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说阅读精讲精练
第七讲
把握主旨、标题类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在某种程度上说,标题有时就是作者写作意图的精要概括;小说的主旨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所以解答标题、主旨题,首先要想到的就是文章的写作意图。
题型一 理解主旨
这里说的主旨,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常见设问】
1.(2020·浙江)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2.(2018·江苏)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3.(2014·浙江)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4.(2014·重庆)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答题技巧】
落实“5抓”,解答小说主旨题:
(1)抓标题。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2)抓情节。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的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3)抓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
(4)抓环境描写。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②抓背景介绍。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5)抓作者的思想倾向。具体就是:①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②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满分答案】
(2014·浙江)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
【典题示例】
例1.(2020·浙江)阅读《雪》(文本见本专题任务二的“例3”),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钢琴修复”的细节内蕴深刻,富有象征意味。分析寓意,实际上考查的是对主旨意蕴的理解。
第二步:抓角度,细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抓情节
在叙述情节时,钢琴在文中多次出现,比如最初是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眼中看到的,说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然后波塔波夫中尉信中也提到了钢琴,“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这些话时,文中写“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
抓人物形象
彼得洛芙娜离婚后,带着女儿瓦丽娅孤零零生活在坐落在山上的小屋中,她回不了莫斯科,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那架走了调的钢琴。她看到波塔波夫中尉的信后,改变了自己,修复了钢琴,所以,小说中钢琴修复寓意着心理创伤的修复。男主人公波塔波夫中尉去参加战斗,但是父亲却在家中去世了,这让他渴望回家的心受到伤害,但是回到家中后他发现家中如他心中所想的那样温馨。重遇彼得洛芙娜,令波塔波夫重新奏响爱情乐章。所以,小说中钢琴修复寓意着爱情的修复。
抓环境描写
“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父亲在家中去世了,这让波塔波夫中尉渴望回家的心受到伤害,文章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
抓作者的思想倾向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背景之下,作者以大后方一座寂寥而美丽的小城为故事背景,以女歌唱家和海军中尉为主人公,通过写“钢琴修复”,写出了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第三步:依要求,组答案。
【自主尝试】
【跟踪训练】
对应题目见“课时作业”的第4小题。
题型二 理解标题
常见的标题类题目有两种:一是理解标题意蕴型,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型。无论哪一种,均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
【常见设问】
1.(2019·江苏)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2017·浙江)“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3.(2016·课标全国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理解标题意蕴“三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所要表示的最?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挖掘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注:标题没有使用表达技巧的,分析标题意蕴时可以忽略第一步。
【满分答案】
(2016·课标全国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涵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典题示例】
例2.(2019·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酬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荫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扭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十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还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工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问: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解题流程】
第一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表妹”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身上负载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小说中,她是“勤劳能干”“一心致富”的代名词。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情节角度
文中表妹洗衣服、踏缝纫机,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赞美了劳动之美。
人物角度
文中主要有表姐和表妹两个人物,表姐代表城市,表妹代表农村,表姐表示想来农村“享几年福”,更是表明了作者对新时代新农村不断进步、蕴含无限活力与生机的赞美。
环境角度
小说写于1984年,从社会环境,即时代背景方面来看,作者创作这篇小说也是为了表现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人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巨大变化,从而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自主尝试】
考向二 分析标题作用
【常见设问】
1.(2019·浙江)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2.(2013·山东)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分析标题作用“5角度”:
(1)从标题与情节的关系分析。看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以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以吸引读者;是不是对情节的概括。
(2)从标题与人物的关系分析。看标题是否为塑造或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不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3)从标题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
(4)从标题与主题的关系分析。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从标题与读者的关系分析。看标题是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满分答案】
(2013·山东)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典题示例】
例3.(201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问: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标题”和“为什么”表明,该题属于标题作用分析题。无论选哪一个题目,都可从标题对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选“磨房里外”为题)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环境角度
“磨房里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空间地点。
情节角度
“磨房里外”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可以作为一个结构“容器”,架构故事情节。
主题角度
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选“冯歪嘴子”为题)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人物角度
冯歪嘴子是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
情节角度
冯歪嘴子作为主人公,能牵出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主题角度
暗示主题,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自主尝试】
【跟踪训练】
对应题目见“课时作业”的第8小题。
课时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曹铁匠的小尖刀
南 翔
周日这天,曹木根有点心神不宁。昨天接到在深圳当大老板的老同学吴天放的电话,讲是今天要带一个孙姓学者过来采访他,曹木根自言自语道,采访我?我有啥子好采访的唦!
