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1.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阅读时注意圈划人物、主要情节、故事结局。
(二)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有时也可以借助语法结构,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或者通过字形推知字义。
2.句子翻译题。
两种题型出现:选择题与直接翻译
选择题相对简单,可以把握住关键词,用排除法来筛选出正确答案;
直接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尤其重视动词。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方法总结: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义;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加倍注意。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翻译原文);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了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原因归纳题:内因(主观、主要、根本)+外因(直接、客观)
(2)情节梳理题:
弄清事情的前后经过,了解文章主要人物的各个故事情节。找出关键步骤,然后整合信息作答;做题时可根据已给出的N个情节空格,将其对应到文章内容中理清思路,然后概括对应的内容。
(3)主旨理解(写作意图)类、道理启示类:
主要人物,情感倾向,积极方面,概括提炼。
细致分辨各选项的差别,剔除明显错误选项。从主要人物角度出发,把握作者情感倾向(一般是积极方面),有一定概括性。从中选择最重要的或最有把握的。
注意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
道理或启示必据原文,在领悟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拔高概括;回顾文章,检验是否符合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情感态度。
(4)人物评价类:
对作品的内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作出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不能无限拔高或贬低;
可对人物作评价。可从几个人物的不同侧面去发散分析。(题中是否给角度)
※例题解析
砚眼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以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qú
yù)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甚惋惜。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注释】鸲鹆(qú
yù)眼:指端石上的圆形斑点。其大如五铢钱,小如芥子,形如八哥之眼,外有晕。以活而清朗,有黑精者为贵。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使门人往
使:(
)
(2)公讶其不类
类:(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公甚惋惜”陆庐峰为什么为被打磨光滑的砚而惋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昔有长者子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经历多日,以其贵故,遂无买者。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③。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有改动)
【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即沉香木,较名贵。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直:通“值”。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以为苦恼
为:(
)
(2)诣市卖之
诣:(
)
2.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其贵故,遂无买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标一处。
世
间
愚
人
亦
复
如
是
3.
如果你是文中被烧为炭的“沉水”,可以和长者子对话,你将说些什么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①,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②《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③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④,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少孤:年少丧父。②明:精通。③笞:本义是竹鞭,这里用作动词。④樵薪执苦:砍柴,干苦活。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授诸生数百人
(
)
(2)宫过其庐下(
)
(3)见诸生讲诵,好之(
)
(4)见而欲笞之(
)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标一处)
(1)门
下
生
共
禁
(标在主谓之间)
(2)见
诸
生
讲
诵
(标在动宾之间)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猪主怪其不还,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承宫最终学有所成的因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安赴宴
桓温伏甲①设馔,广延朝士,因此②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之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③,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桓温、谢安、王坦之:均为人名。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
④趣:通“促”,立即,赶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当作何计(
)
(2)相与俱前(
)
2.对划线句“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B.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C.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D.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3.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本文通过对谢安、王坦之两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谢安____________的气度和品质。(3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林琴南友菜佣
林琴南早年贫甚,授徒奉母,时苦不给①。一日,有卖菜佣②弛担息其门首,出见,与语。菜佣自言家止一母,负贩所得,以供甘旨外,无他求。林叹曰:“若然,我侪③之友也。”菜佣谢弗敢当,林曰:“若无然。我侪操业不同,能孝母一也,我今友汝矣。”
【注释】①时苦不给:时常苦于生活不能维持。②佣:受雇出卖劳动力的人。③侪:同类,同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菜佣自言家止一母(
)
(2)我侪操业不同(
)
2.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背菜卖得的钱,除了母亲外,没有其他人需要供养。
B.背菜卖得的钱,除了用来供养母亲外,没有其他的要求。
C.背着母亲贩卖所得到的,只能用来养家,其他都没有要求。
D.背着母亲买菜赚钱,只能用来养家,其他都没有要求。
3.菜佣“谢弗敢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文中林琴南与菜佣在生活境遇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二人共同拥有的品质是___________。(3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襄子学御
韩非子
赵襄子①学御②于王子期③。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④。襄子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⑤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君之不察,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
②御:驾驭车马。
③王子期:赵国的大臣。④易:交换。后,落后。
⑤逮:及,赶上。文中指超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可以进速致远(
)
(2)君之不察(
)
2.对文中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A.驾驭的技术已经用尽,这是使用它的过错。
B.驾驭的技术已经教完,过度运用就会相反了。
C.驾驭的技术已经用完,再使用就会超过。
D.驾驭的技术已经教完,这是使用者的过错。
3.下列分析王子期取胜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赵襄王“三易马而三后”
