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二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9科10份)word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蚌埠二中11—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9科10份)word版

资源简介

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物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命题人:姚 涛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答案)
1、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不仅推动了电磁理论的发展,而且推动了电磁技术的发展,引领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下列哪一个器件工作时利用了电磁感应现象 ( )
A、电视机的显像管 B、 回旋加速器 C、电磁炉 D、指南针
2、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跟原来的磁场方向相反
B、闭合线框放在变化的磁场中,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
C、闭合线框放在匀强磁场中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一定能产生感应电流
D、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一飞机下有一沿竖直方向固定的金属杆,若仅考虑地磁场的影响,不考虑磁偏角影响,当飞机水平飞行经过蚌埠上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由东向西飞行时,金属杆上端电势比下端电势高
B、由西向东飞行时,金属杆上端电势比下端电势高
C、由南向北飞行时,金属杆上端电势比下端电势高
D、由北向南飞行时,金属杆上端电势比下端电势高
4、一台发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N、S是永久磁铁的两个
磁极,它们的表面呈半圆柱面形状。M是圆柱形铁芯,铁芯外套有一矩形线圈,线圈绕铁芯M中心的固定转轴匀速转动。磁极与铁芯之间的缝隙中形成方向沿半径的辐向磁场。若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电动势为正值,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线圈中感应电动势e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是 ( )
5、如图所示,固定的水平长直导线中通有电流I,闭合矩形线框与导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且一边与导线平行。线框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在下落过程中 ( )
A、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保持不变
B、线框中感应电流方向保持不变
C、线框做自由落体运动
D、线框的机械能不断增大
6、如图所示,图线a是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时所产生正弦交流电的图象,当调整线圈转速后,所产生正弦交流电的图象如图线b所示,以下关于这两个正弦交流电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线圈先后两次转速之比为3 ∶2
B、在图中t=0时刻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均为零 C、交流电a的瞬时值为V
D、交流电b的最大值为20/3V
7、今年我国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雨雪冰冻灾害。马路上的冰层坚硬如铁、光滑如玻璃,高压电线覆冰后有成人大腿般粗,为清除高压输电线上的冰凌,有人设计了这样的融冰思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除冰。若在正常供电时,高压线上送电电压为U,电流为I,热损耗功率为ΔP;除冰时,输电线上的热损耗功率需变为9ΔP,则除冰时(认为输电功率和输电线电阻不变) ( )
A、输电电流为 B、输电电流为9I C、输电电压为3U D、输电电压为
8、如图所示,三只灯泡L1、L2、L3分别与电感L、电容C、电阻R串联,再将三者并联,接在220V,50Hz的交变电压两端,三只灯泡亮度相同。若将交变电压改为220V,25Hz,则( )
A、三只灯泡亮度不变
B、三只灯泡都将变亮
C、L3亮度不变,L1变亮,L2变暗
D、L3亮度不变,L1变暗,L2变亮
9、如图所示,M是一个小型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n1∶n2=10∶1,接线柱a、b接上一个正弦交变电源,电压 sin(50t)V。变压器右侧部分为一火警报警系统原理图,其中R2为用半导体热敏材料(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制成的传感器,R1为一定值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电压表示数为22 V
B、副线圈中输出交流电的周期为0.02s
C、当传感器R2所在处出现火警时,电压表的示数减小
D、当传感器R2所在处出现火警时,电流表的示数减小
10、如右图所示,一个闭合回路由两部分组成。右侧是电阻为r的圆形导线,置于竖直向上均匀变化的磁场B1中,左侧是光滑的倾角为θ的平行导轨,宽度为d,其电阻不计。磁感应强度为B2的匀强磁场垂直导轨平面向上,且只分布在左侧,一个质量为m、电阻为R的导体棒此时恰好能静止在导轨上,下述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圆形线圈中的磁场,方向向上均匀增强
B、导体棒a、b受到的安培力大小为mgsinθ
C、回路中的感应电流为mgsinθ/ B2d
D、圆形导线中的电热功率为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21分)
11、一电阻为R、面积为S的矩形导线框abcd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与线框平面成θ=45°角(如图所示).当线框以ab为轴顺时针转过90°的过程中,穿过abcd的磁通量的变化量ΔΦ=________,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导线的电荷量为____________。
12、如图(甲)所示螺线管的匝数n =1500,横截面积S =20cm2,电阻r =2Ω,与螺线管串联的外电阻R =4Ω。若穿过螺线管的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按图(乙)所示的规律变化,则线圈两端a、b之间的电压为_____________V,电阻R上消耗的电功率______________W。
13、如图所示为一交流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每个周期内,前三分之一周期电压按正弦规律变化,后三分之二周期电压恒定。根据图中数据可得此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为_______V。
14、如图,理想变压器原线圈与10V的交流电源相连,副线圈并联两个小灯泡a和b,小灯泡a的额定功率为0.3W,正常发光时电阻为30Ω可,已知两灯泡均正常发光,流过原线圈的电流为0.09A,可计算出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______,流过灯泡b的电流为_______A。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3分,共39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如图所示为一个小型旋转电枢式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其矩形线圈的长度ab=0.25 m,宽度bc=0.20 m,共有n=100匝,总电阻r=1.0 Ω,可绕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对称轴OO′转动.线圈处于磁感应强度B= T的匀强磁场中,与线圈两端相连的金属滑环上接一个额定电压为3.0 V的灯泡。当线圈以角速度7.2rad/s匀速转动时,小灯泡恰好能正常发光。求:
(1)线圈转动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
(2)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3)线圈以上述角速度转动一周过程中发电机产生的电能
16、两块水平放置的金属板间的距离为d,用导线与一个匝线圈相连,线圈电阻为r,线圈中有竖直向上均匀变化的磁场,电阻R与金属板连接,如图所示。两板间有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油滴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线圈中的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情况和其磁通量的变化率为多少?
17、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电阻不计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相距为L=1m,导轨平面与水平面成θ=30角,上端连接阻值R=1.5Ω的电阻;质量为m=2kg、阻值r=0.5Ω的金属棒ab放在两导轨上,棒与导轨垂直并保持良好接触。整个装置处于一匀强磁场中,该匀强磁场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大小为2.0T。现由静止释放金属棒,金属棒在下滑过程中始终与框架垂直,g=10m/s2求:
(1)金属棒沿光滑平行金属导轨运行的最大速度
(2)当金属棒速度为4m/s时,金属棒的加速度是多少?
(3)若从静止释放到金属棒速度达到最大这一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焦耳热是0.75J,则金属棒沿金属框架下滑的距离是多少?
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物理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B D B B D C C D
二、填空题
11、、 12、 0.4V , 0.04W
13、V 14、 10:3 , 0.2 A
三、计算题
15、(1)
(2)
(3)
16、由于带正电的油滴恰好处于静止状态,所以上极板带负电,线圈的上端是电源的负极。由于线圈中有竖直向上均匀变化的磁场,根据楞次定律,磁场应是均匀增加的。
根据带电油滴的平衡,有:得:其中为两板间的电势差。
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知识可知:

17、(1)棒沿导轨下滑切割磁感线,有E=BLv,又
速度达到最大时有:mgsin300=BIL
∴vm=5m/s
(2)当v=4m/s时,E=BLv=8V, ∴=4A
由牛顿第二定律:mgsin300-BIL=ma ∴a=1m/s2
(3)由能量守恒定律
∴S=2.6m
I
o
R
C
L
L1
L2
L3
~
u
第13题图
u/V
~
b
a
R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
(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沈俊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1、2010年6月17日至21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大连高校,这对掀起高雅艺术热潮和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下列对文化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类全部实践活动及其产品
B、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不属于文化
D、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农家书屋”是国家制定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到2010年底,将实现全国建立20万个“农家书屋”的目标。建立“农家书屋” ( )
①说明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②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③体现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说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实现全面小康
A、①② B、①③ C、 ③④ D、②③
3、2010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加速。加快推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意义是( )
①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②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需要 ④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李白的《小桃源》道出了安徽黟县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物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回答4—5题。
4、西递的老巷、老屋与老人,以生动的方式,让人领略到曾领风骚数百年的徽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神韵。材料说明了 ( )
A、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在教育中培养起来的
B、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C、文化的力量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深远的特点
5、面对皖南历史悠久的古民居村落,有的人看到的是重风水理论、尊儒重教、以程朱理学来规范道德等人文观念;有的人看到的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有的人看到的是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 ( )
A、是消极被动的 B、是潜移默化的
C、是人们主动接受的过程 D、是有形的
6、诗歌被称为文学之上乘,其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我们阅读诗歌,可以通过语言感受形象、理解形象,在想象和情感激励中再创造形象,在感情体验中共鸣,在思维活动中得到审美愉悦。这段话反映了阅读诗歌 ( )
A、对人的影响难以抹去 B、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能改变人生轨迹,推动社会进步D、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塑造健全的人格
7、植入式广告,是指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内容,通过场景再现,让观众对产品及品牌留下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目的。这说明 ( )
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植入式广告是优秀文化,所以给观众印象深刻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④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强制的被动的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8、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农耕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化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说明 ( )
A、文化是对特定的经济的反应
B、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谈及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时,这样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请你回答9—11题
9、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指 ( )
A、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我们要认同发展好民族文化,以便优越于其它民族的文化
10、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 ( )
A、我们要尊重每个民族文化特色,相互学习,最终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消除差异
B、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世界文化繁荣
C、只要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共同学习,那么就能实现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D、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1、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 )
①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文化繁荣
③有利于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④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2、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由此可见( )
A、传统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D、尊敬老人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 端午节期间,通过形式上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嘉兴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个热闹非凡、异彩纷呈的节庆场景:龙舟竞渡百舸争流,精致香囊纳福避邪,大街小巷粽香四溢,巡游方队载歌载舞。据此回答13——15题
13、龙舟竞渡百舸争流,精致香囊纳福避邪,大街小巷粽香四溢,巡游方队载歌载舞。
端午节热闹非凡、节庆场景异彩纷呈,数千年来这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这一事实说明( )
①传统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之所以要切实推进中国端午节的民俗传承,挖掘传统民俗民间文化的丰富资源,是因为( )
A、国家的兴旺发达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B、端午节作为传统文化,其消极作用基本消失
C、端午节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D、传统文化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15、2010年6月16日是端午节。提起端午节,人们很容易就会想起赛龙舟、吃粽子,怀念屈原。这说明( )
A、传统文化不是永恒不变的,其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C、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D、文化是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中国文化部、农业部等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开幕。
16、从广东肇庆的端砚到陕西凤翔的泥人,从四川阆中的皮影戏到北京平谷的桃木雕刻,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艺术家齐聚北京,为大家呈现出一场精彩的民俗盛宴。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枫泾一带的农民受民族、民间传统造型艺术的启发,开始把民间的印染、刺绣、木雕、灶壁画等古老艺术运用到绘画中,逐渐形成了今日的金山农民画。这体现了( )
