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概念及特点。 (2)掌握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原子和元素的变化情况。 (3)知道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抽象事物中总结出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欣赏小视频《舌尖上的化学》,在美食世界里,每一道菜都是酸、甜、苦、辣、咸五种味觉元素的奇妙组合,那么在化学世界里,各种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元素》这一课来打开物质世界的大门。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59--60,思考下列问题: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什么是元素?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原子和元素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4、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对元素的认识 复习旧知: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追问] 列举水、二氧化碳、氧气这三种物质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分子?原子?还是……),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分子,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 [追问]水分子中含有什么原子,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二氧化碳中含有什么原子,二氧化碳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氧分子中含有什么原子,氧气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通过以上复习,你认为元素和原子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师生一起总结: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对比分析原子的微观示意图,建构元素概念 那么,我们该怎样给元素下个更确切具体的定义呢? 分别展示三个氧原子、三个氢原子、三个碳原子的微观示意图,分析这三组原子的共同点,得出它们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相同,归纳得出它们分别属于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 总结归纳 (1)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3)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 4、即时练习 氧元素和硫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 ) A.质子数不同 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电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探究二】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原子、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那么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原子、元素是否发生变化呢? 1、观看电解水实验的微观示意图 2、分析归纳得出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改变,元素的种类不变。 3、即时练习 问题:某物质隔绝空气加热后,生成氧气和氯化钾,请推断该物质中含有哪些元素? 【探究三】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可以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了。那么,同学们,你们能分别从概念、种类和数目、微观和宏观这三方面来总结一下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吗? 1、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原 子 元 素 区 别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从微观角度描述分子的构成或物质的构成 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从宏观角度描述物质的 组成 联 系 原子与元素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即时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拓展延伸 很多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那么,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的含量是怎样的呢? 展示图片,总结地壳中元素含量顺序以及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阅读课本课本第60页资料卡片,总结生物体中前四位元素含量的顺序。设问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检测提升 经过元素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我们身边的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铝 B.铁 C.硅 D.氧 2.宜昌“富硒茶”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饮品,这里的“硒”指的是( ? )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判断下图是否属于同种元素 4、过氧化氢(H2O2)是由 和 组成的, 1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元素 元素 概念 特点 二、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原子和元素的是否发生变化 三、元素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四、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