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春蕾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与社会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杭州春蕾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与社会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春蕾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与社会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朝建立是在(  )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8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2.(2017八下·杭州月考)八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3.(2017八下·杭州月考)如果你是下图中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
A.熟读四书五经
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4.(2017八下·杭州月考)“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5.(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郑成功包围赤嵌城 ②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③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④③②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③①④②
6.(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清时期,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 (  )
A.生丝、茶叶、瓷器 B.生丝、水稻、瓷器
C.生丝、茶叶、水稻 D.水稻、茶叶、瓷器
7.(2017八下·杭州月考)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都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统一思想
C.压制知识分子 D.巩固封建统治
8.(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清八股取士规定的是(  )
A.考生可以针砭时弊,谈古论今
B.考生的答案不允许有个人见解
C.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
9.(2017八下·杭州月考)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
A.清太祖努尔哈赤 B.清太宗皇太极
C.清世祖福临 D.清圣祖玄烨
10.(2017八下·杭州月考)清朝统治者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推行的政策是(  )
A.以农为本 B.“重农抑商”
C.鼓励官办工商业 D.严格限制商品出口
11.(2017八下·杭州月考)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很多官员自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八旗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八股取士的影响
12.(2017八下·杭州月考)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13.(2017八下·杭州月考)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4.(2017八下·杭州月考)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
A.漳州 B.宁波 C.云台 D.广州
15.(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书及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科举考试的答题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16.据史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中,朱元璋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废除宰相制 B.大兴文字狱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军机处
17.有这样一本书,法国著名的汉学教授儒莲称其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所作的“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它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资治通鉴》 D.《天工开物》
18.(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对应关系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大事,正确的是(  )
①秦始皇——“焚书坑儒” ②明朝——八股取士
③东汉——“罢黜百家” ④清朝——“文字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如图,下列哪一本书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药学巨典” (  )
A. B.
C. D.
20.明清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出现了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同的新局面。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的评价,错误的是(  )
A.西方科学技术、思想在向中国传播
B.东方思想文化逐渐被西方所了解
C.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逐渐加大
D.中国富强、发达的科学技术影响整个世界
21.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达,商人资本雄厚,除安徽形成商帮外,还有(  )
A.陕西 B.山西 C.山东 D.江西
22.(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至清朝前期,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一些原产美洲的________等作物引进中国。(  )
①玉米 ②西瓜 ③甘薯 ④马铃薯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23.有位学者论及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社会条件。”(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闭关锁国政策
24.(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
A.帝国的繁盛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D.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25.(2017八下·杭州月考)‘’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可见,当时清朝实行的是(  )
A.“海禁”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发展贸易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二、非选择题
26.(2017八下·杭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
材料三:“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帝
(1)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
(2)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27.(2017八下·杭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1)材料所述事件,应发生在哪个朝代?
(2)材料中的“帝”指谁?“六部"指哪六部?
(3)材料反映了该朝官制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康熙帝
材料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雍正帝
材料三:1793年,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四:朝臣胡中藻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前,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联系上述四则材料,分析清朝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状况。
(2)材料三中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结合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9.(2017八下·杭州月考)我国今天的疆域版图是清朝时期奠定的。请阅读下边的清朝疆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清朝前期的疆域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至什么地方?
