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历史与社会试题(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7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历史与社会试题(四)

资源简介

2017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历史与社会试题(四)
一、选择题
1.(2017·浙江模拟)谚语“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表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 B.地形 C.气候 D.政策
2.(2017·浙江模拟)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现行教材中,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是为强调_______后的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能更全面地反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
3.(2017·浙江模拟)读图,下列对①处的地理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A.盆地地形 B.地处内陆 C.气候干燥 D.地势低平
4.(2017·浙江模拟)如图所示。甲乙两图等高距相同。下列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图所示地区分别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
B.甲图所示地区的坡度比乙图所示地区的坡度缓
C.甲、乙两图反映的均属于温带地区
D.甲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比乙图详细
5.(2017·浙江模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分镜头:“草原的深秋充满寒意,干燥的牛粪可以让炉火烧得更旺一些。炉火上翻滚着乳白色的浆液,令人浮想联翩,这是世代居住于此的蒙克一家早餐中永远的主角——奶茶。”据此判断,蒙克一家最可能属于(  )
A.蒙古族人 B.回族人 C.苗族人 D.壮族人
6.(2017·浙江模拟)201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九(八)班同学举办了以“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为主题的系列纪念活动。据此回答小题。
(1)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举办地最合适的地址是(  )
A.东京 B.武昌 C.广州 D.南京
(2)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指(  )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洋军阀统治动摇
B.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C.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革命形势恶化
D.“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7.(2017·浙江模拟)67年前与两岸分离有直接关系的事件是(  )
A.南京解放,蒋介石政府退守台湾
B.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C.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
D.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二、非选择题
8.(2017·浙江模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告别寒假重返校园的第一天,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成了开学第一课的“主角”。除古诗词外,如果你有机会再学习一项传统文化,你会选择什么?
(2)有人说得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请你谈谈对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意义的认识。
(3)我国的优秀古诗词,深深影响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传递着文化建设的正能量。请你依据下列古诗或名言的内涵,写出自己的做法。
古诗警句 做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2017·浙江模拟)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阅读《七律·长征》和长征示意图,写出红军开始长征和取得最后胜利的地点(写出省份即可)以及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著名战役。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红军长征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精神?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弘扬这一精神?
10.(2017·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图①、②、③所示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时间顺序,你将在图④、⑤处分别配上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的图片?(只要答出历史事件的名称即可,不必画图)
在近代救亡运动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掀开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章,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2)下面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两块浮雕。请你任选一块浮雕,说明这块浮雕所承载的史实对我们承担社会责任的启发。
(3)从历史和当代中国实际的视角,运用所学知识,说说“掀开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章,开辟了历史新纪元”的“新’’体现在哪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处暑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白露是指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所以谚语“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表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理解。
2.【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识记。
3.【答案】D
【知识点】美国中部平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地形特征及分布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为美国中部平原。美国中部平原的自然环境为:土地广袤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所以地势低平是正确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地形特征及分布的识记。
4.【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和经纬网地图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所以A错误;在同样的图幅中,甲的纬度和经度差距比乙小,所以乙描述的范围大,所以甲图所示地区的坡度比乙图所示地区的坡度陡,同时甲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比乙图详细,所以B错误,D正确;甲、乙两图反映的均属于热带地区,所以C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和经纬网地图的分析理解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我国的民族及其分布;内蒙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原”、“奶茶”可知蒙克属于游牧民族,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色的识记。
6.【答案】(1)D
(2)D
【知识点】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民族、民权和民生的三民主义,这是“构想共和”。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占领武昌城,接着又攻占汉口和汉阳,武汉三镇胜利,这是“浴血共和”。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职位,这是“缔造共和”。“维护共和”——孙中山为维护革命成果相继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故选择D。
(2)本题考查的是国共合作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发生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成为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中国人民的最主要敌人,两党都把反帝反封建作为其革命目标。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和国共合作的识记。
7.【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湾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7年前正是1949年(2016年题目)。1949年4月,南京解放,蒋介石政府退守台湾,两岸分离至今,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台湾问题的识记。
8.【答案】(1)书法,京剧,中医,中华武术等。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3)①换位思考,理解宽容。②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知识点】百家争鸣;昌盛的秦汉文化;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书法,京剧,中医,中华武术等。
(2)本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3)本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理念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换位思考,理解宽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张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理念的理解。
9.【答案】(1)江西省、陕西省。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
(2)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学习上应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生活中要艰苦朴素、不断奋进。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开始长征和取得最后胜利的地点分别是江西省、陕西省。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著名战役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
(2)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有关知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我认为红军长征中有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值得我们学习。为此,青少年应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生活中要艰苦朴素、不断奋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识记,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和学习。
10.【答案】(1)图④:辛亥革命。图⑤:新文化运动。
(2)浮雕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北京学生发起了“五四运动”。这启示我们,要维护国家的尊严、荣誉和利益;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浮雕②:人民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这启示我们,要发扬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优秀传统;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
(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战败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为此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的侵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历程。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可惜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正是当时变法运动失败导致的一个后果。从中可以看出上述事件正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或者说探索救亡图存的历程,所以图④为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图⑤为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2)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浮雕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北京学生发起了“五四运动”,这启示我们,要维护国家的尊严、荣誉和利益;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浮雕②:人民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这启示我们,要发扬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优秀传统;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
(3)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的识记,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理解。
