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滑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能根据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让学生按要求设计并完成实验,相互交流,总结结论.) 难点:理解滑轮的实质. (突破方法:通过flash展示,并联系两种滑轮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三、课前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铁架台、滑轮两个、弹簧测力计、细绳 、钩码若干. 学生用:铁架台、滑轮两个、弹簧测力计、细绳 、钩码若干、作业纸一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2分钟) 播放升国旗的flash动画,给学生介绍国旗能够轻松的升上旗杆顶端是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滑轮,用信息快递的形式给出滑轮的概念,板题:二、滑轮 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大约需要8分钟) 投影展示实验要求,利用滑轮和细线组装定滑轮或动滑轮来提升重物,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分别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组装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然后在投影上借助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重物过程中运动方式的不同,让学生知道定滑轮在提升重物时轴的位置静止不动,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最后投影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辨认图中的定滑轮和动滑轮.板书: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3.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大约需要10分钟) 投影展示实验要求,利用滑轮和细线组装定滑轮或动滑轮来提升重物,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分别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组装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然后在投影上借助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重物过程中运动方式的不同,投影展示实验要求,让学生组装定滑轮,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探究拉力F和物重G的大小关系,改变钩码重力G,再次探究拉力F和物重G的大小关系,最后再改变拉力方向,观察拉力大小.考虑到课本上上面的文字要求较多,我进行了简化:在表格上增加一列,标明实验要求:(1)挂一只钩码;(2)挂两只钩码;(3)改变拉力方向.使学生对实验要求一目了然.实验中考虑到绳重及摩擦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归纳实验结论,选择了较重的钩码让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自选器材完成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数据,教师选取数据填入到投影上的表格中,并引导学生归纳结论后板书:(1)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2)定滑轮不能省力. 播放flash动画令学生认识到定滑轮实质是一根杠杆,再引导学生画出定滑轮的杠杆五要素,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出定滑轮是等臂杠杆,不省力. 关于改变力的方向,学生记录中很多人的F和G是不相等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再对改变方向后的定滑轮画出力臂,令学生认识到动力臂和阻力臂依然相等,引导他们简单分析F不等于G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4.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大约需要10分钟) 投影展示实验要求,让学生组装动滑轮,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探究拉力F和物重G的大小关系,改变钩码重力G,再次探究拉力F和物重G的大小关系.实验前我强调拉力方向竖直向上. 学生自选器材完成实验,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数据,教师选择数据填入到投影上的表格中,并引导学生初步归纳结论并板书:(1)动滑轮能省力;(2)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为什么动滑轮能够省力呢?同样播放flash动画,演示动滑轮变成一根直的杠杆的过程,特别演示使用过程,让学生找准支点,再让学生练习画杠杆的五要素,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得出,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从而得出F1=0.5F2,即使用动滑轮能够省一半力. 同样,针对学生实验数据,引导他们简要分析F不等以0.5G的原因,有各种摩擦、绳重、G动等。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分析相对而言容易些. 5. 完成课堂检测(大约4分钟) 6.小结指名学生回答本节课学到什么?(大约需要1分钟)学生回答. 7.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大约5分钟) 五、板书设计 滑轮 1.滑轮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2.定滑轮的特点: (1)能改变力的方向 (2)不能省力 实质:等臂杠杆 3.动滑轮的特点: (1)能省力(省一半力) (2)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省力杠杆(L1=2L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