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己亥杂诗》(其五)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48岁的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等,题材极为广泛,本文堪称“定盦诗”的压卷之作。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停顿,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以“读”贯穿学习始终—— (1)读准字音停顿,注意押韵。 (2)读准诗句意思,把握情境。 (3)读准写法情感,感悟主题。 【教学媒介】 PPT课件,一体化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对于部编版初中语文的设计特点有一定了解,有一定诗歌学习的基础,但是基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距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教学时将“时代背景”的介绍放在重要位置,力求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年代,更好的把握诗歌情感。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解析写法与情感,力求新颖,引导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PPT展示问题: 在我国,曾经有这样一位诗人,在自己的诗作中,呼吁统治者“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是谁?这首诗你还记得吗? 2.学生回答小学时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 3.PPT展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在这首诗中,龚自珍向统治阶级发出了心底最殷切的呼唤,希望改变现状,希望人才辈出。你了解龚自珍及他的《己亥杂诗》吗? 4.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回答 5.PPT展示——龚自珍及《己亥杂诗》相关背景知识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作品饱含社会、历史内容,表现出深刻的进步思想,并以奇特的想象,多样的形式风格,清奇多彩的语言,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作品以组诗《己亥杂诗》最为著名。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48岁的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等。题材极为广泛,第5首和第220首被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尤其是第5首,堪称“定盦诗”的压卷之作。 【设计意图】学生在六年级时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应该有一定的印象,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导入新课,尤其是复习时教师特意强调龚自珍的写作意图,顺势回忆作者及所有《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既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问答的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读诗韵(读准字音、停顿) (1)PPT展示诗歌原文 师:哪位同学能将这首诗读一遍? (2)随意指名学生试读。 (3)根据学生所读的情况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指出问题读音、停顿。 (4)PPT展示诗歌正确的读音、停顿,全班齐读诗歌。 师:诗歌的学习,首先要读准字音和停顿,还要注意押韵的字,读出诗歌的韵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试读、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的读音、停顿,加深印象,明确读准字音、停顿的重要性。 2、读诗意(把握诗句情境) (1)PPT展示诗歌原文 师:哪位同学能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 (2)随意指名学生翻译。 (3)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指出问题解释,教师加以讲解。 (4)PPT展示诗歌的参考翻译,学生齐读诗歌原文及翻译。 师:诗歌的学习,除了要读准字音和停顿外,还要理解诗歌的大意,读出诗歌的情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试译原文,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通过学生互评,发现有争议的解读,通过教师讲解,加深印象,明确读懂诗意,把握情境的重要性。 3、读诗情(把握诗歌主题) (1)PPT展示诗歌原文 师:诗歌的学习,除了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情境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诗人运用的写法,品味诗歌的情感。今天,老师想让你们用一种新的方式——“时空连线”来完成这个部分的学习…… (2)PPT展示问题设计 师:作为龚自珍这样心中永远只有国家和人民的人,在今天这个宣扬典范的社会,一定会有很多新闻媒体抢着采访他,如果你是一位记者,有机会采访他,你最想知道什么? (提示:由学生两两组合,分别扮演记者和龚自珍,进行模拟采访,根据诗歌原文及意思, 从不同角度灵活设计问答,最终让观众了解作者的写法及情感。) (3)PPT展示句式参考 句式参考1: 记者:请问在第()句中,您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您当时心里是一种什么心情? 龚自珍:因为这个词( ) ,我当时的心情是()的。 句式参考2: 记者:请问您在写第()句时,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写法? 龚自珍:我想到了(),因为()这种写法更(),也更能表达我的()心情。 (4)学生自由两两组合,根据句式参考开展“时空连线”问答。 (5)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围绕写法和情感作适当提示和补充。 (6)PPT展示各句的写法及情感 第一句:浩汤离愁白日斜 浩荡: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形容离别京城的愁思无边无尽。 白日斜:描写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景象,烘托诗人离别的忧伤,解甲归田的失落。 (“白日”指人到中年,正是大有可为之时。作者做这首诗的目的是表示自己正是大有可为之时却不得不辞官而去。) 第二句: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点明行程的目的地是故乡(浙江)。 即天涯:是说前面便是离京城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 写出诗人逃出牢笼的轻松愉快,行走天涯的豪放洒脱。 第三四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红”比喻自己,“春泥”比喻平民百姓,“花”比喻国家,形象生动地写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达诗人向上、积极、豁达、乐观的心情。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诗歌主题),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后世许多人。 (7)根据各句的情感,引导学生再读诗歌—— 师:了解了各句的情感之后,大家认为,现在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来读这首诗呢? (随意指名学生或学生自由举手回答,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朗读情感) (8)PPT展示各句朗读情感 第一句:浩汤离愁白日斜 (离别的忧伤,解甲归田的失落——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第二句:吟鞭东指即天涯 (逃出牢笼的轻松愉快,行走天涯的豪放洒脱——语速较快,语调较高昂。) 第三四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向上、积极、豁达、乐观的心情——语调高昂,语速较快,最后三字一字一顿,语气坚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明确诗歌写法和情感,从而更好的读准诗歌。通过“时空连线”的方式,新颖别致,一改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主动学习意识强,学习效果好,理解了情感和主题之后,对诗歌的朗读又有了新的变化,这时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对于情感与朗读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朗读的把握也会更准确。 (9)PPT展示诗歌学习方法 以“读”贯穿学习始终—— 读准字音停顿,注意押韵。 读准诗句意思,把握情境。 读准写法情感,感悟主题。 三、拓展延伸: (1)PPT展示问题: 师:在我们所熟悉的古今人物的例子中,有没有具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奉献精神的人呢?试着举一个这样的例子,说一段话,谈谈你对奉献精神的理解。 (2)PPT展示句式参考: 我敬佩()这样的人,因为他(他们)(),真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明确“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 (4)PPT展示“退休教师”“退休干部”“革命前辈”的图片。 师: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龚自珍这样具有“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人,是他们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5)PPT展示“爱的奉献”歌词: 爱的奉献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6)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让我们在心里埋下一颗“奉献”的种子,用自己的爱心,将这个世界装扮得更加美好!成为新时代的“龚自珍”!最后,让我们齐读诗歌,感悟奉献精神的伟大! 配乐,师生齐读诗歌。 下课!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旨在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精神实质,感悟奉献精神的伟大。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完成课后习题关于《己亥杂诗》的题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