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表 课题: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认识声音传播的快慢,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都是声音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另外,从本章的知识体系来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本章的基础,学好本节内容能够较好地理解下一节的内容—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3、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重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 乐于探究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关注保护听觉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三、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首先利用播放自然界和生活的声音导入,让学生聆听声音的同时思考关于声音都想了解哪些问题,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再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体验声音产生的条件,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与感知,从不同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力求在学习活动中营造更加广阔的自由探究和活动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同时采用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便于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人耳怎样听见声音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来了解相关内容。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授新课: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视频: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演示实验: 将一个录音机的扬声器朝上放置,去掉扬声器罩,铺上一张纸,将泡沫做成的舞蹈演员放在上面,然后,播放《拉德斯基进行曲》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观赏小演员的舞蹈,突然,音乐嘎然而止,小演员也停止了跳动。 教师提出问题:你观察到哪些现象?关于这种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我观察到:有声音时,小演员就跳舞,没有声音,小演员就不跳舞了。 学生:这是一种声现象,我想知道:为什么有声音时小演员就跳舞?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我们是怎样听到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的实验,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对于实验A,老师提出以下问题: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了什么?音叉停止发声后,还会激起水花吗?这又说明什么?为什么要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观察? 对于实验B,当收录机播放音乐时,在扬声器上的小泡沫为什么会跳动起来?这又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在扬声器上放一些小泡 沫? 为了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普遍性,还让学生尽量多选择些器材,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各种声音。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碎泡 沫、乒乓球的作用?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通过水滴入平静的水面时产生的水波,使学生对“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敲击音叉时空气振动的动画课件,引出声波的概念。 板书: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3”的探究实验。 实验A:教师引导学生 猜想:把瓶内空气抽掉还能听到声音吗? 播放视频: 得出实验结论: 板书:真空不能传声。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B和实验C. 板书:液体可以传声;固体可以传声,而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四;声音传播有多快: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表。 板书: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人耳怎样听见声音 由于学生在初一学习生物时,对人耳的结构已经有了很熟悉地了解,所以在此内容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授课。 堂上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堂上练习: 做一做:用多种方法让各种物品 发声。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并说明你观察的方法。 想一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 想想做做:你能让发声的物体立即停止发声吗?实际做一做。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活动2”,直观地观察到可以用示波器将声波的波形显示出来,体会到声音不仅能听到,而且可以“看到”。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推理的过程。学生根据实验现象,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认真阅读、了解表中包含的一些信息: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大;气体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等等。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了解人耳听见声音的过程。 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了解耳聋的成因,以及听声音的另一种方式—骨传导。 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用各种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小演员跳舞”引入可以紧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真正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再引出声源的概念: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让学生认识一个重要的物理方法—“转换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敲击音叉的声波和演员唱歌时的波形图及其不同,可以加深对声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了下一节学习“怎样区分声音”作了辅垫。 让学生体会重要的物理方法:理想实验法。 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 提高学生自主归纳的能力。 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和提升知识运用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2.1怎样听见声音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物理学中,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波的形式传播 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声速 2、v固> v液> v气,其中在空气中的声速v气=340m/s 五、人怎样听见声音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实验较多,实验效果明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多点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实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什么?由实验的现象归纳出实验的结论。同时每个实验的准备工作都要做到充分,对于学生的演示要给予肯定的意见,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