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透明与不透明课型探究课授课时间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明显加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行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此阶段也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敢于提问,敢于发言,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生活中他们对光有一定的感知和感受,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区分开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教学目标(四个维度)1.通过观察物体,知道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能够区分透明、半透明与不透明物体。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透明、半透明与不透明三种物体透光能力的不同。3.通过联系生活,了解不同透明度材料的作用,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4.通过了解不同透明度材料制作的产品,体会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实验视频、不同透明度的灯泡(含点亮装置)、玻璃杯、纸杯。学生(1)木块、垫纸板、透明塑料片、半透明塑料片、硫酸纸、玻璃片、毛玻璃片、作业本。(2)手电筒、垫纸板、透明塑料片、半透明塑料片、实验板。教学重点难点学用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描述物体的材料或性质。认识到透明与透光的异同。学单的设计及意图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记录下来,让学生经历一个初步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过程设计环节和时间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故事导入,认识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3分钟二、辨别物体的透明度7分钟三、认识三种透明度透光性能的不同7分钟3分钟四、不同透明度的物体在生活中的用途5分钟五、小小设计师5分钟六、观看沙画表演视频,总结下课。5分钟(一)听故事,寻找水。1.前两天运动会刚刚结束,我们学校的吉祥物娃娃桃桃、源源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它们长跑之后感到非常口渴,开始找水喝,当它们来到饮品区一看,纳闷了“哪一杯是水呢?”娃娃们思考着……2.老师:(出示两杯饮品)小朋友们,你能帮娃娃找到哪一杯是水吗?你是怎么找到的?3.老师:(端起不透明纸杯)你能知道这一杯里面是什么吗?为什么?(二)小结透明、不透明1.谈话:这两个杯子有不同的特征,第一杯能清楚的看到杯子里面,能看到里面的物体、颜色等等。我们把杯子的这一特性称为透明的(板书:透明),而第二个杯子看不到里面,我们把它称为不透明的(板书:不透明)。(三)认识半透明1.(出示第3杯磨砂杯装蓝色小木块)这里面装了什么?看得到吗?2.(出示第4杯透明玻璃杯装蓝色小木块)你能很清楚的看到吗?3.比一比,哪一杯看的清楚。4.老师:这种杯子能不能称为透明?能不能称为不透明?你打算怎样形容它?5.小结:通过这种材料看物体,能看到,但不是看的很清楚,我们把它称为半透明。(板书:半透明)6.谈话:在我们生活中,有些物体是透明的,有些物体是半透明的,还有些物体是不透明的,我们把物体的这个特性称为透明度(板书:透明度)。1.了解了物体的透明度,我们就来辨一辨,这张塑料片是透明的吗?2.你是怎么判断的?3.辨别其他物品的透明度。(课件出示辨别物体)介绍材料盒物品:垫纸板、两种塑料片、毛玻璃片、玻璃片、硫酸纸、保鲜袋、作业本。4.你觉得在做这个实验,有哪些地方想提醒大家的?温馨提示(PPT)5.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6.学生汇报(一)不同透明度物体透光性对比试验1.那么光透过这三种透明度不同的物体时,又会有什么不同呢?接着我们就通过实验来对比看看。2.播放微课视频:实验方法。3.布置实验活动①师将教室窗帘、灯全部关闭,确保教室里比较暗,利于现象的观察。②生领取实验材料,开始实验。4.讨论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光有什么不同?5.不同透明度下白板上光有什么变化吗?6.总结:透明板时白屏最亮,说明光最容易透过透明的物体,透光性最好;不透明板时最暗几乎没有光,说明光几乎透不过不透明物体,透光性最差;半透明板时有一些亮,说明一部分的光透过,透光性介于两者之间。(二)了解不同透明度灯泡的透光效果(出示2个灯泡)1.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仔细观察,比一比这两个灯泡的玻璃有什么不同?2.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透明的灯泡能看到里面的灯丝,半透明的灯泡看不到灯丝。3.如果老师把它们点亮,隔着透明和半透明的玻璃,透过来的光会有什么不同呢?4.学生猜测。5.点亮灯泡,学生观察、发现、汇报。注意:在比较灯光效果的时候眼睛不能长时间看灯泡,不然会伤害眼睛。问1:你发现了什么?问2:当你们写作业,愿意选择哪盏灯?问3:为了保护眼睛,我们已经很少使用那种透明玻璃做灯泡了,瞧瞧教室里的灯管,它所用的灯泡是什么材料做的?6.小结:不同透明度的物体透光效果不同。1.谈话:让我们再来看看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物体的不同透明度的,(出示PPT)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它们?2.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图1:不透明雨伞和透明雨伞图2透明包书皮和纸质不透明包书皮图3:透明储物箱和不透明储物箱图4:纸质不透明鞋盒和透明塑料鞋盒3.小结:原来,不同透明度的物品有不同的作用,我们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物品。4.走进家庭,了解更多科学知识谈话:我们的居住场所——家庭、卧室,在装修的时候是不是也考虑了这些因素呢?说一说这间小屋分别使用了什么性质的材料?为什么要选择这些?阳台——卫生间——卧室——玄关5.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我是设计师1.谈话:假如你是设计师,你打算将自己的小屋装修成什么样的呢?将你的想法表现在活动记录单3上面。2.学生活动、汇报.3.小结:科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科学。1.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观看沙画表演视频。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透明与不透明》,了解了生活当中的透明的、半透明和不透明的材料,并且认识到了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材料各自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相信学了这一课,对大家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有一定的帮助。运动会故事引入贴近生活,利用透明塑料杯和不透明纸杯很容易帮助学生认识“透明”与“不透明”,利用毛玻璃杯,引导学生发现通过这种材料可以看到物品,但又不是很清楚,让学生领会“半透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透明这个前概念。本环节利用看见和看不见,引导学生说出透明和不透明。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本环节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更多物品的透明度,教师准备的物品品种丰富,让学生切身体验、感受物品的透明度。通过观察、比较、描述三种透明度透过光在白屏上的不同,发现透明、半透明及不透明物体的透光效果的变化。通过观察、比较、描述两种灯泡的玻璃和灯光的不同,发现透明、半透明物体(或材料)的透光效果的变化。通过一组透明、不透明物品的具体场景的运用,让学生知道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物品,体会到这些产品的实用性与创意性。通过分析家庭装修材料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科学,进一步参与设计书房装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观看视频让孩子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板书设计11.透明与不透明透明透明度半透明透光性不透明教学反思研究光是一件令孩子们着迷的事情,他们每天都在感知光的存在,所以对奇妙的光影充满探究的兴趣,本课旨在借助对物体透明度的研究,认识光透过不同物体时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因物体的这种特性,生活中会有不同的应用。教材安排了四个活动,但我觉得还不够,二年级学生还不能有意识地把透明与光相联系,所以我就多设计了一个活动,并做了教具,让学生们通过亲身观察、比较、描述三种透明度透过光在白屏上的不同,发现透明、半透明及不透明物体的透光效果的变化。这个活动与教材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水到渠成般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在课堂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见解,在小组成员的肯定中体验到自己的成功;同时又能在交流中分享别人的成果,体验到别人的成功。这种方式既激励了学生们思维创新,又增强了他们学习科学的信心,让学生们在经历一个初步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价值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