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2.下列朝代中,宦官专权比较严重的有( ) ①东汉 ②隋朝 ③唐朝 ④明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努尔哈赤的事迹有( ) ①统一女真各部 ②建立后金 ③改女真为满洲 ④建立清朝 ⑤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4.明朝中后期,因为海防松弛,倭患严重,下列属于抗倭将领的是(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5.“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 A.宋太祖 B.朱元璋 C.戚继光 D.郑成功 6.与下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左宗棠收复新疆 7.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1405~1433”“七次远航”“刘家港”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发现美洲 B.达?伽马到达印度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郑和下西洋 8.下列有关明朝经济发展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水稻生产水平提高,南方普遍种植三季稻 B.甘薯、玉米和烟草等作物从国外传入 C.棉花的种植遍布南北各地 D.冶铁中心有河北的遵化、广东的佛山 9.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 ) A.纺织业 B.采矿业 C.运输业 D.餐饮业 10.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11.某历史兴趣小组要探究明代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他们应查阅的著作是( ) A B C D 12.昆曲集中体现了南曲轻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下列关于昆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天水牧马滩一带的秦腔 B.明朝时,昆曲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 C.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成为昆曲传世之作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D.昆曲在清朝中期以后日臻完善,流传四方,成为最主要的剧种 13.下图所示的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14.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 A.廷杖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15.18世纪时,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化时代,而古老的中国却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仍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清朝在对外政策上实行( ) 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 C.闭关锁国 D.对外开放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距今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所以称“华夏”,是因夏朝而得名。……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至春秋战国时,已成为较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但政治上尚无巩固的统一。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中华民族”这个名词。 材料二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鲜明特点。从秦统一后的2000多年,中国的统一时间,大约占70%,分裂的时间约30%。……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及其对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的贡献说明,中华民族不是由汉族一个民族缔造的,而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个时期?材料二所阐明的中国历史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2)据材料二合所学知识说出元朝和清朝分别由哪个民族建立的?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及其对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的贡献说明了什么? (3)“中华民族”这个名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今天,各民族认同中华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有何意义?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1)材料一结合唐朝历史,列举一位“舍身求法”的人及其贡献。 材料二从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 阿拉伯人定居中国,他们同汉. 蒙. 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2)材料二陈述的现象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下图 (3)回答与材料三上图邮票中人物有关的重大事件及其意义。 材料四 1553年,他们利用广州重开海禁的机会,贿赂买通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取得合法通商资格。又诡称商船遭遇风暴袭击,以晾晒货物为借口,霸占不去。1573年,他们攫取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4)结合材料四回答,历史上第一个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西方殖民国家是哪国。 18. 阅历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对外交往往往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时期,也有过与世隔绝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图片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联系的概貌。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韦尔斯《世界史纲》(英国) 请回答: (1)与图一、图二对应相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分别是什么? (2)图三反映了明成祖对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他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3)材料二中的“帝国”指中国的什么朝代?这个帝国是怎样“人为隔绝于世界”的?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国运的兴衰与它所采取的对外政策有很大关系,这种历史的经济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DCDBC 6-10CDAAD 11-15ABCBC 二. 非选择题 16. (1)秦汉时期;大一统(或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2)蒙古族,满族;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3)只有在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同时,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使各族人民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17. (1)玄奘写成《大唐西域记》和翻译大量佛经。 (2)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葡萄牙。 18. (1)图一是鉴真东渡;图二是玄奘西游。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4)实行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发展自己。(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