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7年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能力提升练习之“发展的选择”(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17年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能力提升练习之“发展的选择”(二)

资源简介

2017年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能力提升练习之“发展的选择”(二)
一、选择题
1.“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有一首歌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新中国的成立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民百年被侵略的屈辱历史,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所以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识记。
2.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历史性的巨变,每一次巨变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三次历史性巨变是指(  )
①辛亥革命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中共八大召开 ④实行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三次巨变分别是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毛泽东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邓小平时期实行的改革开放。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我国逐步走上富强的道路。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的识记。
3.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哪一个重要历史进程(  )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土地改革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关知识。材料是1951年《山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使用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运动的识记。
4.“红卫兵”——一个狂热的名词!它,曾经是荣耀的化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头戴绿军帽、身着绿军装、腰间束武装带、左臂佩红袖标,手握红宝书。当红卫兵像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  )
A.改革开放时期 B.人民公社化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D
【知识点】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卫兵”——一个狂热的名词!它曾经是荣耀的化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头戴绿军帽、身着绿军装、腰间束武装带、左臂佩红袖标,手握红宝书。当红卫兵像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造反派冲击和批判各级领导干部,很多干部被打成走资派。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识记。
5.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即做出历史结论必须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通过下表,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发展缓慢
B.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受到压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
C.改革开放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阶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6.据下图提供的信息,可判断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是(  )
A.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一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经济特区一内地
D.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内地
【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改革新阶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是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识记。
7.以下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分析这组图片你认为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
A.新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
B.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D.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两弹一星;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乔的笑》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国际地位获得世界的认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鞍山大型轧钢厂则体现了中国的工业成就;尼克松访华体现了我国外交成就,综合这些,A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8.201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习近平强调,过去国共两党有过许多恩怨,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紧要关头,两党为了民族大义也几度合作,为民族和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  )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 ②北伐战争 ③南昌起义 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西安事变;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共合作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属于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出现的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事件,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共合作史实的识记。
9.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还原历史,中国政府将“八年抗战”改成“十四年抗战”。悦悦同学为了弄清这段历史,绘制了“十四年抗战年代尺”,请帮他在其中的①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
A.局部抗战开始 B.全面抗战开始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南京大屠杀发生”
【答案】B
【知识点】“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七七事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事变爆发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七七事变的识记。
10.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国共双方兵力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人),“某一时期”指的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队首次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民党军队。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识记。
1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答案】C
【知识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外交变化历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题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外交由遭受列强的欺凌到逐渐有自己的主张,再到与列强平等签约、取消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中国逐渐取得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外交变化历程的识记。
12.(2017·湖州模拟)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
A.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兵民是胜利之本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七会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故选择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八七会议的了解。
13.(2017·湖州模拟)“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摘自《长征组歌》。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原因是(  )
A.准备北上抗日
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C.是红军的一种战略战术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原因是“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即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了解。
14.下图图片资料取自二战期间一份重要的文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份文件的名称是《联合国家宣言》 ②文件中的台湾被日本所窃源于甲午战争
③该文件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④文件签署有利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开罗宣言》的有关知识。观察图片内容可知,资料取自于二战期间的重要的文件——《开罗宣言》.文件中的台湾被日本所窃源于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关,《开罗宣言》的签署有利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所以②④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开罗宣言》的识记。
15.(2017·嘉兴模拟)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一二 九”运动的爆发 ②南昌起义 ③五四运动
④黄埔军校的创办 ⑤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A.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②①⑤ C.③④⑤①② D.③④②⑤①
【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大事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二 九”运动发生于1935年12月9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8月1日;五四运动开始于1919年5月4日;黄埔军校创办于1924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提出并逐步完善,所以③④②⑤①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大事记的识记。
16.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正确的是(  )
中共一大 中共八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四大
A.中共建立 阶级斗争 土地革命 计划经济
B.国共合作 阶级斗争 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
C.中共建立 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
D.国共合作 主要矛盾 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八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历史重大会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的成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历史重大会议的识记。
17.下列按“存在问题——解决举措”的格式联系在一起正确的组合是(  )
