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记叙文综合训练(一)-2021年暑假小升初语文衔接课程讲义(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讲 记叙文综合训练(一)-2021年暑假小升初语文衔接课程讲义(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六讲 记叙文综合训练(一)
重点难点
1.复习语段及篇章概括、语段作用、环境描写作用三个常考题型的答题方法;
2.运用答题方法,规范答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
2.根据文章,填写表格。
3.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第一段(结尾段)的作用是什么?
一、习题引入
人鸟相亲
①几年前,我搬至营区一隅的小楼。楼前是一片斜山坡,上面生长着枝干遒劲的老槐。这片槐林是鸟 儿的天堂,麻雀、野鸽、喜鹊、黄鹂、斑鸠等,还有些叫不上名的鸟儿。
②晨曦初露时,鸟鸣声便从槐林传出,如含着露珠的轻音乐,柔润地漾进我的卧室。
③鸟儿天生就是音乐家。瞧那活泼俏丽的黄鹂,宛若树冠中跃动的鲜亮花朵,其声轻快悦耳,仿佛小 溪的叮咚声;体羽顺泽的斑鸠,伶俐的模样招人爱,一连串重复的咕咕声虽不高亢,却好在干净,节奏感 十足;气宇轩昂、容貌高雅的喜鹊,常伫立在最高的枝头,喳喳的鸣叫略带金属质感,又不失婉转,闻之让人心悦。
④白天写作,思路“打结”时,我就停下手,倾听一会儿鸟鸣,脑中的灵感随即就能在键盘上嗒嗒成 行。
⑤为了感激这些精灵每天都带着美好的啼唱如约而至,一天,我在阳台上的竹篾盘里放上米粒和干虾
米,再放上两个盛满水的浅口杯,希望以此款待它们。
⑥第一日,没有鸟儿来,第二日依然没有,直到第三日下午,才有一只麻雀前来“侦察”。
⑦只见它从树上飞到阳台上,跳跳转转,明亮的小黑眼珠频率极快地扫描着四周的一切,十分警觉。刚啄了一粒米,它便“嗖”地飞走了。原来窗台上的一本书被风翻开,动静惊了它。
⑧几天后的一个上午,一下子来了好几只麻雀。水足饭饱后,它们倒不急着走,而是在阳台上跳跃相嬉,好似在评论这顿荤素搭配的“大餐”。
⑨日子悠走,光临阳台的不再只是麻雀,其他鸟儿也多了起来。它们慢慢熟悉了我的存在,明晓我并无恶意,因此即使看到我,也不再惊恐。
⑩人亲鸟,鸟亦亲人;人有情,鸟亦有情。也许是它们渐渐明白了我的心意,只要我在阳台上放好食物,它们就会呼朋引伴落到阳台上“聚会”,有时还会到玻璃窗前扑棱一下翅膀或轻啼一嗓,仿佛在与我打招呼。
?望着窗外那些跳来跳去、欢畅啄食的鸟儿,自己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欣慰:我有好多鸟朋友了。我发觉,自从与鸟儿交上朋友,槐树上面朝小楼啼鸣的鸟儿越来越多。有时,它们瞧见我,啼鸣中甚至会有点儿欢欣的变调——不知是我的心理作用,还是果真如此?
?心存一份坦诚和善意,人鸟之间何尝不可以传情达爱呢?
思考:
1.选文第⑤~?段写出了人鸟相亲的过程,结合选文补写方框中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我给鸟放食物—— (1) ——几只麻雀来“大餐”—— (2) ——我有好多鸟朋友
(1)一只小鸟啄米 (2)众多鸟儿来“聚会”
(1)一只麻雀来“侦察” (2)众多鸟儿来“聚会”
(1)一只小鸟啄米 (2)众多鸟儿不怕我
(1)一只麻雀来“侦察” (2)众多鸟儿不怕我
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B 环境描写,渲染了人鸟相亲的和谐气氛,烘托了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二、课内同步
(一)概括
概括的常考类别
1.概括事件
2.概括人物心理
3.概括特点

