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浙江省嘉兴市十校九年级下学期4月联合模拟历史与社会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7届浙江省嘉兴市十校九年级下学期4月联合模拟历史与社会试卷

资源简介

2017届浙江省嘉兴市十校九年级下学期4月联合模拟历史与社会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嘉兴模拟)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判读,正确的是(  )
A.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B.AB间的坡度小于CD间的坡度
C.B地位于D地的西南方向 D.CD连线处可能有河流流经
2.(2017·嘉兴模拟)读下面地球俯视图,回答各题。
(1)有关甲、乙、丙、丁四大洲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洲以白色人种为主,信奉基督教
②乙洲草原广布,居民以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
③丙洲气候复杂多样,河流多呈放射状分布
④丁洲有独具特色的民歌形式信天游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乙、丙两大洲的分界线(  )
A.乌拉尔河 B.直布罗陀海峡
C.苏伊士运河 D.大高加索山脉
3.(2017·嘉兴模拟)下列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中,即位于西部地区又有陆上邻国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2017·嘉兴模拟)长江中下游流域易发洪涝灾害,其自然原因是(  )
①季风的不稳定性 ②不合理地占用河道
③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④很多地方地势低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2017·嘉兴模拟)嬴政于前221年灭六国,建立秦朝。这一时间大致位于以下年代标尺中的(  )
A.A B.B C.C D.D
6.(2017·嘉兴模拟)2017年1月开始的为期三个月的“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挖掘”已发现了五十两银锭、戒指、簪子等文物。从史料的类型来看,这些出土的文物属于(  )
A.实物资料 B.第一手资料 C.文献资料 D.第二手资料
7.(2017·金华)元朝设立宣政院,明朝加固增修长城,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其共同意义在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地方权力
C.抵御外来入侵 D.维护国家统一
8.(2017·嘉兴模拟)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下列属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  )
①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 ②推行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7·嘉兴模拟)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 B.唐朝首创这一制度
C.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10.(2017·嘉兴模拟)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一二 九”运动的爆发 ②南昌起义 ③五四运动
④黄埔军校的创办 ⑤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A.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②①⑤ C.③④⑤①② D.③④②⑤①
11.(2017·嘉兴模拟)历史事件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下列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战场的胜利结束
③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北伐的胜利进军 ④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正确的是(  )
中共一大 中共八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四大
A.中共建立 阶级斗争 土地革命 计划经济
B.国共合作 阶级斗争 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
C.中共建立 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
D.国共合作 主要矛盾 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
二、非选择题
13.(2017·嘉兴模拟)读《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回答问题。
(1)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存在怎么的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2)从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30°N附近地势的特点,及对河流的影响。
(3)请列表比较A、B两地区人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差异。
14.(2017·嘉兴模拟)忆往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看今朝,长征沿线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长征标志性三地全面脱贫摘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相关链接】长征沿线群众脱贫攻坚的成功做法:①江西瑞金筹集了近3亿元产业扶贫资金,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扶贫资金、山林、土地入股的经营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油茶,2015年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60余元。②原在外从事房地产生意甘肃中堡村党支部书记欧阳琪,在村民的请求下,回村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温室大棚、规模化养殖场遍地开花,并自陶腰包1000多万元开发红色旅游,摆脱贫困指日可待。③延安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措施,执行贫困劳动力群体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规划,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接受技能培训,提升自身发展能力,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1)根据图一,列举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困难?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任选图二中的两个城市,扼要指出它对长征来说为什么具有标志性意义。
(3)根据相关链接,简述长征沿线群众脱贫攻坚的成功做法对我们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借鉴意义。 (友情提示:针对每一条做法按对应序号各答借鉴意义,不能重复)
15.(2017·嘉兴模拟)读图5年代尺,回答问题。
(1)该年代尺采用何种纪年方法?