①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②推进文化发展应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文化创新就是创作各种类型和风格的文化作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8、在农业展览馆的一号大厅,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候选地-----从江县稻鱼鸭共生系统,同已列入世界粮农组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等组成了专门的农业文化遗产展厅,展厅内原生态的农耕文化及各地特色农产品、工艺品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参观者前来观看。我们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因为( )
①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可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商业价值 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集中展示民族文化,集中表达民族情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9、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组委会指出,要使农民艺术节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农民文化艺术展示交流的重要平台,宣传国家“三农”新貌的阵地,国内外来宾了解、欣赏我国农民艺术的窗口。这说明中国农民艺术节( )
①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②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④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五台山是佛教圣地,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化信仰中心。同样是几千年的文明国,印度的佛教大都失传了,中华佛教却繁荣昌盛,甚至连佛教礼仪服装等细枝末节的元素都保留得非常完整。这说明( )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我们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21、针对目前台湾使用繁体字,大陆使用简体字的现状,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协议,两岸民间合编一本“中华大辞典”,把所有的字词、语汇都作一个比较陈列,以求两岸交流时有更多互动的基础。繁体、简体字都是汉字体系文字,都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都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这说明( )
①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地域特性 ②两岸人民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汉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本 ④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22、中国茶史入神话,万里驼队连亚欧。某地茶博物院展示了中华民族及世界其他国家各具特色的饮茶风情、现代茶艺、茶与诗、茶与书画、茶与健康及茶业科技等,是一处茶文化“大观园”。这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D、世界文化具有普遍性
23、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目前,一些省市电视台的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为追求收视率,放任拜金主义不良言论,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等倾向。
24、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文化市场要( )
A、严格规范,整齐划一 B、言论自由,顺其自然
C、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全面开放,海纳百川
25、针对上述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②选择个性、前卫的文化价值取向 ③努力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6、近年来,网络低俗之风泛滥。严重危害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关资料显示,近三年来受不良视听节目影响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已占青少年犯罪的30%。为了避免网络低俗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应该 ( )
①提高辨别和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③拒绝网络文化,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④倡导经典文化,消除流行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27、下表是某机构对200名20岁以下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崇拜对象 科学家 时代英雄 娱乐明星 体育明星 自己 反面人物 无偶像 其他
人数 30 12 85 44 3 4 9 13
针对这种情况,你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 )
A、尊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支持人们的自主选择
B、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的思想
C、提倡多元化,反对以某种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D、尊重人们价值选择的差异性,包容各种思想行为
28、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说:“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后,而耻智之不博。”这句古训告诉我们( )
A、要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B、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C、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D、加强自身的理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29、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30、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塑造“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即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具圣人才德;外王即以经世为用,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施行王道。下列选项中符合“内圣外王”思想的是( )
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③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躃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之,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上述“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10分)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33、我们为“嫦娥二号”而激动,很多人更被卫星的研制团队所感动。这支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同舟共济,统一行动;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条件完成了“嫦娥二号”。他们使我国在和平利用太空上更有发言权,他们“一切为了祖国”的精神永恒地镌刻在太空。他们向世界展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嫦娥二号”卫星研制团队怎样展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10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人转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曾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但传统二人转以唱为主,已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而“刘老根大舞台”的出现,则是一次市场机制与文化创新相结合的真实演绎。经过改良的二人转以搞笑为主,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材料二 对于这种新的艺术形式,部分观众称“自然亲切,给大家带来欢乐”,但也有观众称“内容低俗,影响社会风气”。有专家指出,作为民间剧团,虽然要“看观众的脸色吃饭”,但也不能过分取悦甚至迎合观众,否则,格调低俗恐成为下一步发展的瓶颈。
请指出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高二文科政治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B 2、D 3、C 4、B 5、C 6、D 7、B 8、A 9、A 10、B
11、B 12、B 13、D 14、A 15、C 16、A 17、D 18、D 19A 20、A
21、C 22、B 23、C 24、C 25、D 26、C 27、B 28、D 29、D 30、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0分)答案:(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孟子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影响说明了这一点。(2分)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孟子学为丧葬、买卖屠杀、行礼跪拜之事,无不说明周围文化对孟子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2分)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周围文化环境对孟子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2分)
(4)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自觉学习、主动感悟优秀文化。孟母最终选择良好的文化氛围体现了这一点。(2分)
(5)优秀文化能够塑造美好的人生。通过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孟子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亚圣”。(2分)
32、(8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进文化创新。(2分)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2分)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2分)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2分)
33、(10)答案(1)“嫦娥二号”卫星研制团队同舟共济,统一行动,展示了团结统一精神;(2分)
(2)他们使我国在和平利用太空上更有发言权、壮大了和平的力量,展示了爱好和平精神;(2分)
(3)他们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展示了勤劳勇敢精神;(2分)
(4)他们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条件完成使命,展示了自强不息精神。(2分)
(5)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2分)
34、(12分)答案:传统艺术对于反映精神生活、展示精神世界,显示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凝聚力有独特作用。(1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且文化反作用于经济。(2分)文化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文化选择存在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各种文化相互交织。(1分)因此国家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1分)消费者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1分)要根据时代需求(时代性)进行文化创新,(1分)文化创新既要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分)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1分)(考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数学试题(理科)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命题人:赵永琴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涂到答题卡
1.命题“若x2+y2=0,则x,y全为0”的否命题是 ( )
A.若x2+y2≠0,则x,y全不为0. B.若x2+y2≠0,则x,y不全为0.
C.若x2+y2≠0,则x,y至少有一个为0. D.若x,y不全为0,则x2+y2≠0.
2. 下列有关命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为真命题,则均为真命题
B.命题“,”的否定是“, ”
C. “”是“方程表示椭圆”的充要条件
D.“直线与双曲线有唯一交点”是“直线与双曲线相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 已知曲线上过点(2,8)的切线方程为,则实数的值为( )
A. -1    B. 1   C. -2    D. 2
4.给出下列命题:
①直线的方向向量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为则
②直线的方向向量为,平面的法向量为,则.
③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则.
④平面经过三点A(1,0,-1),B(0,1,0),C(-1,2,0),向量是平面的法向量,则u+t=1.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 )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5.设命题p:R,, 则命题p为真命题的充分非必要条件的是( )
A. B. C. D.
6.已知,点在所在的平面内运动且保持,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 ( )
A.和   B.10和2     C.5和1 D.6和4
7.若点在平面内,且满足(点为空间任意一点),则抛物线的准线方程是 ( )
A. B. C. D.
8.已知双曲线-=1(a>0,b>0)的右焦点为F,若过点F且倾斜角为60°的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 )
A.[1,2] B.(1,2) C.[2,+∞) D.(2,+∞)
9.如图是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图中位置时,拱顶离水面2米,
水面宽4米.水下降1米后,水面宽为(  )
A.米 B.米 C.米 D.米
10.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与椭圆的一个焦点重合,它们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为,且与轴垂直,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 )
A.    B.    C.    D.
第Ⅱ卷(填空与解答题,共10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请将答案直接填在题中横线上。
11.已知,(两两互相垂直),那么= ,
12.设椭圆C1的离心率为,焦点在x轴上且长轴长为26,若曲线C2上的点到椭圆C1的两个焦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8,则曲线C2的标准方程为 _____________。
13.直线l:与椭圆相交A,B两点,点C是椭圆上的动点,则面积的最大值为 。
14. 过点且被点平分的双曲线的弦所在直线方程为 _.
15.为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弦,设,以下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且 ②的最小值为 ③以为直径的圆与轴相切;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应写出说明文字、演算式、证明步骤。
16.(本小题满分12分) 设命题:方程表示的图象是双曲线;命题:,.求使“且”为真命题时,实数的取值范围.
17.(本小题满分12分)三棱柱中,分别是、上的点,
且,。设,,.
(Ⅰ)试用表示向量;
(Ⅱ)若,,
,求MN的长.。
18. (本小题共12分)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它的准线经过双曲线:的一个焦点且垂直于的两个焦点所在的轴,若抛物线与双曲线的一个交点是.
(Ⅰ)求抛物线的方程及其焦点的坐标; (Ⅱ)求双曲线的方程及其离心率.
19.(本小题满分13分)已知平面四边形的对角线交于点,,且,,.现沿对角线将三角形翻折,使得平面平面.翻折后:
(Ⅰ)证明:;
(Ⅱ)记分别为的中点.
①求二面角大小的余弦值; ②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20.(本小题满分13分)已知椭圆+=1(a>b>0)上的点M(1, )到它的两焦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4,A、B分别是它的左顶点和上顶点。
(Ⅰ)求此椭圆的方程及离心率;
(Ⅱ)平行于AB的直线l与椭圆相交于P、Q两点,求|PQ|的最大值及此时直线l的方程。
21.(本小题共13分)
已知抛物线直线过抛物线的焦点且与该抛物线交于、两点(点A在第一象限)
(Ⅰ)若,求直线的方程;
(Ⅱ)过点的抛物线的切线与直线交于点,求证:。
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数学(理科)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B B B C A C D B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0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
11、-65 12、 13、 14、 15、①②③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 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17.(Ⅰ)

(Ⅱ)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18. (Ⅰ)抛物线的方程为于是焦点
(Ⅱ)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所以, 而双曲线的另一个焦点为,于是
因此, 又因为,所以.于是,双曲线的方程 为 因此,双曲线的离心.