①人口素质不高——优先发展教育
②生活水平不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资源总量丰富——西部大开发
④人口老龄化——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国人口基本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资源问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原因在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8.学习历史要关注事件之间的联系.下表各组中两事件之间存在密切历史关联的有(  )
组别 事件一 事件二
① 张骞出使西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权利法案》的颁布
③ 鸦片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新航路开辟;经济特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重大历史事件联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无关,所以①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联系的识记。
19.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  )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答案】A
【知识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联合国成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1945年成立,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进普遍和平等.题目中“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是说明冷战时期联合国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联合国成立的了解。
20.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的言论针对的是(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答案】C
【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依据“亚非国家”,可知会议是万隆会议。结合教材可知,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集聚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的破坏和各国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的识记。
二、材料题
21.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共产党子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21·世纪*教育网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三: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四: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1)请写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跳出敌人包围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指什么事件?“这场军事政变”发动的目的是什么?这一事件在共产党的斡旋下得以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4)诗中“天翻地覆”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请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能够迅速赢得这次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案】(1)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渡过金沙江。
(3)事件:西安事变;目的: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意义: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事件: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原因: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开展武装斗争,人民群众的支持线等。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西安事变;红军长征;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中共一大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材料“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知道是考查的中共一大的知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跳出敌人包围的标志性事件是渡过金沙江。
(3)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指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动的目的是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中“天翻地覆”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能够迅速赢得这次战争胜利的原因: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开展武装斗争,人民群众的支持线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一大、红军长征、西安事变和解放战争的识记。
22.20世纪中国的复兴之路历经艰辛与坎坷。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救国之梦”、“建国之梦”、“强国之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说历史
材料二: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
——摘自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1)比较两图,指出俄中两国苏维埃政权在分布上有何不同?
(2)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后,使材料中“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的史实。(写出两例即可)
(3)中国人民“富起来”主要得益于哪一伟大决策的实施?据材料三概括这一伟大决策的历史作用。
(4)从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出发,你认为我党最值得坚持的真理性经验是什么?
【答案】(1)不同:俄国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国主要分布在农村。
(2)史实: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3)决策:改革开放。作用: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4)经验:实事求是(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或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必须是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真理性经验)。
【知识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比较两图《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可以看出,俄中两国苏维埃政权在分布上有很大的不同,俄国苏维埃政权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国的苏维埃政权主要分布在农村。
(2)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使材料中“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的史实有:1950-1952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53-1957年实行一五计划,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1954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及其作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由材料三“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可知,改革开放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4)本题考查的是我党最值得坚持的真理性经验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长期个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党认识到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我党最值得坚持的真理性经验。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及其作用,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3.习近平主席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请跟随以下图片足迹,重温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事件是在哪一法律文献的指导下进行的?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事件有何关系?
(2)图三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中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图四群雕中小岗村农民的做法,契合了我国哪次重要会议的精神?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实行了怎样的改革?
(4)图一和图三分别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为“一五”计划准备了条件(或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准备了物质基础)。
(2)合作社(或合作化)。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图一: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图三: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知识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的有关知识。据图片1的注释文字“土改纪念章”,可知这是反映的土地改革。结合教材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冬开始土地改革,到1952年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图二反映的是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我国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957年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图一和图二的关系:土地改革的完成为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956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图4的注释文字“小岗村农民共按手印”,可知反映的事件是小岗村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契合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结合教材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可见土地改革后我国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合作化道路,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实行的是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的识记。
24.德国文学家莱辛说:“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德国前总理勃兰特也曾说过:“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据此回答以下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首战争,勿忘历史】
材料一:
【探究根源,反省历史】
材料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德国经济急剧下滑,工业生产下降40%,外贸减少了69%,7万多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高达800万。面对困难,国会没有能力组建新的政府,导致了德国政局的极度混乱。
【珍爱和平,纪念历史】
材料三:今年2月26日 第6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议认可各会员国对反法西斯战争有各自的胜利纪念日。
(1)请分别写出两幅图片引发了哪两场战争?
(2)分析材料二,归纳导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
(3)联合国是在哪次会议上成立的?你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哪一场战役吗?