B.因为王子期教御术“未尽”
C.因为王子期懂得“御之所贵”
D.因为赵襄王知道“先后心”
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福安居盛家园,畜二母鸡,黄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棚而栖,各养数雏。晨夕带雏出入,二雌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一日,黄者被人窃去,失母之雏,悲鸣不已。白者频来顾视之,若代为悯恻。然自后得食相呼,归栖逐队,盖亡形于黄白,而皆视为己子矣。
鸡虽微禽,而于五德注之外,竟复具一德。盛君之友因呼之为“慈鸡”。
【注】五德:指仁、义、礼、智、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而皆视为己子矣(
)
(2)竟复具一德(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白者频来顾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二母鸡”和睦相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文中的“一德”指的是______________。(3分)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里人疾周①者,入其姓名。隶往摄之②,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谒贵游③可勿往。”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④而还。
【注释】①沈周,明代杰出书画家。疾,恨。②隶,差役。摄,这里是“传唤”、“征召”的意思。③谒,拜见。贵游;泛指显贵者。④供役,当差,服劳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不更辱乎(
)
(2)卒供役而还(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分析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沈周的书画造诣颇高,太守慕名召他前去。
B.沈周请差役不要吓到母亲,可见其孝顺。
C.客人认为,凭借沈周的声名本应得到礼遇。
D.沈周将太守的征召当作一次差役来接受。
4.客人和沈周对“谒贵游”的态度不同,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客人的建议是为了拒绝太守的征召。
B.客人的建议是要借助显贵者的权势。
C.沈周的拒绝是不愿多事去得罪太守。
D.沈周的拒绝是根本不想攀附显贵者。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言
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②侍③。子曰:“盍④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⑤,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⑥。”颜渊曰:“愿无伐⑦善,无施⑧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中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加。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③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身边叫作侍。④盍:何不。⑤裘:轻暖的皮袄。⑥憾:遗憾。⑦伐:夸耀。⑧施:表白。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盍各言尔志(助词,无实义)
B.
愿闻子之志(希望)
C.
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
无施劳(功劳)
2.
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1.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
(2)当为何法(
)
2.翻译下列句子
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①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箝:同“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赵且伐燕(
)
(2)今日不雨(
)
2.以下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动物不肯放弃,捕鱼的人得利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B.两个动物不肯相互放弃,捕鱼的人看到并且把它们捉住了。
C.两个动物不肯放弃,捕鱼的人得到并且把它们捉住了。
D.两个动物不肯相互放弃,捕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这个故事看,惠王对苏代的话欣然认同,除了王自身善于纳谏之外,也需要苏代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惠王最终认同了苏代的见解,停止伐燕,是因为他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1.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阅读时注意圈划人物、主要情节、故事结局。
(二)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有时也可以借助语法结构,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或者通过字形推知字义。
2.句子翻译题。
两种题型出现:选择题与直接翻译
选择题相对简单,可以把握住关键词,用排除法来筛选出正确答案;
直接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尤其重视动词。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方法总结: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义;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加倍注意。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翻译原文);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了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原因归纳题:内因(主观、主要、根本)+外因(直接、客观)
(2)情节梳理题:
弄清事情的前后经过,了解文章主要人物的各个故事情节。找出关键步骤,然后整合信息作答;做题时可根据已给出的N个情节空格,将其对应到文章内容中理清思路,然后概括对应的内容。
(3)主旨理解(写作意图)类、道理启示类:
主要人物,情感倾向,积极方面,概括提炼。
细致分辨各选项的差别,剔除明显错误选项。从主要人物角度出发,把握作者情感倾向(一般是积极方面),有一定概括性。从中选择最重要的或最有把握的。
注意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
道理或启示必据原文,在领悟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拔高概括;回顾文章,检验是否符合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情感态度。
(4)人物评价类:
对作品的内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作出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不能无限拔高或贬低;
可对人物作评价。可从几个人物的不同侧面去发散分析。(题中是否给角度)
※例题解析
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9年七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卷
砚眼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以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qú
yù)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甚惋惜。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注释】鸲鹆(qú
yù)眼:指端石上的圆形斑点。其大如五铢钱,小如芥子,形如八哥之眼,外有晕。以活而清朗,有黑精者为贵。
【参考译文】
明朝有一位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价格有争议没有定。已经到了官办的旅店之后,他让仆人前往集市,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买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觉得它不像原来的砚台而感到惊讶。仆人坚持说就是这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有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有一点凸,路上正好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余的银两,让他打磨一下,使它平整了。”陆庐峰十分惋惜。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使门人往
使:(
)
(2)公讶其不类
类:(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公甚惋惜”陆庐峰为什么为被打磨光滑的砚而惋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派、让、叫、令
(2)相同、相似
2.
