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近代史上,英国强迫清政府开放上海、广州等五口为商埠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 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说,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就是行凶杀人,也在所不惜。”这一情形开始于(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 我国当代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站在京郊的一座废墟上,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是( ) A.近代中国大门被打开 B.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C.关天培率部抗击英军 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4. 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5.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一幅浮雕刻画的是金田起义的壮丽场景,领导这场起义的历史人物是( ) A.洪秀全 B.林则徐 C.孙中山 D.毛泽东 6. 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历时三年取得重大成果,确认在当年大东沟海战战场发现的沉船为清北洋水师致远舰,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以下考古发掘信息中,可作为判断该沉船就是当年“致远”舰的最直接证据是( ) A.长60多米、宽9—10米的舰体残骸 B.舰体上留有繁体“致远”字样的瓷器碎片 C.舰体上的多处火烧及爆炸痕迹 D.抛撒在舰体周边的钢板、木板、锅炉残片 7. 《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8. 民谣勾勒出尘封的历史画面。“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该民谣描写的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9. 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 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C.山东主权转交日本 D.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10. “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能够印证“始而言技”的史实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11.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 A.洋务派 B.顽固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12.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主要是指 ( ) A.它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了清朝的统治 B.它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C.它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D.它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13.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 ) 曾国藩 康有为 邹容 陈独秀 A B C D 14“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这一材料说明戊戌变法的影响主要在( ) A.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B.倡导变法精神 C.发展资本主义 D.思想启蒙作用 15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同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的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不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材料二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1)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涉及的是哪场战争?请写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的重大影响。 (3)材料三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里的内容? (4)通过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西征军攻占长江中下游许多地方。全盛时,太平天国已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 材料二 “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太平军)。” ——慈溪民歌 材料三 盘踞在上海的英法侵略者,勾结地方官绅,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抵抗太平军的进攻。 (1)材料一、二反映了太平军在哪方面的优势,他们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2)太平军当时面对的敌人是谁? (3)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关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 (3)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BBA 6-10BCBBA 11-15ADBDB 二、非选择题 16.(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4)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努力振兴中华等。(言之有理即可) 17. (1)作战勇猛,战斗力强。体现了坚决反对封建主义压迫,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精神。 (2)面对的敌人是清政府和西方侵略者(或中外反动势力。) (3)既斗争又勾结。 18. (1)李鸿章认为这个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洋务派和维新派。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 (3)前者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后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