19、(Ⅰ)证明略
(II)①二面角大小的余弦值为
,
②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20. 解:(Ⅰ)由题意得2a=4,∴a=2将M(1, )代入椭圆方程得:+=1
∴b2=3,因此所求椭圆方程为+=1其离心率e==
(Ⅱ)由题意,直线l的斜率k=kAB==
∴设l的方程为y=x+m 由得6x2+4mx+4m2-12=0
由=48m2-24(4m2-12)>0得<m<,x1+x2=m,x1x2=
∴|PQ|==∴当m=0时,|PQ|max=
∴l的方程为y=x∴|PQ|的最大值为,此时l的方程为y=x
21. (Ⅰ)解:设,若轴,则不适合
故设,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由得 直线的方程为
(Ⅱ)当时 切线的方程:得
即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试卷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王少中
注意:所有选择题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该大题不予记分。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不能构成人体内环境的是
A.淋巴 B.细胞外液 C.血浆 D.细胞內液
2、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B细胞→浆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浆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特异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4、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A.淋巴因子    B.吞噬细胞   C.淋巴细胞   D.抗体
5、下列物质中不应该出现在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 B.氨基酸 C.呼吸氧化酶 D.组织胺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 pH值  D.渗透压
7、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8、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9、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0、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解释是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
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 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
11、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1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13、要使一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
A.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生产者和人
14、一个自然群落中的一条普通食物链的顺序是
A.自养生物→食草动物→异养生物 B.自养生物→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
C.异养生物→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 D.自养生物→次级消费者→异养生物
15、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
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
16、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
1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群落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C.种群是群落的构成单位D.种群内各种生物总是斗争激烈
18、紫茎泽兰是外来入侵种,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紫茎泽兰相比
A.基因库变化相互影响 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
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 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
19、丝瓜为雌雄同株的异花植物,某同学将刚萌发的丝瓜种子分别泡在下表列出的5种溶液中24 h,种植后长成植株。一段时间后比较最初开出的雌花与雄花的平均数,求出性别比。实验结果如下表:
溶液 雄花 雌花 比值(雄花:雌花)
水(对照) 21.1 3.8 5.6
赤霉素(100 mg/L) 4.7 4.7 1.0
CP(100 mg/L)(一种生长调节剂) 6.2 6.8 0.9
乙烯利(1000 mg/L) 19.6 3.7 5.3
整形素(10 mg/L) 33.1 1.2 27.6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A.花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内外环境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
B.乙烯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对其他植物的性别分化也影响不大
C.可能因为人为添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打破了自身激素的正常比例,而影响了雌雄花的性别分化
D.赤霉素(100 mg/L)、CP(100 mg/L)有利丝瓜雌花的形成,整形素(10 mg/L)有利丝瓜雄花的形成
20、广东省的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A.物种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21.2006年夏天,我国部分居民因生食福寿螺而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从生态学角度看,广州管圆线虫与上述患者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22、将一盆栽植物横放于地,则其水平方向的主根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为(图中
虚线表示对根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

23、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 )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24、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
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
如右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25、人在剧烈运动后,骨骼肌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血浆的pH不会明显下降,其原因是 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通过呼吸排出CO2
B.血液中的碳酸氢钠能与乳酸反应,导致pH基本稳定
C.血浆中的碳酸可以中和乳酸的酸性,使pH基本保持稳定
D.乳酸的酸性较弱,进入血液后对血液pH的影响不大
26、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收块甲放在下端;另一实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的实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收块甲和接收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
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 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 D.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
27、根据右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2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29、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30、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31、与人体青春期生长发育关系不大的激素是 :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32、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33、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4、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葡萄糖 B.激素 C.氨基酸 D.血红蛋白
35、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牧民以养羊为主业。近年来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原退化,也使分布在这里的野生黄羊种群密度大幅度下降,面临濒危。针对这一事实,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过度放牧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家羊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外来人侵物种
C.野生黄羊与家羊之间是竞争关系 D.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
36、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到细胞的病毒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37、右图中A表示的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  ( )
A.该种鹰的天敌的种群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情况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38、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9、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缺少生产者 B.分解者很少 C.没有消费者 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40、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40分)
1、(5分)下图是生长素作用与其浓度关系图。课本上说:“一般地说,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看图理解这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向光生长的幼苗,其背光面浓度 于向光面,
于B点。
(2)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其侧芽浓度 于顶芽, 于B点。
(3)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11分)下图是食物关系图。分析并简要回答:
(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___________,含有___________条食物链。
(2)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蛇是___________消费者,属___________营养级。鹰同时占有___________个营养级。
(3)图中的兔和蚱蜢两者是___________关系,而蜥蜴和蚱蜢是___________关系。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将会___________。
(5)蛇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需_______千克蜥蜴,所消耗的绿色植物至少______千克。
3、(5分)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硫循环和碳循环及其相互关系的简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图示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图中标号②表示 ,①表示       。
(2)若要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可采用的措施为 。
(3)碳和硫在生物群落中流动形式依次为 。
(4)若短时间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迅速增加,会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依次是 。
4、(7分)右图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腺体,请分析回答:
(1)人过度紧张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___________,最终促使乙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_________调节。
(2)当人体的血糖含量降低时,丙分泌的_______和丁分泌的 _________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
(3)甲分泌的_______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方面表现为________作用。
(4)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图中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____________。
5、(6分)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种群和乙种群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分)下图为种群年龄组成3种类型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图示A.B.C各为什么类型?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2)种群C的密度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是图______(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密度会逐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力争使人口年龄的组成趋于图______(填代号)。
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中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D D C C B B D C C D B C B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D D B D D A C C B A B A B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D D D B A D D B C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1、(5分)(1) 高 , 低 。
(2) 高 , 高 。(3)____主动运输___________。
2、(11分)(1)___ 食物网 ______,______ 3 _____。
(2)___兔.蚯蚓.蚱蜢_____ __ (不全不给分),_____三级 _____,___第四________。____三_______。
(3)_______ 竞争 ___, ____ 捕食 _。(4)____先增加后减少__ _____。
(5)____ 5 ___, 125 ___。
3、(5分)(1) 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 。(2) 增加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 。(3) 有机物、有机物 (不全不给分)。(4) 温室效应、酸雨 (不全不给分) 。
4、(7分)(1) __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__ _, _____反馈_ ___。
(2 )___ 肾上腺素 ____和 _胰高血糖素 _______。
(3) ____ 生长激素 ___ ,___ 协同 _。(4) __ 下丘脑 。
5、(6分)(1) _______竞争_____, __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___(一个不给分)____________。
(2) _能量和有机物_。(3) _自动调节(自我维持稳态) ______。
(4) _以甲种群植物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__________。
(5) ___缺乏有利变异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分) (1)A__增长型_____________;B__稳定型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越来越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A ___, __________增大____________。___ B
时间
K
种群大小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英语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命题人:徐琼
注意:本试卷包含I、II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相应的位置。第II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计分。
第I卷(三部分 共115分)
第一部分 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 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en will the two arrive in New York
A. At 7:05. B. At 6:55. C. At 7:10.
2. Where are the speakers
A. In the zoo. B. In a museum. C. At a restaurant.
3. When is the man going to leave for New York
A. In September. B. In October. C. In December.
4. What are the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
A. Medicine B. A doctor C. An advertisement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 Alex is going to go on vacation.
B. Alex is very busy recently.
C. They will have supper on Wednesday.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第8题。
6. How long did the woman stay on New York
A. For about 15 days. B. For about 20 days. C. For about 50 days.
7. What did the woman learn mostly
A. Speaking. B. Listening. C. Writing.
8. What did the woman like particularly about the American classes
A. Activities in class. B. The teachers. C. Students freedom in class.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9至第11题。
9.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In a hotel. B. In a hospital. C. In an exhibition center.
10. On which floor is the Exhibition Center
A. The ninth floor. B. The third floor. C. The second floor.
11. Why does the woman come to Hong Kong
A. He is on holiday.
B. He comes to meet Peter Smith from Greece.
C. He comes for the computer exhibition.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2至第14题。
12. What will the man do first this Saturday morning
A. Go to a local museum.
B. Go swimming in the river
C. Take a boat trip down the river.
13. What will Betty bring probably
A. A map. B. A guide book. C. Some food for lunch.
14. Who is very familiar with the place the two speakers will visit
A. The man B. Betty C. The man’s uncle.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5至第17题。
15.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n and the woman
A. Teacher and student. B. Classmates. C. Mother and son.
16. Why didn’t the man come to the class
A. He had been writing reports all day long.
B. He was too tired to go out.
C. He nearly lost his confidence.
17. What can we know about Tom
A. He is probably from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B. He i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C. He had not studied German before he came.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8至第20题。
18. How old was Gaddafi when he died
A. 71. B. 69. C. 48.
19. What was his rank after he seized power
A. Colonel. B. King. C. President.
20. Which statement of Gaddafi is correct
A. Graduated from Libya Military academy in 1965.
B. In order to seize the power, he pretended falling in love with the daughter of the General.
C. Gaddafi died in Tripoli, the capital of Libyan.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 (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单项选择 (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适合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21.Stay a bit longer, please. It’s been such _____fun having you here.
--- Thank you, but I’ve got _____ early start tomorrow morning.
A. /; a B. a; an C. /; an D. the; an
22. -I don’t think I can walk any further.
-______. Let’s stop here for a rest.
A. Neither I can B. Neither can I C. I don’t think so D. I think so
23. I’m not a little tired today after giving the room a thorough cleaning and I have never had _____today.
A. as tiring a day as B. as a tiring day
C. tiring as a day as D. day as a tiring as
24. She tried her best to _______ the life there, but failed to make any ______.
A. adjust to; senses B. adapt to; trouble C. adapt to; effort D. adjust to; difference
25.____________, all the students passed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A. Much to the teacher’s satisfaction B. To the teacher’s much satisfaction.
C. Much to the teacher’s satisfactory. D. To the teacher’s great satisfactory.
26. After five hours’ drive, they reached _____they thought was the place they’d been dreaming of. A. what B. where C. that D. which
27. In 1939, Hitler _____ war against Poland, which started the second world war.
A. announced B. declared C. broadcast D. advertised.
28._______ I could remember, I did return him the money.
A. As long as B. As far as C. As well as D. As good as
29. ______ in the regulations that you should not tell other people the password of your e-mail account.
A. What is required B. What requires C. It is required D. It requires.
30.It was lack of money, not of effort,_________ defeated their plan.
A. which B as C. that D. what
31.The situation of global finance crisis was________ worse than expected.
A. fairly B. rather C. very D. any
32. Einstein liked Bose’s paper so much that he _____his own work and translated it into German.
A. gave off  B. turned down C. took over D. set aside
33.The bank is reported in the local newspaper,______ in broad daylight.
