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6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中考嘉兴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16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中考嘉兴卷

资源简介

2016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中考嘉兴卷
一、选择题
(2017·嘉兴)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地的气候特征是
A.雨热同期 B.夏季炎热干燥
C.终年多雨 D.冬季寒冷干燥
2.乙地所在国家的经济特点是
A.现代化牧业 B.商品化农业 C.逐水草而居 D.旅游业发达
【答案】1.B
2.D
【知识点】世界的气候的分布;瑞士——阿尔卑斯山脉
【解析】【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意大利气候和瑞士经济特征的了解。
1.本题考查的是意大利气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为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故选择B。
2.本题考查的是瑞士的有关知识。从图中可知,乙地为阿尔卑斯山区,据此判断其所在国家为瑞士。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一年四季都适宜旅游。故选择D。
3.(2017·嘉兴)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特色。下列民族与其生活特色对应正确的是
A.藏族——糌粑 B.回 族——青稞酒
C.壮族——窑洞 D.蒙古族——吊脚楼
【答案】A
【知识点】西双版纳;黄土高原;内蒙古;青藏牧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各民族独特生活特色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喝青稞酒、吃糌粑是藏族的生活特色,所以A正确,B错误;窑洞是黄土高原居民的一种住宅特色,与壮族无关,所以C错误;蒙古族住的是蒙古包,所以D错误。故选择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独特生活特色的识记。
4.(2017·嘉兴)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A.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设三省六部,提高行政效率
C.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D.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所以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的了解。
5.(2017·嘉兴)1938年的一天,毛泽东跟董必武谈起一件他们共同经历的往事,涉及这样一些关键信息:上海法租界、陈独秀、嘉兴南湖、共产主义。据此推断这件往事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第一次国共合作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有关知识。分析“上海、嘉兴南湖、共产主义”等信息就可判断为“中共一大召开,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31年7月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要求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设立中央局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的学生对中共一大的识记。
6.(2017·嘉兴)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下列人物,为牛顿提供“肩膀”的有
①爱迪生 ②伽利略 ③斯蒂芬森 ④哥白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科学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为牛顿提供“肩膀”的应该生活在牛顿之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和哥白尼生活在十五、十六世纪,牛顿在出现在17世纪,他们都是科学革命时期的代表人物;爱迪生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斯蒂芬森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科学革命代表人物的识记。
7.(2017·嘉兴)图是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某次战争的进军路线示意图。读图判断这次战争是
A.抗日战争 B.北伐战争 C.解放战争 D.甲午战争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伐战争有关内容的识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的北伐战争的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的师生;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因此ACD不符合题意,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伐战争的了解。
8.(2017·嘉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教授欧拉率领研究团队,首次将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甲醇燃料。这项研究成果有利于
①开发利用新能源 ②缓解资源短缺
③跨区域调配资源 ④根治环境污染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A
【知识点】世界资源问题;我国资源问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氧化碳转化成燃料既缓解资源短缺,又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跨区域调配资源、根治环境污染无关。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源问题的理解。
9.(2017·嘉兴)2015年7月,穿越嘉兴国际商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交通主干道——长水路全线贯通。回答问题。
(1)长水路在下图所示段的走向是
A.东西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南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2)长水路的得名跟嘉兴设县有关。《吴地记》载:“嘉兴县,本号长水县,周敬王十年(公元前497年)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改由拳县。”据此推断,“嘉兴”称为“长水县”是在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1)D
(2)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方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指向标定向法的有关知识。该题判断方向,要注意图中用的是指向标定向法,据此判断为西北——东南走向。故选择D。
(2)本题考查的是朝代更替时序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97年”是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221年”为秦朝,两个时间段可推断为先秦时期。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指向标定向法的理解运用和对历代王朝更替时间的识记。
二、非选择题Ⅰ
10.(2017·嘉兴)人们因地制宜,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阅读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表1:甲、乙两区域典型城市气温、降水资料
1月份 7月份 年降 水量 (mm)
日均最高温 (℃) 日均最低温 (℃) 日均最高温 (℃) 日均最低温 (℃)
喀什市 0 -10 32 18 64
成都市 10 3 30 22 904
(1)据图5、图6,判断甲、乙两区域分别所属的地形区,并说出其共同的地形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特色的自然原因。
(3)甲区域人们在发展绿洲农业过程中,创造了何种灌溉设施?请你为该区域农业发展再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甲是塔里水盆地,乙是四川盆地。
地形特点:四周高、中间低。
(2)甲区域温差大,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河流少且流量季节变化大。
乙区域气候温和,降水丰沛;盆地内的成都平原地势平坦,河流多,灌溉水源充足。
(3)坎儿井。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开发耐旱、附加值高的农作物。
【知识点】新疆(丝路明珠);四川盆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重要地形区分布及其特点的有关知识。根据图上位置可判断甲地是塔里木盆地,乙是四川盆地;盆地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
(2)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有关知识。分析农业特色形成的自然原因,要结台材料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回答。甲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河流少且流量季节变化大,发展绿洲农业。乙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盆地内的成都平原地势平坦,河流多,灌溉水源充足,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3)本题考查分析农业生产特色及措施。坎儿井是干旱荒漠地区,利用开发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可以自流地将地下水引导至地面,进行灌溉和生活用水的无动力吸水设施。坎儿井在新疆地区历史悠久,分布很广。建议: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开发耐旱、附加值高的农作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重要地形区分布的识记和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理解。