(2)图A地区,西汉时就已归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清朝前期,这一地区爆发了两次叛乱,请问是哪两次叛乱?清政府评定叛乱后设置了哪一机构进行管辖?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3)图B地区正式归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哪一朝代?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
(4)综合上述各问,请你本道试题设计一个合理的主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建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即14世纪60年代。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建立时间的识记。
2.【答案】B
【知识点】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置锦衣卫,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设置东厂,这些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A焚书坑儒是秦朝时期发生的; C八股取士是明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D大兴文字狱是清朝时期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所以,排除ACD。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识记。
3.【答案】C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学的《四书》与《五经》。凡是乡试、会试都考三场,选《四书》中的文句做考题,让考生据以作文,阐述其中义理。应考者只能根据特定的著述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必须把文章写成八股文,文体不能违背八股的格式。由此判断,明朝考生不可能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的识记。
4.【答案】C
【知识点】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相互牵制,大权统归中央。结合题干信息,今我朝罢承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是明朝。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识记。
5.【答案】D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于1661年包围赤嵌城;清政府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侵占台湾;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识记。
6.【答案】A
【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中国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故选择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概况的识记。
7.【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统治阶级大兴“文字狱”,都是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君主专制制度、维护封建统治。D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目的的理解。
8.【答案】A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见解;参加科举考试生员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八股文”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因此BCD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的识记。
9.【答案】B
【知识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建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建立的识记。
10.【答案】B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识记。
11.【答案】C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字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常常广事株连。清代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清朝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字狱影响的了解。
12.【答案】B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识记。
13.【答案】D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识记。
14.【答案】D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对外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对外政策的识记。
15.【答案】A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并且明朝的科举制沿袭的是唐宋的考试科目及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但未发现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6.【答案】A
【知识点】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封建社会下君权和相权矛盾演变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秦嬴政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是百官之首,一开始就存在着君权好相权的矛盾,到明朝,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丞相彻底被废除了,然后才造成出现“朱元璋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这种现象。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朱元璋废除宰相制的了解。
17.【答案】D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该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故选择D。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天工开物》的了解。
18.【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历代王朝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为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③错误。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历代王朝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措施的识记。
19.【答案】D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本草纲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的医药学,是我国古代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药学巨典”,故选择D。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草纲目》的了解。
20.【答案】D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的影响。明清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出现了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同的新局面,实施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而且作茧自缚,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逐渐加大。本题选择错误的,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的理解。
21.【答案】B
【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繁荣商业。的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达,商人资本雄厚,主要形成了徽商和晋商,其中晋商来自山西。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徽商和晋商的了解。
22.【答案】B
【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至清朝前期,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一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作物引进中国。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农耕文明发展的识记。
23.【答案】C
【知识点】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政治制度。题目中涉及的是该制度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正好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所以C项符合要求。秦汉以前我国实行分封制,但是却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大繁荣,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汉开始以后实行的,也是政治管理制度,但不是文化、经济上的制度,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在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而且作茧自缚,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最重要的是这只是一项政策而不是一种制度,所以D项不符合要求。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比较困难,主要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应用能力。
24.【答案】D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近代前夜危机;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但是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其统治政策日益腐朽,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危机,所以概括全面的是D项,ABC表述不全面。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
25.【答案】A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故选择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识记。
26.【答案】(1)祖国边疆(海疆)安宁;东南沿海的倭寇被肃清,抗倭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2)荷兰殖民者;澎湖巡检司。
(3)沙俄(或沙皇俄国);发动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4)抗击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戚继光抗倭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句话的意思是:封侯不是我的本意,只要海上的边境安静就好。因此“海波平”是指祖国边疆(海疆)安宁。结合教材可知,明朝中期,日本的倭寇经常骚扰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戚继光组织了一支抗倭军队,在台州九战九捷,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抗倭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2)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澎湖巡检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西海岸。台湾城被郑军围攻,荷兰头目揆一派使者来见郑成功,表示愿意年年进贡,要求郑军退出台湾。郑成功说了材料中的这段话。1662年初,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因此“贵国”是指荷兰。第二问,元朝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当时称“琉球”,元政府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和澎湖列岛的行政事务。
