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员姓名: 年级:高一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
课 题
现代小说与人物的内心世界
授课时间
2021、7
教学目标
了解现代主义文学、中国的现代小说及其中的心理描写的基本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课外知识。
教学内容
-90170113665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中国的现代小说】
其主体是“五四”文学革命声中诞生的一种用白话文写作的新体小说。它取法欧洲近代小说,却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既不同于中国历来的文言小说,也迥异于传统的白话小说。和中国封建时代许多小说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内容相对立,现代小说以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和市民为重要描写对象,具有现代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不少作品还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小说与人物的内心世界】
20世纪欧洲心理描写艺术主要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条是以理性心理分析为基本特征的现实主义心理描写路线,主要体现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作家和部分欧美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另一条路线是以非理性的精神分析和艺术呈现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心理描写路线,主要体现在西欧现代派文学中。如艾略特的《荒原》,卡夫卡的《变形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意识流小说,它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作家的描写对象也转入了人的心理层面,淡化外在物理时间而关注人的心理时间。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等作品。
西方小说在刻划人物性格或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时候,往往采用静态描写的方法,挖掘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善于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开阔地,捕捉每一瞬间的变化并把它精细、准确地加以再现。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则紧密结合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人物行动简练而又传神地进行动态描写。人类的心灵是复杂而多变的,这便决定了心理描写也会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作家以剖析方式代人拟心,让人物自己“直抒胸臆”;更可以“心照不宣”,悄无声息地把人物的“心”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去体察。剖析是西方的认知方式,是理性的思辨;东方更重于意象的感知,是感性的沟通。
-28575137795
例题精讲
例题精讲
良好教养
格利高里·戈林(俄)
“所谓良好的教养,不是指你不向桌布上洒酱油,而是指如果有人这样做了,你却没有发觉……”契诃夫如此说。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我激动万分:怎么本人的脑袋里就没有想到过这一点呢?我们自认为是知识分子,上帝保佑,但愿不要有人打翻酱油,可谁一旦不小心把酱油洒到桌布上,立刻便是一片喧哗……而契诃夫却曾与此斗争,他直截了当地说:“所谓良好的教养不是指……不弄脏自己,而是恰恰相反……”
读过这句话后,我立刻决定,要按照契诃夫的话去生活。正好眼前就有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我妻子的生日到了。客人们纷至沓来: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大家端坐着,吃喝着,知识分子的话题涉及天气、大衣、叶甫图申科等等,东拉西扯。大家都坐着,气氛融洽,没有一个人弄洒酱油。
可是,这时候,客人中有一个姓库里科夫的,伸手去够洒瓶,他把斟满啤酒的一个大高脚碰翻了。他一时慌乱不安,急忙飞快地用餐巾纸擦拭。
我坐着,没去理会。
便此时我发觉,客人中竟没有一个人发现他把桌布弄湿。我不知怎么,心中有些气恼。
于是,我就说:“所谓良好的教养,不是指你不向桌布上洒酱油,而是指,如果有人这样做了的话,你没有发觉……”
客人库里科夫听了,立刻红了脸,说道:“我没有弄洒酱油呀!”
我说:“这关酱油什么事?我不是指酱油……只是很高兴,今天在此聚集了这么多有良好教养的人。你看,你把啤酒弄洒了。可人们连眼睛也没眨一下。这太令人高兴了,尤其是桌布还是崭新的,是前不久刚刚买的。”
库里科夫不知为什么更加激动不安了,嘴里开始不知嘟哝些什么,手颤抖着,突然一下把盘子扣到了地板上。盘子立刻粉身碎骨。客人库里科夫顿时变得出像只烧红的螃蟹。大家都沉默不语。而我自己也努力不去发觉这尴尬。
我说:“请别慌!小事一桩!谁也没有发觉。至于那盘子,去它的吧!那是完整的一套,还是价值不菲的古董呢。确切地说,是撒克逊陶瓷!”
