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明朝的建立者是以下哪个人物( ) A. 朱棣 B. 赵匡胤 C. 李自成 D. 朱元璋 2.明朝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的直接原因是( ) A.朝政混乱 B.土地兼并严重 C.宦官专权 D.地方势力混战 3.清朝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 A.蒙古族 B.满族 C.汉族 D.藏族 4.下图是位于江苏苏州的戚继光抗倭纪念馆。其“御寇安民”中的“寇”是指( ) A.荷兰侵略者 B.沙俄侵略者 C.英国侵略者 D.日本侵略者 5.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 ) ①戚继光抗倭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设置台湾府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 7.央视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B.获取经济效益 C.海外移民 D.殖民扩张 8.下列引文反映明朝经济景象的是( ) A.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B.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9.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其组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农村集市 ②区域性市场 ③城镇集市 ④全国性市场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①③②④ 10.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11.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 A.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B.东起山海关,西到陇西 C.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D.东起鸭绿江,西到陇西 12.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其前身是( ) A.昆曲 B.秦腔 C.徽调 D.京调 13.从封建政治制度层面来考察封建集权主义的演变.如图反映明朝皇权空前强化的是( ) A B C D 14.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 东厂. 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 15.清初曾推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 ) ①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不利于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 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海寇,动计数万,借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过数千,其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者。 ——(明)胡宪宗《筹海图编》 材料二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明)谢杰《虔台倭纂》 材料三 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 材料四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铃深处》 材料五 明穆宗. 神宗时实行较开放灵活的政策,由于海禁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谓的“倭患”邑烟消云散。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结合课堂所学与上述材料,你认为“倭患”由哪些人构成?材料中认为倭寇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是什么人? (2)材料中认为造成倭患严重的根源是什么? (3)材料四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你认为根除倭患的原因有哪些?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1)材料一结合唐朝历史,列举一位“舍身求法”的人及其贡献。 材料二从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 阿拉伯人定居中国,他们同汉. 蒙. 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2)材料二陈述的现象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 下图 (3)回答与材料三上图邮票中人物有关的重大事件及其意义。 材料四 1553年,他们利用广州重开海禁的机会,贿赂买通广东海道副使汪柏,取得合法通商资格。又诡称商船遭遇风暴袭击,以晾晒货物为借口,霸占不去。1573年,他们攫取了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 (4)结合材料四回答,历史上第一个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西方殖民国家是哪国。 18. 自2012年4月中菲黄岩岛对峙以来,南海主权争端加剧,“海权”. “海洋”. “海军”等涉海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海洋战略发展研究所高之国博士认为: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中国的兴衰荣辱与海洋密切相关:唐朝的繁荣. 宋代的经济兴盛. 明朝以后的“海禁”. 清朝末期的挨打. 近代海防危机和现代海洋权益之争等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于我们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1)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各举一例证明材料的观点。 材料二 2009年《环球》杂志有文章称:____________(事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发展的高峰。……中国人真正深入思考海权问题,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外敌坚船利炮的入侵,使得相当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和官员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由此关注海权。一时间,中国海上力量出现了短暂的“复兴”。……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外界因素也成了刺激社会思想的重要动因。近30年来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事件,都使海洋. 海权等问题在中国社会的热度不断升温。 (2)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发展的高峰”指的是什么事件?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二,概要指出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两个主要原因。 材料三 2009年《国际先驱导报》杂志有文章指出:海权观影响海域战略,西方扩张性的海洋文化注定了其对外侵略殖民的海洋政策,中国农耕文明相对内敛带有更多和平的色彩。调查发现,有7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权益,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 养殖. 捕捞. 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而仅有15.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恰恰相反,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无非是控制海洋的权力。 (4)据材料三,概要指出中西方海权观的主要差异是什么?据此你认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关键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DBBDD 6-10CADCA 11-15ACCDD 二. 非选择题 16. (1)倭患由一些日本的武士. 商人和一些中国的奸商. 生活困难的百姓勾结而成。材料中认为倭寇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是中国沿海的一些商人。 (3)材料中认为造成倭患严重的根源是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造成海上贸易受阻,一些商人和百姓失去生财之道。 (3)表达了戚继光驱逐倭寇. 保卫海防. 拯救百姓于水火,不追求个人功名的意愿。功绩:驱逐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4)根除倭患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戚继光等人的武力清剿,荡平了倭寇的势力,使倭寇难以继续作恶;二是明朝后期实行较为开放灵活的政策,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使沿海的商人和百姓能够从正常的贸易中获取利益,无须再冒险抢劫。 17. (1)玄奘写成《大唐西域记》和翻译大量佛经。 (2)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葡萄牙。 18. (1)正面举例: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使唐文明更加繁荣辉煌;(或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海外贸易兴盛。) 反面举例: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国家的落后。 (2)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时间长. 规模大. 航程远。 (3)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的刺激。 (4)中国人普遍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利益,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就是控制海洋的权力;更新海权观念. 强化海权意识,维护海洋权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