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武义实验中学201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检测试卷一、选择题1.(2016九上·武义月考)下列截图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示意图的是( )A. B.C. D.2.(2016九上·武义月考)1914年至1918年,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次战争中的主要战场是欧洲战场,它形成了三条战线,其中关键的战线是( )A.东线 B.西线 C.南线 D.北线3.(2016九上·武义月考)下列《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是( )A.军备问题 B.殖民地问题C.德国边界问题 D.成立国联4.(2016九上·武义月考)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A.君主立宪制的结束 B.专制统治的结束C.封建统治的结束 D.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5.(2016九上·武义月考)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其主要原因是( )A.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B.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 D.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形成6.(2016九上·武义月考)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实行民主共和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C.实行责任内阁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7.(2016九上·武义月考)近代史上我国政府第一次向列强说“不”的历史事件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C.签定了《南京条约》 D.打到列强,除军阀8.(2016九上·武义月考)阅古籍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以下都是中国近代发行的报刊,如果你要查阅孙中山关于对同盟会纲领最准确的阐述,你应去借阅的是( )A. B.C. D.9.(2016九上·武义月考)下列对北伐战争的总结,正确的是( )①基本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三大军阀的主力②胜利进军的最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③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作战勇猛,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④由于军队不断取得胜利,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从广州迁到了武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016九上·武义月考)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下列对此次运动表述正确的有(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其斗争目标②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③在北洋政府的镇压下失败了④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16九上·武义月考)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下列有关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撰稿工作B.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C.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D.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12.(2016九上·武义月考)“上海小楼,南湖游船;开天辟地,潜写新篇”描述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中华民国成立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中国共产党成立13.(2016九上·武义月考)2013年是宋庆龄诞辰120周年,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2月1日正式推出“不朽的岁月——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大展。展览涉及“国共合作”背后的秘密往事。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是(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北伐战争14.(2016九上·武义月考)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5.(2016九上·武义月考)与俄国十月革命相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突出表现为( )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走城市中心的道路C.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16.(2016九上·武义月考)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军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之情。东北的沦陷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双十二事变”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17.(2016九上·武义月考)张学良回忆(1901年-2001年)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18.(2016九上·武义月考)下图是八路军使用过的臂章,“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佩用”。该年是( )A.1937年 B.1938年 C.1939年 D.1940年19.(2016九上·武义月考)2014年2月27日,我国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纪念30多万死难同胞,与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台儿庄战役20.(2016九上·武义月考)“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该战役及其指挥者是( )A.淞沪会战 佟麟阁 B.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C.百团大战 彭德怀 D.平型关战役 林彪二、非选择题21.(2016九上·武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变成一只‘火 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材料二: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国家 英 法 俄 德工业产量位次 2 3 4 1殖民地面积(平方千米) 3350万 1060万 1740万 290万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1)“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这只“火药桶”?(2)材料二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3)请你根据材料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材料四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22.(2016九上·武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某一时期的对联:“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材料二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请回答:(1)材料一对联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情形?这副对联没能反映出这场运动后期的主力,请你把后期的主力写出来。(2)材料二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哪一政党的成立?(写政党的名称)该政党成立有何历史意义?(3)请你说出材料一反映的运动和材料二中所说会议上成立的政党之间的内在联系。23.(2016九上·武义月考)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观看阅兵后某校以“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以下是三部入选的电影作品。请你参加他们的活动。A.《我的1919》 B.《末代皇帝》 C 《建党伟业》(1)请你按照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向七年级同学推荐观看的顺序。(只填字母序号)(2)电影《我的1919》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五四爱国运动。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史学界将这一运动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它标志着什么?(3)我国选择9月3日这个日期进行阅兵是为了纪念哪次战争的胜利?此次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国家进行9.3阅兵可起到什么积极作用?24.(2016九上·武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副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材料二: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被书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墙上。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1)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2)请你举出该学校的两位领导干部及其所担任的职务。(3)为完成革命的任务,国民党采取了哪些行动?为什么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4)参观这所学校的遗址有利于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25.(2016九上·武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19世纪末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摘编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1)材料中日本的“第一个老师”是谁?“19世纪末,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指的是哪一次战争?(2)“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又是指的哪一次战争?标志这次战争的起点和全国性抗战的分别是什么事件?(3)材料所提到的两次战争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其中“20世纪30年代”的结局对中国有何重要意义?(4)对于材料中提到的两场战争的结果,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战前的欧洲形势。一战之前,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分别是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BCD示意图中没有奥匈帝国。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一战前的欧洲形势。2.【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战线。因为西线是英法对德作战,而英德矛盾是一战前的主要矛盾,德国主要是向英法的殖民地位提出挑战,所以西线是主要战线。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战线。3.【答案】B【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巴黎和会性质的正确理解。