(我)曾经在集市遇到一方上好的砚台,与(商人)讨价还价,价格始终没有定下来。
3.
这方砚台的可贵之处是它有个“鸲鹆眼”,陆庐峰的仆人却不懂这一点,他把砚眼当成多余的凸起,自作主张花钱磨掉,结果多此一举,适得其反,报废了一件砚中珍品。(意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使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尝(曾经)、于(在)、议(商议,商讨)”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根据文章内容,陆庐峰眼里砚台有个性才叫有价值——“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而在仆人眼里平整的砚台才美观。所以把“鸲鹆眼”当成多余的凸起给磨掉,失去了珍贵的价值。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18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昔有长者子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经历多日,以其贵故,遂无买者。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③。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有改动)
【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即沉香木,较名贵。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直:通“值”。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以为苦恼
为:(
)
(2)诣市卖之
诣:(
)
2.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其贵故,遂无买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标一处。
世
间
愚
人
亦
复
如
是
3.
如果你是文中被烧为炭的“沉水”,可以和长者子对话,你将说些什么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作为,当作
(2)前往,到……去
2.
(1)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2)世
间
愚
人/
亦
复
如
是
3.
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略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以”:因为,由于。“故”:缘故。注意在翻译的时候,避免句式杂糅。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3.首先要理解好什么是“沉水”,“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长者子”:年长者的儿子。如“沉水”可以这样劝诫“长者子”: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应有耐心和恒心。这样说“长者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过失。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作答的前提和基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18-19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①,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②《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③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④,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少孤:年少丧父。②明:精通。③笞:本义是竹鞭,这里用作动词。④樵薪执苦:砍柴,干苦活。
【参考译文】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丧父,八岁的时候,帮人家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几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学生们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就去寻找他。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这本经书。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授诸生数百人
(
)
(2)宫过其庐下(
)
(3)见诸生讲诵,好之(
)
(4)见而欲笞之(
)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标一处)
(1)门
下
生
共
禁
(标在主谓之间)
(2)见
诸
生
讲
诵
(标在动宾之间)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猪主怪其不还,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承宫最终学有所成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几
(2)经过,路过
(3)喜欢,喜爱
(4)想,想要
2.
(1)门下生/共禁(标在主谓之间)(2)见/诸生讲诵(标在动宾之间)
3.
(1)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就去寻找他。(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3)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浅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
①热爱学习②勤奋刻苦③持之以恒④他人的帮助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授诸生数百人”的意思是“传授的学生有几百人”,“数”的意思是“几”;“好”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喜欢”。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1)句的意思是: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2)句的意思是:看见学生们在朗诵。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怪”“几何”“励”“躁”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从“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可以看出承宫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从“门下生共禁,乃止”可以看出他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从“数十年间,遂通其经”可以看出他学习勤奋。
选自《后汉书》
作者:范晔
年代:南朝宋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安赴宴
桓温伏甲①设馔,广延朝士,因此②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之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③,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桓温、谢安、王坦之:均为人名。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
④趣:通“促”,立即,赶快。
【译文】
桓温埋伏士兵设酒宴,广泛邀请朝廷官员,想趁此机会杀了谢安、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问谢安说“这如何是好?”谢安面不改色,对王坦之说:“东晋王室的存亡,全看我俩此行了。”就和王坦之一起前去(赴宴)。王坦之的恐惧神色,渐渐的从脸上显露出来。而谢安的从容,也更加在他外表表现出来。(谢安)走上台阶
找座位坐下,作了一首《洛生咏》,是讽刺浩浩洪流的。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镇住了,连忙传令撤走兵士。王坦之和谢安以前是齐名的,这件事之后,谁好谁坏就可以分辨的出来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当作何计(
)
(2)相与俱前(
)
2.对划线句“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B.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
C.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D.王坦之惊慌的模样,渐渐地从脸色上显露出来。
3.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本文通过对谢安、王坦之两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谢安____________的气度和品质。(3分)
【答案】
1.(1)计策,计谋,谋略(2分)
(2)一起(2分)
2.D(3分)
3.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2分)
4.处变不惊、旷达超远(3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林琴南友菜佣
林琴南早年贫甚,授徒奉母,时苦不给①。一日,有卖菜佣②弛担息其门首,出见,与语。菜佣自言家止一母,负贩所得,以供甘旨外,无他求。林叹曰:“若然,我侪③之友也。”菜佣谢弗敢当,林曰:“若无然。我侪操业不同,能孝母一也,我今友汝矣。”
【注释】①时苦不给:时常苦于生活不能维持。②佣:受雇出卖劳动力的人。③侪:同类,同辈。?
