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国论》群文阅读 教学过程: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一、文本构建 阿房宫赋 结构图示 137160168275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六国论 结构图示 -63527305主旨归纳 本文论述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认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的统治者要以六国的灭亡为鉴。作者希望当朝的统治者吸取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能够举贤任能,团结一致,坚决抵抗外敌,以维护和巩固北宋的安稳。 二、任务探究 探究任务一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分析文本的主题 【任务导引】历史是一面镜子,史论者常常会拿起这面镜子从不同的角度来观照现实,批判现实的某些不足,以此来补救现实,这正是史论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学习这两篇文章,我们应多从此处体会。 【任务设计】 1.《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秦亡的历史教训是什么?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答案 (1)秦亡的历史教训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就思想意义来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摽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当时的统治者要避免这样的结局。 2.《六国论》中,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答案 苏洵先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把它化为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接着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论述割地赂秦之害——割地赂秦使秦获地比战攻更多,而其欲望永不满足,诸侯因割地赂秦而弱,至于破灭;论述六国不合力抗秦导致破灭——韩、魏、楚割地赂秦,齐附于秦,燕、赵孤危战败而亡。最后申明结论,点出主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讽喻宋不要重蹈六国破灭之覆辙。 3.请从观点表达的方法、选材的角度分析《六国论》和《阿房宫赋》的异同点,并分析两篇文章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 相同点 不同点 观点表达的方法 都侧重对历史事件进行评析,总结经验教训,针砭现实 《六国论》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以议论为主,中间有一些形象的描述,那是为议论服务的 《阿房宫赋》具有诗和散文的特点,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手法,前叙后议,结论提出的方式是顿悟,并没有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过程 选材的角度 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朝行为而发,规劝当朝者要引以为鉴 《六国论》强调六国破灭的内部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阿房宫赋》选择阿房宫这一具体事物,把其当作秦王朝骄奢淫逸的象征 【拓展延伸】借古讽今就是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这一类的古诗文是中华文学宝库的一颗明珠。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的古诗文,并和其他同学分享讨论。 示例 古文:《过秦论》(贾谊)《伶官传序》(欧阳修) 古诗 《马嵬》(袁枚) 《汴河怀古》(皮日休)《隋宫》(李商隐) 探究任务二 理定而后辞畅——赏析文本语言特点 【任务导引】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曾把“理定而后辞畅”作为“立文之本源”(《文心雕龙情采》)。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辞,即文章的语言艺术。本课两篇文章都是主旨鲜明,语言畅达,无一句废话,可以说是“理定”、“辞畅”的好文章。 【任务设计】 1.《阿房宫赋》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美备受称道,请试做分析。 答案本文―方面保留了骈赋和律赋的优点,同时又具有趋于散文化的势头,具体表现如下: ①整散结合的句式,如“盘盘焉,囷囷焉”以下十余句,注意了句式的大体整齐,骈散结合,既有整句又有散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鲜明性。“盘盘焉”以下四句,为散句,或长或短,变换灵活,三字句读来铿锵,八字句读来舒徐。 ②丰富多变的词汇。作者精心锤炼词语,用了不少双音词,如“蜀山”、“宫墙”、“长桥”、“宫车”、“泥沙”、“言语”等,从而增加了内容的含量,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作品的声韵美。另外使用了大量的叠词,音韵和谐,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文中除拟声词“辘辘”表示宫车行进的声音外,其余八组叠字都作形容词,收到声律和美谐调之效。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檐牙高啄”中的“牙”字,指房檐上挑,如同“牙”的形状;“用之如泥沙“,写秦国统治者视从各地掠夺来的物如同泥沙―样不值钱。作者用习见的事物设譬,收到了用常得奇的效果。如“雷霆乍惊”,写宫车经过的声音很响亮;“倚叠如山”写六国从各自百姓那里掠夺而来的东西之多。通过夸张把秦廷的骄奢淫逸、掠夺无度写了出来。如“使负栋之柱”以下几句运用排比,将对立双方一苦一乐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表现出来,作者的愤激情绪,迸发而出。 2.《六国论》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案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 3.