A. being robbed B. having been robbed C. robbed D. to have been robbed
34.Tony was very unhappy for ________the secret.
A. having not been told B. not having told
C. having not told D. not having been told
35.He had a computer at home, and his parents desired that he _______all his work at home.
A. does B. do C. did D. would do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20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所给各题的四个选项(A、B、C、D)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People do not analyze every problem they meet. Sometimes they try to remember a solution from the last time they had a __36__ problem. They often accept the opinions or ideas of other people. Other times they begin to act without __37___; they try to find a solution by trial and error. __38___, when all these methods __39___, the person with a problem has to start analyzing. There are six __40___ in analyzing a problem.
First the person must recognize that there is a problem. For example, Sam’s bicycle is broken, and he cannot ride it to class as he usually does. Sam must _41___ that there is a problem with his bicycle.
Next the thinker must __42___ the problem. Before Sam can repair his bicycle, he must know why it does not work. For instance, he must __43___ the parts that are wrong.
Now the person must look for __44___ that will make the problem clearer and lead to possible solutions. For instance, suppose Sam __45___ that his bike does not work because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brakes. __46___, he can look in his bicycle repair book and read about brakes, talk to his friends at the bike shop, or look at his brakes carefully.
After __47__ the problem, the person should have __48___ suggestions for a possible solution. Take Sam as an example__49___, his suggestions might be: tighten or loosen the brakes; buy new brakes and change the old ones.
Eventually one __50___ seems to be the solution __51__ the problem. Sometimes the final idea comes quite __52__ because the thinker suddenly sees something new or sees something in a __53__way. Sam, for example, suddenly sees that there is a piece of chewing gum(口香糖)stuck to a brake. He __54___ hits on the solution to his problem: he must clean the brake.
Finally the solution is __55__. Sam does it and finds that afterwards his bicycle works perfectly. In short, he has solved the problem.
36. A. serious B. usual C. similar D. common
37. A. practice B. thinking C. understanding D. help
38. A. Besides B. Instead C. Otherwise D. However
39. A. fail B. work C. change D. develop
40. A. ways B. conditions C. stages D. orders
41. A. explain B. prove C. show D. see
42. A. judge B. find C. describe D. face
43. A. check B. determine C. correct D. recover
44. A. answers B. skills C. explanation D. information
45. A. hopes B. argues C. decides D. suggests
46. A. In other words B. Once in a while C. First of all D. At this time
47. A. discussing B. settling down C. comparing with D. studying
48. A. extra B. enough C. several D. countless
49. A. secondly B. again C. also D. alone
50. A. suggestion B. conclusion C. decision D. discovery
51. A. with B. into C. for D. to
52. A. unexpectedly B. late C. clearly D. often
53. A. simple B. different C. quick D. sudden
54. A. fortunate B. easily C. clearly D. immediately
55. A. recorded B. competed C. tested D. accepted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 A、B、C和D 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Queen Elizabeth II is not only the que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but she is also the queen of other 16 countries, including Australia, New Zealand, Canada and Jamaica. Her face is seen on stamps and coins all around the world.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 was born in London on April 21st 1926. Her parents were George, the Duke of York, and Elizabeth, the daughter of the Earl and Count-ness of Strathmore. As a child, Princess Elizabeth lived with her parents and younger sister in London and Windsor. Every summer, she traveled to Scotland to visit her mother’s parents. She was interested in all sorts of sports, but her favorites were horse riding and swimming. She was also fond of acting, art and music.
As princess Elizabeth grew older, she started to play a part in British public life. When she was 14, she broadcast a radio message to all the children of Britain and the Common-wealth(共和国). Two years later, she carried out her first public engagement, and started to go on official tours shortly after that. After a tour to South Africa in 1946, she married Philip Mountbatten. The couple had four children: Prince Charles, born in 1948, Princess Anne, born in 1950, Prince Andrew, born in 1960 and Prince Edward, born in 1964.
After her father died, Princess Elizabeth became Queen Elizabeth II in a ceremony held in London in 1953. As a queen, she has many duties, and leads a very busy life. She travels throughout the world, meeting the leader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attends a large number of official functions. She also holds a meeting every week with the British Prime Minister. Every year, on Christmas Day, she broadcast a message to the people of British and the Commonwealth, talking about her hopes for the future.
Queen Elizabeth has been on the throne for more than 40 years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omen in the world. Lots of people in British believe that she tries hard to understand her people and be a good queen. More than her title, this quality has earned her much love and respect.
56. Queen Elizabeth II ________
A. is only que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B. is queen of Australia and the USA
C. is queen of 16 different countries D. is queen of 17 different countries
57. As she grew older, Princess Elizabeth _______.
A. started to take part in British public life. B. broadcast several radio messages
C. went on many tours to South Africa
D. stopped playing a part in British public life.
58. Queen Elizabeth’s four children are called ________.
A. Prince Charles, Prince Philip, Prince Edward and Princess Elizabeth
B. Prince Andrew, Prince Philip, Prince Charles and Princess Anne.
C. Princess Elizabeth, Prince Charles, Prince Andrew and Prince Edward
D. Prince Edward, Princess Anne, Prince Andrew, Prince Charles
59. Today, Queen Elizabeth__________
A. holds a meeting every fortnight with the British Prime Minister
B. is always busy carrying out her royal duties.
C. does not lead a very busy life.
D. rarely leaves the UK.
6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is true
A. She talks about her hopes for the future every day.
B. Princess Elizabeth became Queen Elizabeth II in 1960.
C. She has been on the throne for more than forty years.
D. Lots of people in Britain depreciate her.
B
As student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their yearly flu shots (打流感疫苗), doctors across the world are preparing against a possible outbreak of bird flu that few current vaccines (疫苗) will guard against. The likelihood of a bird flu spreading among humans is very high,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arned recently. European countries worry about bird flu very much, since many migratory birds (候鸟) start to fly back from the North.
There are at least 15 different types of bird flu virus around the world. The possible outbreak may be caused by a virus known as H5N1. It was first found to have spread from a bird to a human in Hong Kong in 1997. In addition to Asia, this bird flu has been found among birds in Romania, Turkey, Russia and Kazakhstan.
The outbreak in 1997 in Hong Kong was quickly controlled at a cost of 18 people ill and six dead. About 1.5 million chickens were collected in an effort to remove the source of the virus. But scientists say that the virus can change itself rapidly. Also, if the virus mixes with the human flu virus, it could be spread through person-to-person contact in the same way as ordinary human flu is spread. Bird flu can cause fever, coughing, sore throats and muscle aches in human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vaccines, flu is not as deadly as it used to be. But throughout history it was a huge cause of death around the world. The outbreak of Spanish flu in 1918-19 killed about 40 to 5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Currently there is no vaccine against bird flu that can be used on humans. Scientists are working to develop one. This will probably take several months to complete and may not be ready in time to stop a widespread outbreak of the disease.
61. The author mainly tells us _____ in the passage.
A.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worried about the outbreak of bird flu
B. there is a good chance of bird flu spreading to humans, which might be deadly
C. scientists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develop vaccines against bird flu
D. throughout history, bird flu was a huge cause of death around the world
62. Which statement is NOT true
A. The outbreak of bird flu in 1997 in Hong Kong was caused by a virus known as H5N1.
B. H5N1 wasn't discovered until it was found among birds in Romania and Turkey.
C. The Spanish flu in 1918-19 was deadly because it was spread from person to person.
D. People infected by bird flu suffer from fever, coughing, sore throats and muscle aches.
63. An outbreak of dangerous bird flu is possible because ______.
A. the constant changing of H5N1 may enable it to mix with the human flu virus
B. the symptoms (症状) of bird flu are just like human flu, making it hard to discover
C. there are at least 15 different types of bird flu virus
D. many countries have been affected by the dangerous disease before
64.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sts, _______.
A. people needn't worry about the outbreak of bird flu
B. the virus can't be spread among humans
C. no vaccine against bird flu can be used on humans right now
D. many migratory birds start to fly back from the North
65. 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
A. in several months, a widespread outbreak of the disease can be stopped
B. the bird flu in 1997 in Hong Kong was soon stopped
C. as time goes on, bird flu is becoming more deadly
D. it takes scientists great effort to stop the possible outbreak of bird flu
C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eople in the world. Although they have equal degree of health and wealth and other comforts of life, one becomes happy and the other becomes unhappy. This arises from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they consider things, persons, events and the resulting effects upon their minds.
People who are to be happy fix their attention on the convenience of things: the pleasant parts of conversation, the well prepared dishes, the goodness of the wine and the fine weather. They enjoy all the cheerful things. Those who are to be unhappy think and speak only of the opposite things. Therefore, they are continually dissatisfied. By their remarks, they sour the pleasure of society, offend (hurt) many people, and make themselves disagreeable everywhere. If this turn of mind was founded in nature, such unhappy persons would be the more to be pitied. The intention of criticizing(批评) and being disliked is perhaps taken up by imitation(模仿). It grows into a habit, unknown to its possessors. The habit may be strong, but it may be cured when those who have it realize its bad effects on their interests and tastes. I hope this little warning may be of service to them, and help them change this habit.
Although in fact it is chiefly an act of the imagination, it has serious results in life since it brings on deep sorrow and bad luck. Those people offend many others; nobody loves them, and no one treats them with more than the most common politeness and respect. This frequently puts them in bad temper and draws them into arguments. If they aim at getting some advantages in social position or fortune, nobody wishes them success. Nor will anyone start a step or speak a word to favor their hopes. If they bring on themselves public objections, no one will defend or excuse them, and many will join to criticize their wrongdoings. These should change this bad habit and be pleased with what is pleasing, without worrying needlessly about themselves and others. If they do not, it will be good for others to avoid any contact(接触) with them. Otherwise, it can be disagreeable and sometimes very inconvenient, especially when one becomes mixed up in their quarrels.
66. People who are unhappy _______.
A. always consider things differently from others
B. usually are affected by the results of certain things
C. usually misunderstand what others think or say
D. always discover the unpleasant side of certain things
67. The phrase “sour the pleasure of society” most nearly means “_______”.
A. have a good taste with social life B. make others unhappy
C. tend to please others openly D. enjoy the pleasure of life
68. We can conclude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
A. we should pity all such unhappy people
B. such unhappy people are dangerous to social life
C. people can get rid of the habit of unhappiness
D. unhappy people can not understand happy persons
69. If such unhappy persons insist on keeping the habit,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people should _______.
