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同步单元练习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
A.红巾军起义爆发 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 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2.明末民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中的“闯王”是指( )
A.陈胜 B.张献忠 C.黄巢 D.李自成
3.努尔哈赤即汗位后,先后以两个城市为都城,它们是( )
①会宁 ②赫图阿拉 ③沈阳 ④北京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4.下图是位于浙江某地的戚继光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此地抗击倭寇,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寇而修建的。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今天浙江的 ( )

A.杭州 B.温州 C.台州 D.嘉兴
5. “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
A.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B.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D.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6.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侵略与反抗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7.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资料。下面这组图片资料体现的主题是(  )

丝绸之路上的商队 玄奘 鉴真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A.唐朝的经济繁荣 B.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影响
C.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
8.下列明朝经济现象中,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的是( )
A.各地出现了较大的工商业城市
B.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C.一些手工业生产部门规模很大
D.手工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9.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 )
A.3亿亩 B.5亿亩
C.7亿亩 D.9亿亩
10. 《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11.下列对明代戏剧成就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B.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C.《牡丹亭》是吴承恩的代表作
D.汤显祖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12.2011年6月,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工程启动仪式,长约7.8千米的北京中轴线现存的主要文物建筑包括天安门、故宫、景山、北海、永定门(复建)、天坛、鼓楼、钟楼等。将一系列重要宫殿都建在中轴线上是因为( )
A.便于设计建造 B.体现皇权至上
C.城市布局严谨 D.工匠随意修建
13.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纂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初(  )
A.君主专制加强 B.科举制度完善
C.儒家地位提升 D.图书出版发达
14.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皇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这主要反映了清朝( )
A.设立特务机构 B.制造文字狱
C.实习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
15.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闭关锁国”政策
表现 ①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②绝对禁止一切商品出口和船只出海
③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 ④导致国家闭塞,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A.① B.②  C.③ D.④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名片”,是现代人们自我介绍、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纵观华夏历史,两千年前的丝绸、一千年前的瓷器和五百年前的茶叶都名符其实地成为古老中国的“名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一世纪的一天,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轰动一时。后来,身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1)据材料一,丝绸这张“名片”主要是通过什么渠道送达罗马的?当时中国丝绸业高超的生产技术有哪些?(举一例即可)
材料二 新华社2012年4月电,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在此间举行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的专场拍卖,激烈竞逐后拍品以2.786亿港元(合2665万美元)成交,创造了宋代瓷器新的世界拍卖纪录。
(2)这个天青釉葵花洗如此昂贵,不仅仅是因为其年代久远,主要还是其制作工艺非常精美。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所知道的宋代制瓷业的辉煌。
材料三 有史料记载,早在明末清初,中国的茶叶风靡欧洲各国,并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1662年,号称“饮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萨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时,其陪嫁物品中,包括有221磅的中国红茶和精美的东方茶具。
(3)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材料四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疯狂掠夺中国的茶叶、生丝、瓷器。在列强铁蹄的蹂躏下,古老中国的“名片”黯然失色。
(4)对于中国名片的“鲜亮”、“失色”,你有什么感想?
17. 读史明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自有戚爷会抵挡。
——明朝东南沿海一带哄儿谣
材料二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郭沫若同志撰写的一幅对联
材料三 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祖国版图基本奠定。
——七年级·历史·北师大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戚爷”指的是谁?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2)材料二中被郭沫若誉为“一代英雄”的是谁?郭沫若对他做出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从“戚爷”、“一代英雄”身上,你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4)清朝前期在民族政策方面恩威并施。
①清朝政府坚决镇压了那些分裂叛乱活动?
②清朝政府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和留学生、外国人到长安任官和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这一政策使中国远离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潮流,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的对外交往带来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这一政策”指什么?根据材料,清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清政府实行的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国运的盛衰与所采取的不同对外政策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对于今天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DDCCD 6-10DDBAA 11-15CBABB
二. 非选择题
16. (1)丝绸之路;使用提花机(或染色技术)。
(2)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浙江哥窑以烧制的冰裂纹瓷器闻名;景德镇开始发展为著名的瓷都。(答对其中一项即可)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落后的封建制度和腐败的专制统治导致了近代的落伍。
17. (1)戚继光;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2)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3)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勇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崇高品质;等等。
(4)①镇压了准噶尔贵族叛乱;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②确立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18. (1)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2)闭关锁国;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
(3)A、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B、使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C、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D、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对外开放,国运昌;政策封闭,国运衰。国家谋求发展和强盛,要善于学习别国的文明成果;建立开放的对外关系,不能故步自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