【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与本文第一段描写阿房宫的语句进行比较,看看两者在内容和表达上的异同点,体会赋文铺陈夸张的语言魅力。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 答案 (1)从描写的内容看:两者同样突出阿房宫的雄伟,但《史记》主要是从整体上介绍说明,而《阿房宫赋》从不同的角度来突出宫殿的壮丽。《阿房宫赋》首先写阿房宫的外在形势:“覆压三百余里”到“流入宫墙”,表现了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依山傍水的非凡气势。接着写主体构筑:“五步一楼”到“不知东西”,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细致精巧,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奇丽;最后深入宫殿内部,写歌舞生活,这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铺垫。 (2)从描写的手法看:《史记》平实记叙了阿房宫的基本情况,而《阿房宫赋》则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再创了阿房宫的辉煌。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宫殿的广与高;“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两句用比喻兼疑问突出了长桥、复道的壮美;等等。 《阿房宫赋》的这一节文字,由远及近,由外及里,多角度、全方位地渲染了阿房宫,再加上大量对偶、排比句式和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阿房宫雄伟奇丽的盛态显现于读者眼前,这也体现了赋文善于铺陈的本色。 (3)两文的目的也不同:《史记》是史书,重在历史事实的记述,所以语言平实;而《阿宫房赋》是文学创作,重在文学艺术的想象和夸张,而且作者借阿房宫来表现秦始皇宫廷生活的奢侈,所以极尽赋体铺陈之能事来表现宫殿之壮丽。 探究任务三 纵横出入,说理严密——分析文本说理方法 【任务导引】苏洵善文章,古称大家,尤长策论,至今称奇。《六国论》作为他的名篇,在说理方面自然运用了多种方法;杜牧尽管对社会环境和政治态度缺乏了解,还未能准确地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但是《阿房宫赋》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也是值得我们细细探究的。 【任务设计】 1.《六国论》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分析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好处。 答案 (1)例证法: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效果分析:举出具体史实,充分论证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引证法:例: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效果分析:引用这一形象的比喻,雄辩地证明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3)对比法:例:作者将六国与秦的关系同北宋与契丹、西夏的关系做对比,从实力的强弱、地盘的大小、胜负的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效果分析:说明北宋王朝如果因贿赂敌人而亡国,实在是最愚蠢的做法,使观点非常鲜明。 2.本课两篇文章都运用对比,但方式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六国论》是横式对比。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 3.【拓展延伸】对比论证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它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 请用正反对比手法论证中心论点“包容”。 【答案示例】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念境转。”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会带来沉重的心灵负累。与其让仇恨啮噬心灵,制造痛苦,不如以包容之心去获取一份泰然。勾践忍受了十年卧薪尝胆的艰辛,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韩信未发迹时无端遭受“胯下之辱”,但封王之后却笑释前嫌,任命当初侮辱过自己的人为巡城校尉。相比之下,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鲁迅先生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包容不仅是对他人的宽恕,更是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材料一 苏辙·六国论(节选)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材料二 李桢·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材料三 苏轼·六国论(节选)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之以蔽其西遮挡 B.以阴助其急暗中 C.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等待 D.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看 答案D应是“与……比较”的意思。 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 B.因得以自安于其间 C.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D.洎牧以谗诛 答案D??例句和D项均为介词,因为。A项为介词,依据,凭;B项得以,能够C项是以,所以。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跟例句“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相同的的一项是( ) A.彼秦者将何为哉? B.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月出于东山之上。 答案A例句和A项均为宾语前置。(题干句子翻译:?