(3)本题考查的是雅克萨之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材料中的“黑龙江、松花江一带”,即是我国东北地区,可见反映的国家是沙俄。结合教材可知,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取得胜利。沙俄被迫谈判。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4)本题考查的是戚继光、郑成功、康熙皇帝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明朝抗倭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清朝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康熙帝是抗击沙俄侵略的民族英雄。可见三个历史人物的共同点就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识记。
27.【答案】(1)明朝
(2)明太祖朱元璋,吏、户、礼、工、兵、刑六部
(3)在中央:废除丞相,设内阁,撤销中书省,设六部。作用是加强君主集权,维护封建统治。
【知识点】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罢丞相、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等关键词或关键句,知道这是明朝明太祖时期,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
(2)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加强君权专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为加强君权,改革行政机构,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3)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明朝在中央,罢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其结果是加强了君主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识记。
28.【答案】(1)政治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经济上:农业是经济的主体;思想文化上:文字狱愈愈烈,思想专制,文化僵化;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政策。
(2)后果:阻碍了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中国丧失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逐渐落后于西方。
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科技和经验,力求其为我所用。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状况。分析材料“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可知,皇权不断膨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分析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农业是经济的主体,重视农业的发展,请示工商业的发展。分析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朝不在意对外交往,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分析材料四可知是胡中藻案,即清朝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文化僵化。故答案为:政治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经济上:农业是经济的主体;思想文化上:文字狱愈愈烈,思想专制,文化僵化;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政策。
(2)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知识。由小题1可知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而且作茧自缚,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这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科技和经验,力求其为我所用。故答案为后果:阻碍了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中国丧失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逐渐落后于西方;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科技和经验,力求其为我所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闭关锁国的理解。
29.【答案】(1)北:西伯利亚;西:葱岭;东:太平洋;南:南海诸岛。
(2)准噶尔部葛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新疆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使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增强,边防更加巩固。
(3)元朝。确立册封西藏两个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等;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疆域范围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疆域广大, 东到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西跨葱岭;北达西伯利亚。
(2)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加强对新疆统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A地区即我国的新疆地区。清朝前期,这一地区爆发了两次叛乱,即准噶尔部葛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评定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新疆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使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增强,边防更加巩固。
(3)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加强对西藏统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B地区即我国的西藏地区。西藏正式归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元朝。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确立册封西藏两个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等;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4)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有关知识。清朝加强对新疆、西藏的统治,巩固了祖国的疆域,使得清朝的疆域极为辽阔,所以综合上述提问,本道试题的主题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识记。
1 / 1浙江省杭州春蕾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与社会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朝建立是在(  )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8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答案】C
【知识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建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即14世纪60年代。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建立时间的识记。
2.(2017八下·杭州月考)八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答案】B
【知识点】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置锦衣卫,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设置东厂,这些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A焚书坑儒是秦朝时期发生的; C八股取士是明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D大兴文字狱是清朝时期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所以,排除ACD。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识记。
3.(2017八下·杭州月考)如果你是下图中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  )
A.熟读四书五经
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
C.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
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答案】C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股取士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学的《四书》与《五经》。凡是乡试、会试都考三场,选《四书》中的文句做考题,让考生据以作文,阐述其中义理。应考者只能根据特定的著述发挥,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必须把文章写成八股文,文体不能违背八股的格式。由此判断,明朝考生不可能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的识记。
4.(2017八下·杭州月考)“今我朝罢(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该是 (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知识点】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相互牵制,大权统归中央。结合题干信息,今我朝罢承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是明朝。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识记。
5.(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郑成功包围赤嵌城 ②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③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④③②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③①④②
【答案】D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成功于1661年包围赤嵌城;清政府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侵占台湾;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台湾,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识记。
6.(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清时期,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 (  )
A.生丝、茶叶、瓷器 B.生丝、水稻、瓷器
C.生丝、茶叶、水稻 D.水稻、茶叶、瓷器
【答案】A
【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茶叶、生丝、土布、瓷器等中国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故选择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概况的识记。
7.(2017八下·杭州月考)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都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统一思想
C.压制知识分子 D.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统治阶级大兴“文字狱”,都是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君主专制制度、维护封建统治。D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封建社会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目的的理解。
8.(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清八股取士规定的是(  )
A.考生可以针砭时弊,谈古论今
B.考生的答案不允许有个人见解
C.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文体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
【答案】A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沿用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见解;参加科举考试生员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八股文”,“八股文”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因此BCD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的识记。
