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壹 贰 “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查找资料,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了解本课五位诗人的生平和他们的文学成就。 反复诵读课文,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领略五首诗作不同的风格。 课前预习 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文体知识 律诗结构 起 合 承 转 首联点题 写景叙事 转折变换 议论抒情 读诗五步法 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 读懂诗意,理解词义与句意 品读诗韵,品析炼字与手法 读透情理,体会情感与哲理 野 望 王 绩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ɡ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唐代诗人。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三仕三隐,一生郁郁不得志。 作者简介 诗人在隋大业(605—618)中举孝悌廉洁及第,除秘书正字、扬州六合县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乡,其后浪迹于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圣。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背景链接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野 望 [唐]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ɡāo bó xí yǐ dú wēi 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徘徊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译 文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傍晚。薄,接近。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皆披覆落日的余晖。 译 文 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圈,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译 文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只好吟唱歌曲,怀念采薇的伯夷和叔齐了。 译 文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点题 地点 时间 即徘徊,写出诗人内心苦闷和矛盾。 倒装句,“何依”即“依何”。依,依靠,依托。 【起】首联“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为下文做铺垫。 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洽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诗词品读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山林秋景 写景叙事 【承】颔联承“望”字而来,写静态、远景,侧重宏观描绘。 默写常考 晖(huī)日光的意思 辉(huī)闪耀的光彩 “树树”“山山”运用叠词,强调了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秋色” “落晖”两词充满了浓浓的秋意,蕴含着淡淡的伤感。 ·· ·· ··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山林秋景 转折变换 【转】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侧重于微观特写。 默写常考 · · “返”“归”这些温情的字眼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追怀秋景议论抒情 【合】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呼应开头。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用典 (广州中考)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题思路] ①找形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 ②析特点,结合这些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 ③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 ④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 [参考答案]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描绘出一幅带着牧歌式的山家田园图。 考点 描绘诗歌画面 (广州中考)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①关注诗歌标题及诗歌题材; ②抓“诗眼”或关键词; ③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明确其特定含义; ④借助“注”或“序”,从中寻找线索; ⑤关注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⑥抓尾句,一般尾句多是主旨句,以议论或抒情的句子为主。 [参考答案] 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分享此刻的心情,怅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凄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考点 分析诗歌情感 《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合作探究 野 望 叙事、抒情 远景、静态 近景、动态 巧用典故 孤独无依 前途渺茫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起 承 转 合 结构梳理 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光影相称的田园秋景图,于萧瑟恬静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抒发了一种避世归隐的落寞情怀。 主旨归纳 对比分析王绩《野望》与杜甫《野望》两首诗的异同。 野 望 [唐]杜 甫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tiāo cénɡ jiǒnɡ 拓展延伸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 遥远的样子。 不能极远,不能到尽头。 重叠的阴云。曾:同“层”。 首联点题总写清秋时节的“望”,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颔联承“望”字写景,远水,孤城,是先远后近。“孤城”使壮阔之景变了味道。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远。 颈联转写近景,叶稀、山迥是先近后远,笔法错落有致,灵动传神。 尾联以“独鹤”自喻,写独鹤晚归,昏鸦满林,既点明野望的时间,又寓含漂泊望归之意。 【赏析】这首五言律诗写秋日野望所见,以壮阔秋景极尽情感之浓,流露出孤苦漂泊、羁泊望归的愁绪。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相同之处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不同之处 体裁 背景 内容 五言律诗 政治不得志 望秋景,抒愁情 律诗技巧 表现手法 情感倾向 王诗开创 杜诗成熟 王诗直抒胸臆 杜诗借景抒情 王诗消极 杜诗积极 黄 鹤 楼 [唐]崔 颢 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的诗作风格分期比较明显。前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征,诗风变得雄浑奔放。 作者简介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为神话传说所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于是写下了这首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 背景链接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黄鹤楼 [唐]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xī zǎi qī yīnɡ wǔ 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选自《全唐诗》卷一三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传说中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译 文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译 文 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 译 文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分明的样子。 地点,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对望。 草木茂盛的样子。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译 文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虚实结合 此诗押“ou”韵。 【起】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鹳楼的神异色彩。仙人乘鹳归去是虚写,眼前的黄鹳楼是实写。 “空”为“只,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使人产生孤寂之感。 诗词品读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虚实结合 【承】颔联紧承首联,黄鹤飞走是虚,白云飘荡是实。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总慨。 “空”为“空荡荡”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渺远,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 前三句三见“黄鹤”,并不觉啰唆,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景 (对偶) 【转】颈联笔锋一转,由写虚如的传说转为描写眼前所见景物,描绘出汉阳晴川和黜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下文抒发乡愁做了铺垫。 叠词“历历”“萋萋”写出了草木繁密、茂盛的样子。 ·· ·· 默写常考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合】尾联运用设问,以愁作结,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这渺茫的忧思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渲染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烟波”写出了江面渺茫的景象,与日暮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更增乡愁。 抒情 (设问) 本诗三美: ①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虚写神话,实写景象,意境悠远。 ②色彩缤纷的绘画美: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 绿树芳草、落日烟波。 ③韵律铿锵的音乐美:双声词“黄鹤”“复返”,叠词 “悠悠”“历历”“萋萋”。 (娄底中考)“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原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考点 描绘诗歌画面 (娄底中考)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诗的前四句由传说落笔,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后四句笔锋一转,展现晴川草树、日暮烟波,抒发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考点 分析诗歌情感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 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合作探究 黄鹤楼 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 感慨仙人一去不复返 描写登楼所见 抒发思乡之情 吊古怀乡 愁而不怨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起 承 转 合 结构梳理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打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思乡之愁。 主旨归纳 下面一首诗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相传是李白为了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低而拟作。请你任选其中一联,说说两首诗在景象或情感上的相似之处。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拓展延伸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象征着王朝的兴盛。 与下一句中的“晋代衣冠”共同指代六朝的繁华。 翻译: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佐,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翻译: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这里指代朝廷和皇帝 [参考答案] 开头两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写凤凰台的传说,借象征王朝的兴盛的凤凰飞去,只余凤凰台,表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这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两句一样,抒发了一种怅惘之情。 使至塞上 [唐]王 维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敏》《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作者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背景链接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使至塞上 [唐]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shǔ yán chánɡ dū sài yān 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我乘)一辆车要去慰问边关守军,出使途中经过居延。 译 文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慰问边关守军 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地关塞,像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人地域。 译 文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大沙漠里一股烽烟直上云天,黄河边上西沉的落日正圆。 译 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指黄河。 走到萧关恰逢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译 文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叙事 出示边塞 此诗押“ɑn”韵。 【起】首联点题,交代诗人此次出使的地点和事由。“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 诗人自称。 诗词品读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承】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莲、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凋怅,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莲”“雁”多用来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处指诗人自己。 抒情 内心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景 塞外风光 【转】颈联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 默写常考句 · · · “大”字突出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大漠上燃起的那一缕烽烟显得格外醒目。 颈联四美: ①构图美:从上到下,“落日”—“孤烟”—“长河”;从近到远,“孤烟”—“落日”—“大漠”,层次丰富。 ②线条美: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长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 ③色彩美:黄色的大漠,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色彩艳丽。 ④意境美:缓缓升起的狼烟,波澜不惊的长河,即将西下的落日,意境雄浑。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合】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写到达边塞的情景,从侧面反映前线将士紧张的战十生活,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壮美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变得慷慨悲壮。 运用“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对都护的赞叹。 叙事 故事紧张 侯(hòu)侦察 侯(hóu)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用典 (鄂州中考)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答案] 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笔直地伸向天空。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天空中。 考点 描绘诗歌画面 (遵义中考)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 [答题思路] 考点 品析诗歌炼字 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 修辞手法角度 表现手法角度 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显表达效果 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 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意象的性质、状态 分析字词表达的意境、情感 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对偶……)及其作用 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 释含义 明手法 析感情 词性角度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①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③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 使至塞上 孤独苦闷 慷慨悲壮 首联(起) 颔联(承) 颈联(转) 尾联(合) 叙事 抒情 绘景 叙事 出示边塞 内心感受 塞外风光 战事紧张 结构梳理 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在雄浑的大漠风光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主旨归纳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比较异同。 【甲】使至塞上 [唐]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唐]王 维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意谓战士们报国的忠心光明有如白日 拓展延伸 [参考答案]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使至塞上 战城南 相同点 不同点 意象 意境 都描写了边塞景色,都涉及边塞将士 大漠、长河、 孤烟、落日 幡旗、甲胄、 冻水、悲风 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描绘出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著有《李太白全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楚国故地游览。途中,诗人坐在船上观赏沿途两岸峻岭,经荆门一带时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于是诗人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链接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渡荆门送别 [唐]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rénɡ jié xínɡ 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 我乘舟远渡到荆门山以外,去楚地漫游。 译 文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 译 文 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多变,形成海市蜃楼的美景。 译 文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远行的小舟。 译 文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喜爱。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叙事 【起】首联点题,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事由,为下文的写景和抒情做铺垫。 渡(dù)常用于江河等空间方面 度(dù)常用于时间方面 “送别”表面指故乡水送别自己,实际指的是自己作别故乡。 