库里科夫不知为何全身战栗起来,他低头去拾碎片,可因为慌乱,扯住了桌布。于是,瓶子、杯盘全摔落到地板上……我努力做出样子,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甚至吹起了口哨,好向大家证明,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可是此时,库里科夫的妻子站起身,冲我喊到:“你怎么能这样鄙视我的丈夫?”
我对她礼貌地回答:“谁也没有鄙视您的丈夫!相反,我们大家都在努力不去发现他的粗俗不堪。看看您自己,比如,您把叉子伸到了共用的色拉盘子里了,我对此便没有发现。”
她不知为什么大哭起来,所有的客人也都不知为什么开始愤怒了,叫道:“我们离开这里吧!为什么要被他嘲笑挖苦呢!”
我说:“哎,谁嘲笑挖苦你们了?大家都来我们家做客,知道吗?把地板弄脏了,烟灰往盘子里磕,狂吃海喝……我努力不去注意,可你们还在胡说八道!”
此时,客人们起身,奔向前大厅穿大衣。
这样做,当然,我是显得有些粗鲁。其实不应该这样!我应该追着他们,给他们讲一些契诃夫的至理句言,比如关于酱油或者类似这方面的什么东西,可我没有来得及找到这方面的引文,他们已经跑光了。上帝保佑,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把手中的瓶子扔出去,我把它紧紧握住了……
1.小说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概括。(25字以内)(3分)
2.文末画线句是一处细节描写,请分析这一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3分)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这篇微型小说中的库里科夫是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形象。
B.文中心理独白的描写,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生日聚会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故事围绕这条线索发生、发展。
D.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入微,采用了细描的手法。
4.契诃夫对良好教养的理解,被文中的“我”多次引述。从小说创作来看,这样写的好处是(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运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将文中画线句“我坐着,没去理会”写成一段场面描写。(要求:①不少于150字;②叙述角度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③想象合理,描写手法恰当)(5分)
【答案】
1.(3分)伪善、刻薄、自私、虚荣、粗鄙、缺乏教养(写到两点给1分,三点给2分)的知识分子(1分)
2.(3分)要点:能从心理活动“值得庆幸”,或从行为举止“紧紧握住”的角度加以分析(2分);能认识“我”的“粗鄙”、“虚伪”、“缺乏教养”(答到一点即给分)(1分) 提示:综观全文,小说结尾处的描写最为传神,“我”之所以“紧紧握住”瓶子、之所以“庆幸”没有扔出去,无外乎两个原因:其一,舍不得;其二,要始终保持自己的“良好教养”。这处描写,既有内心的独白、又有外在的举止,活现了“我”的本质决不是大度的,摔破瓶子、杯盆,弄脏桌布、地板,“我”是非常恼怒的;更揭示了“我”的品性是粗俗、伪善的,是强压住怒火来体现所谓的“良好教养”的,极具讽刺效果。
3.(3分)B
4.(4分) (1)揭示故事的起因,推动情节发展,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2)在对比、反衬中,凸显“我”缺乏教养,深化主旨
5.(5分)要求: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忠于原作。能利用小说的留白,展开合理的想象;能通过环境描写、神态、动作等人物描写,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即得满分;语言通顺,人物性格得以呈现得3—4分;语言不简明连贯,叙述与描写不符合基本要求为3分以下
6.(4分)要求:能结合本文的故事情节(熟读契诃夫作品却知行不一)(1分);能围绕“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问题(1分),阐述自己的感受与认识(1分),语言表达(1分)
-191770113665
易错题整理
易错题整理
神秘的文艺(有删节)
余雷庆
①文艺的神秘源自人的神秘。毛姆说:托尔斯泰出生于乡村贵族家庭,这样的家很少产生杰出作家,“在当时,俄国有许多这样的乡村贵族,他们年轻时赌博、酗酒、玩女人,然后结婚、在庄园里定居、生一大群孩子、骑马、打猎、照管自己土地和农奴。他们中间也有不少人和托尔斯泰一样具有自由主义倾向;和他一样为农奴的无知、可怕的贫困和恶劣的生活状况感到忧虑,也和他一样想改变农奴的命运。然而,有一点托尔斯泰却和他们不一样,那就是他在过着和他们一样的生活的同时,却写出了两部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至于他是怎么写出来的,却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就像苏塞克斯郡一个老派绅士的儿子(指雪莱)居然会写出《西风颂》来一样。”(《毛姆读书随笔》)
②文艺的神秘便是一切创作的神秘,而文艺家有时会将它们弄得更加神秘。托尔斯泰说,他并没有想让安娜死,是人物后来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可是,我却爱听同样是杰出小说家的毛姆的话:“安娜爱上了渥伦斯基,托尔斯泰对此大不以为然,为了让读者懂得罪恶的报应就是死亡,他便把一个悲惨的结局强加到安娜身上。安娜的死,除了托尔斯泰有意要把她引向死路,没有其他理由可以解释。”因为,“既然安娜从未爱过她丈夫,她丈夫也从不把她放在心上,她为什么就不可以跟丈夫离婚,改嫁渥伦斯基,从此快快活活过日子呢?”这正是我当年看书时的疑问:既然那个上流社会,人们都以有情夫为荣,为什么保持暧昧关系可以,正大光明离婚结婚就不可以呢?