【译文】
林琴南年轻时家里很穷,他就靠教学生来奉养母亲,但是经常因为吃不上饭而苦闷。有一天,有卖菜人放下扁担在林家门口休息,林琴南走出门来和他聊天。卖菜人说自己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卖菜所得的除了能让母亲吃好之外,别无他求。林赞叹道:假如这样,你是我的朋友。卖菜人推辞不敢当,林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职业不同却可以同样孝敬母亲,我今天一定要结交你这个朋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菜佣自言家止一母(
)
(2)我侪操业不同(
)
2.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背菜卖得的钱,除了母亲外,没有其他人需要供养。
B.背菜卖得的钱,除了用来供养母亲外,没有其他的要求。
C.背着母亲贩卖所得到的,只能用来养家,其他都没有要求。
D.背着母亲买菜赚钱,只能用来养家,其他都没有要求。
3.菜佣“谢弗敢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文中林琴南与菜佣在生活境遇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二人共同拥有的品质是___________。(3分)
【答案】
1.(1)只有
(2)职业
2.(3分)B
3.(2分)二人身份不同(菜佣觉得自己的地位比林琴南低)
4.穷困(独自供养母亲)(1分);孝顺(2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襄子学御
韩非子
赵襄子①学御②于王子期③。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④。襄子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⑤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君之不察,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
②御:驾驭车马。
③王子期:赵国的大臣。④易:交换。后,落后。
⑤逮:及,赶上。文中指超过。
【译文】
赵襄子(晋国国卿)跟王子期学习驾驭马车,不久和王子期比赛,三次换马但是三次都落后。赵襄子说:“您没有将您的技术全部教给我。”回答说:“技术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错了。凡是驾御所应该重视的,是马的身体与车统一,(驾御的)人心和马协调,这样才可以跑得快跑得远。今天您落在后面的时候想追上我,在我前面的时候怕被我追上。凡是驾着马车抢道比拼,不是先就是后。但是您领先或落后时心里想到的都是我,哪还能和马协调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可以进速致远(
)
(2)君之不察(
)
2.对文中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A.驾驭的技术已经用尽,这是使用它的过错。
B.驾驭的技术已经教完,过度运用就会相反了。
C.驾驭的技术已经用完,再使用就会超过。
D.驾驭的技术已经教完,这是使用者的过错。
3.下列分析王子期取胜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赵襄王“三易马而三后”
B.因为王子期教御术“未尽”
C.因为王子期懂得“御之所贵”
D.因为赵襄王知道“先后心”
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1.(1)达到
(2)明察,识别
2.B(A、用完翻译错了。C、“过”不是超过的意思;D、“用之”不是使用者的意思。)
3.C(A、只是结果;B、与事实不符;D、赵襄王不懂先后心。)
4.对事物要深入了解,才能掌握规律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福安居盛家园,畜二母鸡,黄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棚而栖,各养数雏。晨夕带雏出入,二雌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一日,黄者被人窃去,失母之雏,悲鸣不已。白者频来顾视之,若代为悯恻。然自后得食相呼,归栖逐队,盖亡形于黄白,而皆视为己子矣。
鸡虽微禽,而于五德注之外,竟复具一德。盛君之友因呼之为“慈鸡”。
【注】五德:指仁、义、礼、智、信。
【译文】
福安(人名)住在盛家的庄园里,养了两只母鸡,黄色和白色各一只。在桑麻的掩盖遮映下,(两只鸡)分在两个棚里栖息,(两只鸡)各养有几只鸡雏。早上傍晚带着小鸡出入院子时,两只母鸡一起走,就像与邻居相处融洽的人一样。有一天,黄的母鸡被人偷走,失去母亲的鸡雏悲叫不止。白母鸡常来看望它们,好像在替代黄母鸡怜悯它们。从那以后,(白母鸡)得到食物时就会呼唤(黄母鸡的)小鸡一起吃,回去休息时(黄母鸡的)小鸡也跟着白母鸡一起走。(白母鸡)似乎忘记了小鸡表面上是黄的还是白的,把它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鸡虽然是卑微的家禽,但却拥有五种美德,(这些)之外,竟然又具有另外一种品德。盛公子的朋友因此称白母鸡为“慈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而皆视为己子矣(
)
(2)竟复具一德(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白者频来顾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二母鸡”和睦相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文中的“一德”指的是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1.(1)作为、当作
(2)具备、具有
2.白母鸡多次来看望(这群)黄小鸡。
3.二雏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
4.慈(慈爱)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图其楹庑,搜罗画家,里人疾周①者,入其姓名。隶往摄之②,周曰:“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客人颇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谒贵游③可勿往。”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④而还。
【注释】①沈周,明代杰出书画家。疾,恨。②隶,差役。摄,这里是“传唤”、“征召”的意思。③谒,拜见。贵游;泛指显贵者。④供役,当差,服劳役。
【译文】
有个曹太守,刚建成新房想要一些字画挂在房里,四处搜罗画家,乡里人有讨厌周某的人,就去告诉曹太守周某会字画。曹太守就派官吏去抓周某。周说:“不要惊扰我的老母亲,早晚会画好画给你送去不敢拖延。”有人对此感到不公平,说:“太守不认识你,为什么如此轻贱你呢?应该他去来请你,怎么能让你去见他呢?“周某回答:”我去拜见太守是出于义,让他来见我,我岂不是更加受辱吗?“最终,周某去太守那里画画,画完后回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不更辱乎(
)
(2)卒供役而还(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分析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沈周的书画造诣颇高,太守慕名召他前去。
B.沈周请差役不要吓到母亲,可见其孝顺。
C.客人认为,凭借沈周的声名本应得到礼遇。