老同学的不由分说令铁匠曹木根芒刺在背。直到下午三时许,一声汽车喇叭的脆响从街口传来,曹木根一直绷紧的心思,才骤然如江边解缆的船只,悄然松滑。
孙老师过来问,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曹木根道,是啊。整个县里十镇八乡不会剩下两个巴掌的铁匠,讲起什么家伙都能打的铁匠,恐怕也就是本人一个了唦。
曹木根顺着孙老师的目光,瞥见的是右侧一块灰蒙蒙的铁匾,是自家錾的一块铁牌,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
孙老师便谈起这次来的意图,是领着学生做一个非虚构民间匠艺的采集,可以称作“非非遗”写作。现在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却还有很多没有列入各级非遗的匠艺,譬如散落在乡野的铁匠、篾匠、箍桶匠、油漆匠等工匠及他们的技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因这些“非非遗”一不来钱,二不能引起重视,所以比非遗式微得更快。
曹铁匠喉咙里响咳了一声道,《国风·邶风·式微》就有一首写的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孙老师赞曰,我只知“式微”一词来源《诗经》,早不记得这首诗了!环顾左右两个弟子问,你们知道出处吗?两人均摇头,一起说:真不知道。孙老师叹道:真正是野有遗贤人未知啊!
曹木根其实不是本地人。他父亲在饥荒年头,一路做手艺来到了江南,后来做到了天福铁木器材厂的厂长。那时放学之后,木根都要到铁木厂来耍闹,木根最迷恋的,还属铁匠炉,无论是父亲操钳,还是其他工人掌锤,他都饶有兴致。
后来曹铁匠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又重演了他少儿时的一幕,从小在铁木厂厮混。有一次他们调皮弄坏了车床皮带,曹铁匠大怒,收缴他们的东西,包括儿子的一把木制小尖刀,一起折断,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几天都没理爸爸。一周之后,曹铁匠送给儿子一把精心打制的小尖刀,挽回了儿子开心的笑容。
孙老师朝炉子那边看一眼道,我小时候是看过铁匠干活的,年头太久印象都模糊了,我的学生则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能否劳烦曹师傅打一件铁器给我们看看?这也是我们田野调查,或者说“非非遗”调查的一个好机会。
曹铁匠起身,朝炉子走去。俩学生都雀跃跟随。曹铁匠用火钳夹着螺纹钢送入炉膛,烧得通红取出两面锤打,复烧,复打,淬火之后,再打、削、磨……便见他的脑门上摔下了一粒一粒的汗珠。
吴天放贴近他的耳朵问,为何放着空气锤不用?他答,就是想让你带来的老师和学生,看一看最本色的打铁方式。
一根生锈的螺纹钢,眼见得在曹铁匠的手中,在火红的炉膛里,在冰冷的铁毡上,在沁凉的水桶里……该扁的扁,该圆的圆,该尖的尖,最后出示的是一把比巴掌略长的小尖刀,上面还做了三个圆环把手。
孙老师啧啧道,这么短的时间,完全手工制作,你们看这把刀的两条刃,简直像拷贝出来的兄弟,觉不出有任何差别。这三个环也真是圆,如同圆规画出来的,左右两个小环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就是老铁匠的功夫!
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铁匠的一撮浓眉猛地一弹。他撩起洗不净的灰色T恤擦擦额头道,做什么事情,一是要喜欢,二是要做出年头来。熟能生巧罢了,做够年头,你们都行,没什么稀奇的。跟当老师年头久了,教书教得好,是一个道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孙老师问,曹师傅的孩子呢?在外上学还是工作了?
吴天放这才告诉孙老师,三年前,曹木根的儿子刚刚二十出头,得了白血病。从发现到去世,不到半年,也考虑过骨髓移植,因医生意见不一致,且要花一大笔钱,他就放弃了,以后却一直后悔,人都有些恍惚。
吴天放道,曹木根原本有三次出去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没走出去未必是坏事。乡镇里的人如果都跑出去了,哪个来种田?就像我们今天回来,你哪里采访得到老铁匠?我在深圳也常常想,我们出来就都对吗?他们不出来就都错吗?或者,出来也对,留下也对?