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 4.有人说:“历史是小姑娘,任人去打扮。”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作者不过是借题发挥,论古讽今。联系课文,你认为四篇《六国论》的作者对六国的灭亡持什么观点?讽什么今?联系你学过的经济学哲学等知识,说说你对六国灭亡的看法。 答案 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李桢认为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秦有擅形变之利,而又得天助,以一种天命论思想作为明王朝倾覆的强心剂来麻醉自己。苏轼强调了“士”的作用。他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要求统治者重视人才的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来分析;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来分析。 【延伸·比较与探究】 《过秦论》《阿房官赋》《六国论》 这三篇文章都是以秦的历史为题材,作者用爱国、智慧的焦距截取古为今用的画面,成就了这三篇千古名文。 这三篇作品成文时代相距几百年,但在选材、主旨、写法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读起来极易混淆,现将这三篇文章作一比较阅读,帮助加深理解。 任务活动:文本回顾,比对探究 一、这一部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比较阅读三篇课文,找出其中的异同。 附: 过秦论 上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集中探讨 (一)文体异中有同,都具有赋的特点 内容上三篇都是史论散文。《过秦论》是史论兼政论文,分上中下三篇,课文节选的是上篇,散文中有赋的写法。《阿房宫赋》是赋体散文,通篇以赋的形式论史。《六国论》则是说理严密的议论文,文中也能找到赋的影子。 (二)作家着眼时政,背景各有不同 《过秦论》的作者是西汉初期政治家、文学家贾谊。 汉代初年,百废待兴,中央集权的国家需要巩固统治,人民渴望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许多文士对历史、现实、人事作了深入具 体的思考和研究,他们抚今追昔,对当代社会的统一与安定倍感珍惜,他们以强烈的历史感与现实感总结前朝的兴亡教训, 为统治阶级提供经验与借鉴,史论兼政论的《过秦论》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杜牧,时年23岁的作者写本文来针砭当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之风。 《六国论》是苏洵的代表作。苏洵主张坚决抵抗外族侵略,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了这篇借古讽今的《六国论》。 (三)目的借古讽今,角度各有针对 《过秦论》、《阿房宫赋》借用的题材一样,都是关于秦朝的兴亡教训。但作者聚焦的角度不同。 《过秦论》将秦亡的原因归结为不施行仁政,讽谏汉文帝要稳固江山必改革政治施行仁政。 《阿房宫赋》借秦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而导致灭亡的教训讽谏晚唐敬宗李湛不要纵情享乐, 不要令民心叛离以遭覆亡。讽谏语气比较委婉,相对贾谊讽谏立论角度小而具体。 《六国论》把六国与宋王朝类比,借六国的懦弱贿赂秦而终至被秦所灭的教训,劝谏宋王朝不应对契丹,西夏采取贿赂 的屈辱政策,聚焦的角度是与秦朝相对的六国,讽谏的语气更 加委婉含蓄。 (四)论点位置不拘,论据依靠史实,论证得体充分 1.论点 《过秦论》的论点在文末。《阿房宫赋》论点也在文末。《六国论》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 三篇文章都以秦国兴亡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各自立论。 3.论证 都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所举事例都是有关秦朝的兴亡及与六国之间纷争的史实,"事实胜于雄辩",说服力极强。都用了对比论证。《六国论》 还运用了假设推理的方法,使说理更周密充分,更能自圆其说。 (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展其长 《过秦论》用观点统率材料,以史实为立论依据,先叙后议,寓议于叙,叙述占绝大部分,只有最后一段议论点明中心,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阿房宫赋》通篇以散文为赋,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六国论》以议论为主,叙述描写为辅,议论充分严密。 (六)文章结构严谨,相同中有变化 《过秦论》、《阿房宫赋》都是文章前部分集中记叙和描写,文末议论点明主旨,记叙描写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极尽铺排、夸张,为议论蓄势铺垫,文末议论精当,说服力强,结构呈分总的形式。 《六国论》结构是总分总的形式,开篇旗帜鲜明地点明中心,下文分两个分论点围绕中心进行论述,文末回应中心,表达讽谏之意。 (七)修辞手法丰富多彩,各尽其妙 1.都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比、对偶句,整句与散句相结合。 2.比喻、夸张的手法,使议论更生动形象,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想像的手法 《过秦论》《六国论》主要以历史事实为重。 而《阿房宫赋》中,奇特瑰丽的想像和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相互配合、映 衬,相得益彰。 (八)语言淡妆浓抹,文章风格不尽相同 《过秦论》是史论兼政论文,写作本文时贾谊大约 20 几 岁。 《阿房宫赋》是杜牧 23 岁时作,通篇以赋为文,词采瑰奇而气体遒劲,结尾处鑑戒之意,一语破的,笔意明快而锋利。 《六国论》写作时间大约在作者30几至47岁之间,论六国赂秦影射赂契丹,全文思维严谨,论理充分,行文纵横恣肆,气势磅礴,论断斩钉截铁,语言质朴简劲。 (九)现实意义深刻,历史意义深远 三篇文章谈的都是江山政权,兴衰成败的事。 三篇作品道出了敌民、腐败、妥协是导致国家政权灭亡的根本大敌,历史的教训真是怵目惊心! 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学习古代文化思想对我们当代人立身处世,成就事业,实现梦想都具有借鉴意义。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然也。 课后记 教 学 反 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