9.(2017八下·杭州月考)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
A.清太祖努尔哈赤 B.清太宗皇太极
C.清世祖福临 D.清圣祖玄烨
【答案】B
【知识点】明清帝国的兴替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建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就是清太宗。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建立的识记。
10.(2017八下·杭州月考)清朝统治者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推行的政策是(  )
A.以农为本 B.“重农抑商”
C.鼓励官办工商业 D.严格限制商品出口
【答案】B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识记。
11.(2017八下·杭州月考)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很多官员自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八旗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八股取士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字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常常广事株连。清代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清朝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集权统治,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字狱影响的了解。
12.(2017八下·杭州月考)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答案】B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识记。
13.(2017八下·杭州月考)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 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D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识记。
14.(2017八下·杭州月考)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
A.漳州 B.宁波 C.云台 D.广州
【答案】D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对外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后来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对外政策的识记。
15.(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书及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科举考试的答题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答案】A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并且明朝的科举制沿袭的是唐宋的考试科目及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但未发现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6.据史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中,朱元璋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废除宰相制 B.大兴文字狱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军机处
【答案】A
【知识点】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封建社会下君权和相权矛盾演变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秦嬴政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是百官之首,一开始就存在着君权好相权的矛盾,到明朝,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丞相彻底被废除了,然后才造成出现“朱元璋共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这种现象。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朱元璋废除宰相制的了解。
17.有这样一本书,法国著名的汉学教授儒莲称其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所作的“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它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资治通鉴》 D.《天工开物》
【答案】D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该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故选择D。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天工开物》的了解。
18.(2017八下·杭州月考)下列对应关系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大事,正确的是(  )
①秦始皇——“焚书坑儒” ②明朝——八股取士
③东汉——“罢黜百家” ④清朝——“文字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一统的汉朝;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历代王朝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为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③错误。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历代王朝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措施的识记。
19.如图,下列哪一本书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药学巨典” (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本草纲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的医药学,是我国古代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药学巨典”,故选择D。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草纲目》的了解。
20.明清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出现了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同的新局面。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的评价,错误的是(  )
A.西方科学技术、思想在向中国传播
B.东方思想文化逐渐被西方所了解
C.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逐渐加大
D.中国富强、发达的科学技术影响整个世界
【答案】D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的影响。明清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出现了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同的新局面,实施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而且作茧自缚,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逐渐加大。本题选择错误的,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的理解。
21.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达,商人资本雄厚,除安徽形成商帮外,还有(  )
A.陕西 B.山西 C.山东 D.江西
【答案】B
【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繁荣商业。的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达,商人资本雄厚,主要形成了徽商和晋商,其中晋商来自山西。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徽商和晋商的了解。
22.(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至清朝前期,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一些原产美洲的________等作物引进中国。(  )
①玉米 ②西瓜 ③甘薯 ④马铃薯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至清朝前期,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一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作物引进中国。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农耕文明发展的识记。
23.有位学者论及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社会条件。”(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知识点】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的政治制度。题目中涉及的是该制度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正好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所以C项符合要求。秦汉以前我国实行分封制,但是却出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大繁荣,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是秦汉开始以后实行的,也是政治管理制度,但不是文化、经济上的制度,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在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而且作茧自缚,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最重要的是这只是一项政策而不是一种制度,所以D项不符合要求。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比较困难,主要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应用能力。
24.(2017八下·杭州月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
A.帝国的繁盛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D.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答案】D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近代前夜危机;农耕文明的繁盛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但是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其统治政策日益腐朽,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繁荣的背后却孕育着危机,所以概括全面的是D项,ABC表述不全面。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
25.(2017八下·杭州月考)‘’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可见,当时清朝实行的是(  )
A.“海禁”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发展贸易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A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故选择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识记。
二、非选择题
26.(2017八下·杭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某些周边国家不断在中国的东海与南海挑起事端,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郑成功
材料三:“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康熙帝
(1)材料一中“海波平”的含义是什么?戚继光为实现这一愿望作出了哪些努力?
(2)材料二中“贵国”是哪个国家?中国最早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罗刹”是哪个国家?为“剪除”其危害,康熙帝采取了什么举措?
(4)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特征?