(2)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注重政治制度创新的国家。请列举B、D两朝的史实加以佐证。(开放包容各一个,制度创新各一个)
(3)B、D两朝都能体现我国古代大一统局面,试分析其共同原因和给当代中国发展带来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比例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地图信息的判读。由等高线地形图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所以A不符合题意;AB间的等高线比CD间的等高线密集,所以CD间的坡度比较缓,AB间的比较陡,所以AB错误;根据图中指向标判读可知,B地位于D地的西南方向,所以C 正确;CD间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为山脊,不可能有河流流经,所以D错误。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对地图信息的判读。
2.【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智利——安第斯山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世界各大洲分布及其自然人文特征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乙洲为非洲,而驯养羊驼的则是在南美洲,所以②错误;丁洲为北美洲,而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存在于亚洲的黄土高原,所以④错误。故选择B。
(2)本题考查的是亚非分界线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乙洲为非洲,丙洲为亚洲,两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各大洲分布及其自然人文特征的识记。
3.【答案】A
【知识点】我国的疆域;我国的行政区划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各省级区划单位分布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为青海,为内陆省份,所以②不符合题意;④为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各省级区划单位分布的识记。
4.【答案】D
【知识点】母亲河———长江黄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长江水文特征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合理地占用河道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易发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是黄河下游的特征,与长江无关,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长江水文特征的了解。
5.【答案】B
【知识点】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纪年转换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嬴政于前221年灭六国,即公元前3世纪末,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纪年转换的理解。
6.【答案】A
【知识点】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实物资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物资料主要是指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遗存,如遗址、墓葬、出土文物等。人们可以通过实物资料来再现历史。文字和书籍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但对于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我们只能依靠遗留下来的文物来了解遥远的过去。分析材料可知符合实物资料的特征。故选择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实物资料的理解。
7.【答案】D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举措的有关知识。元朝设立宣政院,明朝加固增修长城,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其共同意义在于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故选择D。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元、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举措的了解。
8.【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了解。
9.【答案】C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与分封制无关,所以A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由隋朝首创,唐朝完善,所以B错误;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并未达到顶峰,所以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了解。
10.【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大事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二 九”运动发生于1935年12月9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8月1日;五四运动开始于1919年5月4日;黄埔军校创办于1924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提出并逐步完善,所以③④②⑤①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大事记的识记。
11.【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大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所以①错误;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苏联转入反攻,所以②错误。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重大事件因果联系的理解。
1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八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历史重大会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的成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历史重大会议的识记。
13.【答案】(1)东部多,西部少; 地形、海陆位置、季风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状分布。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
(3)
区域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A 畜牧业为主 喜食牛羊肉、奶制品;住帐篷,过游牧生活
B 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喜食米饭,房屋注重防雨通风,屋顶坡度大
【知识点】地势和地形;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析《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可知,我国降水东部多,西部少,主要受到地形、海陆位置、季风的影响。
(2)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地势特征及影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状分布,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
(3)本题考查的是青藏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地为我国的青藏地区,在生产方面,当地以畜牧业为主;在生活方式方面藏民喜食牛羊肉、奶制品,住帐篷,过游牧生活。B为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属南方地区,当地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在生活方式方面,当地人喜食米饭,房屋注重防雨通风,屋顶坡度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青藏地区和南方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差异的了解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4.【答案】(1)国民党军队的围追阻截。依据:由图例可知,国民党军一路设置军事封锁。
或: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依据:由注记可知,红军长征经过大雪山、松潘草地等
(2)江西瑞金是红军长征出发点;贵州遵义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
陕北是长征的胜利终点,延安是陕北的中心。
(3)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②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经济建设要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轨道上来;优先发展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需要共同参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
【知识点】改革开放;红军长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阶段;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分析图例可知,国民党军一路设置军事封锁,所以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阻截;分析注记可知,红军长征经过大雪山、松潘草地等地,所以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有自然环境极端恶劣。
(2)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西瑞金是红军长征出发点;贵州遵义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陕北是长征的胜利终点,延安是陕北的中心。
(3)本题考查的是长征沿线群众脱贫攻坚成功做法的借鉴意义。分析材料可知,长征沿线群众脱贫攻坚成功做法的借鉴意义有: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②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经济建设要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轨道上来;优先发展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需要共同参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的了解和对长征沿线群众脱贫攻坚成功做法的理解。