这时,两个弟子看中了这把小尖刀,说你再给打一把呗,我们一起买了。
曹铁匠两眼空虚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道,给你们打剪刀、菜刀、柴刀,都行,就是小尖刀,不行,一把都不能从这里带走……我这三年都没有给任何客户打过小尖刀了。
迎着落日开车,吴天放戴上了墨镜,将刚抽两口的烟随手掐灭。
孙老师道,你尽快找一张他儿子的照片给我,我采访过一个做铁板浮雕的师傅,他敲的铁板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我会叫他敲一幅曹铁匠儿子的肖像,肖像一定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刀。
吴天放道,好啊,发生的费用,都算在我天放头上……一语未了,哽住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等语句,暗示了铁匠铺的生意萧条。
B.曹木根吟诵《国风·邶风·式微》一诗,但孙教授的两个弟子却不知“式微”的出处,说明曹木根有着比较高的文化素养。
C.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木根道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句,表明其打铁技艺精湛并非一日之功。
D.小说中孙老师想让铁板浮雕师傅敲一幅曹木根儿子的肖像,并且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刀,是因为他被曹木根的打铁技术所折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边城》一样,这篇小说也不以激烈的矛盾冲突见长,其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曹木根与儿子的冲突也充满温情。
B.“小尖刀”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它是曹铁匠匠艺的具体体现,承载了人物的情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文中“复烧”“复打”“淬火”“再打”“削”“磨”等一系列动作再现了打铁的过程,表现了曹木根技艺的高超。
D.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在平实、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叙述中,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3.吴天放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请简要分析本小说体现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傻穄子
张 港
穄,称作“记”,曾经的常用字。嫩江流域地广人稀时,遍地种穄子,学校里老师教这个字。可到了搞生产队时,这东西就种不得了,产量太低,交不上公粮。因此,穄子渐渐绝迹。
奔小康了,脱贫致富,家家都想多打粮、多卖钱。可老田头却偏偏种上了穄子,还是傻穄子。
傻穄子不用铲,不用耥,籽一撒,即可坐等收成。就像农村里的傻小子,野着、散着才壮实、厚道,走多远都不忘村里乡家;若伺候着、惯着、宠着,就会来一身毛病,长大了跟爹娘抢房子的都有。可这傻穄子,产量太低不说,种容易,吃却难,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
贫困户一个一个摘了帽,只剩老田家。
老田因种傻穄子返贫,惊动到县里。县长下基层,训村主任:“问题得解决,不解决不行,不能不解决。旱改水,千斤稻,不能再种那傻穄子了。”
村主任苦得很:“县长啊,老田的工作好做,问题是老田上边还有老老田。”
“老老田?”
“老老田是老田的爹。老田家原来也种稻子,也不穷,不知中了哪门子邪,老老田非要种傻穄子,90岁的人了,哪个犟得过他?让他骂了事小,把他气犯了病,事就大了!”
县长决定一竿子插到底,亲自做老老田的思想工作——不能让一个老老田拖了全县的后腿。
在村乡干部的陪同下,县长来到田家。
县长讲脱贫工作的重大意义,讲思想解放开新路,讲发财,讲致富。
老老田傻傻地听着,不作声,无表情。
村主任说:“老田爷,这可不是我,可不是乡领导,这是县长。你点头!你同意!”
老老田冷不丁来了一句:“光知道发财!光知道钱!”
这是把人顶撞上南墙的话。县长尴尬不?乡书记小声地说道:“按现代科学,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
60岁的老田搓着手说道:“大县长,我爹都这岁数了,别跟他犟了,再依他几年。”
县长与老老田握手,祝老人家长命百岁,就告别了。
老田跟他爹发火:“我说爹,那可是县长,咋给大县长冷脸?”
老老田也怒:“县长?省主席我也见过。大热天西装革履的,也不怕捂出痱子。县长就这样?呸——”
老老田自然种不动田,但他天天坐在地头看傻穄子。傻穄子长得倔强,山苏子、红蓼子都让傻穄子压得抬不起头。傻穄子支棱开来,吐出嫩嫩的、浅淡的穗穗儿。老老田手捋着苗苗,稀罕地嗅味道。
“嚯!傻穄子!”
老老田这才发现,旁边有个人,也在捋着苗苗,很稀罕。这人脸黑,头发白,穿着露手臂的T恤、老年运动鞋。
“嚯!还有认得傻穄子的!”老老田不能不吃惊。
那人仰天长叹一口气,道:“这东西好吃,小时候——俺娘会吃穄子。”
“你吃过傻穄子?”
“这是市长!”老老田这才看到,还有几个人,说话的是乡书记。
“市长!你说穄子捞饭是啥味儿?”
