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以月为主体,尽情的赞叹了大自然的绝美风光,阐述了对人生哲理的追求与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汇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优美邈远意境。 这首诗从唐代流传至今,永久不衰,给人以无限的美感,闻一多先生曾经评价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在十八世纪就流传于江南一带,原名《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曲,它的创作情怀来自于唐朝张若虚创作的古诗《春江花月夜》,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有八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标题。 江楼钟鼓 月上东山 花影层台 水深云际 渔舟唱晚 回澜拍岸 欸乃归舟 尾 声 江楼钟鼓 简介 江楼钟鼓 这是整首乐曲的基础,首先由琵琶清脆 的弹挑音模拟鼓声,由慢渐快,箫和古筝奏出 轻巧的波音,刻画了夕阳映江面,微风拂涟漪 的动人景象。然后,乐队合奏出令人赞叹 的主题,揭开整首乐曲的序幕。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月上东山 (第一变奏)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台 (第二变奏)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 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 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水深云际 (第三变奏) 这是一段富于动态的音乐,是在主旋律的 基础上变化而成的。乐曲中二胡在低音区奏出 浑厚的曲调,忽而琵琶在高音上弹出透明的泛 音。刻画了月光映入水中,水天一色、云深不 知处的壮观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 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 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 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 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它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作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主题。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 江流婉转绕芳甸, 月上东山 花影层台 水深云际 月上东山 (第一变奏)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 花影层台 (第二变奏) 江流婉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水深云际 (第三变奏)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舞蹈在表演时有何特点? 总结: 今天我们从多个角度欣赏了《春江花月夜》的艺术表现形式,相信 通过艺术家的不断创新,这首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将会不断延伸、发展,焕发出永久的生命力…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