15.【答案】(1)公元纪年法
(2)西汉对外交流:张骞出使西域(或开辟丝绸之路);制度创新:颁布推恩令或刺史制度(监察制度)、后设立司隶校尉。
元朝对外交流:马可·波罗来华(或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制度创新:创立行省制度。
(3)共同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统治者具有开放的心态。
启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等。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公元纪年法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年代尺采用了公元纪年法。
(2)本题考查的是西汉、元朝对外交流的史实和制度创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朝为西汉,西汉对外交流的史实有:张骞出使西域(或开辟丝绸之路);制度创新:颁布推恩令或刺史制度(监察制度)、后设立司隶校尉。D朝为元朝,元朝对外交流的史实有:马可·波罗来华(或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制度创新:创立行省制度。
(3)本题考查的是西汉、元朝大一统局面实现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启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和元朝能实现大一统,原因在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统治者具有开放的心态。所以我要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公元纪年法的了解,西汉、元朝对外交流的史实和制度创新的识记,对西汉、元朝大一统局面的理解。
1 / 12017届浙江省嘉兴市十校九年级下学期4月联合模拟历史与社会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嘉兴模拟)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判读,正确的是(  )
A.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B.AB间的坡度小于CD间的坡度
C.B地位于D地的西南方向 D.CD连线处可能有河流流经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方向;比例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地图信息的判读。由等高线地形图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0,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所以A不符合题意;AB间的等高线比CD间的等高线密集,所以CD间的坡度比较缓,AB间的比较陡,所以AB错误;根据图中指向标判读可知,B地位于D地的西南方向,所以C 正确;CD间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为山脊,不可能有河流流经,所以D错误。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对地图信息的判读。
2.(2017·嘉兴模拟)读下面地球俯视图,回答各题。
(1)有关甲、乙、丙、丁四大洲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洲以白色人种为主,信奉基督教
②乙洲草原广布,居民以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
③丙洲气候复杂多样,河流多呈放射状分布
④丁洲有独具特色的民歌形式信天游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乙、丙两大洲的分界线(  )
A.乌拉尔河 B.直布罗陀海峡
C.苏伊士运河 D.大高加索山脉
【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洲和大洋;世界主要地形的分布;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世界主要宗教及分布;智利——安第斯山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世界各大洲分布及其自然人文特征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乙洲为非洲,而驯养羊驼的则是在南美洲,所以②错误;丁洲为北美洲,而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存在于亚洲的黄土高原,所以④错误。故选择B。
(2)本题考查的是亚非分界线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乙洲为非洲,丙洲为亚洲,两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各大洲分布及其自然人文特征的识记。
3.(2017·嘉兴模拟)下列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中,即位于西部地区又有陆上邻国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我国的疆域;我国的行政区划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各省级区划单位分布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为青海,为内陆省份,所以②不符合题意;④为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各省级区划单位分布的识记。
4.(2017·嘉兴模拟)长江中下游流域易发洪涝灾害,其自然原因是(  )
①季风的不稳定性 ②不合理地占用河道
③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④很多地方地势低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知识点】母亲河———长江黄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长江水文特征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合理地占用河道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易发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是黄河下游的特征,与长江无关,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长江水文特征的了解。
5.(2017·嘉兴模拟)嬴政于前221年灭六国,建立秦朝。这一时间大致位于以下年代标尺中的(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纪年转换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嬴政于前221年灭六国,即公元前3世纪末,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纪年转换的理解。
6.(2017·嘉兴模拟)2017年1月开始的为期三个月的“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挖掘”已发现了五十两银锭、戒指、簪子等文物。从史料的类型来看,这些出土的文物属于(  )
A.实物资料 B.第一手资料 C.文献资料 D.第二手资料
【答案】A
【知识点】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径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实物资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物资料主要是指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遗存,如遗址、墓葬、出土文物等。人们可以通过实物资料来再现历史。文字和书籍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但对于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我们只能依靠遗留下来的文物来了解遥远的过去。分析材料可知符合实物资料的特征。故选择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实物资料的理解。
7.(2017·金华)元朝设立宣政院,明朝加固增修长城,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其共同意义在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地方权力
C.抵御外来入侵 D.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D
【知识点】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举措的有关知识。元朝设立宣政院,明朝加固增修长城,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其共同意义在于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故选择D。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元、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举措的了解。
8.(2017·嘉兴模拟)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下列属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  )
①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 ②推行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了解。
9.(2017·嘉兴模拟)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 B.唐朝首创这一制度
C.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答案】C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与分封制无关,所以A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由隋朝首创,唐朝完善,所以B错误;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并未达到顶峰,所以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了解。
10.(2017·嘉兴模拟)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一二 九”运动的爆发 ②南昌起义 ③五四运动
④黄埔军校的创办 ⑤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A.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②①⑤ C.③④⑤①② D.③④②⑤①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大事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二 九”运动发生于1935年12月9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8月1日;五四运动开始于1919年5月4日;黄埔军校创办于1924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提出并逐步完善,所以③④②⑤①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大事记的识记。
