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 了解依法治国的原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2、关键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通过理解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3、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念。认同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 【教学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求。 【教学难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 法律的产生?作用?历程? 2. 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中华法系发展的历史)? 3.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内容? 4. 法的类型? 5. 法律的内涵和特征?法律的职能? 6.我国当代的法的性质? 7.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 8.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导入新课: P80探究与分享: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区别: 法制: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 ②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 ③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法治:①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②是动态意义的词,重在治理。 ③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 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讲授新课:7.2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依法治国的原因。 2.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4.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80--83,思考下列问题: (认真阅读、勾画答案,标记疑难、提出问题。) 1.依法治国的原因?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每个原则如何理解?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020年3月1日出版的《求是》刊发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文章《为赢得疫情防控胜利提供法治保障和服务》。 文章称,“有力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必须靠法治,重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重视发挥法治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稳定器’、‘减压阀’的保障作用……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地位)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作用) (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宪法规定)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求 (1)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具体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5331关键词:三大基石、五大体系、三个依法、三个法治、一个目标) 深入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35331关键词)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方面。 ①三大基石:一个前提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一个制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个思想 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②五大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法律体系的完备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面。 ①三个依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②三个法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③一个目标: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法律的贯彻实施 【相关链接】 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知识拓展】 党内法规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包括党内法规和党内规范性文件两类。党内法规的名称为党章、准则、条例、规定、办法、规则、细则等七类;党内规范性文件包括决议、决定、意见、通知等具有普遍约束力、可以反复适用的文件。 【知识拓展】 区分不同行为主体在依法治国中的职责和作用 (1)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2)科学立法的主体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 (3)依法行政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政府)。 (4)公正司法的主体是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 (5)守法的主体指的是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个人等。 (6)依法行使监察权的主体是监察委员会。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要求 实施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针对第一目进行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 1.“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条被古今中外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说明(C)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C.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依法治国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说明我国(A) A.法制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果丰硕 C.已完全做到了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相当完备 3.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以此来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统一领导。这是对未来全面依法治国最大的组织保障。十九大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加上十八大以来对一系列党内重要法规诸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的制定完善,使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制度层面得以进一步落实。下列法治体系中与上述材料对应正确的是(B ) ①法律法规体系 ②党内法规体系 ③法治保障体系 ④法制监督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于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目标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 ①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③总目标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我国已经将全部社会关系法律化,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保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求: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①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②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 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体现和要求: 体现;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②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③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 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要求:①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 ②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 ③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知识拓展】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具体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二,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 第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体现和关系: 体现: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②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关系:①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②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③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知识拓展】 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范畴。前者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后者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行,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效实现。 要用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使道德和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德治和法治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2)要求:①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 ②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 ③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相关链接】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 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课堂小结】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依法治国的要求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巩固练习】 1.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若要美德得以保存,法律是必需的;而若要法律得以遵守,美德则是不可缺少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 A.道德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底线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法律的基本特征 C.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D.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2.相传,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族人与邻人争宅基,两家因之成讼。族人驰书求助。张英却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族人大惭,遂后移宅基三尺。邻人见状亦将宅基后移三尺,两家重归于好。根据上述故事,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 C ) A.在法治国家,道德通过内在信念影响外部行为,法律的有效实施总是依赖于道德 B.以德治国应大力弘扬“和为贵、忍为高”的传统美德,不应借诉讼对利益斤斤计较 C.道德能够令人知廉耻、懂礼让、有底线。良好的道德氛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D.通过立法将“礼让为先”“勤俭节约”“见义勇为”等道德义务全部转化为法律义务,有助于发挥道德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3.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持依法治国,必须 (A) ①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③既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 ④坚持司法独立,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不受人大的监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