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一旦需要,我就是马特洛索夫(苏联英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舍身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壮烈牺牲)。”用生命实践了这句诺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是(  )
A.邱少云 B.黄继光 C.王进喜 D.焦裕禄
2. 对如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1950—1954年中国贫农、中农与富农、
地主土地占有比重图
A.甲线是对富农、地主土地占有比重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土地改革
B.乙线是对富农、地主土地占有比重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三大改造
C.甲线是对贫农、中农土地占有比重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土地改革
D.乙线是对贫农、中农土地占有比重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三大改造
3. 从“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表”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增加
粮 1.95亿吨 19% 30%
棉 164万吨 26% 93%
钢 535万吨 296% 580%
煤 1.3亿吨 96% 210%
电 193.4亿千瓦时 166% 320%
原油 146万吨 235% —
A.从轻工业开始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D.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4. 某次会议期间,广东省代表蔡廷锴说:“现在……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第一届全国人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五大
5. 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个体生产缩小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6. 如图,导致我国人口比率大幅振荡的主要原因是(  )
1957—1961年我国人口变化
A.“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B.三年困难时期的影响
C.八字方针的制约 D.三大改造的进行
7. 以下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影响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
B.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C.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D.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8. 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发展历程。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年代尺,这位同学探究的课题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
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逐渐成熟
D.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9. 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10. 下表反映了1978~2017年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类别 1978年 2017年
全区生产总值(亿元) 73.23 3453.93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55.26 29472
全区粮食产量(万吨) 116.98 368.2
①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③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宁夏经济社会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12.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一国两制”解释正确的是(  )
①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②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③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④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 2017年5月20日,吴敦义当选新一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在记者会上,他表示,应尊重“九二共识”。材料中的“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努力谋求国家统一”和坚持(  )
A.“一国两制”  B.两岸三通
C.和平统一方针 D.一个中国原则
14. 歌谣“鞠躬尽瘁好总理,万隆外交显智慧”反映的内容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15. 一位美国学者说:“对人民共和国来说,美国人的访问及其所包含的暗中支持,为它争取被接纳进入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标有‘中国’字样的席位所需要的票数,提供了小小的然而是必不可少的额外推动力”。可见,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主要是由于(  )
A.决策者的作用
B.受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
C.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D.外交家的不懈努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当时多达70%的中国农民没有土地,国民党却漠视亿万农民的呼声。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从经济上翻了身,政治上拥护新生的人民政权,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材料二 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人民军队共歼灭敌人109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1.2万多架,击毁击伤敌人坦克2 690多辆,击毁击伤敌人其他各种武器以及缴获各种作战物资无数。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夕农民的现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及问题,概括出材料探究的主题。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一回答,这一制度实行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2)结合所学,说说我国各族人民结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材料三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3)结合所学,说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BBC 6-10ACCCB 11-15ADDDB
二、非选择题
16. (1)大部分农民没有土地。(或农民迫切需要得到土地)
(2)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17. (1)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1978年12月,北京;邓小平。
(3)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材料一中这篇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材料二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8. (1)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