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从领土、军事、殖民地和经济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其中殖民地问题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故答案为B。【点评】掌握巴黎和会的性质。4.【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1912年3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但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没有能保持住政权,构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5.【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学生可能会误选A,A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6.【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学习的美国的政体类型并有所发展,A正确。B项错误,临时政府并未得到美国的支持;C项出现在袁世凯独裁统治时期;D项是戊戌变法的目标。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学习美国的体制,颁布了约法。虽然最终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也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7.【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导致了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在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对内惩治了北洋军阀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中方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8.【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同盟会成立后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时务报》是梁启超于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报刊,排除;《强学报》维新变法时期是强学会会刊,排除;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通过该报主要进行维新宣传,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9.【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北伐战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军阀吴佩孚,歼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从广东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占领了半个中国,尽管这是短暂的胜利,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显示了国共合作的巨大威力;这是国民革命军的胜利,也是国共合作的胜利;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没有消灭北洋军阀张作霖,所以②③④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10.【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无产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的作用,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所以③错误,①②④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11.【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胡适的识记能力。胡适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ACD都和胡适有关,B中《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胡适的识记能力。12.【答案】D【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共一大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上海”“南湖”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来转移到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共一大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13.【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的相关知识。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此后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兴起,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黄埔军校,为打倒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把国民革命推向全国,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国共的相关知识。14.【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歌词体现的历史背景。B《义勇军进行曲》歌词,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应排除;C中的“鬼子”是指日本军队,也应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抗日战争的背景,也排除;D鸭绿江是中朝边境上的河流,因此“跨国鸭绿江”体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也排除。A”打倒列强,除军阀“应该是北伐战争时期的,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符合题意。故选择A。【点评】知道歌词反映的历史,对历史知识活学活用。15.【答案】A【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的比较能力。十月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走由中心城市突破,进而扩展到农村的道路,与十月革命相比,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的比较能力。16.【答案】A【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就沦陷了;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17.【答案】B【知识点】西安事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中的“张学良……1901年” “36岁”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18.【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纪年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佩用”是解题的关键,由已学知识可知1912年为民国元年,所以民国二十七年即1912+27-1=1938年。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国纪年的准确理解与认识。19.【答案】C【知识点】“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理解与认识。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长达六周的时间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因此与12月13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南京大屠杀。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理解与认识。20.【答案】B【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台儿庄战役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中的“1938年3月开始”“ 徐州”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8年春,在日军进攻徐州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山东台儿庄,双方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台儿庄战役的相关知识。21.【答案】(1)巴尔干半岛;萨拉热窝事件(2)凡尔登战役;说明战争的惨烈(3)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十分重要。同时,这里民族成分复杂,宗教多样。在欧洲列强的角逐中,巴尔干成为当时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使巴尔干问题更加复杂,紧张的局势日益加剧,小规模、小范围的战争不断发生。火星四溅的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故答案为:巴尔干半岛;萨拉热窝事件。(2)本题考查凡尔登战役及特点。根据所学知识,1916年被成为凡尔登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双方投入百万兵力厮杀,该战后,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法军逐渐占据了主动权,成为一战的转折点。该战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故答案为:凡尔登战役;说明战争的惨烈。(3)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日等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提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国,不仅要维持已有的霸权和殖民地,而且还想进一步扩大侵略势力。于是双方矛盾激化,最终形成了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故答案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对塞尔维亚而言,是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不能改变整个世界大战的性质。故答案为: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所以一战的原因,性质,影响,经过都是出题的重点,希望同学们要好好掌握。22.【答案】(1)五四运动;工人阶级(2)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共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根据对联信息可以判定是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罢免了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而五四运动的主力则是工人阶级。故答案为:五四运动;工人阶级。(2)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据诗中提示的时间和地点可以判定该事件为中共一大的召开,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答案为: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之间的关系。一般答题规律是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做准备。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段基础。故答案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共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知识。23.【答案】(1)BAC(2)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3)纪念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根本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让国人铭记历史,感恩英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等。【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的识记能力。