11.(2017·嘉兴模拟)历史事件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下列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战场的胜利结束
③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北伐的胜利进军 ④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大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所以①错误;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苏联转入反攻,所以②错误。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重大事件因果联系的理解。
12.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正确的是(  )
中共一大 中共八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四大
A.中共建立 阶级斗争 土地革命 计划经济
B.国共合作 阶级斗争 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
C.中共建立 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
D.国共合作 主要矛盾 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八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历史重大会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的成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历史重大会议的识记。
二、非选择题
13.(2017·嘉兴模拟)读《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回答问题。
(1)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存在怎么的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2)从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30°N附近地势的特点,及对河流的影响。
(3)请列表比较A、B两地区人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差异。
【答案】(1)东部多,西部少; 地形、海陆位置、季风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状分布。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
(3)
区域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A 畜牧业为主 喜食牛羊肉、奶制品;住帐篷,过游牧生活
B 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喜食米饭,房屋注重防雨通风,屋顶坡度大
【知识点】地势和地形;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析《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可知,我国降水东部多,西部少,主要受到地形、海陆位置、季风的影响。
(2)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地势特征及影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状分布,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
(3)本题考查的是青藏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地为我国的青藏地区,在生产方面,当地以畜牧业为主;在生活方式方面藏民喜食牛羊肉、奶制品,住帐篷,过游牧生活。B为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属南方地区,当地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在生活方式方面,当地人喜食米饭,房屋注重防雨通风,屋顶坡度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青藏地区和南方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差异的了解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4.(2017·嘉兴模拟)忆往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看今朝,长征沿线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长征标志性三地全面脱贫摘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相关链接】长征沿线群众脱贫攻坚的成功做法:①江西瑞金筹集了近3亿元产业扶贫资金,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扶贫资金、山林、土地入股的经营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油茶,2015年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60余元。②原在外从事房地产生意甘肃中堡村党支部书记欧阳琪,在村民的请求下,回村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温室大棚、规模化养殖场遍地开花,并自陶腰包1000多万元开发红色旅游,摆脱贫困指日可待。③延安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措施,执行贫困劳动力群体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规划,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接受技能培训,提升自身发展能力,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1)根据图一,列举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困难?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任选图二中的两个城市,扼要指出它对长征来说为什么具有标志性意义。
(3)根据相关链接,简述长征沿线群众脱贫攻坚的成功做法对我们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借鉴意义。 (友情提示:针对每一条做法按对应序号各答借鉴意义,不能重复)
【答案】(1)国民党军队的围追阻截。依据:由图例可知,国民党军一路设置军事封锁。
或: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依据:由注记可知,红军长征经过大雪山、松潘草地等
(2)江西瑞金是红军长征出发点;贵州遵义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
陕北是长征的胜利终点,延安是陕北的中心。
(3)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②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经济建设要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轨道上来;优先发展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需要共同参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
【知识点】改革开放;红军长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阶段;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分析图例可知,国民党军一路设置军事封锁,所以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阻截;分析注记可知,红军长征经过大雪山、松潘草地等地,所以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有自然环境极端恶劣。
(2)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西瑞金是红军长征出发点;贵州遵义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陕北是长征的胜利终点,延安是陕北的中心。
(3)本题考查的是长征沿线群众脱贫攻坚成功做法的借鉴意义。分析材料可知,长征沿线群众脱贫攻坚成功做法的借鉴意义有: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②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经济建设要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轨道上来;优先发展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需要共同参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的了解和对长征沿线群众脱贫攻坚成功做法的理解。
15.(2017·嘉兴模拟)读图5年代尺,回答问题。
(1)该年代尺采用何种纪年方法?
(2)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注重政治制度创新的国家。请列举B、D两朝的史实加以佐证。(开放包容各一个,制度创新各一个)
(3)B、D两朝都能体现我国古代大一统局面,试分析其共同原因和给当代中国发展带来的启示。
【答案】(1)公元纪年法
(2)西汉对外交流:张骞出使西域(或开辟丝绸之路);制度创新:颁布推恩令或刺史制度(监察制度)、后设立司隶校尉。
元朝对外交流:马可·波罗来华(或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制度创新:创立行省制度。
(3)共同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统治者具有开放的心态。
启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等。
【知识点】大一统的汉朝;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公元纪年法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年代尺采用了公元纪年法。
(2)本题考查的是西汉、元朝对外交流的史实和制度创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朝为西汉,西汉对外交流的史实有:张骞出使西域(或开辟丝绸之路);制度创新:颁布推恩令或刺史制度(监察制度)、后设立司隶校尉。D朝为元朝,元朝对外交流的史实有:马可·波罗来华(或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制度创新:创立行省制度。
(3)本题考查的是西汉、元朝大一统局面实现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启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和元朝能实现大一统,原因在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统治者具有开放的心态。所以我要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具有改革开放的意识,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公元纪年法的了解,西汉、元朝对外交流的史实和制度创新的识记,对西汉、元朝大一统局面的理解。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