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历史热点问题复习集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届高三历史热点问题复习集锦

资源简介

2012届高三历史热点问题复习集锦
热点一 中美关系:共识与分歧并呈、竞争与合作同存
[背景材料]2012年中美关系至少将面临三道坎:美国总统大选、中美贸易和汇率之争、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2012年2月15日电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3日起开始对美国进行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这是继两国元首互访以及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之后,两国高层之间的又一次重访问。在对于中美两国都非常重要的2012年年初,两国高层之间的这次对话引世界关注。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大洋彼岸,习近平与奥巴马会晤。在北京,中欧峰会开幕。很可惜中美、中欧都不是情人,但要说这个日子的寓意与这两场会面一点不沾边,也把话说绝了。大国的战略关系装得下天下所有情人离奇故事的总和
40年前的2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共同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开启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序幕。此后40年来,中美两国历经不同时局,虽面对形式各样的挑战,依然建立起密切而富有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并使得双方受益
“40年前的今天,中美两国发表《上海公报》,打开了中美重新交往的大门,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上海公报》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政治文件,它确立了一个中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等指导中美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在后来的《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中得到进一步确认,为中美关系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4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不断向前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
随着中国崛起,中美两国在全球反恐、气候变化、中东局势等国际和地区热点上的沟通协调越来越多,中美关系早已超过双边范畴而更具世界影响。
从1979年1月1日起两国正式建交,至2012年已经33周年了。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极其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
[知识梳理]
中美关系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840 ——1899)尾随英法,充当帮凶。
1、原因:实力落后于英法;主要致力于解决国内问题(南北战争、西部开发),位居配角。
2、主要事件:1844年逼迫中国政府签定《望厦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1858年签定《天津条约》;1874年,帮助日本侵略中国台湾。
(二)(1899—1945)独立侵华,美日竞争。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美国实力上升;日本侵华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瓜分中国,美国开始独立侵华。
2、主要事件:(1)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美国不再尾随西方列强,有了独立的侵华权利。(2)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3)一战期间,美日在中国争夺,日本占优势。1922年,美国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列强重新共同控制中国。(3)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美国等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4)1942年—1945年,中美两国联合反对法西斯,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三)(1945----1949) 扶蒋反共,独占中国。
1、原因:美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为了遏止共产党在中国的发展壮大,扶蒋反共。
2、主要事件:二战结束后,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签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
(四)(1949----1972) 敌视和对抗。
1、原因:中美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根本不同;美国在全球推行冷战政策,敌视与对抗。2、主要事件:(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2)发动朝鲜战争,形成对社会主义的包围;(3)朝鲜战争期间,派遣第七舰队到达台湾海峡,干预中国内政;(4)1964年美国入侵越南,中美关系更加紧张。
(五)(1972--至今)走向正常,矛盾不断。
1、转变原因:60年代中期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陷于越南战争中无法自拔;70年代后经济陷入滞胀阶段;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需要。(注意课本图片)
2、主要事件: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80年代后,中美关系在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
[思维训练]
从近现代史上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1、弱国无外交;
2、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3、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的焦点问题。
中美在哪些方面存在合作?
1. 贸易
2. 在朝鲜六方会谈、中东地区和平问题、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能源等问题上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一向怀有友好感情?
中美两国人民携手抗击法西斯侵略,数以千计的美国官兵血洒中国疆场,中国人民至今仍深深地怀念他们。
为什么说中美两国人民都是伟大的人民?
