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1 空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中各主要成分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二)过程与方法 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列举各类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各种措施,学会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空气的用途、空气的主要污染物、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 将本节课所学习的关于空气的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空气的主要成分。请回忆一下,总结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 【过渡】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空气中各主要成分的用途。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复习旧知,提出新问题。 新课教学 【提问】1.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是什么关系? 思考并回答:性质决定用途。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交流合作能力。 2.阅读书上28、29和30页的第一自然段,小组合作,找出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分别是什么,每一性质对应的用途是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 【板书】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引导总结,并板书。 一、空气的用途 名称 性质 用途 氧气 供给呼吸 医疗急救、潜水 支持燃烧 炼钢、气焊、宇宙航行 氮气 熔、沸点低 液氮致低温、化工原料 不活泼 保护气、液氮防腐等 稀有气体 不活泼 ①作保护气,填充灯泡和焊接金属;②制电光源;③氦制造低温环境;④氙可用于医疗麻醉 【展示图片】 1.氧气用途 2.氮气的用途 3.稀有气体用途 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引导讨论】上节课课后的调查作业: 1.空气中的污染物有什么? 2.这些污染物带来的污染是什么? 3.如何防治? 【小组讨论】调查结果。 【小组汇报】小组推选代表展示结果,讨论结果。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并板书总结】 1.空气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2.大气污染:酸雨、气候变暖和臭氧空洞等。 3.防治污染:加强大气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酸雨腐蚀建筑物、破坏森林。 【展示图片】 臭氧空洞、温室效应: ? ? 课堂小结 【引导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关于空气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回答:空气主要成分的性质及用途,空气污染的防治。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加深记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