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地理练习:3 章末高效整合(湘教版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地理练习:3 章末高效整合(湘教版必修1)

资源简介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在某岩层中发现了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则该地层形成于(  )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解析: 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海水里出现了很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珊瑚等。
答案: C
2.关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燃烧矿物燃料使二氧化碳不断增多 ②使用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使氟氯烃含量减少 ③使用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使臭氧含量减少 ④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是缓慢的,因此不会直接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比例的影响。使用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会使氟氯烃含量增加;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尽管是缓慢的,但对人体健康可以直接构成威胁,如大气中氟氯烃的增多,使南极出现臭氧层空洞,地球上紫外线增多,对人类健康直接产生不利影响。
答案: C
3.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的时间是(  )
A.中生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中期 D.古生代后期
答案: D
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影响而此消彼长。如下图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读图完成4~5题。
4.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应在(  )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解析: 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的比例约为1∶1,故选C。
答案: C
5.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不够合理”。东北平原应停止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合成。
答案: A
如下图所示中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据此回答6~7题。
6.该土壤(  )
A.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 B.保温性较差,土温较低
C.通气透水,但有机质含量低 D.该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
答案: B
7.若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可能是(  )
A.增施熟石灰 B.不合理灌溉
C.使用农药 D.毁林开荒
答案: B
(2010·莱芜高一检测)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据此回答8~9题。
8.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
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
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
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
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
9.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
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 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从题干的材料可知,澳大利亚的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两地的地理环境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主体,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这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当两地地理环境相一致时,两地的物种也可互相引进。
答案: 8.C 9.A
(2010·温州高一检测)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0~12题。
10.下列序号的排列符合土壤形成过程的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 ②岩石风化 ③高等植物着生 ④低等植物着生 ⑤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⑥形成成熟土壤,形成腐殖质
A.④②①③⑤⑥ B.②⑤④①③⑥
C.②④⑤①⑥③ D.②④①⑥③⑤
1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岩石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发育程度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
解析: 第10题,土壤的形成过程可归纳为: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第1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第12题,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肥力高低,地形主要影响土层厚度。
答案: 10.B 11.C 12.B
读下列甲、乙两地植被分布如下图所示,回答13~14题。
13.影响甲乙两地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光照和热量 B.地形和降水
C.地形和热量 D.降水和光照
答案: B
14.甲地的阔叶林主要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 B
读下图所示,回答15~16题。
15.该区域所属自然带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 A
16.若该地地形为低山丘陵,山地的南坡马尾松生长良好,北坡冷杉生长正常,这种差异反映了陆地的(  )
A.纬度地带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
C.垂直分异 D.地方性分异
答案: D
17.下列各山地中,垂直方向上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
A.秦岭南坡 B.喜马拉雅山北坡
C.阿巴拉契亚山脉 D.乞力马扎罗山
答案: D
读阿尔卑斯山垂直自然带及其某日气温垂直变化图所示,据此回答18~19题。
18.若甲地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甲地属于另一自然带,则其名称最不可能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 D
19.若由a到b,气温以每升高100米降0.6 ℃的比率下降,而b到c气温下降比率会减少,原因可能是(  )
A.随海拔增高,植被越来越少 B.a~b高度范围内的气温小于b~c
C.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 D.过饱和水汽上升冷凝过程中释放热量
答案: D
读北半球部分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由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高度可知,垂直自然带最多的位于(  )
A.a B.b
C.c D.d
21.除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共有的自然带是(  )
A.b B.c
C.d D.e
解析: 第20题,垂直自然带带谱的多少取决于纬度和海拔高度,a处纬度低,海拔较高,可出现从热带到寒带的垂直带谱。第21题,地中海气候区所对应的b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除了南极洲以外,其他大洲均有分布。
答案: 20.A 21.A
(2010·南昌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岛屿两侧自然景观的差异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
C.垂直分异 D.地方性分异
答案: D
23.下列地理事物的成因与图中热带雨林的成因最接近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西海岸 B.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
C.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 D.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的缺失
答案: C
读某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24~25题。
24.自然带从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从⑦→⑧→⑨→⑩的分布规律分别符合(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和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和垂直分异规律
25.B因素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  )
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 自然带从①→②→③→④→⑤→⑥的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⑦→⑧→⑨→⑩的变化是以水分为基础,分别符合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第25题,图中⑩为荒漠带,在有地表水或地下水富集的地方往往形成绿洲,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24.A 25.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根据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7分)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中近30%的锰能通过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但产自不同地区的茶叶锰含量有很大差异,为此,某同学作了“土壤pH值对茶叶从土壤中吸收锰元素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茶叶锰含量与叶龄的关系;②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值的关系。得到了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值的关系图。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中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________。(2分)
A.成土母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2)茶叶中________叶的锰含量最高,表明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作用。(2分)
(3)从不同叶龄茶叶锰含量与土壤pH值的关系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叶龄茶叶在________(中性、酸性、碱性)土壤中锰含量较高。(1分)
(4)从表中可以分析出,茶叶最适合栽种在下列的________(土壤)中。(2分)
A.黄土 B.红壤
C.水稻土 D.黑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中的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成土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并制造有机物。
答案: (1)A
(2)老 使营养元素富集的
(3)酸性 (4)B
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从图中①~③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2分)
(2)从图中③~⑤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2分)
(3)①与⑥纬度相似,距海洋远近相差不大,而陆地自然带差异很大,这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2分)
(4)④处的天然植被应是________,⑤处的大型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⑥处代表动物有________,①处的土壤特点是________。(8分)
解析: 解答此题要弄清各种地域分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即可。
答案: (1)纬度地带
(2)干湿度地带
(3)地方性
(4)温带草原 耐干旱、善奔跑 牦牛、藏绵羊 呈酸性
28.图①是非洲大陆植被类型分布示意图,图②上下两部分分别是非洲西部沿海A—L各地1月份和7月份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图②中甲月份表示的是________月份,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找出A、L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及其原因。(2分)
(3)M、K两地同处在回归线附近,但两地植被类型差异显著。试分析形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4)A、L两地植被类型相同,但L地面积狭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分析非洲植被类型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成因。(4分)
解析: (1)根据A地的降水量可推断季节。(2)A、L两地为地中海气候。(3)从大气环流、洋流等方面分析形成M、K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4)受陆地面积制约,L地地中海气候分布面积狭小。(5)根据图示信息总结分布特点并说明成因。
答案: (1)7 A地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
(2)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或雨热不同期);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3)M地受暖流影响,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且处于迎风坡;K地受寒流影响,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或吹离岸风)。
(4)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L地位于30°S附近,向南陆地狭小
(5)热带植被面积广大:非洲纬度低,大部分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对称分布,赤道横贯中部,南北所跨纬度大致相等。干旱植被面积广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影响地区面积大。
29.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所示,回答问题。(14分)
(1)图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4分)
(2)图中自然带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__规律。(2分)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是否有分布?为什么?(3分)
(4)如下图所示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上图符号__________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3分)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__________________地区。(2分)
答案: (1)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纬度地带分异 垂直分异
(3)无。该纬度内全部是海洋。
(4)③ 温带荒漠带 非地带性因素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