市长说不明白傻穄子捞饭的味道,鼻子对着苗苗猛吸气,道:“吃不到那种味道了哟!”
“你想吃?那中,跟我到家!”
一行人跟到了老田家。
老老田亲自动手,给这些人煮傻穄子捞饭。
老老田忙活着,老田打着下手。市长抚着田家的小小丫头,问:“闺女,傻穄子,好吃不?”
“不好吃——拉嗓子,咽不下去。”
“饭好了哎——傻穄子捞饭做得了——”
一种香气,清清的香,跟着老老田进屋了。
这世上呀,最难用嘴说明白的正是嘴里的味道。傻穄子捞饭啥味道?这么说吧,清晨钐刀打下的带露水的五花草,当年竹叶当年米包成的绿粽子,半嫩冒浆黏苞米煮熟掀锅盖时的那股子热气,这三样儿混到一起,兴许有傻穄子捞饭的八成清香。
吃上傻穄子捞饭,市长问了:“田老伯,为啥偏偏种傻穄子?这事我解不开疙瘩。”
“大市长哟,事是这么个事。嘴甭闲,听我说就中。那年哪,刚刚解放,刚刚分到地。那个谁,嫩江省的省主席——那时不叫省长,他姓于,于主席下乡,派饭派到我家。于主席吃好了俺娘煮的傻穄子。临走时,于主席说了,还要来吃傻穄子,就是自己不来,也有省里人来。还跟我拉了钩,一百年不变。这事我一直记着,共产党说话算话,说来吃傻穄子就肯定会来吃。早些年,饿怕了,要的是产量。现在日子好了,我脑子里全是傻穄子。不种傻穄子,真有省里人来,我拿啥给人家吃?这不你来了。”
“田老伯,做穄子捞饭,可是难哟。”
“大市长,我年年吃旧米,留新米,等着你们来。孩子们年年吃的是陈米,陈米可就难吃了。跟别的米不一样,穄子米,先煮个半熟,炕干了,再做饭,说道太多。现在,除了我,没人煮得出穄子米香了。”
后来,市长端着碗吃傻穄子捞饭的照片见报,人们便认得了这个“穄”,并且想知道这东西的清香。
村里大量种植傻穄子,办了加工厂,老老田坐镇指挥。虽然傻穄子的产量还是很低,但是人们认了,因为它的价钱上去了。后来,老田家富了,村子也富了。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傻穄子容易种,但由于产量太低,加之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所以,农村家家户户渐渐地就不愿再种傻穄子了。
B.老田家的贫困户帽子摘不了,原因在于他的父亲老老田对种傻穄子情有独钟,而且还听不进包括村主任在内的干部的劝说。
C.市长深入群众的做法,较之于其他干部的做法更能赢得群众信任,这才能有老老田讲述往事的情节,难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D.市长端着碗吃傻穄子捞饭的照片上报后,傻穄子重新获得了新生,种傻穄子也成为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关于傻穄子相关状态以及老田家种傻穄子的叙述,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傻穄子支棱开来……穗穗儿”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傻穄子长势喜人,也衬托出老老田内心的喜悦之情。
C.小说对老老田的描写抓住了其外在形象特征,同时,大量运用口语和方言,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D.老老田交代自己种傻穄子是因为当年的承诺,文章以小见大,借此表现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8.小说题目“傻穄子”中的“傻”字有什么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PAGE
12小说阅读精讲精练
第七讲
把握主旨、标题类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在某种程度上说,标题有时就是作者写作意图的精要概括;小说的主旨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它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所以解答标题、主旨题,首先要想到的就是文章的写作意图。
题型一 理解主旨
这里说的主旨,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常见设问】
1.(2020·浙江)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2.(2018·江苏)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3.(2014·浙江)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4.(2014·重庆)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答题技巧】
落实“5抓”,解答小说主旨题:
(1)抓标题。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2)抓情节。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的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3)抓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
(4)抓环境描写。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②抓背景介绍。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5)抓作者的思想倾向。具体就是:①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②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满分答案】
(2014·浙江)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小说塑造了一个阅历丰富,洞悉人心,为人仗义,精通业务的商人形象,揭示了经商与做人一样,都应该诚信、宽厚、与人为善的主旨。
【典题示例】
例1.(2020·浙江)阅读《雪》(文本见本专题任务二的“例3”),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钢琴修复”的细节内蕴深刻,富有象征意味。分析寓意,实际上考查的是对主旨意蕴的理解。
第二步:抓角度,细分析。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抓情节
在叙述情节时,钢琴在文中多次出现,比如最初是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眼中看到的,说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然后波塔波夫中尉信中也提到了钢琴,“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这些话时,文中写“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
抓人物形象
彼得洛芙娜离婚后,带着女儿瓦丽娅孤零零生活在坐落在山上的小屋中,她回不了莫斯科,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那架走了调的钢琴。她看到波塔波夫中尉的信后,改变了自己,修复了钢琴,所以,小说中钢琴修复寓意着心理创伤的修复。男主人公波塔波夫中尉去参加战斗,但是父亲却在家中去世了,这让他渴望回家的心受到伤害,但是回到家中后他发现家中如他心中所想的那样温馨。重遇彼得洛芙娜,令波塔波夫重新奏响爱情乐章。所以,小说中钢琴修复寓意着爱情的修复。
抓环境描写
“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父亲在家中去世了,这让波塔波夫中尉渴望回家的心受到伤害,文章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
抓作者的思想倾向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背景之下,作者以大后方一座寂寥而美丽的小城为故事背景,以女歌唱家和海军中尉为主人公,通过写“钢琴修复”,写出了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第三步:依要求,组答案。
【答案】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那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跟踪训练】
对应题目见“课时作业”的第4小题。
题型二 理解标题
常见的标题类题目有两种:一是理解标题意蕴型,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型。无论哪一种,均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