A. prevent any communication with them B. show no respect and politeness to them
C. persuade them to recognize the bad effects
D. quarrel with them until they realize the mistakes
70. In this passage, the writer mainly _______.
A. describes two types of people
B. laughs at the unhappy people
C. suggests the unhappy people get rid of the habits of unhappiness
D. tells people how to be happy in life
D
The man sitting opposite Robert was the Financial Controller. Everybody called him “the FC” for short. He made all the decisions about money. Robert needed some more. That was why he had to see him. The two men did not get on very well. In fact, they had always disliked each other.
“Your request is out of the question,” the FC said. Robert had difficulty in controlling himself, but he managed somehow. He explained that he wanted the money in order to make more programmes.
“And why do you want to do that ” the FC asked sharply. Again, Robert almost lost his temper. “Because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listening to my department’s programmes. There’s great demand for them,” he answered.
The FC did not seem to believe him. But Robert had a report on the numbers of listeners to all EBC programmes. The FC became less confident (自信). Robert threw the report down on the table and told him to read it.
The FC looked at it in silence. The figures (数字) proved that he had been wrong, but he did not want to admit it. “Well,”he finally said, “I may have made a small mistake.”Robert noticed the word “may.” He got up to leave. But he had the feeling that he would get the money after all.
71. In the story the Financial Controller was a person who was in charge of
A. Robert’s department’s programmes. B. EBC programmes.
C. EBC money. D. both B and C.
72. “Your request is out of the question.”Here “out of the question” means
A. without any question B.with some question. C. impossible. D. possible.
73. Robert decided to make more programmes because
A. he wan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listeners.
B. “the FC” disliked him
C. the members of his department wanted him to do so.
D. he wanted to show himself off.
74. Why were more and more people listening to Robert’s programmes
A. Because he always lost his temper (脾气).
B. Because he disliked “the FC.”
C. Because the programmes were rich and to the taste of the listeners.
D. We don’t know.
75. Who do you think won the argument(争论)in the end
A. The Financial Controller. B. Robert. C. Nobody. D. The listeners.
第II卷(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任务型读写(每空1分,满分10分)
阅读下面短文,根据所读内容在表格中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单词 注意: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单词
Too often young people get themselves employed quite by accident, not knowing what lies in the way of opportunity for promotion, happiness and security. As a result, they are employed doing jobs that afford them little or no satisfaction.
Our school leavers face so much competition that they seldom care what they do as long as they can earn a living. Some stay long at a job and learn to like it; others quit from one to another looking for something to suit them, the young graduates who leave the university look for jobs that offer a salary up to their expectation. Very few go out into the world knowing exactly what they want and realizing their own abilities.
The reason behind all this confusion is that there never has been a proper vocational guidance in ou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Nearly all feel around in the dark and their chief concern when they look for a job is to ask what salary is like. They never bother to think whether they are suited for the job or, even more important , whether the job suits them.
Having a job is more than merely providing yourself and your dependants with daily bread and some money for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It sets a pattern of life and, in many ways, determines social status in life, selection of friends, leisure and interest.
In choosing a career you should first consider the type of work which will suit your interest. Nothing is more pitiable than taking on a job in which you have no interest, for it will not only discourage your desire to succeed in life but also ruin your talents and eventually make you an emotional wreck (受到严重伤害的人)and a bitter person.
Title How to choose a job
Theme Young people seldom ____1___ if the job is fit for them when choosing a job.
Yong people’s attitudes When choosing a job While employed
Only___2__ about the pay Do the job for a long time before__3____it.
Not know what they want Change jobs too___4__
Hidden reasons Much competition to be facedNo proper guidance___5__ in vocation
___6__ Doing ___7__jobsHaving little opportunities for promotion, happiness and security.
Advice Choose the work that ___8__you.It is related to your desire to succeed.It is important for ___9__ your talents and abilities.It___10__ your life pattern, social status and so on.
第二节:书面表达(满分25分)
假设你班在“珍爱生命,拒闯红灯”教育活动中,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请你根据下表的内容提示,用英语写一篇短文。
行人(passer-by)闯红灯的危害 妨碍交通,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
容易引发事故,危及他人和自身的安全
……(自己设想)
对行人闯红灯的处罚措施 批评教育,让其意识到闯红灯的危害
当场给予警告并罚款
……(自己设想)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参考词汇:jaywalk 乱穿马路
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英语参考答案
I.听力1-5 CABAC 6-10CACAB 11-15CACCB 16-20CABAC
II.单项选择21-25 CBADA 26-30ABBCC 31-35 BDDDB
III. 完形填空36-40 CBDAC 41-45DBBDC 46-50 DDCBA 51-55 DABDC
IV阅读理解56-60 DADBC 61-65 BBACD 66-70 DBCAC 71-75 CCACB
V任务型读写
Consider/think 2.care 3liking 4often 5provided/available 6 Results
7. unsuitable/unfit 8interests 9realizing/showing 10determines/decides
VI.书面表达
One possible version:
Recently we held a class meeting to discuss the problem of passers-by crossing the street while the traffic light is red. As we can see, some passers-by don’t obey traffic rules and jaywalk frequently. This blocks traffic seriously affects drivers and causes accidents to happen, endangering the safety of passers-by and drivers. In a word, jaywalking produces negative effects and does not help develop good social behavior.
It is really a pity to see all this in our society. To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the government has taken some measures. When caught jaywalking, the passers-by are criticized so that they will become aware of the dangers of doing so, or they are fined on the spot. Sometimes the traffic police will report jaywalkers at their workplace and expose them to the public. However, it will take a long time to stop passers-by from jaywalking. We should start from ourselves right now.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化学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命题人 刘懿梅
注意:本试卷共分Ⅰ、Ⅱ两卷,第Ⅰ卷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的相应的位置,第Ⅱ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否则,不予记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P-31 Cl-35.5 K-39 Fe-56 Cu-64 Ag-108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说法正确的
A.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容易进行
B.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是由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的
D.凡是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2.已知石墨在高温、高压及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转化为金刚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由此可知
A.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石墨总能量比等质量的金刚石高
C.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D.该反应的焓变△H<0
3.已知:H+(aq) + OH-(aq) = H2O(l) △H =-57.3 kJ·mol-1。
对于下列反应:
①HCl(aq) + NH3·H2O(aq) = NH4Cl(aq) + H2O(l) △H =-a kJ·mol-1
②HNO3(aq) + KOH(aq) = KNO3(aq) + H2O(l) △H =-b kJ·mol-1
则a、b的大小关系为
A.a>b B.b>a C.a = b D.无法比较
4.将氯化铝溶液蒸干灼烧并熔融后用铂电极进行电解,下列有关电极产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阴极产物是氢气 B.阳极产物是氧气
C.阴极产物是铝和氧气 D.阳极产物是氯气
5.某学生欲完成2HCl + 2Ag = 2AgCl + H2↑的反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你认为可行的实验是
6.将含有0.4 mol CuSO4和0.2 mol KCl的水溶液1 L,用惰性电极电解一段时间后,在一个电极上析出19.2 g Cu,此时在另一电极上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忽略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A.3.36 L B.4.48 L C.5.60 L D.6.72 L
7.把A、B、C、D四块金属泡在稀H2SO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D上有气泡逸出;A、C相连时,A极减轻;B、D相连,B为正极。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为
A.A>C>D>B B.A>C>B>D
C.A>B>C>D D.B>D>C>A
8.已知反应Cu(s) + 2Ag+(aq) = Cu2+(aq) + 2Ag(s)为一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将其设计成如图所示原电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极X是正极,其电极反应为Cu-2e- = Cu2+
B.银电极质量逐渐减小,Y溶液中c(Ag+)增大
C.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原电池仍继续工作
D.当X电极质量减少0.64 g时,外电路中有0.02 mol电子转移
9.右图装置中,U型管内为红墨水,a、b试管内分别盛有食盐水和氯化铵溶液,各加入生铁块,放置一段时间。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生铁块中的碳是原电池的正极
B.两试管中相同的电极反应式是:Fe-2e-= Fe2+
C.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
D.a试管中发生了吸氧腐蚀,b试管中发生了析氢腐蚀
10.某化学兴趣小组用铝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以下能够加快该反应速率的是
①用98%的浓硫酸代替稀硫酸 ②加热 ③改用铝粉 ④增大稀硫酸的体积 ⑤加水 ⑥加入少量硫酸铜
