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其多列》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音乐新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其多列》 教学课型:歌唱课 教材分析: 《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民歌,四二拍,五声羽调式。歌曲轻巧、欢快、活泼、灵动,旋律以五声音阶级进为主,简单好听,易于学唱。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编写组对歌词进行了简化,将歌词改为三段,便于学生记忆,且增加了上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其中通过“上山拣竹叶”“带上长刀破竹筒”“彩色书包背身上”等场景的描述,表达了哈尼族儿童在劳动和生活中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性格特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活泼、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其多列》,并能通过演唱歌曲、乐器演奏等形式进一步表达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学生通过声势律动、演唱歌曲过程中感受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3、引导学生律动与歌曲演唱协调统一。 4、学生通过节奏、声势、演唱的练习,体验简单三声部练习,并和谐演奏演唱歌曲。 5、通过学习,学生能有表情地背唱这首歌曲。 教学重点: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声势节奏动作、乐器演奏与歌曲之间的协调配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多媒体课件、声势图片、双响筒、腕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边拍手打节奏,边自我介绍自己,并邀请同学们一起拍手打节奏: X X X ∣ X X X ∣ X X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大家 好, 大家 好, 石老师 今天 来讲 课, 哈尼 朋友 来做 客。 老师引导学生模仿节奏齐声说出: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 老师 好, 老师 好, 欢迎 老师 来 讲 课。 【设计意图】 借班上课,师生不熟悉,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驱赶了师生间的陌生感,拉近了师生距离,同时节奏的设计,隐含了本课的授课内容节奏,先入为主的游戏环节,也是引出歌曲,熟悉歌曲节奏的前奏。 二、引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哈尼族的歌曲,请大家跟着这首歌曲跳起来,我们分别用拍手、拍肩、踏步为歌曲伴舞。 听伴奏做律动,三乐段分别按音乐节奏拍手、拍肩、踏步。 声势动作节奏:X X X ∣ X X X∣┃ 【设计意图】 三乐段用不同声势动作,引导学生感受、熟知歌曲中的基本节奏。 2、师:同学们的动作都非常优美!刚才听到的音乐来自哈尼族。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一下哈尼族的音乐风格。 师:“老师来唱一遍歌曲,请你认真听!”(教师有感情的完整范唱一遍歌曲) 【设计意图】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征,聆听歌曲、听教师范唱歌曲,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引导学生模仿老师的歌唱方法。 探究歌曲: 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哈尼族;哈尼族的人们擅长歌唱,哈尼族的小朋友唱着歌儿来,让我们一起拍拍手来欢迎他们。 两个同学一组,互相面对面,X X X ,跟随音乐节奏进行互动。 自己拍手 与对方击掌 X X X∣ X X X∣X X X X ∣ X X X | X X X X∣ X X X ∣ 师:其 多 列, 其 多 列,上山 坡去 拣竹 叶 , 带上 长刀 破竹 筒, X X X∣ X X X ∣┃ 快快 来, 快快 来 师:聪明的你,谁来猜一猜“其多列”的含义? 生:快快来。 师:同学们真聪明! 结合课件进一步了解哈尼族的风土人情,教师与学生互动巧妙的解释歌曲中“其多列”的含义。 【设计意图】 利用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巧激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节奏型的变换是歌曲的基本节奏型,为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一)第一乐段: 1、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歌曲,听完后请说出音乐的情绪? 生:欢快的,开心的! 师:同学们的音乐感受力很生动,第一乐段正是演唱出了小朋友劳动的情景。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的歌词。谁来当小老师读“其多列”其他同学来接龙? 师:老师来弹琴,我们一起演唱。(教师先范唱,学生演唱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演唱歌曲的情绪:用轻快活泼的音色进行演唱。) 师:我们也赶紧背上小竹筐,跟上他们的步伐,一起去劳动吧!这是我们上山的脚步节奏,看看老师是如何做的。