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据此回答1~2题。1.古代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是因为( )①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 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 ③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渔猎 ④便于搬迁和居住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2.关于高原地区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②大多分布在山前的洪积扇平原上 ③大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的高原面上 ④多呈条带状沿河流两岸发展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 古代的乡村聚落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可以避免洪水之患,同时方便取水。高原地区的聚落分布在相对平坦的河谷平原,多呈条带状沿河流两岸发展。答案: 1.C 2.D下图所示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28°N,120.5°E)到B城的铁路,分析回答3~4题。3.在图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方案为( )A.① B.②C.③ D.④4.一般说来,影响现代铁路线区位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水文因素C.气候因素 D.经济因素解析: 第3题,线路①②要穿越低山丘陵,工程量太大,线路④太远,线路③距离适中,且穿越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工程量较小。第4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因素已成为影响现代铁路区位的主导因素。答案: 3.C 4.D右下图中,各坐标轴分别表示气候、地形、河流三种区位因素,箭头方向表示区位条件越来越好,据此回答5~6题。5.若用此图分析地形对聚落布局和形态的影响,则最可能呈带状分布的是( )A.C地 B.D地C.H地 D.G地6.若用此图分析城市的起源,则与尼罗河谷地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 )A.A地 B.B地C.C地 D.D地解析: 第5题,聚落呈带状分布,主要是由于地形区位较差,而河流、气候条件较好。第6题,符合此条件的城市应该具有较好的地形、河流条件,但气候条件较差。答案: 5.D 6.D近代,我国滇、藏、川之间的贸易是通过“茶马古道”进行的,它是以马帮(骡马)运输为基础,实现川、滇的茶叶和西藏马匹、药材的交易,故称“茶马古道”。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还曾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下图为“茶马古道”主要线路图,读图回答7~8题。7.马帮运输是滇、藏、川之间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采用马帮运输的主要原因是( )A.当地骡马数量多B.当地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发展马帮运输可增加就业机会和运输收入C.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D.骡马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强,可满足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对交通运输的需要8.在建设滇川通往西藏的交通线时,国家坚持了先公路后铁路的原则,其原因是( )①公路运输灵活性强,对地势起伏的适应性远比铁路强 ②沿线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运输量不大,没有建设铁路的必要 ③公路运输的连续性比铁路强,运输效率更高 ④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A.①② B.②④C.②③ D.①④解析: 马帮运输成为滇、藏、川之间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因为当地地形复杂、地质灾害多,骡马对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强。公路对复杂的地形的适应性远比铁路强,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答案: 7.D 8.D仙女木是分布在北半球温带高山及寒带地区的植物,在北欧的地层中先后发现仙女木的残骸。新仙女木事件是指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该事件之后气候变暖。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回答9~10题。9.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不一致B.近2万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的趋势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解析: 本题以仙女木的发现为切入点考查气候的变化。新仙女木事件是最后的一次气温降低时的事件,所以从图乙中可知距今最近的一次气温降低是发生在③位置,全球的气温变化和海平面的升降密切相关,由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曲线可知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答案: 9.C 10.D冰川,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环境的敏感器”,据此回答11~12题。11.地球上冰川的总体退缩,使一些河流发源地的土壤环境趋向( )A.沼泽化 B.酸化C.荒漠化 D.盐碱化答案: C12.若图中表示地球表面山地雪线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则甲点所在地区所属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C.热带荒漠带 D.苔原带答案: C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13~14题。13.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14.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解析: 图中马尔代夫等岛国及沿海地区受到影响,因此应为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答案: 13.A 14.B下图为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15~17题。15.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较低纬地区向较高纬地区减少B.由沿海向内陆先减少后增多C.由平原向山区逐渐增多D.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多16.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能丰富与否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风能丰富是由于接近冬季风的源地 ②地风能较贫乏是由于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③地风能较丰富是由于地处沿海 ④地风能较贫乏是由于距海遥远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17.图中M地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 )A.太阳能、地热能和风能 B.太阳能、风能和沼气C.地热能、风能和沼气 D.太阳能、地热能和水能解析: 第15题,从图例分析可以得出风能由沿海向内陆先减少后增多的结论。第16题,风能大小成因除了考虑气压差原因(风源地)以外,还要考虑地形的影响。②、④地风能较贫乏是由于处于盆地和崎岖不平的山地地形,山地阻挡来风。第17题,M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能丰富;从图例直接读出M地有效风能密度较大。答案: 15.B 16.C 17.A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读图完成18~19题。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答案: D19.下列对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答案: B我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据此并结合图回答20~21题。20.发电成本最低、CO2排放量最多的能源和发电成本最高、CO2排放量最少的能源分别是( )A.核能 天然气 B.天然气 煤炭C.煤炭 可再生能源 D.可再生能源 核能21.下列电能属于绿色电能的是( )A.核电、水电B.生物能汽化发电、火电C.潮汐能发电、地热能发电D.