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器材准备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 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 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 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 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 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 通过对比可以听出: 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 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 ,简称 , 符号是 。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 就是20 。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 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 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 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 在 、 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 在 、 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 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小结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 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练习设计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⑴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研究。 ⑵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⑶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 的横截面积。 ⑷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 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 4.如图所示为已调好的二胡上的内外两根弦, 内弦比外弦粗。拉弓时,手指按在A处比按 在B处发声的音调低,这是由于 ; 手指按在C处比按在B处发音的音调高,这是 由于 。要使小提琴发声的响度增大的方法是 。 A.拉紧弦线 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C.缩短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D.用更大的力弹拨弦线 5.养蜂员为什么能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判断它是正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 归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