(教师示范时要突出强弱规律) | ∣┃ 3、师:让我们唱着歌跟上他们的步伐吧!(所有同学边做声势边演唱歌曲第一乐段) (二)第二乐段 1、师:我们来看看第二乐段,“其多列、其多列,大路旁的小树叶,随风吹动随风扬,其多列、其多列。”(教师演唱自然过渡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熟悉歌词) 2、教师弹琴,指导学生演唱第二乐段。 3、师:看看老师是如何拍手的,你能跟我一起做吗?(教师示范时要突出强弱规律) | || 4、教师改变拍击节奏: | || 让学生仔细观察跟之前的节奏有什么不同,带领学生正确的拍击节奏。让学生找出歌曲中哪句的声势动作有变化,。 5、教师带领学生边做声势边演唱歌曲第二乐段。 (三)第三乐段 1、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第三乐段的歌词,你能试着跟琴来演唱吗? 2、师:让我们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哈尼族小朋友在唱歌的时候后背要挺起来,小脖子伸伸直,你能跟他们一样吗?要用欢快活泼的音色来演唱。(给学生提前提要求,便于更好的表现歌曲) 教师弹琴完整演唱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注意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音色、音准。 【设计意图】 分乐段学习歌曲,运用小脚丫的图谱、踏步的形式,引导学生区分2/4的强弱(图谱颜色的深浅也暗示着学生强弱规律变化),有感情地歌唱。用小手掌的图谱,变换着演绎整首乐曲的节奏型,还结合拍手的声势,辅助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同时也是变换学习探究的方式,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反复歌唱中,体验律动与歌曲演唱的和谐统一。 四:歌曲拓展: 主旋律 三声部 X X X ∣ X X X∣┃ 其 多 列, 其 多 列, X X ∣ X X ∣┃ 嘿 哟, 嘿 哟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其多列》,让我们一起轻声说:其多列,其多列…… 我们上山劳动,一起轻声说:嘿呦,嘿呦……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其多列 …… 二组:嘿呦 …… 教师演唱 让学生先体会一下三部和声 3、教师将学生分成三声部组,进行三声部演唱。 4、教师将学生分成三组:串铃组 双响筒组 演唱组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两样乐器,这是双响筒,你能试着敲击一下“小脚”的节奏吗? 生:能。(模拟敲击,教师示范引导) 师:这是腕铃,你能试着敲击一下“小手”的节奏吗? 生:能。(模拟敲击,教师示范引导) 让一半的同学拿双响筒、一半的同学拿腕铃,老师演唱,引导每位同学都来感受一下加入乐器后的三声部的音乐感觉。 每一个声部的乐器演奏之前教师要先做示范,引导学生感受强拍弱拍,熟悉如何演奏后,再让学生拿乐器,大家分声部表演。 5、师:“小乐器,不出声,听到口令,再伴奏。”“小耳朵,竖起来,小眼睛,看老师,认真看我的指挥,双响筒、双响筒(腕铃、腕铃),响起来。” (1)串铃组节奏型: 2/4 XX X | XX X ∣┃ (2)双响筒组节奏型:2/4 | ∣┃ (3)歌唱组:演唱完整歌曲。 【设计意图】 伴唱、伴奏、演唱,三种方式的表演歌曲,让学生体验多声部的合唱效果。乐器伴奏让学生体验演奏乐器时的力度要适中。初步让学生感受了三声部的和声感觉,进一步练习了歌曲。 五:小结 今天认识了少数民族哈尼族,学习了哈尼族的一首歌曲“其多列”;我们踏着整齐的步伐上山去跟哈尼族的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同学们,让我们跟着伴奏唱着快乐的歌曲“下山吧!”(学生边唱歌缓缓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 唱着歌曲离开教室,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同时锻炼学生背唱这首歌曲的能力。 六、板书: 其多列 欢快的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导入环节中就加入了节奏练习,让学生提前熟悉并掌握歌曲中的声势节奏型。整节课确立以“唱”为主,“游”为辅,在歌曲的教学上精心设计了分段学习,用可爱的声势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索歌曲的各种音乐要素。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为了使课堂气氛更为融洽、活跃,我抓住了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适当的加入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乐器与学生进行歌曲练习,让学生动起来,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者、参与者,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尝试了分声部表演的形式。 由于分声部这样的练习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还是比较陌生的,而且出现小乐器孩子们就比较“兴奋”,因此最后那个环节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在练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我更加的灵活,更准确的去引导孩子,让教学内容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