D.沈周将太守的征召当作一次差役来接受。
4.客人和沈周对“谒贵游”的态度不同,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客人的建议是为了拒绝太守的征召。
B.客人的建议是要借助显贵者的权势。
C.沈周的拒绝是不愿多事去得罪太守。
D.沈周的拒绝是根本不想攀附显贵者。
【答案】
1.(1)又;另;还
(2)最后,终于
2.太守不知道先生/你,怎么敢轻视先生/你到这种程度呢?
3.A
4.C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山东省德州市开发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
言
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②侍③。子曰:“盍④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⑤,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⑥。”颜渊曰:“愿无伐⑦善,无施⑧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中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加。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③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身边叫作侍。④盍:何不。⑤裘:轻暖的皮袄。⑥憾:遗憾。⑦伐:夸耀。⑧施:表白。
【参考译文】
颜渊、子路陪从(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对于年老的人,要使他们生活得安逸;对于朋友,要对他们诚信;对于年轻人,要保护(爱护、关怀)他们。”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盍各言尔志(助词,无实义)
B.
愿闻子之志(希望)
C.
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
无施劳(功劳)
2.
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对于年老的人,要使他们生活得安逸;对于朋友,要对他们诚信;对于年轻人,要保护(爱护、关怀)他们。
3.
示例一:子路的一答一问,表现了他的豁达大方和率直朴实。示例二:颜渊的简短一答,表现了他的谨慎和谦逊。示例三:孔子的一问一答,表现了他循循善诱的师风和与人为善的思想境界。
【解析】
1.A项的解释有误,“尔”在这里是代词,意思是“你们的”。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安”“信”“怀”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3.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由“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可知子路重情义;由“愿无伐善,无施劳”可知颜渊谦虚忠厚;孔子说的话说明他致力于让所有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
作业
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文】
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阴谋造反,太后(武则天)便责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一天)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他们一边议论一些案子,一边相对饮酒。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认罪,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只要)弄到一个大瓮,四周堆起木炭来烧,然后叫囚犯进到里面去,他敢不认罪?”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大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在周围烧着,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控告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大瓮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叩头认罪。
1.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
(2)当为何法(
)
2.翻译下列句子
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答案】
1.(1)正当
(2)用
2.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控告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大瓮里去吧!”
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①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
【注释】①箝:同“钳”。
【译文】
赵国准备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对赵惠文王说:“我今天来,经过易水,河蚌正出来晒太阳时,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合上蚌壳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太阳不出来,明天太阳不出来,就有死鹬了!”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他们两个一并抓了去。如今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就会使老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啊。”赵惠文王说:“好。”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赵且伐燕(
)
(2)今日不雨(
)
2.以下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动物不肯放弃,捕鱼的人得利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B.两个动物不肯相互放弃,捕鱼的人看到并且把它们捉住了。
C.两个动物不肯放弃,捕鱼的人得到并且把它们捉住了。
D.两个动物不肯相互放弃,捕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这个故事看,惠王对苏代的话欣然认同,除了王自身善于纳谏之外,也需要苏代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惠王最终认同了苏代的见解,停止伐燕,是因为他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1.(1)讨伐、进攻
(2)下雨
2.D
3.善于进言
4.双方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