答题格式:结合“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情况下+做了某事+结果怎么样”完整结构分析,确定答案所需结构
(二)语段作用
内容上:
运用了....写法;
写出了……(景/物……特点;人物的……心理/精神品质/情感);
抒发了作者……感情;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开头段)、耐人寻味引发读者深思(结尾段)
结构上:

开头
点明中心,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中间
过渡段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非过渡段 铺垫、对比、照应、衬托
结尾
点明中心:
照应标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三)环境描写作用
渲染……氛围
深化作品主题
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品质
交代故事背景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内容做铺垫
三、牛刀小试
阅读《花边饺里的母爱》选段,回答问题。
前文概览: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挨到年 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 日。妈妈总要包两种馅儿的饺子,一种荤的,一种素的。妈妈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儿,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③那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到了自己做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 仿佛它一直沉睡着,需要我们必须用经历的代价才能把它唤醒。
后文概览:家里经济状况好转,我曾想拉上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上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但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 口便放下筷子。后来,我才明白了,妈妈只爱吃饺子。让妈妈吃得开心的唯一方法是常包饺子。   
第③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承上启下
阅读《爱的证据》选段,回答问题。   
①一群年轻人,在野生动物园内参观。   
②干枯的草地上,跑过来两匹马。解说员说:“这两匹马, 是一对母子。你们能分辨出,哪匹是妈妈,哪匹是孩子吗?”   
③年轻人盯着两匹马看,两匹马大小差不多,斑纹差不多, 胖瘦差不多,年龄似乎也差不多,就连神情看起来都差不多,怎 么辨别啊?   
④解说员拿起一把青草,向两匹马扔了过去。连续的干旱, 使原本丰腴的草地变得干枯了,荒芜了。这把碧绿的青草,因而 显得特别醒目,特别青翠,特别诱人。   
⑤两匹马看见青草,飞跑过来。它们几乎同时跑到了青草 边,一匹马迫不及待地低下头,伸出舌头,卷起青草,美美地咀嚼起来;另一匹马站在一边,舔着舌头,看着他的同 伴,却并不急于吃草。   
⑥解说员指着两匹马说:“先吃草的那匹,是孩子,而默默站在一边的,是妈妈。如果只有一把草,一口粮,妈 妈总是会让给自己的孩子的。人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语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交代了因为天气干旱,一把嫩草显得格外珍贵,格外诱人,为下文母马把嫩草让给孩子做铺垫,突出了母马对孩子的谦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头顶有把伞
⑴窗外哗啦啦地下起了雨,雨滴不住地敲打着玻璃窗户,溅起片片零乱的水花。陈小雨觉得雨滴不像是打在玻璃上,倒像是滴落在自己的心里。望着外面的大雨,陈小雨再也静不下心来听课了,她看了一眼手表,还有10分钟就放学了。正好这时老师的课也讲完了,她便托着下巴,听着杂乱的雨声,胡思乱想起来。
⑵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下雨天,陈小雨的心情就十分糟糕。不为别的,就因为别的同学有父母送伞,而自己却没人送伞。每每看到同学撑开父母送来的雨伞时,她就羡慕得要命,紧接着就是一阵莫名的失落。其实,每次下雨前,她都有所准备,包括今天,她的书包里就放着一把折叠的雨伞。可是,她仍然期盼能打着母亲送来的雨伞。
⑶在陈小雨的记忆中,父母从没来学校给她送过伞。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临近放学,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许多家长都手持雨伞,焦急地等在学校门口,她以为母亲也一定夹在其中。可是,人群散了,她也没有看到母亲的身影。回到家里,她浑身都淋透了,委屈地哭着质问母亲:“同学的妈妈都来送伞,你怎么不给我送呢?”
⑷母亲听后歉意地说:“宝贝,对不起!妈妈要上班,没有时间,你得学着自己想办法。”从那以后,陈小雨每天都要关注天气预报,如果预报第二天有雨,她就事先放一把折叠伞在书包里。有时,她还会提醒母亲不要忘记带伞。
⑸不知不觉,放学铃声响了起来,陈小雨木然地站起身,到了校门口,她还是忍不住朝人群中望了望,尽管她知道母亲是不可能来给自己送伞的。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她的眼前。怎么可能呢?她难以置信,使劲地揉了揉眼睛,的确是自己的母亲。她惊喜地朝母亲挥挥手,并喊道:“妈妈,我在这里。”
⑹撑开母亲送来的雨伞,陈小雨觉得是那么激动,那么高兴,那么幸福。这么多年来,母亲是第一次主动给自己送伞,而且还是在自己带了伞的情况下。她问母亲:“今天怎么有空,想起给我送伞呢?”
⑺母亲望着远处,答非所问地说:“怕你失望,怕你难过,更怕你自卑。”
⑻原来母亲是懂自己心的,陈小雨的心里不禁一颤。一直以来,她都觉得母亲不太关心自己,更不理解自己。但当她听到母亲刚才说的话时,才发现一切并非这样。
⑼虽然如此,陈小雨还是不解地问母亲:“小时候,我特别盼望你能给我送伞,可是你总说忙,而现在我长大了,你却把我当成了小孩。”
⑽母亲叹了口气说:“因为小的时候,你不懂得自卑,那时妈妈只想让你学会独立,事事都要靠自己。其实,每次下雨,妈妈都悄悄地躲在不远处,默默地注视着你。哪一位母亲能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受苦呢?看到你淋雨时,妈妈的心如同被针刺一般,无数次想跑到你的面前,为你遮风挡雨,为你排除一切困难。可是妈妈心里明白,你需要成长。在妈妈的庇护下,你永远也长不大。所以,妈妈才狠下心不给你送伞。”
⑾母亲的声音有些哽咽,顿了顿又接着说:“现在,你长大了,已经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而且有了爱的需求。如果妈妈再不出现,你就会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并觉得妈妈不够爱你。其实,在妈妈的心目中,你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⑿听了母亲的诉说,陈小雨不禁热泪盈眶。她没想到,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竟包含着母亲这样的良苦用心。
⒀街上的雨,仍然淅淅沥沥地下着,但陈小雨的心里却晴空一片。因为她明白,无论自己走到哪里。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她的头顶始终有一把撑开的大伞。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分)


