生变化)、(麻雀的脂肪和毛量会发生变化)、(秋季一些树木的叶子会变黄、 飘落)等。 3.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缓慢的、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也有急速的(天气变化), 还有海啸、火山喷发、陨石撞击这些(灾害性事件)。 4.环境的变化,除了自然原因以外,还有(人为)原因,如(砍伐森林)、(城市扩张)、(工业污染)、(海洋污染)等。当生物无法适应环境变化时,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 5.有些鱼类需要在不同的水域进行周期性的迁徙,以保证它们的正常繁殖或越冬,这种行为被称为(洄游)。鱼道是供鱼类洄游通过水闸或大坝的(人工水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