(4)【感悟和启迪】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中东危机、美国进攻伊拉克、多国轰炸利比亚……你认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一个)
(5)结合当今国际形势,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太平洋战场爆发(二战)。
(2)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陷于崩溃;政府瘫痪,政局极度混乱。
(3)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
(4)地区冲突、霸权主义等。
(5)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知识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平主题与和平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一战和二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虎、虎、虎”是日本发动偷袭珍珠港的暗号,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二战的规模达到最大。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陷于崩溃;政府瘫痪,政局极度混乱。
(3)本题考查的是二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在雅尔塔会议上成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4)本题考查的是和平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有地区冲突、霸权主义等。
(5)本题考查的是和平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要想避免战争就必须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二战的识记,对和平问题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5.大国关系的演变对世界局势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斯大林也绝不想与西方和平相处。
——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材料二:建国后中美关系发展轨迹
材料三: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2)请将年代尺上的历史事件补充完整,并据材料二说出中美关系发展的轨迹。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格局的特征。从时代主题角度,谈谈应如何正确处理大国关系。
【答案】(1)美苏由战时同盟起身对抗;冷战开始。
(2)抗美援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正常化。
(3)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大国之间就加强合作,减少对抗,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促进共同发展。
【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抗美援朝;和平主题与和平问题;发展主题与发展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美苏关系演变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的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开始破裂,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走向对抗;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走向对抗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是冷战的开始。
(2)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依据材料二概括中美关系发展的轨迹是: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正常化。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的““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 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格局的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正确处理大国关系应做到大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减少对抗,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促进共同发展 。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美苏关系、中美关系发展演变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 / 12017年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能力提升练习之“发展的选择”(二)
一、选择题
1.“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有一首歌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新中国的成立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历史性的巨变,每一次巨变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三次历史性巨变是指(  )
①辛亥革命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中共八大召开 ④实行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哪一个重要历史进程(  )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土地改革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4.“红卫兵”——一个狂热的名词!它,曾经是荣耀的化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头戴绿军帽、身着绿军装、腰间束武装带、左臂佩红袖标,手握红宝书。当红卫兵像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  )
A.改革开放时期 B.人民公社化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5.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即做出历史结论必须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通过下表,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发展缓慢
B.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受到压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
C.改革开放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才是硬道理
6.据下图提供的信息,可判断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是(  )
A.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一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经济特区一内地
D.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内地
7.以下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分析这组图片你认为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
A.新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
B.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D.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8.201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习近平强调,过去国共两党有过许多恩怨,但在中华民族发展的紧要关头,两党为了民族大义也几度合作,为民族和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有(  )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 ②北伐战争 ③南昌起义 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9.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还原历史,中国政府将“八年抗战”改成“十四年抗战”。悦悦同学为了弄清这段历史,绘制了“十四年抗战年代尺”,请帮他在其中的①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
A.局部抗战开始 B.全面抗战开始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南京大屠杀发生”
10.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国共双方兵力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人),“某一时期”指的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1.《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12.(2017·湖州模拟)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
A.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兵民是胜利之本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3.(2017·湖州模拟)“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摘自《长征组歌》。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原因是(  )
A.准备北上抗日
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C.是红军的一种战略战术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14.下图图片资料取自二战期间一份重要的文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份文件的名称是《联合国家宣言》 ②文件中的台湾被日本所窃源于甲午战争
③该文件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④文件签署有利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5.(2017·嘉兴模拟)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①“一二 九”运动的爆发 ②南昌起义 ③五四运动
④黄埔军校的创办 ⑤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A.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②①⑤ C.③④⑤①② D.③④②⑤①
16.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正确的是(  )
中共一大 中共八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四大
A.中共建立 阶级斗争 土地革命 计划经济
B.国共合作 阶级斗争 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
C.中共建立 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
D.国共合作 主要矛盾 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
17.下列按“存在问题——解决举措”的格式联系在一起正确的组合是(  )
①人口素质不高——优先发展教育
②生活水平不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资源总量丰富——西部大开发
④人口老龄化——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学习历史要关注事件之间的联系.下表各组中两事件之间存在密切历史关联的有(  )
组别 事件一 事件二
① 张骞出使西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权利法案》的颁布
③ 鸦片战争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  )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20.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的言论针对的是(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二、材料题
21.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共产党子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这样,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了!21·世纪*教育网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三: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四: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1)请写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跳出敌人包围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指什么事件?“这场军事政变”发动的目的是什么?这一事件在共产党的斡旋下得以和平解决,有何历史意义?