美国人民乐观进取,务实创新,用200多年时间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科技成就。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正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
小结:
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得到改善和发展。中美双方在人权、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分歧。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之间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热点二 周年纪念
1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哥伦布首航美洲,发现“新大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2.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麦哲仑船队返回欧洲,完成环球航行。
3.1832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
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
6.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90周年
4.1972年,尼克松访华,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40周年(重点)
7.1992年,九二共识(20周年)
8.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40周年)
9.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
10.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20周年)
热点三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背景材料】
1.2011年10月9日上午,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2011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社论。社论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从1911年秋天武昌城头震惊世界的一声枪响,到今天中国大地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图景,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巨变,蕴涵丰富历史启示,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标明了走向未来的前进方向。”
【理论分析】
本热点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有:近代中国各阶级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和特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中华民国的建立、巩固政权的措施及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特点与评价,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近代以来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启蒙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也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5周年;2012年是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00周年。这些周年热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有可能成为2012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对象,因此,我们要对其高度重视,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复习备考:一是从文明史观角度思考辛亥革命的地位和影响;二是从近代化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与其他重大革命的异同;三是从整体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在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地位。
热点四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背景材料】
中新网2011年10月25日电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公布。《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提出了到二0二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决定》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知识梳理】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背景:(1)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2)党和政府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科学和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3)为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内涵: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地位:它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
作用:(1)它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2)大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二、曲折发展——“双百”方针贯彻受挫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
②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把学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
2.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表现
(1)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国家文物遭摧残。 
(2)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甚至迫害致死。
(3)中外优秀作品禁演,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4)样板戏一统天下。
三.文艺的春天
背景:
1)文革结束后,清算“左”倾错误
2)恢复“双百”方针
3)80年代初开展“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繁荣景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艺创作欣欣向荣
[思维训练]
1.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思想解放潮流;内容侧重政治统治思想;反映时代变革,影响深远;。新兴地主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提出;是学术上的文化方针;内容侧重学术领域;反映学术民主;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的发展。
2.“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的文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你有何认识
变化:活力初现----遭遇挫折----重现春天
原因:“双百”方针能否贯彻;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
认识:“双百”方针实质上是在文化领域的民主化.
“双百”方针的目的是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双百”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热点五 南海问题
【背景材料】
近期,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发布了《2012: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报告认为,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未见明显改善,周边外交压力持续增大。报告预测,2012年周边“大选年”将诱发安全新挑战,中美竞争加剧凸显战略焦虑。
  为制约中国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实力的增长,美国未来还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加大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和与中国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规制中国的崛起。对中国而言,海洋是国家利益拓展中必须坚持的内容,其挑战是如何让周边国家接受一个改变现状的海洋秩序。
【知识梳理】相关知识角度
一.必修1.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2近代西方列强从海上打开中国国门3.洋务运动与近代海军的建立4.甲午战争与黄海大战.5..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目的、经过、结果及影响6.近代以来列强海上霸权的此消彼长历程(西班牙无敌舰队,荷兰海上马车夫,英法争夺殖民霸权等)
二.选修:一战中的日德兰海战,一战后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二战中的珍珠港、中途岛等海战等。
热点六 神八飞天和互联网的‘双刃剑’
[新闻背景]2011年11月17日,内蒙古中部的阿木古朗草原成为瞩目焦点。神舟八号在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两次交会对接后,结束17天的太空之旅,披着巡天之光,返回这块蒙语中意为“平安”的土地。
[典型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
科学成果项目 基础研究年份(A) 应用研究年份(B) 生产推广年份(C) B-A年差 C-B年差 C-A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85 24 74 98
电话 1820 1876 1881 56 5 61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晶体管 1947 1951 1953 4 2 6
激光 1958 1960 1961 2 1 3
材料二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州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7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绕月探测技术的国家。2011年,“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天宫一号”将推动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建立空间站的国家。 ——摘编自互联网