③毛姆说得合乎情理,安娜哪里是自己要死,是托尔斯泰要她死。一个虚构人物,只活在创造他的那个作家那里,别的作家半点奈何他不得。《红楼梦》里的人物够活生生了吧,一到高鹗笔下,全部走了样;即便有些事已经知道了个八九不离十,比如林黛玉会早死,就是不知道她怎么死法。人物如牵线木偶,线在作家手里,演出他说了算。人物的行动不过是作家对这个世界看法的演绎,他心里的感情感觉感受,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指挥人物的行动,宣泄出来。换一个人,换一种感觉,那便是另一个人物了。
④安娜自己走向死亡,这种感觉是没有验证的,但托尔斯泰认为她犯了罪失去道德,这是他实在的、拽着他的笔走的感觉。托尔斯泰过着和其他乡村贵族一样的生活,但他的内心生活分明是不一样的。小说世界是现实之上的另一个世界,这种说法我不相信,小说世界分明就是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他若没有跟别人不太一样的、丰富的内心生活,断写不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文字。
⑤若是我们同意今天好的文艺作品实在太少,也许就在于我们今天的人没有这样子要追求内心生活吧。今天中国从外部世界看富人和穷人的差距是很大的,可是我恐怕他们的内心生活极其相似。从前批评农民,说他们只知道“老婆孩子热炕头”,胸无大志;如今《让子弹飞》流行了,立刻每天的新闻插播广告中我都听到这样的新生活宣言:“带着老婆开着车,吃着火锅唱着歌。”——除了外部形态有些不同,实质内容我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不一样。今天不管穷人富人、商人艺术家,不管看上去怎样南辕北辙,追求的目标往往会惊人的一致:有钱再有钱,有钱加有名(或者反过来也行),有钱有名就是成功。这样子的没有悬念,如何会产生文艺所需要的神秘内心世界。
⑥文艺之神秘,全在创作者的内心。 。这是目前文艺作品之不好看、之重复雷同的根本所在。
⑦所谓内心世界,是是非爱憎善恶分明的世界,是情感炽烈、体验深刻的世界,是自然的、未被扭曲的人类天性能够自由成长的世界,她的神秘是一切生命生长的神秘,她也是创作最深的隐秘所在,有之,则虚构便是真实,无之,则真人真事也是假。想要虚化她?更是徒劳。她是各色人物背后的那根线、那只操纵的手,没有她,便没有演出。
1.第①段中,毛姆认为,托尔斯泰出生乡村贵族家庭却写出两部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无法解释的谜,而本文作者的解释是。(2分)
2.文章第②段引用毛姆对安娜·卡列琳娜之死的解释的作用是什么?(3分)
3.根据文意,题目中的“神秘”二字的含义是。(2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第②段的“创作的神秘”是托尔斯泰没想让安娜死,而是人物自己走向死亡的。
B.作者认为高鹗续写《红楼梦》不成功的原因是,作品中的人物只属于创造出他的那个作家。
C.当今缺乏优秀文艺作品的根本原因是今天的人们内心生活的苍白。
D.一个作家如果有了丰富的内心世界,那么他创作的作品即使是虚构的也会给人真实之感。
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⑥段方框内,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3分) ( )
①我们看一部作品,实在是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一个人生命力的演出
②轰轰烈烈地营造外部手段,内心苍白到可笑,这样的反差愈强烈,带给欣赏者的失望愈巨大
③且外部的一切都好学,确切地说是好模仿
④因此文艺之要紧处,也全在一个人如何锻造他的内心世界
⑤但一部作品的灵魂,却是一件不好办的事,借是借不到的,只好凑合着把自己旧有的拍打拍打再上阵
A.⑤①③②④ B.①③②④⑤ C.①④②③⑤ D.①②③⑤④
1. 托尔斯泰过着和其他乡村贵族一样的生活,但他的内心生活是不一样的,是丰富的,所以才写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文字。
2. 证明文艺作品中人物的行动不过是作家对这个世界看法的演绎,他只活在创造他的那个作家那里,别的作家半点奈何他不得,引用的内容分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说服力。
3. 独一无二,独特而精彩(或是指作家内心中的一种爱憎善恶分明的,情感炽烈、体验深刻的,让一切生命生长的、自然的、未被扭曲的人类天性能够自由成长的独特的创作功力。)
4. A
5. C
世界(节选)
铁凝
①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②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她应该往旅行袋里装什么了——都是些过年的东西,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乡下的娘家团聚。