11.(2017·嘉兴)工业文明的浪潮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工业生产情况(部分)
——改编自达·赫·威尔逊《英国史》
材料二: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这)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学的一缕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工业发展状况,并指出与此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2)西方人“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指什么?它与上一小题中的历史事件有何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列举在此期间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实例。
【答案】(1)英国工业发展迅速;英国工业革命。
(2)鸦片战争。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处心积虑地要打开中国市场,悍然发动鸦片战争。
(3)“西学东渐”。洋务运动。(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例也可)
【知识点】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材料一“英国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工业生产情况”,可以看出英国工业发展迅速;分析“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可判断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18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又是英国在19世纪四十年代率先完成。
(2)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1514年起325年之后指的是1839年之后,正是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因为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处心积虑地要打开中国市场,悍然发动鸦片战争。
(3)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三“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学的一缕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三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历史现象。洋务运动打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大门,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的理解。
三、(选考部分)非选择题Ⅱ
12.(2017·嘉兴)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开辟了第二条战线,以图摧毁中国进行战争的经济能力。出乎意料的是,蒋(介石)在那里投入了最精良的德式训练的部队——第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该部相当成功地阻挡了敌军的推进达三个月之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全国所有的省市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转口,上海港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来往,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截止2015年末,上海市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这些资金通过项目投资、贷款等方式流向其他省份和国家,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
(1)近代史上,上海成为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据图7分析其原因。
(2)写出材料二中两个师所参加的会战的名称和意义。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上海是如何发挥其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的。
【答案】(1)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枢,扼长江入海口。
(2)淞沪会战。意义: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利用上海的港口优势,发挥其对外贸易的辐射作用;利用上海的资金优势,发挥其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
【知识点】上海;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上海地理位置的有关知识。分析问题“据图7分析其原因”可知,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上海成为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枢,扼长江入海口。
(2)本题考查的是淞沪会战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此一事件是指淞沪会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八一三事变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淞沪会战迟滞了日军进攻,消耗了日军部分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3)本题考查的是上海经济中心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全国所有的省市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转口,上海港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来往,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可知,利用上海的港口优势,可以发挥其对外贸易的辐射作用;分析材料“截止2015年末,上海市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这些资金通过项目投资、贷款等方式流向其他省份和国家,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可知,利用上海的资金优势,可以发挥其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上海经济中心地位和淞沪会战的理解,以及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3.(2017·嘉兴)大国关系的演变对世界局势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斯大林也绝不想与西方和平相处。
——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材料二:建国后中美关系发展轨迹
材料三: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2)请将年代尺上的历史事件补充完整,并据材料二说出中美关系发展的轨迹。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格局的特征。从时代主题角度,谈谈应如何正确处理大国关系。
【答案】(1)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对抗。冷战开始。
(2)A:抗美援朝。B:尼克松访业。 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正常化。
(3)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大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减少对抗,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促进共同发展。
【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抗美援朝;和平主题与和平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关系的相关知识内容。分析材料一的“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开始破裂,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对抗。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对抗对世界的影响是冷战开始。
(2)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彭德怀在1950年,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个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依据材料二可以概括中美关系发展的轨迹是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正常化。
(3)本题考查的是当今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处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三中““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格局的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处理大国关系应做到:大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减少对抗,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促进共同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美苏关系发展、中美关系发展和世界格局发展的理解。