【常见设问】
1.(2019·江苏)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2017·浙江)“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3.(2016·课标全国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理解标题意蕴“三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所要表示的最?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挖掘标题的深层义,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注:标题没有使用表达技巧的,分析标题意蕴时可以忽略第一步。
【满分答案】
(2016·课标全国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涵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典题示例】
例2.(2019·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酬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荫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扭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十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还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工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问: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解题流程】
第一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表妹”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身上负载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在小说中,她是“勤劳能干”“一心致富”的代名词。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情节角度
文中表妹洗衣服、踏缝纫机,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赞美了劳动之美。
人物角度
文中主要有表姐和表妹两个人物,表姐代表城市,表妹代表农村,表姐表示想来农村“享几年福”,更是表明了作者对新时代新农村不断进步、蕴含无限活力与生机的赞美。
环境角度
小说写于1984年,从社会环境,即时代背景方面来看,作者创作这篇小说也是为了表现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人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巨大变化,从而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答案】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考向二 分析标题作用
【常见设问】
1.(2019·浙江)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2.(2013·山东)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分析标题作用“5角度”:
(1)从标题与情节的关系分析。看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以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以吸引读者;是不是对情节的概括。
(2)从标题与人物的关系分析。看标题是否为塑造或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不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3)从标题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
(4)从标题与主题的关系分析。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从标题与读者的关系分析。看标题是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满分答案】
(2013·山东)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典题示例】
例3.(201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问: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
【解题流程】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中的“标题”和“为什么”表明,该题属于标题作用分析题。无论选哪一个题目,都可从标题对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选“磨房里外”为题)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环境角度
“磨房里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空间地点。
情节角度
“磨房里外”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所,可以作为一个结构“容器”,架构故事情节。
主题角度
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选“冯歪嘴子”为题)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人物角度
冯歪嘴子是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
情节角度
冯歪嘴子作为主人公,能牵出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主题角度
暗示主题,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答案】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跟踪训练】
对应题目见“课时作业”的第8小题。
课时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曹铁匠的小尖刀
南 翔
周日这天,曹木根有点心神不宁。昨天接到在深圳当大老板的老同学吴天放的电话,讲是今天要带一个孙姓学者过来采访他,曹木根自言自语道,采访我?我有啥子好采访的唦!
老同学的不由分说令铁匠曹木根芒刺在背。直到下午三时许,一声汽车喇叭的脆响从街口传来,曹木根一直绷紧的心思,才骤然如江边解缆的船只,悄然松滑。
孙老师过来问,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曹木根道,是啊。整个县里十镇八乡不会剩下两个巴掌的铁匠,讲起什么家伙都能打的铁匠,恐怕也就是本人一个了唦。
曹木根顺着孙老师的目光,瞥见的是右侧一块灰蒙蒙的铁匾,是自家錾的一块铁牌,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
孙老师便谈起这次来的意图,是领着学生做一个非虚构民间匠艺的采集,可以称作“非非遗”写作。现在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却还有很多没有列入各级非遗的匠艺,譬如散落在乡野的铁匠、篾匠、箍桶匠、油漆匠等工匠及他们的技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因这些“非非遗”一不来钱,二不能引起重视,所以比非遗式微得更快。
曹铁匠喉咙里响咳了一声道,《国风·邶风·式微》就有一首写的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孙老师赞曰,我只知“式微”一词来源《诗经》,早不记得这首诗了!环顾左右两个弟子问,你们知道出处吗?两人均摇头,一起说:真不知道。孙老师叹道:真正是野有遗贤人未知啊!