③就这样,母亲怀抱着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长途汽车载着母亲和婴儿一路飞驰,不想停歇似的飞驰。
④许久许久,城市已被远远地抛在了后边,而乡村却还远远地不曾出现,铅样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这长久的灰暗和憋闷终于使母亲心中轰地炸开一股惊惧。她想呼喊,就像大难临头一样地呼喊。她环顾四周,满车的旅客也正疑虑重重地相互观望,她喊叫了一声,却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她用力掐掐自己的手背,手背很疼。那么,她的声音到哪儿去了呢?她低头察看臂弯里的婴儿,婴儿对她微笑着。
⑤婴儿的微笑使母亲稍稍定了神,但随即母亲便觉出一阵山崩地裂般的摇撼,她的眼前一片漆黑,她的头颅猛然撞在车窗玻璃上,玻璃无声地粉碎了,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外。
⑥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她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也无法移动自己的双脚。她知道她在呼喊“我的宝贝”,尽管婴儿就在她怀中,就被她紧紧地拥抱,她想要知道这世界发生了什么,她想要知道世界把她们母子驱赶到了什么地方。当一道闪电凌空划过,母亲才看见脚下的大地正默默地开裂。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开裂,转瞬之间大地已经吞没了不远处母亲的长途汽车和那满车的旅客。这便是世界的未日吧?母亲低下头,麻木地对她的婴儿说。借着闪电,她看见婴儿对她微笑着。
⑦只有婴儿能够在这样的时刻微笑吧?只有这样的婴儿的微笑能够使母亲生出超常的勇气。她开始奋力移动她的双脚,她也不再喊叫。婴儿的微笑恢复了她的理智,她知道她必须以沉默来一分一寸地节约她所剩余的全部力气。她终于奇迹般地从大地的裂缝中攀登上来,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母亲的双脚已是鲜血淋淋。她并不觉得疼痛,因为怀中的婴儿对她微笑着。
⑧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她的婴儿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 。母亲不知道自己已经奔跑了多少时间。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张空白的表盘。空白的表盘使母亲绝望地哭了起来,空白的表盘使母亲觉出她再也没有力量拯救婴儿和她自己,她也无法再依赖这个世界,这世界就要在缓慢而恒久的震颤中消失。母亲抬眼四望,苍穹之下她已一无所有。她把头埋在婴儿身上,开始无声地嚎啕。
⑨婴儿依旧在母亲的怀中对着母亲微笑。
⑩婴儿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亲倍觉诧异,这时她还感觉到他的一只小手正紧紧地无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个世界。
婴儿的确抓住了整个世界,这世界便是他的母亲;婴儿的确可以对着母亲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终温暖而完好。
婴儿的小手和婴儿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亲,再一次收拾起她那已然崩溃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世界怎久会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她必须让这个世界完整地存活下去,她必须把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献给她的婴儿。母亲怀抱着婴儿在疯狂的天地之间跋涉,任寒风刺骨,任风沙弥漫,她坦然地解开衣襟,让婴儿吸吮。
……
母亲怀抱着婴儿重新上了路。冰雪顷刻间融入土地,没有水,也不再有食物。母亲的乳房渐渐地瘪下去,她开始撕扯身上破碎的棉袄,她开始咀嚼袄中的棉絮。乳汁点点滴滴又涌了出来,婴儿在母亲的怀中对她微笑。
年轻的母亲从睡梦中醒来,宠她爱她的丈夫为她端来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母亲喝过牛奶跃下床去问候她的婴儿,婴儿躺在淡蓝色的摇篮里对着母亲微笑。地板上,就放着她们那只鼓绷绷的行囊。
母亲转过头来对丈夫说,知道世界在哪儿么?
丈夫茫然地看着她。
世界就在这儿。母亲指着摇篮里微笑的婴儿。
母亲又问丈夫,知道谁是世界么?
丈夫更加茫然。
母亲走到洒满阳光的窗前,又望着窗外晶莹的新雪说,世界就是我。
丈夫笑了,笑母亲为什么醒了还要找梦话说。
年轻的母亲并不言语,内心充满深深的感激。因为她忽然发现,梦境本来就是现实之一种呵。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拥有那一夜悲壮坚韧的征程?没有这场恶梦,她和她的婴儿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紧紧拥在彼此的怀中?