风能发电、生物能燃烧发电解析: 第20题, 从图中可看出煤炭的发电成本最低、CO2排放量最多,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最高、CO2排放量最少,故C项正确。第21题,火电、生物能燃烧发电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水能发电、潮汐能发电、风能发电不污染环境,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核电中的核废料若处理不当则会发生核泄漏,污染环境。故C项正确。答案: 20.C 21.C读2007~2008年世界主要灾害情况统计图,回答22~23题。22.四种主要灾害造成的灾情( )A.2007年总损失中水灾最为严重B.2008年总损失小于2007年C.2008年海啸死亡人数接近2007年的总和D.2008年地震死亡人数是2007年的7倍23.2008年5月印度洋海啸灾害具有损失小、死亡多的特点,原因是( )A.海啸影响地区农业落后,土地未开发B.海啸影响地区城市稀少,经济发达C.海啸影响地区港口发达,仓储用地多D.海啸影响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欠发达解析: 第22题,由图示可以直接读出,2007年总损失中水灾最为严重。第23题,2008年5月海啸造成的死亡人口较多,主要是因为该次海啸影响的是经济欠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答案: 22.A 23.D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24~25题。24.图中我国旱涝灾害都十分严重的地区,其共同的特点是( )①人口密度小 ②经济落后 ③以平原地形为主 ④降水集中且变率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③④答案: D25.能起到旱涝兼治的工程措施是( )A.加强监测预报 B.改变水循环模式C.疏散重灾区人口 D.兴修水利工程答案: D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我国北温带季风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13分)(1)图示中聚落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图示中聚落分布地形如果为河流地貌,其最可能是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流对聚落的有益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3)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6分)答案: (1)沿公路分布(或大致沿山前等高线分布)(2)河谷平原 聚落分布地地形平坦,位于河流凸岸 供水和运输(3)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27.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50 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升高了2.7 ℃,年均降水量增加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年湿润起来。结合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2分)材料一 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1967年1976年 1977年1986年 1987年1996年北疆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187.8 192 229南疆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66.4 73 95材料二 阿克苏河(塔里木河的主源)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1967~2007年 2007~2057年阿克苏河的年平均径流量 71.7~73.3 84.42材料三 塔里木盆地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化情况。1986~2000年的水位变化 1986~2000年的面积化博斯腾湖的水位和面积的变化 上升了4米多(超过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 由880平方千米扩大到1 000多平方千米(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2)上述变化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4分)(3)简要回答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如何防治?(5分)答案: (1)说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温室效应(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2)将使湖泊面积和蓄水量增加,也使部分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3)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后,山区降水增加,冰川消融加剧,这可能导致洪涝(或雪灾、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建议在山区多建水库,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28.水资源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联合国将2003年定为“世界淡水年”。(12分)(1)根据上图,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并分别指出其主要原因。(4分)读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比表,回答(2)~(3)题。省级行政区 人均用水量(m3/人·年) 人均生活用水量(m3/人·年) 人均生产用水量(m3/人·年) 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m3/亩·年) 万元GDP用水量(m3/万元)江苏 610 70 540 446 570宁夏 1 780 26 1 754 1 352 4 000(2)两省区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3分)(3)简要分析宁夏的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比江苏多的自然和人为原因。(5分)解析: 水资源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其分布存在着不平衡性,若水资源较少就会形成旱灾,而水资源在短期内较多的就有可能形成洪涝灾害。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的分布及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答案: (1)现状:①人均拥有量小;②南方多,北方少。原因:①人口多;②年降水量南方大,北方小。(2)江苏的生活用水比重比宁夏大,生产用水比重比宁夏小。(3)自然原因:宁夏的降水量比江苏少得多,而蒸发又比较旺盛。人为原因:灌溉方式不合理(或灌溉技术落后,或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29.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全国因洪涝灾害,受灾农作物达2 280万亩,受灾人口达2 06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7.8亿元。下面左图为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右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1)读左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4分)(2)左图中B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4分)(3)右图中A地区是我国干旱多发区,水资源紧张。试分析其解决的措施。(2分)(4)左图中C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貌方面解释其原因。(3分)答案: (1)我国雨涝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原因: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2)原因:上游地区乱砍滥伐森林,陡坡开荒,造成植被的破坏;中游地区围湖造田。措施: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退耕还湖;对河道进行改造,裁弯取直。(3)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减少水污染、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价;控制人口数量;海水淡化。(4)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丰沛,但是由于该地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分在地表存留的时间短。.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