材料三 2011年8月23—25日,2011(第十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在会上说:互联网产业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随着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扩大,电子出版、网络视频、微博等新业务、新应用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超过5000亿元,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2008年的1.1%提升至2010年的3.3%。……作为交易平台,互联网已成为分销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传统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而作为工作平台,互联网对企业的服务支撑逐步渗透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了传统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移动用户规模呈爆发性增长,基于3G网络的行业信息化业务也不断涌现,并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公共服务的手段和平台将进一步丰富和延伸,促进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站
2011年8月18日,人民网评《英国骚乱折射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接受网络自由之利,就要接收其弊。”脸谱网总裁扎克伯格这种看似武断的宣称,却在近期西方社会的一系列动荡事件中成为现实。挪威惨案发生后,一些团体频繁通过微薄、网络聊天室、视频网站等宣传极右翼思想;在英国骚乱中,暴徒和一些年轻人通过社交网站和黑莓手机大肆串联,网络“闪客”风卷残云,短时间内就把“锁定”的商家洗劫完毕。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取哪些主要信息?(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 2011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互联网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我们该如何应对?(2分)
[参考答案]
(1)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3分)
(2)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走向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6分)
(3)影响: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了世界联系,推动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进行犯罪活动,宣传极右翼思想,甚至引起社会混乱等。(6分)
应对:趋利避害。(2分
热点七 通货膨胀
[新闻背景]
中新社纽约3月2日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2日在乌拉圭出席IMF主办的研讨会时表示,中国经济未来数年料可维持8%的年增长率。
朱民同时表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将由5.5%降至3%到3.5%的“可控水平”。IMF官方预测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8.2%,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3%。
[典型例题]通货膨胀,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它对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歉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法币发行与物价指数表
年月 法币发行量(亿元) 发行指数 上海批发指数 重庆批发指数
1937年 6月 14.1 1 1
1945年12月 10319 732 885 1405
1946年12月 37261 2642 5713 2688
1947年12月 331885 2353 83 40107
1948年 8月 6636946 470705 4927000
一一摘自刘克祥、陈争平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46—1948年国统区产生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三 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年份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物价指数 11.9% 7% 8.8% 20.7% 16.3%
——据《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材料四 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3)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物价变动的特点。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因素:通过开辟新航路,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和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导致欧洲贵金属大量增加。(4分)
影响:导致封建地主势力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或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2)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导致军费激增;国民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或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实行通货膨胀)。(4分)
影响:严重摧残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急剧膨胀;严重恶化了人民的生活;加速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垮台。(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3)特点:物价上涨幅度大;物价波动幅度大;物价上涨持续时间长。(6分)
影响:全国性抢购风潮的出现,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使经济体制改革遭遇困境;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4分)
热点八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与中东局势
[新闻背景]
2011年全球最热的焦点地区北非中东,2012年的焦点将转移到伊朗和叙利亚。其中,伊朗尤为关键。今年春季,伊朗将举行国会选举。目前,伊朗正筹备第二轮霍尔木兹海峡军演,以显示对美的强硬立场,以及对全球主要石油运输通道的掌控权。伊朗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能源来源,伊朗形势的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辐射力相当大。
据2012年2月6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中俄两国驻联合国代表举手说“不”的照片5日放在了很多西方媒体的显著位置。在联合国安理会4日对叙利亚决议草案的表决中,中国和俄罗斯投下了否决票。这一幕去年10月也曾上演。不同的是,西方指责的怒火变得有些歇斯底里。多个西方大国的外长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愤怒情绪。
[例1]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要求: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一:“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
理由: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
观点二:“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
理由: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材料三 中国多次宣布永远不称霸,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中国设立远洋基地的出发点,只有维护商业利益和国际和平的考虑。中国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全球军事对抗,也无意争夺势力范围,拓展战略边疆。中国外交和宣传部门应该以“中国贡献论”,反击“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以此化解外部的担心。
材料四 2011年4月“阿拉伯之春”的后果令美国失望。亲美的突尼斯和埃及总统被扳倒,两国新议会选举使民族宗教势力大增,以色列被明显孤立,伊朗抗美声势加大,中东各国较普遍出现动荡。受财政拮据制约,西方干预选项有限。利比亚虽然被西方军事征服,但留下诸多难以化解的后患。从许多方面来看,中东已成为“烫手的山芋”。2012年中东动乱的规模可能超过去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表现。(6分)
(2)据材料二,“多极合作时代”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哪一发展趋势?“多极”应包括哪些力量或力量中心?(2分)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哪一外交政策基本方针?目前“中国扩张论”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多极合作时代”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目前是否具备?为什么?(3分)
答案:(1)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对抗;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对峙;西德与东德分立;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或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3分)。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3分)。
(2)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多极: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2分)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原因:冷战思维;意识形态冲突;国家利益冲突(领土争端、资源争夺)。(4分)
(4)答案一:具备。理由: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3分)
答案二:不具备。理由: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