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教学目标1.认识扩散现象。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特点。3.知道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扩散、分子热运动、分子间作用力。2.难点:区别分子运动与机械运动、理解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915年,巴拿马举行国际品酒会,很多国家都送酒参展。在评酒会的最后一天,中国代表眼看茅台酒在评奖方面无望,心中很不服气,情急之中突生一计。他提着酒走到展厅最热闹的地方,装作失手,将酒瓶摔破在地,顿时浓香四溢,招来不少看客。“酒香”是怎样进入看客的鼻子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物质的构成教学情境:教师讲授,分子的度量单位为10-10m,让学生认识到分子非常小。让学生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金原子”图片。知识归纳: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2.扩散现象教学情境:演示“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硫酸铜溶液在水中的扩散现象。举例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在长期堆放煤球的墙角,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以看到墙里面呈黑色;光滑铅片与金片紧压,5年后互相渗入约1mm深。知识归纳:(1)定义: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2)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能发生扩散。3.分子热运动教学情境:演示分别在装有等量热水和冷水的瓶子中滴入一滴墨水后,比较墨水扩散快慢的情况的实验。实验现象:看到热水瓶中的墨水扩散快。知识归纳:(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说明:分子运动是微观粒子的运动,而宏观物质的运动,则属于机械运动。4.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情境:演示分子引力实验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两个铅圆柱。随意将它们对在一起,这时两铅圆柱并没有表现出吸引力。在做实验时,用小刀将两铅圆柱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圆柱挤压在一起。实验结果:两铅圆柱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负重达500克以上。引导学生分析:破镜难圆现象。让学生观察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间距离的图片。知识归纳:(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2)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说明: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由于分子间的距离不同,而表现出斥力或引力。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