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1825年9月的一天,史蒂芬森发明的“旅行者号”机车试车。一位马车夫赶着一辆四匹马拉的马车与其赛跑,结果远远地落在了后面。这一结局的出现得益于( ) A.蒸汽机的普遍使用 B.电力成为机器的主要动力 C.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D.流水线生产成为一种趋势 2. 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使国人在短暂的假期中都能实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铁路交通的变革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最早为铁路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 ( ) A.斯蒂芬森 B.爱迪生 C.本茨 D.莱特兄弟 3. 据统计,到19世纪20年代,在两台蒸汽织机旁工作的一个男孩所织的布匹比一个熟练的手工织工多15倍。这一数据直接说明( ) A.传统手工行业日益消亡 B.机器效率高于手工生产 C.机器生产完全取代手工劳动 D.工业革命加剧贫富分化 4. 恩格斯称《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对于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无疑是完全必要的。这里恩格斯强调的是( ) A.工人阶级必须组织起来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需要成立国际工人协会 D.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人运动 5. 列宁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这本书是( )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独立宣言》 6. 1862年9月,林肯说:“假如不采取解放奴隶的政策的话,是不可能平息这个叛乱的……解放奴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东西,使敌人减少同样多的东西。”他这一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 A.扭转战局 B.解放农奴 C.废除奴隶制 D.维护国家统一 7. 1862年9月,林肯说:“假如不采取解放奴隶的政策的话,是不可能平息这个叛乱的……解放奴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东西,使敌人减少同样多的东西。”为此他颁布了( ) A.《独立宣言》 B.1787年美国宪法 C.《宅地法》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8. 19世纪中期,俄国“在农奴制下,一方面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造成国内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材料反映了农奴制 ( ) A.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B.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导致农民贫困频繁暴动 D.符合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情 9. 恩格斯说:“登上王位的亚历山大二世,必须采取某种办法来改变他的国家异常糟糕的处境。”亚历山大二世采取的办法是( ) A.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B.加紧对外扩张,转移国内矛盾 C.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D.颁布《人权宣言》 10. 评述“日本领导人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加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中,最能体现“增加了民族力量”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建立新式军队 C.发展近代工业 D.提倡文明开化 11. “如果说‘文明开化’主要从精神层面推动了日本的进步,那么‘殖产兴业’则更多地是从物质层面使日本的实力得到了加强。”下列明治维新的举措,属于“殖产兴业”的是( ) A.开始实行征兵制 B.大力兴办高等学校 C.鼓励兴建工厂和铁路 D.废除全国所有藩国 12. 梳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是小华同学的课堂笔记中可以概括出的共同主题是( ) A.资本主义的扩展 B.工人运动的兴起 C.变法图强的尝试 D.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3. 西蒙·玻利瓦尔曾经说:“独立是唯一的赐福,要以其他一切为代价。”他践行的“独立”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D.印度民族大起义 14. 1931年1月21日,美国政府为纪念一位伟大发明家的逝世曾下令停电1分钟;1979年,美国政府又花费了几百万美元,举行长达一年之久的纪念活动,来纪念这位伟人的某项发明诞生一百周年。这位伟人是( ) 15. 如图表示的是美国、德国、中国制造业的变化趋势,美、德两国所占份额在1900年急速增长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在英国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于以前的革命,这场革命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材料二 马克思说:“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现代的大工业。” 材料三 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评论的“这场革命”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这场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什么?“这场革命”后工厂生产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革命”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该内容出自哪一著作?该著作的发表标志着什么?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拓者,但经过100余年的开拓却构成了美洲领土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 ——《大国崛起》 材料二 近现代史中的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后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国家发展阶段,在危机中寻求出路,在较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迅速具备足以同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令世界为之震惊,也值得世人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大国崛起》 材料三 和其他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是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一步步争取到独立自主和国家富强的。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在那时候跌倒了,怎样重新站立起来,怎样才能有尊严地生活,知道幸福是什么感觉。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第一个到达美洲大陆的人物。美国“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日本为摆脱危机在19世纪经历了哪次重要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对日本持续发展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措施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在那时候跌倒了”的原因有哪些。 (4)美、日两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0—1900年,欧洲人口从2.66亿增加到4亿,1914年达到4.63亿,增长率高于世界其他地区。1870年,美国人口总数只有3 845万,到1915年,就达到了1亿以上。 材料二 1850—1900年,伦敦和纽约的人口分别从268万和70万增加到658万和344万。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了150座。到1914年,英美等西方国家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绝对多数。 材料三 1911—1913年,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在德国,1911年3 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是532万马克,另外161万人的人均财产价值只有2.3万马克,最贫困人口尚不在此列。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类似情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文明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什么社会现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2)材料二反映出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这一现象。 (3)材料三反映出什么社会现象? (4)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出现上述社会现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BDA 6-10ADBCC 11-15CACCD 二、非选择题 16. (1)工业革命。 (2)成就:(瓦特)改良蒸汽机。 变化:大机器生产或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 (3)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确立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4)著作:《共产党宣言》。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7. (1)人物:哥伦布。 原因: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完成了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消除了两大障碍,实现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 (2)改革:明治维新。 措施: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3)制度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如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政治上,官场腐败,贪污风气盛行;经济上,统治者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导致了国力的衰弱。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坚持科教兴国;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统一;坚持改革开放等。(言之有理即可) 18. (1)社会现象: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地区人口迅速增长。 看法:说明了当时生产力得到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社会现象: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地区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也迅速增长,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评价:一方面,城市的发展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不合理的规划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等。 (3)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分化严重。 (4)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