1.下列四个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一句是 ( )(2分)
A.长途汽车载着母亲和婴儿一路飞驰,不想停歇似地一路飞驰。
B.铅样的天空锅似的闷住了大地和大地上这辆长途汽车。
C.这世界仿佛已不再拥有时间,母亲腕上的手表只剩下一张空白的表盘。
D.她初次明白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无比坚强的双臂,她还有热的眼泪和甜的乳汁。
2.在第④—⑥段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母亲的心理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渲染了末日降临时的恐怖氛围。根据文意,在第⑧段的横线上补上一段环境描写。(30字左右,不能抄写原文中的句子)(3分)
4.在文章第⑧、⑨两段中,母亲“嚎啕”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婴儿依旧“微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4分)
A.作者一开始就交待这是一个梦,但是梦开头的描写却与现实生活高度契合。看似平淡无奇,但正是这平淡无奇的叙述中却暗藏波澜,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作者在文中多次描写婴儿对着母亲微笑,这微笑一次次把母亲从绝望中拯救出来。婴儿的微笑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
C.梦境中的母亲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坚强,这种坚强来自于被婴儿的微笑激发出的超越一切的母爱。
D.作者的笔法清新明快,生活气息浓郁。如丈夫为从梦中醒来的妻子端上牛奶这个细节,表现了丈夫对被恶梦缠绕的妻子的关爱。
E.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作者先写梦境,后写现实。梦中母子间的关系是现实生活中母子关系的象征,而现实生活中母亲所说的一番话则是梦境的延续。
F.作者创作本文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生动的描写使得本文虽然情节简单,但感人至深。
6.结合文意,说说文章结尾处两个画线句的含义。(4分)
(1)“世界就在这儿”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就是我”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C
2.(3分)母亲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惊惧,稍稍定神,绝望麻木(每个阶段1分)
3.(3分)旷野没有人烟,大地仍在微微震颤.(描写的内容和上下文连贯2分,语言表述1分)
4.(4分)母亲嚎啕是因为绝望,她觉得世界已无可依赖,自己没有力量拯救婴儿和自己 婴儿微笑是因为相信母亲,只要母亲在,婴儿就觉得他的世界温暖而完好(婴儿和母亲各2分)
5.(4分)A D
6.(4分)(1)对母亲而言,孩子就是她的全部世界,为了孩子,母亲能够付出—切并战胜生命中的一切灾难和困厄 (2)对婴儿而言,母亲就是他的全部世界,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感受到了所有的爱和保护。
-200025160655
回家作业
回家作业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今天和往常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这时,从窗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突然由电灯光代替了,印刷质量不高的几栏铅字格外明显地映入眼帘。不用说,火车现在已经驶进横须贺线上很多隧道中的第一个隧道。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解不了闷儿——进入隧道的那一瞬间,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暮色苍茫之中,只有两旁山脊上的枯草清晰可辨,此刻直逼到窗前,可见火车就要开到隧道口了。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生着气,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噎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好像把煤烟融化了似的,忽然间变成令人窒息的烟屑,从方形的窗洞滚滚地涌进车厢。我简直来不及用手绢蒙住脸,本来就在闹嗓子,这时喷了一脸的烟,咳嗽得连气儿都喘不上来了。姑娘却对我毫不介意,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这时窗外眼看着亮起来了,泥土、枯草和水的气味凉飕飕地扑了进来,我这才好容易止了咳,要不是这样,我准会没头没脑地把这姑娘骂上一通,让她把窗户照旧关好的。