曹木根其实不是本地人。他父亲在饥荒年头,一路做手艺来到了江南,后来做到了天福铁木器材厂的厂长。那时放学之后,木根都要到铁木厂来耍闹,木根最迷恋的,还属铁匠炉,无论是父亲操钳,还是其他工人掌锤,他都饶有兴致。
后来曹铁匠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又重演了他少儿时的一幕,从小在铁木厂厮混。有一次他们调皮弄坏了车床皮带,曹铁匠大怒,收缴他们的东西,包括儿子的一把木制小尖刀,一起折断,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几天都没理爸爸。一周之后,曹铁匠送给儿子一把精心打制的小尖刀,挽回了儿子开心的笑容。
孙老师朝炉子那边看一眼道,我小时候是看过铁匠干活的,年头太久印象都模糊了,我的学生则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能否劳烦曹师傅打一件铁器给我们看看?这也是我们田野调查,或者说“非非遗”调查的一个好机会。
曹铁匠起身,朝炉子走去。俩学生都雀跃跟随。曹铁匠用火钳夹着螺纹钢送入炉膛,烧得通红取出两面锤打,复烧,复打,淬火之后,再打、削、磨……便见他的脑门上摔下了一粒一粒的汗珠。
吴天放贴近他的耳朵问,为何放着空气锤不用?他答,就是想让你带来的老师和学生,看一看最本色的打铁方式。
一根生锈的螺纹钢,眼见得在曹铁匠的手中,在火红的炉膛里,在冰冷的铁毡上,在沁凉的水桶里……该扁的扁,该圆的圆,该尖的尖,最后出示的是一把比巴掌略长的小尖刀,上面还做了三个圆环把手。
孙老师啧啧道,这么短的时间,完全手工制作,你们看这把刀的两条刃,简直像拷贝出来的兄弟,觉不出有任何差别。这三个环也真是圆,如同圆规画出来的,左右两个小环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就是老铁匠的功夫!
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铁匠的一撮浓眉猛地一弹。他撩起洗不净的灰色T恤擦擦额头道,做什么事情,一是要喜欢,二是要做出年头来。熟能生巧罢了,做够年头,你们都行,没什么稀奇的。跟当老师年头久了,教书教得好,是一个道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孙老师问,曹师傅的孩子呢?在外上学还是工作了?
吴天放这才告诉孙老师,三年前,曹木根的儿子刚刚二十出头,得了白血病。从发现到去世,不到半年,也考虑过骨髓移植,因医生意见不一致,且要花一大笔钱,他就放弃了,以后却一直后悔,人都有些恍惚。
吴天放道,曹木根原本有三次出去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没走出去未必是坏事。乡镇里的人如果都跑出去了,哪个来种田?就像我们今天回来,你哪里采访得到老铁匠?我在深圳也常常想,我们出来就都对吗?他们不出来就都错吗?或者,出来也对,留下也对?