2.文章开头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3.如何理解第⒀段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4.文中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4分)


1.母亲在下雨天给陈小雨由不送伞到送伞的变化,表现了母爱的深沉。
2.环境描写,渲染下雨时纷乱的气氛,烘托陈小雨极其糟糕的心情。
3.母爱无处不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亲的悉心关怀,母亲时刻关爱着孩子的一切,为孩子遮风挡雨,与孩子分享快乐。(意思对即可)
4.关爱孩子成长,其实,每次下雨,妈妈都悄悄地躲在不远处,默默地注视着你;讲求教育方法,“可是妈妈心里明白,你需要成长。在妈妈的庇护下,你永远也长不大。所以,妈妈才狠下心不给你送伞。”
四、家庭作业
漓江情韵
①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 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 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 美编织成篇。
②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 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 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 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容我醒过闷 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 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 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 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 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 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③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 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 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 
④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 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⑤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②瘦削,身体和那张脸一 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 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 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 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 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 街,是中国的一绝。” 
⑥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⑦“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⑧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 已。   
⑨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 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⑩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 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 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 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 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 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 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 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 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 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 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文章题为《漓江情韵》,文中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为什么“我”想问却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 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①“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④摆船夫妇收养先天残疾婴儿的养育之情。⑤摇船人赡养两位老人的反哺之情。
