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明亮与黑暗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明亮与黑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不同的生活场景对亮和暗的要求不同,学会保护眼睛的方法,会选择适合读书、学习的地方。 2技能目标: 能过想办法让光进入封闭纸盒,会用“有光才能看见物体”表示光的作用。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手电筒光斑的变化,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重点:认识光是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 教学难点: 难点:学会探究手电筒放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并猜想光斑亮度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手电筒、暗盒、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晚上我给我的卧室拍了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张照片上面有什么? 生:什么也看不见,黑暗。 师:晚上的时候卧室里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那怎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卧室里的东西了呢? 生:把灯打开。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打开灯后的房间。看清楚了吗?漂亮吗?为什么打开灯以后就能看见了? 生:开灯以后房间就亮了,(明亮)开灯有了光,光把房间照亮了。 师:这是打开灯后,我给卧室拍的照片,漂亮吗?因为有(光)照亮了,所以就能看见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明亮与黑暗这节课,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师: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一些奇妙的图案,你能不能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看清楚里面的图画呢? 生:发表观点。 师:打孔,老师也想到了,那我们先打一个孔试试,请上来的同学凑近看,试试看一个孔看得清楚不清楚。 生:不清楚。盒子里面还是很暗。 师:(我们再多打几个孔)。那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能不能在打孔的基础上再想想办法,让我们把盒子里的图案看清楚呢?怎样让盒子里面亮起来? 生:手电筒。 师:我们可以请手电筒来帮忙,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试试,怎么做的,能看见吗?清楚吗?先不急着告诉大家你的发现,等会儿你们自己去发现。 师:听清楚我的要求,先把抽屉里的暗盒拿出来,在不用手电筒的情况下,把你们的眼睛凑近暗盒,看看。然后再借助手电筒观察。等会儿观察完毕,我击三下掌,活动结束,坐端正。 生:讨论观察结果 ,你们看到了吗? 师:看来,通过刚才的方法,我们确实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盒子图案,说明这个方法是很有效的。那不管是通过打孔,还是手电筒,其实都是让谁进入这个盒子啊?是谁让原本黑暗的盒子亮了起来?是光让原本黑暗的盒子亮了起来,并且让我们看清楚盒子里的东西,明亮与黑暗的产生和光有关系。 过渡语:那你们说光重不重要?光可以帮我们看清楚东西,如果没有光,我们还能不能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呢?有了光我们才可以正常的学习工作,但是我们在做不同事情的时候,对光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活动二: 师:出示图片,看书写字亮一些,看电影暗一些。生活中我们对于光线的明暗情况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在合适的光线下看东西。 过渡语:那如果是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东西行不行?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活动三: 师:。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要学会保护我们的眼睛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过强或者过暗的情况下看东西,对我们的眼睛都是不利的,我们要找到合适的光线。 师:如果在室外,你会选择在这三幅图中的哪一幅图看书呢?为什么? 我们要在合适的光线下看书。(光线挡住一部分,就合适了) 过渡语:既然我们要在合适的光线下看书,那怎么调试好光线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好不好? (记录单拿出来) 活动四: 师:接下来,老师要用光给你们变一个魔术,看,这是什么?手电筒的光照到黑板上会有一个亮的地方,形成一个圆圆的光斑。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光斑游戏好不好?请每组的小组长站起来,拿起手电筒,竖直对着桌面,听我口令,其他同学在旁边观察。靠近桌面,远离桌面。(3次)说说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师:看来,手电筒靠近和远离桌面的同时,光斑的大小和亮度都在变化。那你们觉得光斑的大小和亮度发生变化,是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手电筒离桌面的高度。 生:这仅仅是你们得猜测,要想证明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还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师: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她是怎么做的呢?设置三个高度。 师:第一个高度时,请所有的同学看好老师,我们一起画,如果第二个高度比它大,画大一点,如果第二个高度比它小,画小一点,第三个也是这样。这个光斑亮不亮,亮的话我们先给它画3颗星,如果之后的高度留下的光斑比它亮,我们就增加一颗星,依次增加;如果比它暗我们就减少一颗星,依次递减。明白嘛?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画起来吧,等会儿我们来比一比那个小朋友可以最快完成。 师:大家发现了嘛?随着高度的增加,光斑越来越大了,而亮度却越来越弱,其他同学同意吗?看来光斑的大小和亮度,确实和手电筒离桌面的高度有关。并且,离桌面的距离越高,光斑越大,亮度越暗。离桌面的高度越低,光斑越小,亮度越亮。看来,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结论是我告诉你的,还是你自己发现的? 师:接下来,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为什么光斑越小,亮度越亮;光斑越大,亮度就越暗? 师:其实手电筒照出来的光线是一样多的,距离越近,光斑越小,能量就被聚在了一起;距离越远,光斑越大,能量就被扩散了。(可作为课后问题) 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明亮与黑暗》。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学到了什么?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所有的小朋友都非常认真,敢于提问,积极思考,勤于动手,真的像小科学家一样,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你们也可以像在今天的科学课上一样,通过不懈的探究,探索到更多的科学奥秘,你们说好不好? 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在实验设计中学生发言积极,发言面较广,能围饶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认识到了光是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知道了不同的生活场景对亮和暗的要求不同,培养了发现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一切表明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就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本节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暗盒,暗盒的出现就很重要。为了使课堂有序,我选择了事先在暗盒上开孔,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结论得来的太容易了,失去了探究的乐趣。所以在出示暗盒的时候,应该先不急着给暗盒开孔,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给他们提供工具,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看清暗盒里的图片。并且在看到暗盒里的图片之后,还要继续引导学生,如果想看得更清楚,应该怎么做。 2.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处理教材。我在实验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了处理,但是还是不够好。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说出在生活中哪些情况需要亮一些,哪些情况需要暗一些比较困难,所以我选择了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可是我的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思考,所以我觉得可以采用连线的形式加以改进。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把文字对应的场景用连线的方式加以区分,这样学生对明暗场景的认识会更深刻。我的感受是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相当重要,不同的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会有所不同。这也许是对教师要求的科学素养之一吧。 3.积极引导,公平评价。本堂课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还很差,但通过老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老师也给予了学生公平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4.注重学生科学习惯的培养。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我强调学生要注意分工与合作,明确了小组每个成员的职责;在最后做完实验后,我要求学生将实验器材整理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