这时,两个弟子看中了这把小尖刀,说你再给打一把呗,我们一起买了。
曹铁匠两眼空虚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道,给你们打剪刀、菜刀、柴刀,都行,就是小尖刀,不行,一把都不能从这里带走……我这三年都没有给任何客户打过小尖刀了。
迎着落日开车,吴天放戴上了墨镜,将刚抽两口的烟随手掐灭。
孙老师道,你尽快找一张他儿子的照片给我,我采访过一个做铁板浮雕的师傅,他敲的铁板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我会叫他敲一幅曹铁匠儿子的肖像,肖像一定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刀。
吴天放道,好啊,发生的费用,都算在我天放头上……一语未了,哽住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等语句,暗示了铁匠铺的生意萧条。
B.曹木根吟诵《国风·邶风·式微》一诗,但孙教授的两个弟子却不知“式微”的出处,说明曹木根有着比较高的文化素养。
C.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木根道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句,表明其打铁技艺精湛并非一日之功。
D.小说中孙老师想让铁板浮雕师傅敲一幅曹木根儿子的肖像,并且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刀,是因为他被曹木根的打铁技术所折服。
【答案】D
【解析】原因分析错误,其原因应为孙老师被曹木根热爱并坚守打铁这门传统手艺所感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边城》一样,这篇小说也不以激烈的矛盾冲突见长,其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曹木根与儿子的冲突也充满温情。
B.“小尖刀”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它是曹铁匠匠艺的具体体现,承载了人物的情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文中“复烧”“复打”“淬火”“再打”“削”“磨”等一系列动作再现了打铁的过程,表现了曹木根技艺的高超。
D.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在平实、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叙述中,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答案】A
【解析】“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曹木根与儿子的冲突”错,这篇小说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主人公和时代的冲突。
3.吴天放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串联整个故事,起到线索作用。②他的“出去”与曹木匠的“留下”形成对照,突显现代与传统的冲突。③衬托曹木匠对传统手艺的热爱与坚守,突出主人公形象。④通过他的述评,表达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思考,突出主题。
4.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请简要分析本小说体现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答案】①现实关怀:小说叙述了“非非遗”快速式微的严峻形势,表现出人们的担忧和拯救的愿望,引发了对手工匠人留守乡村还是出走大城市这一困惑的思考。②时代精神:小说中曹木根不慕名利,对传统手艺热爱并坚守;孙教授专注于民间匠艺采集。这体现出我们当代社会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扬的时代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傻穄子
张 港
穄,称作“记”,曾经的常用字。嫩江流域地广人稀时,遍地种穄子,学校里老师教这个字。可到了搞生产队时,这东西就种不得了,产量太低,交不上公粮。因此,穄子渐渐绝迹。
奔小康了,脱贫致富,家家都想多打粮、多卖钱。可老田头却偏偏种上了穄子,还是傻穄子。
傻穄子不用铲,不用耥,籽一撒,即可坐等收成。就像农村里的傻小子,野着、散着才壮实、厚道,走多远都不忘村里乡家;若伺候着、惯着、宠着,就会来一身毛病,长大了跟爹娘抢房子的都有。可这傻穄子,产量太低不说,种容易,吃却难,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
贫困户一个一个摘了帽,只剩老田家。
老田因种傻穄子返贫,惊动到县里。县长下基层,训村主任:“问题得解决,不解决不行,不能不解决。旱改水,千斤稻,不能再种那傻穄子了。”
村主任苦得很:“县长啊,老田的工作好做,问题是老田上边还有老老田。”
“老老田?”
“老老田是老田的爹。老田家原来也种稻子,也不穷,不知中了哪门子邪,老老田非要种傻穄子,90岁的人了,哪个犟得过他?让他骂了事小,把他气犯了病,事就大了!”
县长决定一竿子插到底,亲自做老老田的思想工作——不能让一个老老田拖了全县的后腿。
在村乡干部的陪同下,县长来到田家。
县长讲脱贫工作的重大意义,讲思想解放开新路,讲发财,讲致富。
老老田傻傻地听着,不作声,无表情。
村主任说:“老田爷,这可不是我,可不是乡领导,这是县长。你点头!你同意!”
老老田冷不丁来了一句:“光知道发财!光知道钱!”
这是把人顶撞上南墙的话。县长尴尬不?乡书记小声地说道:“按现代科学,这就是阿尔茨海默病。”
60岁的老田搓着手说道:“大县长,我爹都这岁数了,别跟他犟了,再依他几年。”
县长与老老田握手,祝老人家长命百岁,就告别了。
老田跟他爹发火:“我说爹,那可是县长,咋给大县长冷脸?”
老老田也怒:“县长?省主席我也见过。大热天西装革履的,也不怕捂出痱子。县长就这样?呸——”
老老田自然种不动田,但他天天坐在地头看傻穄子。傻穄子长得倔强,山苏子、红蓼子都让傻穄子压得抬不起头。傻穄子支棱开来,吐出嫩嫩的、浅淡的穗穗儿。老老田手捋着苗苗,稀罕地嗅味道。
“嚯!傻穄子!”
老老田这才发现,旁边有个人,也在捋着苗苗,很稀罕。这人脸黑,头发白,穿着露手臂的T恤、老年运动鞋。
“嚯!还有认得傻穄子的!”老老田不能不吃惊。
那人仰天长叹一口气,道:“这东西好吃,小时候——俺娘会吃穄子。”
“你吃过傻穄子?”