1 / 12016年浙江省历史与社会中考嘉兴卷
一、选择题
(2017·嘉兴)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地的气候特征是
A.雨热同期 B.夏季炎热干燥
C.终年多雨 D.冬季寒冷干燥
2.乙地所在国家的经济特点是
A.现代化牧业 B.商品化农业 C.逐水草而居 D.旅游业发达
3.(2017·嘉兴)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特色。下列民族与其生活特色对应正确的是
A.藏族——糌粑 B.回 族——青稞酒
C.壮族——窑洞 D.蒙古族——吊脚楼
4.(2017·嘉兴)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觉其妩媚”,是因为魏征
A.多谋善断,助皇帝处理朝政 B.设三省六部,提高行政效率
C.直言敢谏,有利于维护统治 D.创立科举制,进行制度创新
5.(2017·嘉兴)1938年的一天,毛泽东跟董必武谈起一件他们共同经历的往事,涉及这样一些关键信息:上海法租界、陈独秀、嘉兴南湖、共产主义。据此推断这件往事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第一次国共合作
6.(2017·嘉兴)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下列人物,为牛顿提供“肩膀”的有
①爱迪生 ②伽利略 ③斯蒂芬森 ④哥白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2017·嘉兴)图是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中国的某次战争的进军路线示意图。读图判断这次战争是
A.抗日战争 B.北伐战争 C.解放战争 D.甲午战争
8.(2017·嘉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教授欧拉率领研究团队,首次将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甲醇燃料。这项研究成果有利于
①开发利用新能源 ②缓解资源短缺
③跨区域调配资源 ④根治环境污染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9.(2017·嘉兴)2015年7月,穿越嘉兴国际商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交通主干道——长水路全线贯通。回答问题。
(1)长水路在下图所示段的走向是
A.东西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南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2)长水路的得名跟嘉兴设县有关。《吴地记》载:“嘉兴县,本号长水县,周敬王十年(公元前497年)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改由拳县。”据此推断,“嘉兴”称为“长水县”是在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二、非选择题Ⅰ
10.(2017·嘉兴)人们因地制宜,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阅读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表1:甲、乙两区域典型城市气温、降水资料
1月份 7月份 年降 水量 (mm)
日均最高温 (℃) 日均最低温 (℃) 日均最高温 (℃) 日均最低温 (℃)
喀什市 0 -10 32 18 64
成都市 10 3 30 22 904
(1)据图5、图6,判断甲、乙两区域分别所属的地形区,并说出其共同的地形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特色的自然原因。
(3)甲区域人们在发展绿洲农业过程中,创造了何种灌溉设施?请你为该区域农业发展再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11.(2017·嘉兴)工业文明的浪潮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工业生产情况(部分)
——改编自达·赫·威尔逊《英国史》
材料二: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这)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学的一缕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工业发展状况,并指出与此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2)西方人“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指什么?它与上一小题中的历史事件有何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列举在此期间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实例。
三、(选考部分)非选择题Ⅱ
12.(2017·嘉兴)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开辟了第二条战线,以图摧毁中国进行战争的经济能力。出乎意料的是,蒋(介石)在那里投入了最精良的德式训练的部队——第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该部相当成功地阻挡了敌军的推进达三个月之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全国所有的省市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转口,上海港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来往,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截止2015年末,上海市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这些资金通过项目投资、贷款等方式流向其他省份和国家,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
(1)近代史上,上海成为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据图7分析其原因。
(2)写出材料二中两个师所参加的会战的名称和意义。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上海是如何发挥其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的。
13.(2017·嘉兴)大国关系的演变对世界局势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斯大林也绝不想与西方和平相处。
——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材料二:建国后中美关系发展轨迹
材料三: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2)请将年代尺上的历史事件补充完整,并据材料二说出中美关系发展的轨迹。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格局的特征。从时代主题角度,谈谈应如何正确处理大国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知识点】世界的气候的分布;瑞士——阿尔卑斯山脉
【解析】【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意大利气候和瑞士经济特征的了解。
1.本题考查的是意大利气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为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故选择B。
2.本题考查的是瑞士的有关知识。从图中可知,乙地为阿尔卑斯山区,据此判断其所在国家为瑞士。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一年四季都适宜旅游。故选择D。
3.【答案】A
【知识点】西双版纳;黄土高原;内蒙古;青藏牧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各民族独特生活特色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喝青稞酒、吃糌粑是藏族的生活特色,所以A正确,B错误;窑洞是黄土高原居民的一种住宅特色,与壮族无关,所以C错误;蒙古族住的是蒙古包,所以D错误。故选择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独特生活特色的识记。
4.【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所以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的了解。
5.【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有关知识。分析“上海、嘉兴南湖、共产主义”等信息就可判断为“中共一大召开,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31年7月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2人,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要求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设立中央局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的学生对中共一大的识记。
6.【答案】D
【知识点】科学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为牛顿提供“肩膀”的应该生活在牛顿之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伽利略和哥白尼生活在十五、十六世纪,牛顿在出现在17世纪,他们都是科学革命时期的代表人物;爱迪生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斯蒂芬森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科学革命代表人物的识记。
7.【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伐战争有关内容的识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的北伐战争的主力军是黄埔军校的师生;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的目的是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因此ACD不符合题意,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北伐战争的了解。
