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内能第2节内能一、教学目标1.知道内能的概念。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3.知道热量的概念。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判断内能改变的方式、热传递的条件、内能大小的变化。2.难点:理解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火箭发射升空的示例,提出问题:推动火箭的能量来自哪里?从而引出新课。(二)新课教学1.内能教学情境: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总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分子动能。树上的苹果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具有势能,分子间也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分子具有势能吗?总结:互相吸引的分子具有势能。知识归纳: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是焦耳(J)。说明:(1)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2)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和状态。分析问题:(1)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内能是否发生变化?(2)0℃的冰是否具有内能?(3)1kg的铁块和100g的铁钉,温度都是15℃,它们的内能一样大吗?(4)0℃的冰加热熔化变成0℃的水,它的内能一样大吗?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1)热传递改变内能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内能就会发生变化,那么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引导学生分析:一根粗铁丝,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放在太阳下晒;放在热水中烫等方法让它的温度升高,能量是从其他高温物体转移过来的。由此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热传递引导学生分析: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温度如何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低温物体的内能和温度又发生哪些变化?知识归纳: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则相反。(2)做功改变内能教学情境:【演示实验一】压缩空气点火教师演示实验,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蘸了乙醚的棉花燃烧起来。分析: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该棉花的燃点。【演示实验二】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瓶塞跳出时,瓶内的变化。观察到的现象: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原因: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发生液化。说明了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知识归纳:(1)做功: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2)热传递: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3)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J)。说明:(1)热量是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而内能是状态量,可以说“具有”。(2)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差。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