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的近代中国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彪炳青史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A.指挥黄海海战 B.领导虎门销烟
C.收复新疆 D.发表《变法通议》
2. 如表是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前后几种主要进出口货物的税率变化统计表。税率的变化(  )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后的新税率(%)
棉花 担 24.19 5.56
头等白洋布 匹 29.93 6.95
二等白洋布 匹 32.53 6.95
A.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
C.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3. 沃斯利在《1860年对中国战争的行动与述说》中说:“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材料中的“我们”是(  )
A.英国人和法国人 B.英国人和美国人
C.美国人和俄国人 D.英国人和日本人
4. 根据下图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的大片领土主要集中于( )
A.东南、西南 B.东北、东南
C.东北、西北 D.西北、西南
5. “这次叛乱的唯一良好后果,就是上帝借助它作为一种动力,打破一个伟大民族的死气沉沉的气氛,使他们觉醒,意识到需要有一个新国家。1894年、1895年、1898年、1900年、1901年和1904年到1905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次叛乱”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6.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下列民族英雄与历史事件对应准确的是(  )
A.邓世昌—黄海大战
B.丁汝昌—辽东战役
C.左宝贵—威海卫战役
D.关天培—平壤战役
7. 《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8.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得出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
A.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性
B.洋枪队在慈溪战斗中失败
C.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D.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
9. 下图漫画描绘了《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载歌载舞,中国充当局外看客的场景。它反映了(  )
A.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消失
B.中国领土主权完全丧失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0.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下一代中国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人效仿西方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1. 郑观应《盛世危言》:查各国京师,俱有大学堂,各精一艺,各专一业……我中国人民、土地十倍于日本,而所设西学堂,所育人才,尚未及其半,恐他日海军有事,人才不足耳。此材料主要论述的是(  )
A.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建立海军的重要性
C.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D.抵抗外侮的重要性
12. 在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追求利润的企业”的是(  )
A.湖北织布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京师同文馆
13. 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是( )
A.《时务报》 B.《知新报》
C.《湘学报》 D.《国闻报》
14. 有人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15. 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
A.教育 B.外交 C.娱乐 D.习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克服了这些困难,逼近镇江城的时候,才充分认识到:驻兵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一千五百人,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1)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赞扬了“驻防旗兵”的什么精神?他认为中国军队所进行的抵抗具有什么性质?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先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2)“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中国皇帝所实行的哪一政策造成的?这种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
(3)结合当时的世界发展形势,说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新鲜空气”比喻的是什么?“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1)材料反映了什么人在土地问题上的什么要求?
(2)这些规定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
(3)为什么这些规定和思想行不通?
18.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他们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编自《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却不自觉地走向自己预期目的反面。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材料三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李鸿章认为中国“独火器万不能及”,他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史实依据是什么?为此洋务派进行了怎样的实践?(列举两个方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创办了哪些重要的民用工业(列举两例)?为什么说他们“走向自己预期目的反面”?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所说这场运动从西方文明中采纳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的是什么?“更为可取的东西”又是指什么?
(4)洋务运动给近代化探索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CACA 6-10ACDCA 11-15AADCA
二、非选择题
16.(1)精神:勇敢和锐气。
性质:反侵略斗争。
(2)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打破状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3)比喻:西方思想文化。
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1)反映了贫苦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分土地的 要求。
(2)这些规定体现了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3)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
18.(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均战败。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筹建了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
(2)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等。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客观上却促使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西方政治制度。
(4)学习先进文明不能停留在表面,应深入挖掘其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深层次的内容,改革必须要有政治和制度的有力保障才能成功,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