1 / 12017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历史与社会试题(四)
一、选择题
1.(2017·浙江模拟)谚语“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表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 B.地形 C.气候 D.政策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处暑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白露是指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所以谚语“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表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理解。
2.(2017·浙江模拟)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现行教材中,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这是为强调_______后的十四年抗战的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能更全面地反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
【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识记。
3.(2017·浙江模拟)读图,下列对①处的地理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A.盆地地形 B.地处内陆 C.气候干燥 D.地势低平
【答案】D
【知识点】美国中部平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地形特征及分布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为美国中部平原。美国中部平原的自然环境为:土地广袤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所以地势低平是正确的。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地形特征及分布的识记。
4.(2017·浙江模拟)如图所示。甲乙两图等高距相同。下列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图所示地区分别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
B.甲图所示地区的坡度比乙图所示地区的坡度缓
C.甲、乙两图反映的均属于温带地区
D.甲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比乙图详细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图的判读;经线和经度;纬线和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和经纬网地图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所以A错误;在同样的图幅中,甲的纬度和经度差距比乙小,所以乙描述的范围大,所以甲图所示地区的坡度比乙图所示地区的坡度陡,同时甲图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比乙图详细,所以B错误,D正确;甲、乙两图反映的均属于热带地区,所以C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和经纬网地图的分析理解能力。
5.(2017·浙江模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分镜头:“草原的深秋充满寒意,干燥的牛粪可以让炉火烧得更旺一些。炉火上翻滚着乳白色的浆液,令人浮想联翩,这是世代居住于此的蒙克一家早餐中永远的主角——奶茶。”据此判断,蒙克一家最可能属于(  )
A.蒙古族人 B.回族人 C.苗族人 D.壮族人
【答案】A
【知识点】我国的民族及其分布;内蒙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原”、“奶茶”可知蒙克属于游牧民族,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色的识记。
6.(2017·浙江模拟)201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九(八)班同学举办了以“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为主题的系列纪念活动。据此回答小题。
(1)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举办地最合适的地址是(  )
A.东京 B.武昌 C.广州 D.南京
(2)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指(  )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洋军阀统治动摇
B.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C.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革命形势恶化
D.“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答案】(1)D
(2)D
【知识点】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制定了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民族、民权和民生的三民主义,这是“构想共和”。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占领武昌城,接着又攻占汉口和汉阳,武汉三镇胜利,这是“浴血共和”。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职位,这是“缔造共和”。“维护共和”——孙中山为维护革命成果相继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故选择D。
(2)本题考查的是国共合作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发生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当时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成为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中国人民的最主要敌人,两党都把反帝反封建作为其革命目标。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和国共合作的识记。
7.(2017·浙江模拟)67年前与两岸分离有直接关系的事件是(  )
A.南京解放,蒋介石政府退守台湾
B.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C.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
D.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湾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7年前正是1949年(2016年题目)。1949年4月,南京解放,蒋介石政府退守台湾,两岸分离至今,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台湾问题的识记。
二、非选择题
8.(2017·浙江模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告别寒假重返校园的第一天,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成了开学第一课的“主角”。除古诗词外,如果你有机会再学习一项传统文化,你会选择什么?
(2)有人说得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请你谈谈对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意义的认识。
(3)我国的优秀古诗词,深深影响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传递着文化建设的正能量。请你依据下列古诗或名言的内涵,写出自己的做法。
古诗警句 做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1)书法,京剧,中医,中华武术等。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3)①换位思考,理解宽容。②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知识点】百家争鸣;昌盛的秦汉文化;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书法,京剧,中医,中华武术等。
(2)本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3)本题考查的是传统文化理念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换位思考,理解宽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张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理念的理解。
9.(2017·浙江模拟)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阅读《七律·长征》和长征示意图,写出红军开始长征和取得最后胜利的地点(写出省份即可)以及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著名战役。
(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红军长征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精神?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弘扬这一精神?
【答案】(1)江西省、陕西省。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
(2)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学习上应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生活中要艰苦朴素、不断奋进。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开始长征和取得最后胜利的地点分别是江西省、陕西省。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著名战役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
(2)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有关知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我认为红军长征中有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值得我们学习。为此,青少年应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生活中要艰苦朴素、不断奋进。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识记,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和学习。
10.(2017·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图①、②、③所示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时间顺序,你将在图④、⑤处分别配上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的图片?(只要答出历史事件的名称即可,不必画图)
在近代救亡运动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掀开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章,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2)下面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两块浮雕。请你任选一块浮雕,说明这块浮雕所承载的史实对我们承担社会责任的启发。
(3)从历史和当代中国实际的视角,运用所学知识,说说“掀开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章,开辟了历史新纪元”的“新’’体现在哪里?
【答案】(1)图④:辛亥革命。图⑤:新文化运动。
(2)浮雕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北京学生发起了“五四运动”。这启示我们,要维护国家的尊严、荣誉和利益;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浮雕②:人民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这启示我们,要发扬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优秀传统;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
(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知识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战败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为此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抵抗西方的侵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历程。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可惜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正是当时变法运动失败导致的一个后果。从中可以看出上述事件正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或者说探索救亡图存的历程,所以图④为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图⑤为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2)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浮雕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北京学生发起了“五四运动”,这启示我们,要维护国家的尊严、荣誉和利益;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浮雕②:人民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这启示我们,要发扬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优秀传统;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责任。
(3)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诞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的识记,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理解。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