【答案】(1)祖国边疆(海疆)安宁;东南沿海的倭寇被肃清,抗倭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2)荷兰殖民者;澎湖巡检司。
(3)沙俄(或沙皇俄国);发动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4)抗击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戚继光抗倭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句话的意思是:封侯不是我的本意,只要海上的边境安静就好。因此“海波平”是指祖国边疆(海疆)安宁。结合教材可知,明朝中期,日本的倭寇经常骚扰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戚继光组织了一支抗倭军队,在台州九战九捷,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抗倭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2)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澎湖巡检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西海岸。台湾城被郑军围攻,荷兰头目揆一派使者来见郑成功,表示愿意年年进贡,要求郑军退出台湾。郑成功说了材料中的这段话。1662年初,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因此“贵国”是指荷兰。第二问,元朝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当时称“琉球”,元政府设置了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和澎湖列岛的行政事务。
(3)本题考查的是雅克萨之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材料中的“黑龙江、松花江一带”,即是我国东北地区,可见反映的国家是沙俄。结合教材可知,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取得胜利。沙俄被迫谈判。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4)本题考查的是戚继光、郑成功、康熙皇帝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明朝抗倭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清朝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康熙帝是抗击沙俄侵略的民族英雄。可见三个历史人物的共同点就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识记。
27.(2017八下·杭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1)材料所述事件,应发生在哪个朝代?
(2)材料中的“帝”指谁?“六部"指哪六部?
(3)材料反映了该朝官制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明朝
(2)明太祖朱元璋,吏、户、礼、工、兵、刑六部
(3)在中央:废除丞相,设内阁,撤销中书省,设六部。作用是加强君主集权,维护封建统治。
【知识点】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罢丞相、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等关键词或关键句,知道这是明朝明太祖时期,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
(2)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加强君权专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即位后,为加强君权,改革行政机构,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3)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明朝在中央,罢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其结果是加强了君主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识记。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康熙帝
材料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雍正帝
材料三:1793年,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四:朝臣胡中藻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前,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联系上述四则材料,分析清朝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状况。
(2)材料三中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结合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政治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经济上:农业是经济的主体;思想文化上:文字狱愈愈烈,思想专制,文化僵化;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政策。
(2)后果:阻碍了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中国丧失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逐渐落后于西方。
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科技和经验,力求其为我所用。
【知识点】近代前夜危机;新旧交替的明清文化;皇权膨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状况。分析材料“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可知,皇权不断膨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分析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农业是经济的主体,重视农业的发展,请示工商业的发展。分析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朝不在意对外交往,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分析材料四可知是胡中藻案,即清朝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文化僵化。故答案为:政治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经济上:农业是经济的主体;思想文化上:文字狱愈愈烈,思想专制,文化僵化;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政策。
(2)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有关知识。由小题1可知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中外力量对比,而且作茧自缚,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这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科技和经验,力求其为我所用。故答案为后果:阻碍了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中国丧失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动权,逐渐落后于西方;启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虚心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科技和经验,力求其为我所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闭关锁国的理解。
29.(2017八下·杭州月考)我国今天的疆域版图是清朝时期奠定的。请阅读下边的清朝疆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清朝前期的疆域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至什么地方?
(2)图A地区,西汉时就已归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清朝前期,这一地区爆发了两次叛乱,请问是哪两次叛乱?清政府评定叛乱后设置了哪一机构进行管辖?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3)图B地区正式归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哪一朝代?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
(4)综合上述各问,请你本道试题设计一个合理的主题。
【答案】(1)北:西伯利亚;西:葱岭;东:太平洋;南:南海诸岛。
(2)准噶尔部葛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新疆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使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增强,边防更加巩固。
(3)元朝。确立册封西藏两个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等;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疆域范围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疆域广大, 东到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西跨葱岭;北达西伯利亚。
(2)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加强对新疆统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A地区即我国的新疆地区。清朝前期,这一地区爆发了两次叛乱,即准噶尔部葛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评定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新疆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使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增强,边防更加巩固。
(3)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加强对西藏统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B地区即我国的西藏地区。西藏正式归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元朝。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确立册封西藏两个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等;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4)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有关知识。清朝加强对新疆、西藏的统治,巩固了祖国的疆域,使得清朝的疆域极为辽阔,所以综合上述提问,本道试题的主题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识记。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