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单项选择题1.(2010·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我国的江汉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地表生长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了红壤,林内栖息着灵猫、猕猴等典型动物。这里河网密集,水循环活跃,水生动物丰富多样,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该材料反映了(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南方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解析: 从题干材料的描述可知,各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答案: B2.大面积地砍伐森林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有(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 大面积伐林有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等问题。臭氧层空洞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氟氯烃化合物造成的。答案: D下图为土壤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的根系在土壤肥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A.加速岩石的风化 B.为土壤富集更多的水分C.分解有机质 D.富集养分元素4.从进入土壤的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 ②亚寒带针叶林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①>②>③ B.②>①>③C.②>③>① D.③>①>②解析: 植物根系不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在枯枝落叶的分解过程中,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分解越快,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数量越多。答案: 3.D 4.D下图为坡度——坡面侵蚀强度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5.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B.20°~40°之间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C.40°的坡面侵蚀强度最大D.90°的坡面侵蚀强度最大答案: C6.在40°~90°之间,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增加而减小的原因主要是(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C.坡面径流流速小D.受雨面积减小,而使坡面流量减小答案: D7.造成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是( )A.植被破坏 B.改良红壤C.山坡陡峭 D.人多地少答案: A8.有关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就是土壤B.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全部的矿物养分C.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发育而成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含量,要显著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解析: 成土母质并非土壤,而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颗粒较细,发育其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反之则较粗。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含量,要显著地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答案: C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图回答9~10题。9.判断方框I、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10.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解析: 首先从修建水库开始,由于修建水库可使库区蒸发量加大(Ⅲ),故水库周围降水增多;由于修建水库,使周边土壤水增多(Ⅰ),这两者使植被覆盖率增大(Ⅱ),再按照Ⅱ→Ⅳ→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可确定,Ⅳ为蒸腾加强。故第9题选C。由于水库的修建,使水库与周围大气降水、土壤水、植被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体现了整体性特征。故第10题选A。答案: 9.C 10.A如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11~12题。11.松花江和珠江的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 B.②C.③ D.④1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⑤ B.⑥C.⑦ D.⑧解析: 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最大的差别是有无结冰期,与气温有关;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答案: 11.A 12.B二、综合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北地区黑土原本非常肥沃,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重利用、少养护,肥力下降。材料二 华北地区春旱严重,蒸发旺盛,使地下水中的大量盐碱成分被带到地表土壤中,形成大面积的盐碱化土壤。材料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退化甚至沙化。(1)多向土壤中施肥是否就能做到对土壤的用养结合?(2)要做到用养结合,对东北、华北、黄土高原地区应当各采取哪些措施?解析: 材料中东北、华北、黄土高原的土壤问题分布面广,问题严重、突出,其原因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所以采用单一的解决方法是不会奏效的,应该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答案: (1)不能。(2)要做到用养结合,需对东北地区合理施肥,最好是农家肥;提倡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还应采取轮作的方法恢复土壤肥力。针对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应采取减少蒸发和合理灌溉相结合的措施。黄土高原地区采取保持水土的综合措施。如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使降水的下渗量增多,减少地表径流,修梯田,改变坡度等。14.(创新探究)这是一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土地,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 自然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中材料,分析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该区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3)请你根据统一变化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解析: 第(1)题,野象的生活需要较为湿热的气候,而商周时期其在中国的分布北界可到达黄土高原地区,由此可以推测当时当地的气候应比较暖湿。第(2)题,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应从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本题需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着手进行分析,答题时应突现地理要素的整体性特征。答案: (1)商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现在:气候较商周时期干冷,处在不断变化中。(2)该区域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气候逐渐干冷的变化趋势导致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逐渐下降。(3)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水土流失.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