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5月21日开始,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大型网络活动,随即全国中小学也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班会课。若让你选择一位战斗英雄在班会课上作事迹介绍,你应该选( ) A.黄继光 B.邓稼先 C.王进喜 D.雷锋 2.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16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世纪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为解决新解放区广大农民的生计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 ) A.进行土地改革 B.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进行三大改造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4.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C.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 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年份 个体 经济 私营 经济 公私合 营经济 集体所有 制经济 国营 经济 1952 71.8% 6.9% 0.7% 1.5% 19.1% 1956 7% 0.1% 7.3% 53.4% 32.2%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 C.苏联的经济援助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6. 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下面的两幅图出现在(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大跃进”时期 7. 《中国历史上错失的三次战略礼遇期》一文中说:“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这里的“内乱”是指(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8.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会议是( ) A.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9. 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 ) A.土地所有权变化 B.经济体制的变革 C.乡镇企业的出现 D.农民积极性提高 10. 深圳从边陲小镇变成具有创新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主要得益于国家制定的哪一项重大决策( ) A.建立了直辖市 B.实行“一国两制” C.建立经济特区 D.建立特别行政区 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下图中________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 A.① B.② C.③ D.④ 12. 这是1982年9月邓小平在北京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一张照片(右图)。请你选择最恰当的语句为会谈中的邓小平配音( ) A.“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3. 如下表,这些措施( ) 时间 措 施 2008年 实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台胞证)“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2013年 台湾居民在20省份可申请补发、换发台胞证 2015年 对台胞来往大陆免予签注 A.方便台胞来往大陆 B.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C.打击台独分裂势力 D.显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14. 看下表,分析造成下列所述情况的原因不包括( ) 1949—195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年)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国家数(个) 8 9 1 0 0 3 A.朝鲜战争的冲击 B.美国推行遏制政策 C.中国外交方针的限制 D.万隆会议的召开 15. 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美帝国主义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告彻底破产,这是一切维护正义的国家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该社论评述的是( ) A.“求同存异”方针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当时多达70%的中国农民没有土地,国民党却漠视亿万农民的呼声。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使得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从经济上翻了身,政治上拥护新生的人民政权,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材料二 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人民军队共歼灭敌人109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1.2万多架,击毁击伤敌人坦克2 690多辆,击毁击伤敌人其他各种武器以及缴获各种作战物资无数。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夕农民的现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及问题,概括出材料探究的主题。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8. 2019年是祖国70华诞,回望过往的70年峥嵘岁月,祖国有过辉煌的成就,也有过探索的艰辛;有过大胆的尝试,也有过蛰伏的低谷。当我们昂首阔步迈入新时代的同时,更应该以史为镜,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材料一 1964年1月27日,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建交公报仅有两句话,却被媒体称作“外交核爆炸”。其巨大的冲击波直接冲击到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体系和两极格局。 材料二 法国总理富尔在《费加罗报》上公开吐露法国政府将承认中国后,美国副国务卿哈里曼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强调:在美国看来,法国承认中国的决定损害了西方在整个世界特别是亚洲问题上的利益……这在众人的眼中,法美关系受到严重损害并伤及美国的根本利益。相对来说,其他西方国家,对于中法建交的态度采取了温和、中立的态度,表示了对法国政府采取此决策的理解,……还未与中国建交的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国内也出现了要求政府承认中国的呼声。在社会主义阵营方面,各国对于中法建交基本持支持的态度。《人民日报》于2月2日刊登了一些友好国家对中法建交的反应,其中谈到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国官方媒体的评论,他们认为中法建交是中国外交政策的胜利,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威望的增加,打击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在第三世界国家中,中法建交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大多数国家都对中法建交表示支持和祝贺。西哈努克亲王向中方表示祝贺:“这是中国的又一胜利。中法正式建交后,在大国中,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就只剩下美国了,美国更孤立了,在联合国美国能使用的力量更小了,以后就可逐步解决台湾问题。”阿拉伯国家、拉丁美洲及非洲的不少国家,都表示了积极的支持,普遍认为中法建交有利于世界和平。 (1)材料一认为哪一史实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体系和两极格局产生了冲击波。 (2)据材料二,概括“冲击波”的主要表现。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极力阻挠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上承认我国的合法地位,并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随后又公然扩大侵朝战争,威胁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安全。当时只有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向新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在建国后的三四年中,我国同苏联、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签订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种专项协定和议定书等,共达110多种,而与其他国家订立的各种协定,总共才二三十件。 1971年7月和10月,基辛格两度秘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周恩来协商,并负责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这为1972年尼克松“破冰之旅”的中美高峰会议铺路,也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石,结束了中美两国间23年的敌对与隔阂,从而完成了战略性的外交政策转变。今天,基辛格常被中国领导人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材料四 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会谈原定时长为一个半小时,但实际上整整延长了50分钟,足见双方较量的激烈程度……下午,撒切尔夫人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在向记者宣读声明时,她的声音一时变得嘶哑,但她仍然坚持念完全文只有83字的声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与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分别是什么,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4)材料四中双方会谈促成了什么历史事件?能够取得这一成果的政策基础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CBA 6-10DDDBC 11-15AAADD 二、非选择题 16.(1)大部分农民没有土地。(或农民迫切需要得到土地) (2)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17.(1)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1978年12月,北京;邓小平。 (3)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材料一中这篇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材料二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8.(1)中法建交。 (2)中法建交使法美关系受损,伤及了美国的根本利益;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出现了要求政府承认中国的呼声;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等国认为中法建交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打击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西哈努克亲王认为美国更加孤立,有利于中国逐步解决台湾问题;阿拉伯国家、拉丁美洲及非洲不少国家认为中法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等等。(意思相近即可) (3)外交成就:同苏联、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签订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种专项协定和议定书等;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等。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4)事件:香港回归。基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