⑥但是,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大概是扳道夫在打信号吧,一面颜色暗淡的白旗孤零零地在薄暮中懒洋洋地摇曳着。
⑦火车刚刚驶出隧道,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⑧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郑重地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⑨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文章第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对文章第④段画线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小姑娘的外貌举止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大众生活的窘困,作者对此深感同情。
B.小姑娘外表流露出的贫穷与卑微,正像当时社会的萧条与人生的庸碌无聊。
C.在作者看来,是卑俗丑恶的现实社会造就了小姑娘外貌言行的俗气和蠢笨。
D.在作者看来,小姑娘肮脏俗气的外表体现的是她人格的卑俗和现实的丑恶。
3.第⑤段中小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与“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2分)
4.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情感变化及原因。(4分)
5.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分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文章开头对小姑娘外貌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她生活的贫困和紧张的心情。
B.作者通过在火车上偶然遇到的一件小事,表现出了人性中存在的真、善、美的一面。
C.这篇小说在情感的表现上先抑后扬,情感是一条隐藏的线索,随着情节推进而变化。
D.在这篇小说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悲观消极情绪的否定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热切希望。
6.标题中的“橘子”直到文章第⑦段中才出现,对橘子的描写也只有短短一句话。文章为什么还要用“橘子”来做标题?(3分)
有研究者认为这篇小说“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去记录一段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渗透作者的人间真情”。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作简要赏析。(5分)
1.营造阴沉孤寂的氛围,影射卑俗的社会现实,烘托作者烦闷阴郁的心境。
2.B
3.迫切无助;厌烦冷漠。
4.阴暗卑俗的社会现实使“我”表现出一种倦怠无聊,而一个“邋遢”、“俗气”、“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的乡下姑娘的突然出现以及她执意打开车窗的举动更加重了“我”的厌恶与生气,然而,当看到姑娘将几个橘子抛向为她送行的弟弟们的时候,这种朴素而真实的温情使“我”的精神在一瞬间振作起来,从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喜悦”。
5.D
6.作者用橘子象征人世间朴素真挚的亲情和生活的希望;与阴暗卑俗的社会现实构成对比;同时橘子也是促成“我”从疲惫消沉突变为莫名喜悦的要素;橘子的一抹亮色转变了文章阴冷灰黯的基调。
7.答案示例:姑娘出场时邋遢的衣着,皲裂的脸庞;她在努力打开车窗时的“吸鼻涕的声音”和“微微的喘息”;“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冷清的车站,荒凉的乡村……作者选用准确生动的文字来讲述故事,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行为的突出之点来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特征。语言朴实但真情融于其中,故而显得真切感人。(也可以从“我”的角度来赏析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