(4)诗中“天翻地覆”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的什么历史事件?请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能够迅速赢得这次战争胜利的原因。
22.20世纪中国的复兴之路历经艰辛与坎坷。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救国之梦”、“建国之梦”、“强国之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说历史
材料二: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
——摘自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1)比较两图,指出俄中两国苏维埃政权在分布上有何不同?
(2)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后,使材料中“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的史实。(写出两例即可)
(3)中国人民“富起来”主要得益于哪一伟大决策的实施?据材料三概括这一伟大决策的历史作用。
(4)从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出发,你认为我党最值得坚持的真理性经验是什么?
23.习近平主席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请跟随以下图片足迹,重温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事件是在哪一法律文献的指导下进行的?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事件有何关系?
(2)图三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中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图四群雕中小岗村农民的做法,契合了我国哪次重要会议的精神?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实行了怎样的改革?
(4)图一和图三分别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4.德国文学家莱辛说:“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德国前总理勃兰特也曾说过:“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据此回答以下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首战争,勿忘历史】
材料一:
【探究根源,反省历史】
材料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德国经济急剧下滑,工业生产下降40%,外贸减少了69%,7万多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高达800万。面对困难,国会没有能力组建新的政府,导致了德国政局的极度混乱。
【珍爱和平,纪念历史】
材料三:今年2月26日 第6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议认可各会员国对反法西斯战争有各自的胜利纪念日。
(1)请分别写出两幅图片引发了哪两场战争?
(2)分析材料二,归纳导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
(3)联合国是在哪次会议上成立的?你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哪一场战役吗?
(4)【感悟和启迪】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中东危机、美国进攻伊拉克、多国轰炸利比亚……你认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有哪些?(至少写出一个)
(5)结合当今国际形势,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
25.大国关系的演变对世界局势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斯大林也绝不想与西方和平相处。
——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材料二:建国后中美关系发展轨迹
材料三: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2)请将年代尺上的历史事件补充完整,并据材料二说出中美关系发展的轨迹。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格局的特征。从时代主题角度,谈谈应如何正确处理大国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民百年被侵略的屈辱历史,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所以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识记。
2.【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三次巨变分别是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毛泽东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邓小平时期实行的改革开放。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我国逐步走上富强的道路。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的识记。
3.【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关知识。材料是1951年《山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使用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运动的识记。
4.【答案】D
【知识点】文革十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卫兵”——一个狂热的名词!它曾经是荣耀的化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头戴绿军帽、身着绿军装、腰间束武装带、左臂佩红袖标,手握红宝书。当红卫兵像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造反派冲击和批判各级领导干部,很多干部被打成走资派。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识记。
5.【答案】C
【知识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阶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经济特区;改革新阶段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是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识记。
7.【答案】A
【知识点】一五计划;两弹一星;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乔的笑》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国际地位获得世界的认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鞍山大型轧钢厂则体现了中国的工业成就;尼克松访华体现了我国外交成就,综合这些,A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西安事变;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共合作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属于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黄埔军校的创建、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出现的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事件,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共合作史实的识记。
9.【答案】B
【知识点】“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七七事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事变爆发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七七事变的识记。
10.【答案】D
【知识点】内战的爆发;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队首次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民党军队。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识记。
11.【答案】C
【知识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外交变化历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题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外交由遭受列强的欺凌到逐渐有自己的主张,再到与列强平等签约、取消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中国逐渐取得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外交变化历程的识记。
12.【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七会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故选择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八七会议的了解。
13.【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原因是“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即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了解。
14.【答案】D
【知识点】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开罗宣言》的有关知识。观察图片内容可知,资料取自于二战期间的重要的文件——《开罗宣言》.文件中的台湾被日本所窃源于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关,《开罗宣言》的签署有利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所以②④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开罗宣言》的识记。
15.【答案】D
【知识点】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大事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二 九”运动发生于1935年12月9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8月1日;五四运动开始于1919年5月4日;黄埔军校创办于1924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提出并逐步完善,所以③④②⑤①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大事记的识记。
1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八大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共历史重大会议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的成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历史重大会议的识记。
17.【答案】B
【知识点】中国人口基本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资源问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原因在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8.【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新航路开辟;经济特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重大历史事件联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无关,所以①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联系的识记。
