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课标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认识东西经线和南北纬线;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及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学习制作地球仪,注意渗透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 二、教学设计思想: 《地球仪》它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由于学生有关坐标系的数学知识未学,所以对经度、纬度、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节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知识多而抽象,学生靠课本文字和插图是无法准确把握的。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如下: 创设生活情境。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 运用教学直观性,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球仪上识别东西经线和南北纬线; 2、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理解经度、纬度、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4、会利用地球仪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的位置。 5、学会制作小型地球仪。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度确定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经纬度位置。 (四)教学难点: 1、东西半球的划分。 2、经纬度位置的确定。 (五)、教学准备:每一小组学生自己准备好一个地球仪、圆橙2个、小刀一把。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今天呀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 生:地球仪。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仪》。 初步观察发现问题:? 师: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你们可以摸、看、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小组展开讨论,把关于地球仪你这小组知道了什么,组里有什么问题需要集体解决的都记录下来。 学生开始了第一次的观察和小组讨论活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老师及时地肯定和记录。 知道的有:①、地球仪由几部分组成的?②、地球仪自转时是绕着固定点转动的。老师趁机巩固了轴心、极点(南极、北极)、赤道等概念。③、地球仪是装斜的。④、地球仪上有许多横竖线条。等等。 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①、地球仪为什么装斜了?②、地球仪上横竖的线条什么用?③、地球仪每条线上的数字什么用?等等。 深入观察突出重点 : 在学生提出横竖线条什么用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观察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师:大家带着两个问题来观察经线、纬线。并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 索 观察:1)纬线是圆形还是半圆形?经线呢? 2)比较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不同的经线呢?并且找出证据来 小组观察讨论。 形状 长度 纬线 圆(除极点外) 不相等 经线 半圆 相 等 在小组之间交流证据时,气氛特别活跃。 师:今天老师要求你们带了两个圆橙。现在你能不能利用橙子证明给我看经线的长度相等,纬线的长度不相等? 各小组展开讨论,陆续拿起了小刀,纵向切了几刀,又将另一个橙子横向切了几刀。而后纷纷向老师展示小组的成果。在老师的表扬下,学生露出了笑脸。 师:同学们再观察经线,还看到什么? 生:度数!(齐声回答) 师:经线上标有的不同的度数就叫经度。请大家找到0?经线,仔细观察经度的变化,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什么叫东经?什么叫西经? ②、度数相同的经线有几条?最大经度是多少?有几条? ③、0?经线和180?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西经20?经线和160? 经线也构成一个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④、第三小题的这两条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你认为如何划分好?” 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讨论。老师在巡视中发现:小组内部能够把一到三小题的问题正确地做出解答,而第四小题基本上错了。于是在集体讨论时,老师重点针对了第四个问题。 师:观察0°经线穿过的陆地多还是20°W穿过的陆地多? 生:0°经线。 师:如果以0°经线为划分界线会如何? 有一小组代表发言,他说欧洲和非洲将会分到两个半球。根据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他觉得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为分界线好。他的发言博得大家一片掌声。 继续探究消化难点: 师:在观察纬线时,还看到什么? 生:纬线上标有不同的度数——纬度。 师:请大家找到0°纬线,仔细观察纬度的变化,小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① 线作0°纬线。什么叫南纬?什么叫北纬?度数向北向南越来越 ,最大是 度? ②度数相同的纬线有几条? ③如何划分低纬、中纬、高纬较合理? 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了学习内容。 组织讨论深化拓展: 师: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组成了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知道了经纬度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请第二列第三排的同学举手。第四列第五排同学举手。 学生表现欣喜踊跃。 生:说明经纬网有定位作用。 师:在生活中或各行业中,哪里会用到经纬网知识?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有说杨利伟航天的,有说航海船发出SOS呼救信号的. 师:越来越多家庭购买私家车,为什么很多车辆上都装有车载GPS ? 学生讨论跟经纬网定位有关。老师小结。 师:当汽车遇到被盗被劫或需要救援时,系统立即自动或人工发出报警信号。如粤B-9XE68,深圳市深南大道香梅路附近,东经114.0352,北纬22.5429,时速56.8, 方向:北。还够自动锁住油路、电路。 作业:一、课后练习。 二、课外探究:选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材料制作地球仪。 六、教学反思 《地球仪》:从宏观上分析,具有知识的综合。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分析透彻,学生努力听讲。而探究式教学则充分显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但讲述少,而且更要精,包括引导学生注意到重要知识点,讲述的口吻尽量与学生的讨论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 问题为引导,进行观察探究。这节课的核心是如何开展观察性探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摸、看、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目的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科学探究正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眼、手、脑并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创造性思维,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状况。 由学生引发的问题:“地球上的横条什么用?”,我要求学生再一次观察地球仪,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关于经线展开探究学习。特别是经线的长短是一致的结论.我让学生做了切橙子实验,在动手操作中直接感受到了这个知识点。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探索、总结出来的。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紧密联系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新课标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经纬网知识广泛运用于航天、航海,乃至日益增多的冢庭轿车都用上了与定位有关的GPS。学生通过讨论,深切感受到了经纬网的作用。 本节课提倡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以探究的态度参与讨论,积极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他们的回答展现了知识思维的多方面,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尤其是使教师得到了始料不及的收获,做到了教学相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