“这是市长!”老老田这才看到,还有几个人,说话的是乡书记。
“市长!你说穄子捞饭是啥味儿?”
市长说不明白傻穄子捞饭的味道,鼻子对着苗苗猛吸气,道:“吃不到那种味道了哟!”
“你想吃?那中,跟我到家!”
一行人跟到了老田家。
老老田亲自动手,给这些人煮傻穄子捞饭。
老老田忙活着,老田打着下手。市长抚着田家的小小丫头,问:“闺女,傻穄子,好吃不?”
“不好吃——拉嗓子,咽不下去。”
“饭好了哎——傻穄子捞饭做得了——”
一种香气,清清的香,跟着老老田进屋了。
这世上呀,最难用嘴说明白的正是嘴里的味道。傻穄子捞饭啥味道?这么说吧,清晨钐刀打下的带露水的五花草,当年竹叶当年米包成的绿粽子,半嫩冒浆黏苞米煮熟掀锅盖时的那股子热气,这三样儿混到一起,兴许有傻穄子捞饭的八成清香。
吃上傻穄子捞饭,市长问了:“田老伯,为啥偏偏种傻穄子?这事我解不开疙瘩。”
“大市长哟,事是这么个事。嘴甭闲,听我说就中。那年哪,刚刚解放,刚刚分到地。那个谁,嫩江省的省主席——那时不叫省长,他姓于,于主席下乡,派饭派到我家。于主席吃好了俺娘煮的傻穄子。临走时,于主席说了,还要来吃傻穄子,就是自己不来,也有省里人来。还跟我拉了钩,一百年不变。这事我一直记着,共产党说话算话,说来吃傻穄子就肯定会来吃。早些年,饿怕了,要的是产量。现在日子好了,我脑子里全是傻穄子。不种傻穄子,真有省里人来,我拿啥给人家吃?这不你来了。”
“田老伯,做穄子捞饭,可是难哟。”
“大市长,我年年吃旧米,留新米,等着你们来。孩子们年年吃的是陈米,陈米可就难吃了。跟别的米不一样,穄子米,先煮个半熟,炕干了,再做饭,说道太多。现在,除了我,没人煮得出穄子米香了。”
后来,市长端着碗吃傻穄子捞饭的照片见报,人们便认得了这个“穄”,并且想知道这东西的清香。
村里大量种植傻穄子,办了加工厂,老老田坐镇指挥。虽然傻穄子的产量还是很低,但是人们认了,因为它的价钱上去了。后来,老田家富了,村子也富了。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傻穄子容易种,但由于产量太低,加之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所以,农村家家户户渐渐地就不愿再种傻穄子了。
B.老田家的贫困户帽子摘不了,原因在于他的父亲老老田对种傻穄子情有独钟,而且还听不进包括村主任在内的干部的劝说。
C.市长深入群众的做法,较之于其他干部的做法更能赢得群众信任,这才能有老老田讲述往事的情节,难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D.市长端着碗吃傻穄子捞饭的照片上报后,傻穄子重新获得了新生,种傻穄子也成为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
【答案】A
【解析】从文章开篇看,农户不愿种傻穄子,原因是“产量太低,交不上公粮”,当时是有人会吃的,所以“没有人会吃”不在原因之内。“没有人会吃”说法也过于绝对。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关于傻穄子相关状态以及老田家种傻穄子的叙述,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傻穄子支棱开来……穗穗儿”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傻穄子长势喜人,也衬托出老老田内心的喜悦之情。
C.小说对老老田的描写抓住了其外在形象特征,同时,大量运用口语和方言,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D.老老田交代自己种傻穄子是因为当年的承诺,文章以小见大,借此表现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
【答案】C
【解析】小说并未描写老老田的外在形象。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老田跟父亲发火,侧面衬托出老老田耿直、倔强的性格特点。②老田跟父亲发火,引出了老老田说出省主席,为下文老老田关于省主席的往事回忆等情节做铺垫。③老田跟父亲发火,引出了老老田说出对县长不满的原因在于看不惯其工作作风、态度。
8.小说题目“傻穄子”中的“傻”字有什么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①“傻”表面上指穄子“不用铲,不用耥,籽一撒,即可坐等收成”,具有“产量太低不说,种容易,吃却难,没有人会吃,卖不出钱来”的特点。②“傻”字其实也是在暗指老老田,点出了老老田倔强、信守承诺的性格特点。③“傻”字同时也告诉人们,扶贫工作要真抓实干,不能投机取巧。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