A.全部 B.②③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⑥
11.对于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气体反应A(g) + B(g)
C(g) + D(g),可以说明在恒温下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的是
A.反应容器的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B.A气体和B气体的生成速率相等
C.A气体和C气体的生成速率相等 D.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12.工业上制备纯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iCl4(g) + 2H2(g)
Si(s) + 4HCl(g) △H>0,下列措施能提高反应速率且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升温 B.加压 C.减压 D.加催化剂
13.I2在KI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I2(aq) + I-(aq)
I3-(aq)。某I2、KI混合溶液中,I3-的物质的量浓度c(I3-)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曲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 I2(aq) + I- (aq)
I3-(aq)的△H>0
B.状态A与状态B相比,状态A的c(I2)大
C.若温度为T1、T2,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
D.若反应进行到状态D时,一定有v正>v逆
14.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s) + 2B(g)
2C(g) + D(g) △H<0。现将1 mol A和2 mol B加入甲容器中,将4 mol C和2 mol D加入乙容器中,此时控制活塞P,使乙的容积为甲的2倍,t1时两容器内均达到平衡状态(如图所示,隔板K不能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温度和活塞位置不变,在甲中再加入1 mol A和2 mol B,达到新的平衡后,甲中C的浓度是乙中C的浓度的2倍
B.保持温度和乙中的压强不变,分别向甲、乙中加入等质量的氦气后,甲中平衡不移动,乙中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保持活塞位置不变,升高温度,达到新的平衡后,甲、乙中B的体积分数均减少
D.保持温度不变,移动活塞P,使乙的容积和甲相等,达到新的平衡后,乙中C的体积分数是甲中C的体积分数的2倍
15.下列事实一定能说明HF是弱酸的是
①常温下NaF溶液的pH大于7
②用HF溶液做导电性实验,灯泡很暗
③HF与NaCl不能发生反应   
④常温下0.1 mol·L-1的HF溶液的pH为2.3
⑤HF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CO2气体  
⑥HF与水能以任意比混溶
A.①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④
16.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pH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Ba(OH)2、Na2SO3、FeCl3、KCl
B.Na2SiO3、Na2CO3、KNO3、NH4Cl
C.NH3·H2O、Na2SO4、H2SO4、H3PO4
D.NaHCO3、Na2CO3、C2H5OH、HCl
17.对于0.1 mol·L-1 Na2SO3溶液,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溶液pH降低
B.c(Na+) = 2c(SO32-) + c(HSO3-) + c(H2SO3)
C.c(Na+) + c(H+) = 2c(SO32-) + 2c(HSO3-) + c(OH-)
D.加入少量NaOH固体,c(SO32-)与c(Na+)均增加
18.室温下,取浓度相同的NaOH和HCl溶液,以3∶2体积比相混合,所得溶液的pH等于12,则该原溶液的浓度为
A.0.01 mol·L-1 B.0.017 mol·L-1 C.0.50 mol·L-1 D.0.05 mol·L-1
19.已知0.1 mol·L-1的二元酸H2A溶液的pH=4,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Na2A和NaHA溶液中,离子种类不相同
B.在NaHA溶液中一定有:c(Na+) + c(H+) = c(HA-) + c(OH-) + 2 c(A2-)
C.在Na2A溶液中一定有:c(OH-) = c(H+) + c(HA-) + c(H2A)
D.在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a2A和NaHA溶液中,阴离子总数相等
20.在25 mL 0.1 mol·L-1 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0.2 mol·L-1CH3COOH溶液,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离子浓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对于曲线上AB间任一点,溶液中都有:
c(Na+) >c(CH3COO-) >c(OH-) >c(H+)
B.在B点,a>12.5,且有
c(Na+) = c(CH3COO-) = c(OH-) = c(H+)
C.在C点,c(CH3COO-) - c(Na+) = c(H+) - c(OH-)
D.在D点,c(CH3COO-) + c(CH3COOH) = c(N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21.(6分)(1)某温度下,纯水中c(H+) = 5×10-7 mol·L-1,则此时纯水中的c(OH-) = _________ mol·L-1;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硫酸使c(H+) = 5.0×10-3 mol·L-1,则c(OH-) = ____________ mol·L-1。
(2)已知室温下pH=2的高碘酸(H5IO6)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混合溶液呈酸性,则高碘酸的电离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6分)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H表示生成1 mol产物的数据)。
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PCl3分解成P(s)和Cl2(g)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 mol PCl5的△H1=_______________,与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 mol PCl5的△H2的关系是:△H2__________△H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3.(10分)煤化工中常需研究不同温度下平衡常数、投料比及产率等问题。
已知:CO(g) + H2O(g)
CO2(g) + H2(g)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
温度/℃ 400 500 830 1000
平衡常数K 10 9 1 0.6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的正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某温度下,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830℃时,在恒容反应器中发生上述反应,按下表中的物质的量投入反应混合物,其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有 (选填A、B、C、D)。
A B C D
n(CO) 1 2 3 0.5
n(H2O) 5 2 3 2
n(CO2) 3 1 0 1
n(H2) 2 1 0 1
(4)830℃时,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 mol CO(g)和6 mol H2O(g)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是 。
24.(10分)氯碱工业是高耗能产业,一种将电解池与燃料电池相组合的新工艺可以节能30%以上。在这种工艺设计中,相关物料的传输与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的电极未标出: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电解池的阴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入空气的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燃料电池中阳离子的移动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
(3)电解池中产生2 mol Cl2,理论上燃料电池中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
(4)a、b、c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
25.(8分)向等体积pH=a的盐酸和pH=b的醋酸溶液中分别加入100 mL pH=12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两溶液均呈中性。则:
(1)a与b的关系为a________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
(2)向等体积的该盐酸和醋酸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产生H2的体积关系为V(H2)盐酸________V(H2)醋酸;反应完成所需时间t(HCl)________t(CH3COOH)。
(3)若盐酸的体积为10 mL,则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C 2、A 3、B 4、B 5、C
6、B 7、A 8、D 9、C 10、B
11、C 12、A 13、D 14、B 15、A
16、B 17、D 18、D 19、B 20、C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21.(1)5.0×10-7 mol·L-1 5.0×10-11 mol·L-1
(2)H5IO6 H+ +H4IO6-
22.(1)2PCl3 (g) = 3 Cl2 (g)+ 2P(s) ΔH=+612 kJ·mol-1 
(2)-399 kJ·mol-1  等于
23.(1)放热 (2)增大;增大 (3)B、C (4)60%
24.(1)2H2O + 2e-= H2↑ + 2OH- (或2H++ 2e-=== H2↑)
(2)O2 + 2H2O + 4e-= 4OH- 从左向右
(3)1 mol (4)c>a>b
25.(1)小于 (2)小于 小于 (3)0.1 mol·L-1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数学试题(文科)
(试卷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
命题人:耿晓燕
注意事项:
第Ⅰ卷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的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否则不予计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 平面内有两定点A、B及动点P,设命题甲是:“|PA|+|PB|是定值”,命题乙是:“点P的轨迹是以A.B为焦点的椭圆”,那么( )
A.甲是乙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B.甲是乙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C. 甲是乙成立的充要条件 D.甲是乙成立的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实数 是成立的充要条件
B. 设p、q为简单命题,若“”为假命题,则“”也为假命题。
C. 命题“若 则 ”的逆否命题为真命题.
D. 给定命题p、q,若是假命题,则“p或q”为真命题.
3. 双曲线的焦距是( )
A.4 B. C.8 D.与有关
4.命题“两条对角线不垂直的四边形不是菱形”的逆否命题是(  )
A.若四边形不是菱形,则它的两条对角线不垂直
B.若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垂直,则它是菱形
C.若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垂直,则它不是菱形
D.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两条对角线垂直
5.在同一坐标系中,方程的曲线大致是( )
6. 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 )
A.(1,0) B.(-1,0) C.(0,1) D.(0,-1)
7.已知F1、F2是双曲线的两个焦点,PQ是过点F1的弦,且PQ的倾斜角为,那么|PF2|+|QF2|-|PQ|的值为( )
A.16 B.12 C.8 D. 随大小变化
8. 与直线平行的抛物线的切线方程是( )
A. B.
C. D.
9.已知两点M,N,给出下列曲线方程:①;② ;
③ ;④。在曲线上存在点P满足的所有曲线方程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②③④
10. 双曲线的两焦点为,在双曲线上且满足,则的面积为( ).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0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25分)
11.命题“ 使得”的否定是 .
12.已知函数,则 .
13.已知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14.如图是的导数的图像,则正确的判断是
(1)在上是增函数
(2)是的极小值点
(3)在上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4)是的极小值点
以上正确的序号为 .
15.在曲线的切线中斜率最小的切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6小题,满分75分)
16.(12分) 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它的准线过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并于双曲线的实轴垂直,已知抛物线与双曲线的交点为,求抛物线的方程和双曲线的方程。
17.(12分)命题p: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
命题q:函数为增函数.
分别求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实数的取值范围.
(1)p、q至少有一个是真命题;(2)p∨q是真命题且p∧q是假命题.
18.(12分)已知函数
(1)求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
(2)若在区间上的最大值为20,求它在该区间上的最小值。
19.(13分)已知动点与平面上两定点连线的斜率的积为定值.
(1)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2)设直线与曲线交于M.N两点,当时,求直线的方程.
20.(13分)已知函数的图象过点(-1,-6),且函数 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1)求、的值及函数的单调区间;
(2)若函数在(-1,1)上单调递减,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1.(13分)设椭圆E: (a,b>0)过M(2,) ,N(,1)两点,O为坐标原点,
(1)求椭圆E的方程;
(2)是否存在圆心在原点的圆,使得该圆的任意一条切线与椭圆E恒有两个交点A,B,且?若存在,写出该圆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数学(文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D 5.A 6.C 7.A 8. D 9.A 10. B
二填空题
11., 使得 12. 13. 14. (2)(3)
15 .
三解答题
16. 解:由题意可知,抛物线的焦点在x轴,又由于过点,所以可设其方程为 ∴=2 所以所求的抛物线方程为
所以所求双曲线的一个焦点为(1,0),所以c=1,所以,设所求的双曲线方程为 而点在双曲线上,所以 解得 所以所求的双曲线方程为.
17.解:p命题为真时, =<0,即a>,或a<-1.①
q命题为真时,2-a>1,即a>1或a<- .②
(1)p、q至少有一个是真命题,即上面两个范围的并集为a<- 或a>.
故p、q至少有一个为真命题时a的取值范围是.
(2)p∨q是真命题且p∧q是假命题,有两种情况:p真q假时,故p∨q是真命题且p∧q是假命题时,a的取值范围为.
18. 解:(1)因为,令,解得或,
所以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2)因为,且在上,
所以为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而
,所以
所以和分别是在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于是,所以,
所以,即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小值为
19. 解:(1)设点,则依题意有,
整理得,由于,
所以求得的曲线C的方程为.
(2)由,消去得,
解得x1=0, x2=分别为M,N的横坐标)

得,所以直线的方程或.
20.解:(1)由函数f(x)图象过点(-1,-6),得m-n=-3,
由f(x)=x3+mx2+nx-2,得f′(x)=3x2+2mx+n,
则g(x)=f′(x)+6x=3x2+(2m+6)x+n;
而g(x)图象关于y轴对称,所以-=0,所以m=-3,代入①得n=0.
于是f′(x)=3x2-6x=3x(x-2). 由f′(x)>0得x>2或x<0,
故f(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0),(2,+∞);
由f′(x)<0得0故f(x)的单调递减区间是(0,2).