2.①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摇船人乐观阳刚、热爱生活。②设置悬念。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残疾时的失落,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步步设悬,吸引读者。③欲扬先抑(或铺垫),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④烘托(或对比、映衬)。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3.“我“同情摇船人,担心他没有多少收入,真诚地想帮助他,所以想问他。②摇船人阳刚、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在他面前谈困难和帮助都是多余的,所以张不开嘴。
4.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回 家
丁立梅
①父亲生日这一天,我买了蛋糕和礼物回家。
②父亲有些意外,他根本没想到我能记着他的生日。他高兴得手足无措,在家门口转来转去,一会儿弯腰扶扶倚在墙边的扫帚,一会儿挥手去赶来凑热闹的鸡。我把买给他的礼物——一件外套拿出来,让他穿上试试。他不好意思起来,装作不在意地说:“不就是个闲生日吗,买什么衣裳。”
③我说:“爸,闲生日也要过,以后每年我都给你过。”心下却黯然,父亲都72岁了,又有几个生日好过?
④父亲却满足得“呵呵”笑起来,我看到他混浊的眼里有亮亮的东西闪现,我的举手之劳,一定在他心里掀起了万顷波澜。我和母亲在厨房里做饭,就听到他在外面大着嗓门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我家二丫头特地请假回来给我过生日。不就是个闲生日吗,还给我又买衣裳又买蛋糕的。 ”
⑤母亲不屑,说:“你爸就爱吹牛。”脸上,却荡满笑意——母亲也是欢喜的。
⑥饭桌上,不胜酒力的父亲喝多了,他颠三倒四地唠叨:“我真幸福啊!”
⑦我笑看可爱的老父亲,心里惭愧,从前的日子,我疏忽父母太多。好在还有当下的日子,我可以弥补。
⑧出门去,微风轻拂。午后的村庄,安静得很像一捧流水,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其实,孩子也没见着几个。只有几条狗,主人似的,满村庄溜达,不时吠上一两声。我以为,它们是寂寞了。
⑨我去田间转悠。这里,那里,都曾留有我的少年光阴。我在地里挑过猪草、羊草,掰过玉米,拾过棉花。我熟悉很多植物:车前子、牛耳朵、婆婆丁、野蒿、黄花菜、苜蓿、菖蒲和苦艾。一蓬一蓬的苇花,在风中起舞,它们让我的目光在上面逗留了很久。
⑩一个妇人在沟边锄草,身子都快躬到地上去了。她的头巾的一角被风撩起,露出花白的头发——竟然那么老!记忆里,她编着一根乌黑的长辫子,健壮结实,挑着担子也能健步如飞。
?我站定看她,她也看我,许久,她“哎呀”一声:“这不是梅吗?”
?我看着她笑,在心里找着话。说点儿什么好呢?我没找到。她大概也找不着要说的话,就从地里拔了一棵白萝卜给我,说:“没有空心呢。”我接过,摘了路边的蚕豆叶子擦擦,“咔嚓”咬了两口——小时候,村里人都是这么干的。我们一村的人,也都是这么干的。
?她呵呵笑起来,很开心的样子。“你真孝顺啊!”她终于又说一句。
?我赧颜,又有些伤感。我听说过她的两个儿子,一个远去云南,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极少回家。地里的荠菜花开得星星点点,奔放灿烂是春天的事。麦苗儿却绿滴滴的,让人忍不住想揪一把吃。
?望见麦田中的坟。这儿一座,那儿一座,那里住着我熟悉的村人。我祖父祖母的坟也在。隔着不远的距离,我在心里向他们致敬。
?有他们在,村庄便永远在。
1.文章第⑥段中,父亲颠三倒四地唠叨:“我真幸福啊!”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幸福”体现在哪里。


2.面对父亲的高兴、欢喜,“我”为什么“黯然”“惭愧”?


3.赏析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只有几条狗,主人似的,满村庄溜达,不时吠上一两声。


4.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句子流露了“她”(妇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真孝顺啊!”她终于又说一句。


5.文章题目若改成“父亲的生日”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①高兴得手足无措;②试穿衣服时不好意思,装作不在意的话;③满足的笑中泪光闪现;④不厌其烦地告诉邻居二爹;⑤喝多了酒。
2.“我”“黯然”,是因为父亲年纪已大,不知还能过几个生日;“我”“惭愧”,是因为从前的日子,“我”疏忽父母太多。
3.“满村庄溜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狗以人的动作,写出了村庄的人少。“不时吠上一两声”运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的手法,写出了村庄的安静。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村庄只剩下老人的安静和寂寞。
4.对“我”的称赞,对“我”父母的羡慕,对和家人团聚的渴望,对自己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无限伤感。
5.不好。 “父亲的生日”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文章还写了作者在家乡田间的见闻感受,作者一方面表达了要孝敬老人,关注留守老人;另一方面还抒发了对家乡的敬意,呼唤人们不要忘记家乡。若改成“父亲的生日”就表达不出如此丰富的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