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材料表述的历史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2. 烟标是一门艺术,方寸之间展示出历史文化和科技的综合形态。如图所示的烟标反映了( ) A.农民分到了土地、农具和牲畜 B.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刚刚开始 C.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D.广大农民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3. 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其中的“中国开始奋起”指的是( ) A.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寻求救国之路 B.《马关条约》的签订使维新人士变法图强 C.陈独秀等激进的民主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D.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大潮 4. 十九届中央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修改宪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1949年《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 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 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 丁同学: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丙同学 D.丁同学 6. 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色。在有些旧墙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其中“以钢为纲”反映的是( )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7. 票据是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右面的票据见证了( ) A.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强法制建设 8. 《人民日报》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80年《人民日报》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D.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多快好省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展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C.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D.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0.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的行动”指的是(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设立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1.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来硕果累累:内蒙古自治区的生产总值比成立之初增长了642倍;铁路运营总里程已增加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这主要得益于( )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国两制”构想 13. 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这表明( ) A.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 B.“台独”分裂势力退出历史舞台 C.“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深入人心 D.两岸和平交往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14.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一国两制”构想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由对抗走向缓和再到关系逐渐深化和曲折发展的过程。如图漫画中体现中美合作的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材料一 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材料二 “一五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一五计划”编制过程长的原因。 17. .中国共产党八大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两次重要的历史性会议。 (1)这两次会议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上都作出了哪些相同决策? (2)这两次会议的召开分别具有哪些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3)这两次会议为什么能够在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上作出正确的决策。(回答出一条即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 材料二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首次将“九二共识”写入报告,港媒认为:此次“习连会”承先启后,对正处关键时期的两岸关系有推进作用,相信“习连会”将创造新的契机,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真诚企盼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邓小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思是什么?其前提是什么? (2)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构想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得到了怎样的成功运用?有何意义? (3)材料二中提到“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4)举出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两个重要民间团体的名称。此外,请再列举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海峡两岸交往的一例史实?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ADBC 6-10CCACA 11-15BDDAB 二、非选择题 16.(1)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基础设施薄弱;等等。 17.(1)都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决策。 (2)中国共产党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回答揭开了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可)。 (3)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正确把握了当时的国情、正确认识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等。 18. (1)“一国两制”,前提是一个中国。 (2)港澳回归,洗刷了中国人民的屈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4)海基会(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九二共识;1993年的汪辜会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