(2)解: 由在(-1,1)上恒成立,得a≥3x2-6x对x∈(-1,1)恒成立. ∵-121. 解:(1)因为椭圆E: (a,b>0)过M(2,) ,N(,1)两点,
所以解得所以椭圆E的方程为
(2)假设存在圆心在原点的圆,使得该圆的任意一条切线与椭圆E恒有两个交点A,B,且,设该圆的切线方程为解方程组得,即,
则△=,即
,要使,需使,即,所以,所以又,所以,所以,即或,因为直线为圆心在原点的圆的一条切线,所以圆的半径为,,,所求的圆为,此时圆的切线都满足或,而当切线的斜率不存在时切线为与椭圆的两个交点为或满足,综上, 存在圆心在原点的圆,使得该圆的任意一条切线与椭圆E恒有两个交点A,B,且.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命题人:夏其干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该大题不予记分。)
1.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3.假如在公元前5世纪时,有一个雅典人经营橄榄园发家致富后,准备钱让儿子接受教育,以方便其儿子更快地走上雅典社会并适应政治形势。他可能聘请
A.有高强度运算能力的老师 B.有较高外语水平的老师
C.研究和教授力学的老师 D.有较强思维能力和较高表达水平的老师
4.“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这段话称颂的“设计”应是
  A.英国的《权利法案》 B.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的1787年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5.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实现了选贤任能
6.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都可以进行的政治活动是
  A.否决议会(国会)制定的法律 B.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和日常事务
  C.代表国家参与外交活动 D.当与议会发生矛盾时有权解散议会
7.列宁著名的演说《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该演说发表的背景是
A.布尔什维克党已经放弃了和平夺权的幻想 B.罗曼诺夫王朝即将被推翻
C.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俄国与同盟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
8.美国学者R.R.帕尔默在其著作《世界现代史》中说“如果列宁没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并且传播到俄国去的话,那么马克思的思想就可能变成欧洲的普通思想”。列宁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的最主要贡献是
  A.领导创建了布尔什维克 B.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
  C.提出并实践了“一国胜利论” D.主张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9.关于古希腊“城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②城邦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③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④城邦之间以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为主
⑤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0.斯大林曾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它”是指
A.第一国际 B.巴黎公社 C.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11. “欧洲无产阶级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里的“科学”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启蒙思想
C.科学社会主义 D.经典力学体系和进化论
12.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13.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古代罗马用以维护人们之间协调性的重要工具是
  A.权威 B.理性 C.宗教 D.法律
14.《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一规定旨在
  A.维护法律尊严 B.保障奴隶利益 C.促进社会公平 D.保护私有财产
15.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B.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C.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D.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条件
16.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17.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理解正确的是
①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②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④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
A.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B.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C.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处口岸 D.鸦片的输入严重削弱了国人的购买能力
19.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20.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不断扩展 D.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21.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举办了世界博览会,下图是这次世博会的会徽。根据会徽传递的信息,这次世博会的主题应该是
A.船舶与海洋
B.启蒙与民主
C.科技与进步
D.民族与世界
22.李鸿章认为:“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者辄斥以喜事。至稍涉洋务则更有鄙夷不屑之见横亘胸中。不知外患如此其多,时艰如此其棘,断非空谈所能有济。”李鸿章不畏成见,敢于“理财”的表现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汉阳铁厂
C.创办轮船招商局 D.创办京师同文馆
23.如果你是唐朝中期的人你可以:①在长安的夜市里购买帽子 ②到广州进行对外贸易 ③不用携带钱币进行长途贩运 ④将金银财物存入柜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4.1784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不远万里来华开展贸易。“中国皇后号”在中国依靠的港口应该是
A.宁波 B.上海 C.厦门 D.广州
25.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褒奖仪式,将一个特地制作的地球仪赠送给18个勇士,并说是“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褒奖这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首航非洲开辟了通往东方的航道 B.穿越三大洋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
C.抵达印度开通了欧亚的海上航路 D.发现美洲打开了西欧的海外市场
26.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认为:“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向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这种强势地位发起挑战,因为随着产量上升而来的(后来这成为一种通则)是价格有了惊人的下降。1800年到1850年这半个世纪中,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至少8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产量和品质提高 B.机器的发明使用
C.劳动力的充足 D.新市场的出现
27.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落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则材料说明当时
A.市的地区范围有限定 B.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
C.市的经营规模有限定 D.市的交易品种有限定
28.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9. 1889年,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为迎接这次盛会,巴黎修建324.79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作为新的标志。下列关于这次盛会与埃菲尔铁塔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铁塔上有可能采用电灯照明技术 ②展品中可能会有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③看到巴黎上空有飞机在飞行 ④人们可以采用电话这种快捷方便的方式进行联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
A.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抵制了一些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使中国产生了第一批无产阶级 D.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共20分)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荷兰人第一个冒险建造了一种仅能运送货物而不可装置火炮的商船……它是设计很独特,它的船肚子很大,所以船身很大很圆,而甲板很小。这样的做法是因为,在斯堪的纳维亚,船所缴纳的税取决于甲板的宽度……
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政府将一些国家才能拥有的权利,折合成25000荷兰盾,入股东印度公司,这就大大增加了东印度公司的权限和信誉……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同年,阿姆斯特丹银行诞生。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超过2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以山东为例(1368~1949)》
材料三 : 经过一段时间,工业化先在印度,然后在日本,最后在中国,都得到亚洲人和西方人的强劲推动,尽管这种推动在东南亚来得较迟。同技术进步至少同样重要的是引进了19世纪西方式商业和工业组织机构,如银行和合股公司,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更重要的是亚洲人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这使他们与殖民地征服者对立起来。
——罗兹·墨非《亚洲史》
根据材料一,概述荷兰在商业活动中的创新之处。(8分)
根据材料二,分析外来作物的引进对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影响。(6分)
如何理解材料三所说的“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6分)
32.(共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以上均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战后的国际背景进行分析。(8分)
(2)联系材料分析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3)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产生了哪些变化?(4分)
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D B D C B C C C A B C C D D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C C C B A D A C B D B B B D
29 30
B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20分,共40分)
31.(1)对商船结构进行创新设计,降低运营成本;政府支持殖民公司,扩大、提高公司权限和信誉;创新商业(经济)经营方式。(任写两点得6分,写三点得8分)
(2)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3分)利于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分)
(3)列强入侵客观上给亚洲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利于亚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亚洲各国推翻殖民统治准备了物质基础;(3分)列强入侵还促使亚洲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通过改革或革命,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3分)
32.(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背景:欧洲强国走向衰落;美国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8分)
(2)联合的欧洲、日本。 影响:冲击两级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8分)
(3)一超多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4分)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地理试题
(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叶国萍
以下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该大题不予记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计44分)
台风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产生明显影响。某年广东省持续干旱便与当年台风数量偏少、强度降低有一定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试题。
1.下列有关台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B.台风能够缓解旱情
C.台风在赤道地区气压最低,势力最强
D.台风控制地区,气流都辐合上升
2.读台风过境示意图,若台风中心位于图中所示位置,判断广州地区受其影响产生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3.若台风沿B线路前进,经广州至湛江。读图(天气系统过境的气压变化示意图),判断在此过程中受台风影响香港的气压变化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如图是沿30°N的气压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下面题目。
4.图示季节,①地印度南部盛行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5.图示②地位于太平洋附近有一气压系统为
A.亚洲高压 B.夏威夷高压
C.亚速尔高压 D.阿留申高压
读印度示意图,分析回答6~8题。
6.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亚洲面积最大,耕地最多的国家
②棉花主要分布在恒河及印度河流域
③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④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7.图示分布的农作物是指( )
A.小麦 B.棉花 C.黄麻 D.水稻
8.以技术指向型为主的新兴工业区是( )
A.a工业区 B.b工业区 C.c工业区 D.d工业区
下图中的中心点为极点,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且晨昏线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恰好吻合。读图回答9、10两题
9.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0°70°E B.23°26′N 20°W
C.0°110°W D.23°26′S 100°E
10.若地球公转速度处于一年中逐渐加快的阶段,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3月21日15时20分 B.3月21日8时40分
C.9月23日15时20分 D.9月23日8时40分
11.某地北极星高度角为35 ,同一天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0 ,该地正午时成都20点整。则该地气候类型为: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1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印度是世界上几个核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B.印度是世界第二软件大国
C.印度是全球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之一
D.印度是世界上煤、铁、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
13.下列关于印度自然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B.全国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C.恒河水量丰富,全年水流平稳,有利于航运
D.东临阿拉伯海,西临孟加拉湾
如图为“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两曲线分别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模拟值和实际气温变化曲线。给合所学知识,完成14~16题。
14.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l表明全球气温的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关
B.曲线2表明全球气温的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
C.曲线2的变化和人类大规模植树造林有关
D.两曲线不吻合,表明全球气温变化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影响
15.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A.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 B.高山雪线上升
C.全球陆地面积将扩大 D.全球水资源更加充沛
16.针对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大力推进郊区城市化 B.在沙漠地区大规模种树种草
C.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D.开展国际合作,防治水污染
如图为“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关于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表述正确的是
A.赤道地区气温年较差最小,两极地区最大
B.南北纬60°附近气温年较差均较大
C.赤道地区最小,随纬度的增加,气温年较差不断增大
D.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与纬度呈正相关
18.60°N附近气温年较差超过40℃,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较高,陆地面积广阔 B.深居内陆,大陆性强
C.地势较高,温差大 D.冬季有寒流通过,夏季有暖流通过
19.一天当中气温最低时间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午后2点 D.下午4点
读图亚欧大陆部分轮廓,回答20~22题。
20.图中等温线所表示的月份最有可能是
A.1月份 B.4月份 C.7月份 D.10月
21.图中所示地区的主要河流
A.无凌汛现象 B.冰期较短 C.流向大致东西延伸 D.流向大致南北延伸
22.俄罗斯海岸线虽然漫长,但大部分航运价值不高,下列关于这一特点的成因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东部沿岸经济欠发达 B.北部沿岸冰封期长,无不冻港
C.西部海岸线短 D.最大港口通往大西洋需经它国海域
二、读图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6分。)
23.(16分)读图沿赤道非洲大陆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
(1)A河为刚果河,流经 盆地,水能资源很丰富,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
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6分)
(2)B地是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却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4分)
(3)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 沙漠,它与中亚地区的沙漠成因有何不同?6分)
24.(16分)读世界地图,
回答:(1)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海拔最高的 ,最低的是 ,赤道穿过国家最多的是 洲。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运河,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是 海峡,南北美洲
分界线是 运河。
25.(14分)读东南亚地图,回答(1)东南亚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两种 (4分)
(2)该地区唯一的内陆国是 ,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 .