8.【答案】A
【知识点】世界资源问题;我国资源问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氧化碳转化成燃料既缓解资源短缺,又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跨区域调配资源、根治环境污染无关。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源问题的理解。
9.【答案】(1)D
(2)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方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指向标定向法的有关知识。该题判断方向,要注意图中用的是指向标定向法,据此判断为西北——东南走向。故选择D。
(2)本题考查的是朝代更替时序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97年”是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221年”为秦朝,两个时间段可推断为先秦时期。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指向标定向法的理解运用和对历代王朝更替时间的识记。
10.【答案】(1)甲是塔里水盆地,乙是四川盆地。
地形特点:四周高、中间低。
(2)甲区域温差大,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河流少且流量季节变化大。
乙区域气候温和,降水丰沛;盆地内的成都平原地势平坦,河流多,灌溉水源充足。
(3)坎儿井。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开发耐旱、附加值高的农作物。
【知识点】新疆(丝路明珠);四川盆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重要地形区分布及其特点的有关知识。根据图上位置可判断甲地是塔里木盆地,乙是四川盆地;盆地的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
(2)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有关知识。分析农业特色形成的自然原因,要结台材料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回答。甲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稀少;沙漠广布,河流少且流量季节变化大,发展绿洲农业。乙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盆地内的成都平原地势平坦,河流多,灌溉水源充足,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3)本题考查分析农业生产特色及措施。坎儿井是干旱荒漠地区,利用开发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可以自流地将地下水引导至地面,进行灌溉和生活用水的无动力吸水设施。坎儿井在新疆地区历史悠久,分布很广。建议: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开发耐旱、附加值高的农作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重要地形区分布的识记和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理解。
11.【答案】(1)英国工业发展迅速;英国工业革命。
(2)鸦片战争。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处心积虑地要打开中国市场,悍然发动鸦片战争。
(3)“西学东渐”。洋务运动。(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例也可)
【知识点】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材料一“英国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工业生产情况”,可以看出英国工业发展迅速;分析“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可判断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18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又是英国在19世纪四十年代率先完成。
(2)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的有关知识。1514年起325年之后指的是1839年之后,正是鸦片战争的时间。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因为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处心积虑地要打开中国市场,悍然发动鸦片战争。
(3)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三“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但……只是代表了西学的一缕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三反映了“西学东渐”的历史现象。洋务运动打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大门,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的理解。
12.【答案】(1)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枢,扼长江入海口。
(2)淞沪会战。意义: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利用上海的港口优势,发挥其对外贸易的辐射作用;利用上海的资金优势,发挥其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
【知识点】上海;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上海地理位置的有关知识。分析问题“据图7分析其原因”可知,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上海成为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枢,扼长江入海口。
(2)本题考查的是淞沪会战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此一事件是指淞沪会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八一三事变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淞沪会战迟滞了日军进攻,消耗了日军部分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3)本题考查的是上海经济中心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全国所有的省市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转口,上海港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来往,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可知,利用上海的港口优势,可以发挥其对外贸易的辐射作用;分析材料“截止2015年末,上海市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这些资金通过项目投资、贷款等方式流向其他省份和国家,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可知,利用上海的资金优势,可以发挥其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上海经济中心地位和淞沪会战的理解,以及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3.【答案】(1)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对抗。冷战开始。
(2)A:抗美援朝。B:尼克松访业。 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正常化。
(3)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大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减少对抗,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促进共同发展。
【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抗美援朝;和平主题与和平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美苏关系的相关知识内容。分析材料一的“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开始破裂,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对抗。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对抗对世界的影响是冷战开始。
(2)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彭德怀在1950年,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个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依据材料二可以概括中美关系发展的轨迹是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正常化。
(3)本题考查的是当今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处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三中““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格局的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处理大国关系应做到:大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减少对抗,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促进共同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美苏关系发展、中美关系发展和世界格局发展的理解。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