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朱元璋为了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而设立的制度是( ) A.废除宰相制 B.厂卫制度 C.廷杖制度 D.八股取士制度 2.“杀牛羊,备酒菜,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上述是引自《石匮书后集》一书的一段材料,材料中的“闯王”是指( ) A. 陈胜 B. 刘邦 C. 黄巢 D. 李自成 3.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大英雄:他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也曾身陷囹圄;他多次遇刺却能逢凶化吉;他懂天文熟地理,谙韬略善用人;他戎马倥偬数十载,横扫白山黑水,统一女真各部,击溃大明王朝,成为威震北中国的一代铁血汗王!他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4.瓦氏出生于今靖西市,后嫁至今田阳区,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入侵我国东南沿海,檄书到达田州,瓦氏不顾年事已高,统六千八百多俍(liáng)兵奔赴抗倭第一线,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同一时期抗倭的民族英雄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李自成 5.清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代表清政府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伊犁将军 B.军机处 C.驻藏大臣 D.宣政院 6.如果清王朝是一座高山的话,乾隆皇帝就是站在山巅的那个人。对西北边疆的巩固为他的文治武功又增添了绚丽辉煌的一笔。这一事件是( ) A.台州大捷 B.收回台湾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7.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材料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炫耀明朝国威 B.加强与外国的友好往来 C.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D.增加中国的海外贸易 8.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 ) A.江南地区农业落后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D.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 9.清朝前期,一些市镇发展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商业较为发达 B.著名商帮开始出现 C.人口快速增长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0.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11.以曹、刘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当时大规模政治、军事斗争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红楼梦》 12.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民国时期“水云楼”戏班班主商细蕊,为弘扬“国剧”艺术虽吃尽苦头,却痴心不改,其精湛的舞台技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国剧”应该是指( ) A.昆剧 B.徽剧 C.川剧 D.京剧 13.如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14.下列古代官职中,源于清朝强化君主专制而设立的是( ) A.御史大夫 B.节度使 C.转运使 D.军机大臣 15.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这反映了清朝( ) 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 B.抑制商业、实行海禁 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 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情景 材料二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战败,显示了洋枪洋炮的厉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在联合外国人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人进一步认识到,要镇压人民起义,抵御外国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就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 材料三 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1)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一场战争? (2)材料一反映了《__________》签定的情景。材料三中让慈禧对列强“感激涕零”并欣然同意签署的条约是《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为维护清朝统治”,统治阶级开展的一场自救运动是什么运动? (4)材料一、三涉及的两个条约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材料二 苏州城里有几千没有固定工作的机工,每天清晨聚集在一些桥头巷口等待雇佣。每座桥还有介绍工作的经纪人,被“行头”。机工工作条件差,工作时间长。他们一天没活干,就得挨饿,过着“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贫困生活。 请回答: (1)“机户”指的是什么?“机工”指的是什么? (2)“机户”与“机工”是一种什么关系? (3)“机户”和“机工”的关系是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 (4)“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说明了什么? 18.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不断进取、和平交往、交流合作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10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5周年,某校举行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问: (1)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哪个朝代?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才导致了中国与世界的日益隔离?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应该得益于实行了什么政策? (3)“读史使人明智”,这段对外交往的历史,划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ADCBC 6-10CACAC 11-15BDBDB 二. 非选择题 16. (1)鸦片战争(或第一次鸦片战争)。 (2)《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3)洋务运动。 (4)鸦片战争(或《南京条 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或《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7. (1)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2)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4)机工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18. (1)朝代:明朝。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历史意义: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2)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改革开放或对外开放。 (3)启示:①从改革开放方面来谈。如:改革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或借鉴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地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等。 ②从郑和精神方面来谈。如:开拓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敢为天下先等。 ③从国家谋求发展和强盛方面来谈。如:要善于学习别国的文明成果,不要妄自尊大;要建立开放的对外关系,不能固步自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