(6分)
(3)分析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4分)
26.(10分)读欧洲西部地图,回答问题:
(1)欧洲南部自西向东依次有哪三大半岛?(3分)
(2)本初子午线穿过欧洲哪三个国家?(3分)
(3)从地形、洋流、陆地轮廓、风带四个方面分析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广的成因。(4分)
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地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计4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B B A D B D D C A C C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D A D B C D A A C D B
读图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6分。)
23、(16分)
(1)刚果盆地;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为主,降水多,水量大 ;
地形:盆地地形,落差大,水流急(6分)
(2)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未形成雨林气候。(4分)
(3)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热带沙漠,终年受副高控制,炎热少雨;中亚地区的沙漠是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形成温带沙漠。(6分)
24、(16分)
(1)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亚洲 ,最小的是 大洋洲 ,海拔最高的 南极洲 ,最低的是 欧洲 ,赤道穿过国家最多的是 非洲 洲。
(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苏伊士 运河,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是 白令 海峡,南北美洲
分界线是 巴拿马 运河。
25、(14分)(1)东南亚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4分)
(2)该地区唯一的内陆国是 老挝 ,人口最多的国家是 印度尼西亚 ,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 新加坡 .(6分)
(3)分析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4分)
联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世界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
26、(10分)
(1)欧洲南部自西向东有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3分)
(2)本初子午线穿过欧洲英国、法国、西班牙三个国家。(3分)
(3)地形:平原地形为主,山地东西走向;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强大,增温增湿;陆地轮廓破碎,有利于海洋影响深入内陆;风带:盛行西风带的影响,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4分)
120 E
西半球
东半球

23.5°
23. 52.(11分)(1)流经热带多雨地区,水量大;多急流瀑布,落差大 (4分)(2)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B地地势比C地高 (3分)(3)粮食问题 人口增长快、内乱及自然灾害频繁、单一产品经济造成的恶果(4分)

66.5°
66.5°
23.5°

120°
100°

40°
20°
40°
60°
120 E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王从好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阅读题,第Ⅱ卷为表达题。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及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65分)
所有选择题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该大题不予记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9分):
苏轼的散文创作成就
苏轼的散文创作,各体兼擅。苏轼长于议论,一生写了大量的政论和史论。这些评史议政的文章,如《思治论》《六国论》《续朋党论》《留侯论》《教战守策》等,大都语言明快,气势雄浑,援古证今,说理透辟;尤其善于运用一些浅显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哲理。
苏轼的游记文,成就也很高。他一生宦海浮沉,徜徉于林泉山石之间,饱览名山大川,为其写出多姿多彩的游文字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的山水游记与众不同,除了描写景物和叙事抒情外,特别喜欢杂以议论,阐发哲理。
苏轼的随笔、书札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谈诗论文、发表自己文学见解的文章。《答谢民师书》可谓其中的佼佼者。这是一篇文艺书简,通过讲述作文体会,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文学见解:强调“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强调“辞达”;反对“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文字生动简洁,如行云流水。
赋在宋代已经散文化,完全摆脱了汉赋那种缺乏内容、形式板重的缺点,已改变了六朝以来骈体赋的浮靡文风,成为一种自由抒写的文学体裁。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前赤壁赋》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江山美景,凭吊历史人物,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表达了他遭贬后失意的苦闷及用老庄的随缘自适自我解脱的达观态度。
苏轼的散文具有雄健奔放、挥洒自如的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他的论说文,引证史实,指斥时弊,写得明晰透辟,气势磅礴,雄辩滔滔。其他文章写得自由随便,自然流畅,随手拈来,信笔挥洒,言简意明,饶多意趣。
苏轼的散文创作,体现了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他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完成者,他完善了古文运动的理论,扩大了古文的运用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古文的表现手法,大大提高了古文的表现力,把古文的艺术性、实用性、通俗性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文章,生前就为人们所喜爱,士人学子争相传诵。徽宗时他的作品遭到禁毁,人们仍然冒着风险搜求和藏收。南宋时苏文之盛行,举子们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谚语。他的散文对明代的公安派、竟陵派,清代桐城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自《中国古代散文简史》,有删节)
1.下列有关“苏轼散文创作成就”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3分)
A.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评史议政的文章,这些文章语言明快,说理透辟,善用比喻,饱含哲理。
B.苏轼的记游文特别喜欢杂以议论来阐发哲理,这是他散文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体现。
C.苏轼的散文具有雄健奔放、挥洒自如的风格,体现了其行云流水、文理自然的特点。
D.“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说明当时苏轼散文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苏轼散文的成就。
2.结合本文和课文信息,下列对《前赤壁赋》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课文的主客对话,实际上体现了当时以作者和客人为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B.文中凭吊曹操和周瑜两个历史人物,抒 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愿望。
C.文章主要采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的方式,把诗情、画意、理趣融为一体,使文章显得挥洒自如,流畅奔放。
D.作者将跌宕起伏的感情,借助江水、明月、清风等自然景物,加以形象化的表达,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3.下列表明苏轼文学主张的句子中,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文理自然,姿 态横生”。
B.强调“辞达”,反对“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
C.“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D.“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
二、(34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原 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卑鄙
B.场功甫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9分):
           听 弹 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8.一、二两句表现了琴声怎样的特点?结合诗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5分)
10.默写(任选6个空填写):(6分)
l)、_______________,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3)、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4)、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5、6)、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8)、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三、阅读散文,完成11—14题(22分):
山间小路
龙应台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莓果,看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9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9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 会面。他要和张 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记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800年前的中国。
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的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赫曦台上有个6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轩泉,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
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11. 开头一段写海德堡"哲学家小径"的作用是什么?(4分)
12.作者在文提到的“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是指什么?(4分)
13.对于岳麓书院的兴衰,作者是怎样看的?(6分)
14.最后一段写道:"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8分)
第 II 卷(表达题 共85分)
四、语言知识运用(选择题每题3分)
15.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央浼(miǎn) 脊梁(jǐ) 锱铢必较 称心如意(chèn)
B.泥淖(nào) 恁地(rèn) 默守成规 蜚短流长(fēi)
C.赍发(jī) 癖好(pǐ) 不落言筌 弄巧成拙(zhuō)
D.害臊(sào) 傩送(tān) 学付五车 不敢违拗(ào)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这件事,他期期艾艾的不知所云,完全没有平时口若悬河的模样。
B.离开学校以后,他整年的不学无术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
C.他为人胸无城府,大家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D.从2000年起,他先后偷盗十余起,但情节较轻罪不容诛。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羡慕、崇敬、膜拜,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
B.“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给我很大的帮助,我认为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优点。
C.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和游戏软件,否则,拿不出新的软件,就难以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D.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8. 以下各句来自足球赛期间的述评。“黑”“黑色”在下列语句中有何新意? (6分)
(1)、中国队······还在人们一路的怀疑声中一黑到底······
答:
(2)、大赛两次败北,中国队黑了历史。
答:
(3)、中国队一步步坚决地用“黑色”颠覆着足球的格局。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将序号填在横线上(5分)
这便是黄州赤壁, , , , 。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 。
① 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
②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
③ 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
④ 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⑤ 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的价值
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20.太平洋保险公司打出了一条精彩的广告语:“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请你说说,这句广告语好在何处?(5分)
五、作文(60分)
21.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一套“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红极一时。在这轮杜甫画像“再创作”中,杜甫已成为“插图模特第一人”,简单的狙击手、送水小工、肌肉男都已经“弱爆”了,高难度的高达战士、神龙斗士、孔雀王爷、杰克船长等角色也纷至沓来,画面精美,背景融合得毫无破绽,只有杜甫原画中深沉沧桑的脸面没变,却显得喜感十足。
遭到涂鸦的杜甫原图是人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中《登高》的配图,由已故的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绘制。图中的杜甫端坐在一块岩石上,瘦削的面庞微微上扬,帽子的系带随风飘舞。暮年漂泊与对百姓前途的担忧呈现于其沧桑的面容之上。韩愈《调张籍》中的几句话,可能是对此最好的回应:“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敬畏高度,才能有生命的深度;敬畏宽度,才能有生命的厚度。
请以“敬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蚌埠二中2011—201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
1.A(原文的表述是“这些评史议政的文章……大都……”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2.D(A项课文中的主客对话,实际上是作者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最后作者抑客为主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占了上风;B项,“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愿望”在文中找不到依据。C主要采用的是“写景、抒情和议论”的方式。)
3.B(B项强调的是文章要让人通晓明白,不要故意用艰深的词藻来表达浅显易懂的内容。其他三项强调的是文章自由随意挥洒自如的特点。
4、A鄙,见识浅薄。
5、A 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6、C文中说:“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7、(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试题分析】(1)为吏、然、簿书听断;(2)督、用者、计其出入;(3)苟知、而、窃食
8、(4分)“泠泠”,表现了琴声的清越;“松风寒”,以风入山林暗示琴声的凄清,以及风来松下的肃穆之感。
9、(4分)①对比,托物言志;
②古调虽好,今天多不弹,两相对照,表现一种与流俗不合的志向以及诗人孤芳自赏的情操。
10、略
11. (1)引出东方古代哲学家小径;(2)为下文作铺垫,说明岳麓山小径的伟大;(3)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量。
12. 指的是历史上对文明的认识、追求和尊重的力量。(答文明的给1-2分。)
13.(1)书院兴,说明文明在前进;(2)书院衰,是政治霸权压迫文明的结果;(3)不管霸权如何嚣张一时,但文明是压制不住的。
14、(1)联系文章,由作者的角度综合分析书院的兴衰与文明、政治霸权之间搏斗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书院,文明的力量,政治霸权,文明的崛起是挡不住的 (4分)(2)、联系生活实际有自己的深刻看法。(4分)
(1)(1)再点"小路",照应题目,照应开头,(2)使文章意境得到升华。(2)既指岳麓书院初建的时候,更指中华文明初始的时候。
15、C
16、C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易误用为吞吞吐吐。不学无术: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不能用整年整日等词修饰。胸无城府: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罪不容诛: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17、A
18、1)表示“战败”意;
2)“黑”指历史上的最坏成绩。
3)黑色”指“出人意料的战绩”。 (1点2分,共6分)
19、②③①⑤⑥④
20、.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平时一滴水”和“难时太平 洋”进行对比;还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难时拥有太平 洋”就是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每种修辞手法1分,共2分)而且该广告语还与公司名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1分),既突显了太平洋保险公司,又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保险的作用(2分)。
(虽然题目问的是广告语的好处,但一般既要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又要谈好处。)
21、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古文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兰度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