诗词品读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承】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描绘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远景 (化静为动) 默写常考句 · · 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近景 (比喻、对偶) 【转】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诗人在此展开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客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 默写常考句 水中映月图 天边云霞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合】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不说自已思念家乡,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故乡的水对自己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抒情 (拟人) 默写常考句 “送”字点题 (襄阳中考)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中哪个字用得好?试做简要赏析。 考点 品析诗歌炼字 “随”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参考答案] (十堰中考)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考点 赏析诗歌画面 [参考答案] [示例一]选择“水中映月图”。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 [示例二]选择“天边云霞图”。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合作探究 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 [参考答案] 渡荆门送别 叙事 远景 近景 抒情 赞美壮丽山河抒发思乡之情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起 承 转 合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平野 江流 江月 云生 怜水 送行舟 结构梳理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主旨归纳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 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 pí 润州:今江苏镇江。 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借指征战。 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 古代楚地。 拓展延伸 [参考答案] 都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水以人的情感,“留”“怜”二字分别写春、水依依不舍送人,万物皆有情,借以表达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 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春天,诗人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感受到了初春西湖的美好。于是,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 背景链接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jiǎ yīnɡ mò zhuó xínɡ dī 诗词诵读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译 文 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即贾公亭。唐贞元(785—805)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 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 译 文 向阳的树。 纷繁的春花渐渐快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译 文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色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 译 文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叙事 游踪 此诗押“i”韵。 【起】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从大处着笔,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后一句通过“水面”与“云脚”相连,写出了早春湖面烟雾迷蒙、水汽萦绕的特点。 “孤山寺”“贾亭”两个地名连用,表明诗人是边走边看,暗扣诗题之“行”。 钱塘湖春行 线索,诗眼。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行”即在春天出行。题目点明了游览的地点和季节。 诗词品读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承】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树、春燕衔泥的生动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一“争”一“啄”,将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春意呈现出来。 · · 默写常考句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表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符合早春特点。 写景:禽鸟(动)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转】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 “乱”写出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浅”写出春草尚未丰茂,符合早春特征。 · · 默写常考句 写景:(对偶)花草(静) “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最爱”一词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抒情: 最爱 点明游踪,与首联呼应。 指观赏不够。 (张家界中考)颔联写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 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上向阳的枝头欢快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飞上飞下,忙着衔泥筑巢。 考点 描绘诗歌画面 (黄石中考)颔联中有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 考点 品析诗歌炼字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参考答案] (湘西州中考)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 考点 赏析诗歌写法 句子对仗 精于炼字 语言特点 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描写方法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整齐的美 精细的美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喻今、托物言志…… 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白描…… 比喻、拟人、借代、反复、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用典…… 烘托、渲染、衬托(正衬、反衬)、对比、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想象…… 首句作用 结构特点 中间句作用 尾句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 承前启后 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达情感;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以情收束,含蓄隽永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空中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早春时节万物的生命活力。 [参考答案]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合作探究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1.初春,乍暖还寒时候(梅尚带雪,柳叶初长,如烟似雾); 2.仲春(春雨初降,绿意正浓,桃花盛开); 3.暮春(杨柳已成荫,残花已落尽,群莺已乱飞); 4.仲春(山中杏花、桃花盛开)。 [参考答案] 钱塘湖春行 交代游踪 描写禽鸟 描写植物 直抒胸臆 春意盎然 由衷喜爱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起 承 转 合 寺北亭西水平云低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乱花迷眼浅草没蹄 最爱西湖 地点、时令 生机勃勃 欣欣向荣 喜爱、愉悦 结构梳理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湖水、白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色彩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愉悦之情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主旨归纳 描写春天的名句 1.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杨巨源《城东早春》 【译文】为诗人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绿柳枝头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颜色还有一半未曾匀净。 2.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晏殊《破阵子·春景》 【译文】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树枝掩映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 拓展延伸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4.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白居易《春题湖上》 【译文】春天的西湖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群山环绕,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镜。 5.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译文】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1.背诵这五首诗。 2.以其中一首为例,参考补白,具体说说律诗 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