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中国义无反顾独立地制定参战决策并取得战争的胜利,使美国遭到第一次战败、严厉打击了战后美国跋扈张扬的气焰,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威武不屈的气概。”下列历史事件中,使“美国遭到第一次战败”的是(  )
A.平型关战役
B.抗美援朝战争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2. 电影《狗儿爷涅磐》中有这样一个情景:狗儿爷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牲口,还分得了地主的高门楼,娶了年轻漂亮的小寡妇金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有关 (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3. 下面是王老师上课时出示的学习卡。卡中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改革开放
4. 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的史料价值。下图老照片记录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5. 2018年3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再次修改。1954年宪法颁布后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1954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尚未成功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尚未颁布
C.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尚未完成
6. 以下口号或标语中,生动刻画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是(  )
A.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7.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非非,非非是,是非不分。”这副对联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状况。下列哪些是这一时期“是非”不分的表现?( )
A.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命集团被粉碎
B. 1967年2月,中央“文革”小组指责一些老干部的行为是“二月逆流”
C. 197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展“四五运动”
D.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领导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8. 1978年11月,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道路的宣言。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
A.雅尔塔会议
B.万隆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9. 1988年与1978年相比,平均每一个农村劳动力创造的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1.8倍,平均每年增长10.9%;每一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增长65.1%,平均每年增长5.1%;生产的粮食增长16.3%,平均每年增长1.5%。这10年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大于从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由此可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使农业产业化结构得到调整
B.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C.促进了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形成
D.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0.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是逐步形成的,其突破口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开放沿海城市 D.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1. 下图是九年级(1)班同学所做的学习笔记。这篇学习笔记的主题是(  )
A.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B.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C.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
12. 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了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B.“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C.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影响
13. 2019年11月4日,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商中央组织部等20个有关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表明(  )
A.“一国两制”构想逐步形成
B.海峡两岸交往交流日益密切
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确立
D.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
14. 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了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消息(见右图)。在这次会议上(  )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与美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15. 建国以来,新中国的外交家们在风云变幻的斗争博弈中恪尽职守,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利益。如图是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推动了三次外交高峰的出现 
③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中国与西方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的建交 
④90年代第三次建交高峰的出现与一批新国家的建立有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回首六十多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引发我们深深地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穷二白】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
【神奇逆转】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成就瞩目】
材料三 1957年底,我国兴建156个工业基地,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宪法保障】
材料四 全面推进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权不可任性,用权必受监督。
——摘自2018《政府工作报告》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措施?
(2)从材料二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3)材料三表明我国为改变落后面貌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联系所学,列举写出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是哪一座桥?形成了哪一工业基地?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制定了什么重要法律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我国这部法律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博鳌演讲
材料一 1978年上半年在全国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很快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这次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区,有利于农村政策的拨乱反正,以及农业经营方式重大变革的酝酿……小岗人“大包干到户”不怕高压,不怕冒坐牢危险,为的是走出一条“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新路子,冲破了两个“不许”(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的束缚,在全国农村改革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起了“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走新路、敢于担当”的大包干精神……小岗村刚开始搞大包干, 公社干部就向县委书记作了汇报,县委书记说,已经穷到这个程度了,就让这个队试试吧,1979年地委在凤阳召开大会,期间参观考察了小岗村后,地委书记王郁昭宣布,大包干的确更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允许小岗干三年,继续进行试验……1980年1月,安徽省第一书记万里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从而为包产到户落了“户口”,同年5月,邓小平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充分肯定了凤阳县的大包干。
——李孙强《中国农村改革源头探究——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到户》
材料二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时间 阶段
1978-1984年 改革启动、局部试验阶段
1984-1988年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探索阶段  
1988-1992年 治理整顿、维护稳定阶段
1992-2002年 经济体制改革框架构建阶段  
2002-今 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阶段
——邱家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
(1)根据材料一,分析小岗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纳2点原因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成功对城市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的特点。
18. 2019年是祖国70华诞,回望过往的70年峥嵘岁月,祖国有过辉煌的成就,也有过探索的艰辛;有过大胆的尝试,也有过蛰伏的低谷。当我们昂首阔步迈入新时代的同时,更应该以史为镜,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材料一 1964年1月27日,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建交公报仅有两句话,却被媒体称作“外交核爆炸”。其巨大的冲击波直接冲击到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体系和两极格局。
材料二 法国总理富尔在《费加罗报》上公开吐露法国政府将承认中国后,美国副国务卿哈里曼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强调:在美国看来,法国承认中国的决定损害了西方在整个世界特别是亚洲问题上的利益……这在众人的眼中,法美关系受到严重损害并伤及美国的根本利益。相对来说,其他西方国家,对于中法建交的态度采取了温和、中立的态度,表示了对法国政府采取此决策的理解,……还未与中国建交的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国内也出现了要求政府承认中国的呼声。在社会主义阵营方面,各国对于中法建交基本持支持的态度。《人民日报》于2月2日刊登了一些友好国家对中法建交的反应,其中谈到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国官方媒体的评论,他们认为中法建交是中国外交政策的胜利,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威望的增加,打击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中法建交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大多数国家都对中法建交表示支持和祝贺。西哈努克亲王向中方表示祝贺:“这是中国的又一胜利。中法正式建交后,在大国中,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就只剩下美国了,美国更孤立了,在联合国美国能使用的力量更小了,以后就可逐步解决台湾问题。”阿拉伯国家、拉丁美洲及非洲的不少国家,都表示了积极的支持,普遍认为中法建交有利于世界和平。
(1)材料一认为哪一史实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体系和两极格局产生了冲击波。
(2)据材料二,概括“冲击波”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极力阻挠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上承认我国的合法地位,并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随后又公然扩大侵朝战争,威胁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安全。当时只有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向新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在建国后的三四年中,我国同苏联、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签订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种专项协定和议定书等,共达110多种,而与其他国家订立的各种协定,总共才二三十件。
1971年7月和10月,基辛格两度秘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周恩来协商,并负责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这为1972年尼克松“破冰之旅”的中美高峰会议铺路,也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石,结束了中美两国间23年的敌对与隔阂,从而完成了战略性的外交政策转变。今天,基辛格常被中国领导人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材料四 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会谈原定时长为一个半小时,但实际上整整延长了50分钟,足见双方较量的激烈程度……下午,撒切尔夫人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在向记者宣读声明时,她的声音一时变得嘶哑,但她仍然坚持念完全文只有83字的声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与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分别是什么,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4)材料四中双方会谈促成了什么历史事件?能够取得这一成果的政策基础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ABC 6-10ABCBA 11-15CBBBD
二、非选择题
16.(1)工业水平极其落后,尤其是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2)重工业。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3)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
(4)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或1954年《宪法》。
历史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7.(1)①全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外部环境;②小岗人的首创精神;③地、县领导的实事求是;④邓小平、万里的高层支持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强烈冲击着仍停留在传统框架内的城市,为城市的经济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城市全面改革的进行。
(3)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或农村改革由点到面,由地方到全国;城市改革由易到难,从微观到宏观,由外围到内核的渐进式道路。
18.(1)中法建交。
(2)中法建交使法美关系受损,伤及了美国的根本利益;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出现了要求政府承认中国的呼声;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国认为中法建交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打击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西哈努克亲王认为美国更加孤立,有利于中国逐步解决台湾问题;阿拉伯国家、拉丁美洲及非洲不少国家认为中法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等等。(意思相近即可)
(3)外交成就:同苏联、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签订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种专项协定和议定书等;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等。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4)事件:香港回归。基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