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明朝的开国皇帝是( ) A.朱元璋 B.朱棣 C.朱允文 D.朱标 2.排列以下项目的时间顺序( ) ①提出“均田免粮” ②在西安建政权,国号大顺 ③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牺牲 ④李自成称闯王 ⑤高迎祥在陕北揭竿而起 ⑥李自成进占北京 A.⑤④②①⑥③ B.⑤④①②⑥③ C.⑤①④②⑥③ D.⑤⑥①②④③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说螳螂正想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正要吃它。如果把李自成比作螳螂,把明王朝比作蝉,这里的“黄雀”应该是指( ) A.辽 B.金 C.元 D.清 4.“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的作者应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康熙帝 5.据《清史稿》记载,施琅曾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1684年,统治者采纳其谏言并设置台湾府。这位统治者是( ) A.康熙皇帝 B.雍正皇帝 C.乾隆皇帝 D.道光皇帝 6.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举措。下列属于清朝的举措有( ) ①册封达赖和班禅 ②设立宣政院 ③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④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史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8.明朝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的结果是( ) A.促使百姓弃农经商,农业受到重大损害 B.败坏社会风气 C.导致明朝灭亡 D.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9.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10.“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11.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在传承中华传统医术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的内容。下列医学成就属于李时珍的是( ) A.制成“麻沸散” B.写成《伤寒杂病论》 C.写成《千金方》 D.撰写成《本草纲目》 12.清朝时期,我国小说的创作进入一个高峰期,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其中有一部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过程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命运。这部优秀作品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13.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控制军队 B.强化皇权 C.钳制思想 D.改革科举 1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 D.设于雍正年间 15.《中国历史十五讲》指出: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休养生息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材料一 乙卯(1615年)……上既削平诸国(女真各部),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黄、白、蓝镶红边,红镶白边),共为八旗。 ——《清实录》 材料二 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 清代八旗兵甲胄 (1)这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2)这个少数民族是由谁统一的? (3)这个少数民族何时建立何政权?历史上这一少数民族还由谁在何时建立过哪一政权? (4)这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后来是谁改变的?他改族名的目的是什么?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1)简要说明陈亮的观点。 材料二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 ,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2)清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观点?他持此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材料三 明末清初思想实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 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3)黄宗羲的观点是什么?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18. 遍览中国古代史,有很多对外交往的史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尽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地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 (1)材料一中体现的文明交流方式是请进来和走出去,请分别列举相关史实说明。 材料二 远洋航行的中外航海家 航海家 项目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52年 1519—1522年 航海次数 7次 4次 3次 1次 航海的船只 41—310艘 3—17艘 4—14艘 5艘 每次航行人数 2.7—2.8万人 90—1500人 未知 270人 (2)根据材料二,与西方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居于何种地位? 材料三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结合材料三说说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以史为鉴,谈谈你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ABDCA 6-10CADBC 11-15DDBDA 二. 非选择题 16. (1)女真族(满洲)。八旗制度。八旗的编制是军事的编制。 (2)努尔哈赤。 (3)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完颜阿骨打在12世纪初建立了金朝。 (4)皇太极先改族名为满洲,次年又改国号为清。目的是有意抺掉女真人曾臣服明朝的历史,以表示清与明是平等的,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鼓舞将士的斗志。 17. (1)陈亮的观点说明了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这也是两宋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情况。 (2)重本抑末(重农抑商)。他认为,农业为国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3)批评了把农工商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 (4)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18. (1)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2)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3)闭关锁国政策。 导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4)对外开放能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发展,闭关锁国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