19.【答案】A
【知识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联合国成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1945年成立,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进普遍和平等.题目中“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是说明冷战时期联合国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联合国成立的了解。
20.【答案】C
【知识点】亚非拉的奋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依据“亚非国家”,可知会议是万隆会议。结合教材可知,1955年,众多亚非独立国家的首脑,集聚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的破坏和各国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万隆会议的识记。
21.【答案】(1)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渡过金沙江。
(3)事件:西安事变;目的: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意义: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事件: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原因: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开展武装斗争,人民群众的支持线等。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西安事变;红军长征;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中共一大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材料“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知道是考查的中共一大的知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跳出敌人包围的标志性事件是渡过金沙江。
(3)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指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动的目的是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中“天翻地覆”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能够迅速赢得这次战争胜利的原因: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开展武装斗争,人民群众的支持线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一大、红军长征、西安事变和解放战争的识记。
22.【答案】(1)不同:俄国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国主要分布在农村。
(2)史实: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3)决策:改革开放。作用: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4)经验:实事求是(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或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必须是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真理性经验)。
【知识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通过比较两图《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可以看出,俄中两国苏维埃政权在分布上有很大的不同,俄国苏维埃政权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国的苏维埃政权主要分布在农村。
(2)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使材料中“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的史实有:1950-1952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广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953-1957年实行一五计划,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3-1954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及其作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由材料三“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可知,改革开放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裕安康的强国之路。
(4)本题考查的是我党最值得坚持的真理性经验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长期个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党认识到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我党最值得坚持的真理性经验。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及其作用,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3.【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为“一五”计划准备了条件(或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准备了物质基础)。
(2)合作社(或合作化)。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图一: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图三: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知识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的有关知识。据图片1的注释文字“土改纪念章”,可知这是反映的土地改革。结合教材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同年冬开始土地改革,到1952年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图二反映的是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我国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957年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图一和图二的关系:土地改革的完成为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本题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956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图4的注释文字“小岗村农民共按手印”,可知反映的事件是小岗村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契合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结合教材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可见土地改革后我国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合作化道路,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实行的是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家庭联产承办责任制的识记。
24.【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太平洋战场爆发(二战)。
(2)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陷于崩溃;政府瘫痪,政局极度混乱。
(3)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
(4)地区冲突、霸权主义等。
(5)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知识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平主题与和平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一战和二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索;“虎、虎、虎”是日本发动偷袭珍珠港的暗号,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二战的规模达到最大。
(2)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陷于崩溃;政府瘫痪,政局极度混乱。
(3)本题考查的是二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是在雅尔塔会议上成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4)本题考查的是和平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有地区冲突、霸权主义等。
(5)本题考查的是和平问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要想避免战争就必须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一战、二战的识记,对和平问题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5.【答案】(1)美苏由战时同盟起身对抗;冷战开始。
(2)抗美援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正常化。
(3)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大国之间就加强合作,减少对抗,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促进共同发展。
【知识点】冷战中的对峙;中美建交与中国重返联合国;抗美援朝;和平主题与和平问题;发展主题与发展问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美苏关系演变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的杜鲁门的“对苏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开始破裂,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走向对抗;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走向对抗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是冷战的开始。
(2)本题考查的是中美关系变化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依据材料二概括中美关系发展的轨迹是: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正常化。
(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的““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 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格局的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正确处理大国关系应做到大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减少对抗,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促进共同发展 。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美苏关系、中美关系发展演变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