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全民守法 教学设计-【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4 全民守法 教学设计-【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资源简介

9.4 《全民守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
全民守法的内涵和标准;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
2、关键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通过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要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懂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
3、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正确认识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明白守法是为了更好维护自身的利益,培养守法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全民守法的内涵、意义、要求。
【教学难点】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 公正司法的含义及主体?
2. 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表现(或特征)?
3. 为什么要推进公正司法?
4. 如何推进公正司法?
导入新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讲话,反复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科学立法是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的最后防线,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础。
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全民守法
讲授新课:9.4 全民守法
展示本课学习目标:全民守法的内涵和标准;推进全民守法的措施。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107--109,思考下列问题:
(认真阅读、勾画答案,标记疑难、提出问题。)
1. 全民守法的含义?
2. 全民守法的要求?
3.为什么要坚持全民守法?
4. 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5.公民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 从思想到行动,怎样推进全民守法?
7.法治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探究与分享】
《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 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为褒扬和激励诚信行为、约束和惩戒失信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诚信守法的社会主体不仅收获赞誉,还能赢得实惠和便利。企业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工商部门在办理行政许可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市场主体依法纳税、守信还贷,银行给予信贷优惠和支持;电商诚信经营,互联网商业平台为其加注“诚信会员”标识。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和行业将那些有偷税漏税、违反合同、拖欠债务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在信用评级、企业投资、银行贷款、个人信用消费等方面出“黄牌”、亮“红灯”,人民法院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等,让当事人一处失信,处处受损。
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推进全民诚信守法。
1、教育普及诚信守法的知识。
2、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守信鼓励、失信惩戒机制。
3、鼓励公民的积极守法行为,惩治失信的企业和个人。
4、培养人民的法治信仰。
------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1.全民守法的内涵
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
2.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的原因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推动全民守法,
(1)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3)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
——亚里士多德
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 ——习近平
【探究与分享】
何某爱弹钢琴,退休后在家支起两架钢琴,除自己弹奏之外,还招了几个学生,在晚上进行教学活动。此起彼伏的琴声没有让小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反而成为影响邻居休息的噪声。在居委会、派出所多次协调未果的情况下,邻居将何某告上了法庭。何某则认为自己是在合法行使权利。
何某的行为是否侵犯了邻居的权益?为什么?
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何某有弹琴和教学生的权利,但其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损害其他居民休息的权利。何某应当履行自身义务,保障他人休息权利的实现。
如遇到此类情况,可以与何某进行协商解决,讲明道理和法律知识,如协商未成功,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3.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
(1)全民守法要求依法行使权利。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全民守法要求依法履行义务
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公民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只有所有的人都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知识扩展】
法定义务即法律规定你必须履行的义务。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 ,不得附加任何条件,必须履行,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界人民民族团结;
②保守国家机密;
③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交通秩序,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道德;
④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⑤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⑥依法纳税。
材料:2020年6月9日,聂某、聂某某、罗某等3人因暴力讨薪,被孝昌县公安局花园派出所拘留。据了解,沈某因拖欠聂某工钱,聂某多次打电话向其索要,沈某一直未接听。一气之下,聂某便邀约聂某某、罗某二人拿着斧头一同前往沈某家中讨债。聂某用脚强行踢开沈某家门后,同行的聂某某见沈某未穿衣服,便用手机给沈某拍裸照,以此威胁。协商无果后,沈某只有向警方求助。
思考:维权“讨”来拘留给公民维权带来什么启示?
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公民的权利。但在任何情况下,公民维护自身权益时必须合法、合情、合理,决不允许以违法犯罪的方式、破坏法治和秩序的方式、侵害他人权益的方式进行,切勿采取过激行为,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3)全民守法意味着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应通过合法的手段,理性维权。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不应诉诸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
【名词解释】
和解:指当事人发生纠纷时可以自行协商,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达成一致,从而解决纠纷的方式。
调解:指在第三人的主持下,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一是向纠纷当事人所在地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二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调解。
调解所形成的调解协议书不具有法律强制力。
仲裁:指当事人根据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纠纷提交仲裁机关进行裁决并解决纠纷的方式。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诉讼:指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对纠纷依法予以处理。这是解决纠纷的最常见方式。生效的判决书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
【探究与分享】
老赵是一名建筑工人。临近春节,老赵要求公司发放拖欠半年之久的工资,公司则以各种借口予以拒绝。老赵工作时,由于脚手架松动,不慎跌落受伤,被送进医院救治。公司却说这是老赵自己不小心造成的,拒绝支付医药费用。
本案中老赵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老赵的劳动报酬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受到了侵害。
老赵可以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化解矛盾。
针对第一目进行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
1.互联网推崇自由、促进自由,但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互联网的自由,也是法律之下、道德之下的自由。无论是发表言论还是进行交易,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社会道德,尽到社会责任,可谓“底线原则”。这告诫我们,公民使用互联网时( A )
A.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B.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就不能享有自由
C.要认识到推崇自由就违反了法律
D.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2.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以下属于全民守法要求的是( B )
A.在法制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B.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C.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D.政府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
(二)、推进全民守法
1.推进全民守法措施
(1). 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观念上)
【探究与分享】
千百年来,不少中国人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青天情结”。正是这种情结让有些老百姓信“访”不信“法”,遇事不是寻求法律的帮助,而是上访、找政府、找领导。
2013年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行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按照意见,各地实行了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新房从普通信访事项中分离出去,导入司法渠道,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程序处理。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涉法涉诉类信访量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信访群众选择司法渠道解决问题。
由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1.这一转变说明我国的全民普法工作有实效。长期以来,我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普法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人民的法治意识有很大提高。逐渐改变了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
2.这一转变说明我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民群众形成用合法手段和合法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我国开展信访工作改革,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 有效地改变了“访”“法”不分的情况;推进司法改革,调动了人民群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行动上)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习近平
(3). 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道德上)
【名词解释】
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救济的精神。契约精神不是单方面强加或胁迫的霸王条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
公序: 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
良俗: 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处需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 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 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举例:最高法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并联合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60多个国家机关和单位搭建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网络,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老赖”信息公布在网络上,限制其出境、招投标和高消费等。截止2019年11月4日,全国失信被执行人有1500多万,被限制乘坐飞机的有3400多万,被限制乘坐火车的有620多万。
【注意】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国家行政机关(政府):依法行政;
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
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社会和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课堂小结】
9.4 全民守法
(一)全民守法的内涵
含义
原因
具体要求
(二)推进全民守法
1.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2.投身依法治国的实践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巩固练习】
1.为进一步增强宪法意识,树立法律权威,提升高校师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2018年北京“高校宪法日”主题教育活动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高校“国家宪法日”主题教育活动的举办有助于( B )
①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引导全民自觉守法
②加强宪法和法律监督,确立宪法根本大法地位
③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④赋予广大公民依法行使监督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亚里士多德说过,“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全民守法,最终要靠激发全体人民的法治热情。这说明推进全民守法(A )
①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
②要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③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④只有人人参与的法治,才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这意味着(D)
①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
②法律要造福人民和依靠人民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④公民要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老赵在建筑工地工作时,由于脚手架松动,不慎跌落受伤,被送进医院救治,花费了巨额的医疗费,出院后老赵找该工地包工头要求赔偿医疗费,结果被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为由拒绝了,老赵应该(B)
① 到政府部门上访,政府不给解决不罢休
② 收集相关证据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③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司法途径解决问题
④ 聚集亲友到包工头家中围堵索要医疗费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