A《我的1919》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19年;B《末代皇帝》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11年;C 《建党伟业》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49年;按照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应为:BAC。故答案为:BAC。(2)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答案为: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3)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每年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展示中国军事实力。通过阅兵,我国可以向世界展示人民解放军的军容、军貌、军心,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军事装备实力;向世界宣示中国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坚定决心;凝聚国人信心,增加自豪感。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根本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让国人铭记历史,感恩英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24.【答案】(1)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2)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3)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原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或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大革命时期也对)。【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1)本题学生对黄埔军校的建立史实的理解记忆及黄埔军校在中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依据材料一中时间1924年,孙中山为一所学校批准的对联,1924年正好是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据此可以知道孙中山就是为黄埔军校所批。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2)本题考查黄埔军校的领导干部。孙中山任军校总理,并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故答案为: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3)本题考查。国民党为了完成革命任务,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国共合作后建立了黄埔军校,发动了北伐战争,消灭了北洋军阀中的吴佩浮,孙传芳等。但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变,因此国共合作以失败告终。故答案为: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原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4)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相关知识。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称为国民革命时期,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时期”。故答案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或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大革命时期也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25.【答案】(1)中国 甲午战争(2)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 (全面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3)前次中国战败,后次中国胜利。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去的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4)落后就要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共的领导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共同对付强敌。【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材料一中“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是指大化改新,当时的天皇是孝德天皇,“第一位老师”是中国;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故答案为:中国 、甲午战争。(2)本题考查全面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所以日军悍然进攻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故答案为: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3)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后,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经过艰苦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故答案为:前次中国战败,后次中国胜利。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去的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4)本题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共的领导;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共同对付强敌。【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两场战争的相同点:①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而发动的对外战争;②都以征服中国为最终目的;③两次战争中日本都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旅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等);④都进行了残酷的经济掠夺。不同点:①从背景上,前者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后者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②从战争的时间和规模上看,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远远大于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时间不到一年,侵犯地区多在沿海和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一带;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前后长达15年之久,战火燃烧大半个中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更为严重。③前者战胜了中国,勒索大量的财富,加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致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后者中国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 / 1浙江省武义实验中学201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检测试卷一、选择题1.(2016九上·武义月考)下列截图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示意图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战前的欧洲形势。一战之前,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分别是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BCD示意图中没有奥匈帝国。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一战前的欧洲形势。2.(2016九上·武义月考)1914年至1918年,几个帝国主义大国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次战争中的主要战场是欧洲战场,它形成了三条战线,其中关键的战线是( )A.东线 B.西线 C.南线 D.北线【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战线。因为西线是英法对德作战,而英德矛盾是一战前的主要矛盾,德国主要是向英法的殖民地位提出挑战,所以西线是主要战线。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战线。3.(2016九上·武义月考)下列《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是( )A.军备问题 B.殖民地问题C.德国边界问题 D.成立国联【答案】B【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巴黎和会性质的正确理解。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从领土、军事、殖民地和经济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其中殖民地问题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故答案为B。【点评】掌握巴黎和会的性质。4.(2016九上·武义月考)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A.君主立宪制的结束 B.专制统治的结束C.封建统治的结束 D.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1912年3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但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没有能保持住政权,构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5.(2016九上·武义月考)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其主要原因是( )A.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B.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 D.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学生可能会误选A,A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6.(2016九上·武义月考)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实行民主共和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C.实行责任内阁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学习的美国的政体类型并有所发展,A正确。B项错误,临时政府并未得到美国的支持;C项出现在袁世凯独裁统治时期;D项是戊戌变法的目标。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学习美国的体制,颁布了约法。虽然最终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也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7.(2016九上·武义月考)近代史上我国政府第一次向列强说“不”的历史事件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C.签定了《南京条约》 D.打到列强,除军阀【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导致了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在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对内惩治了北洋军阀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中方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8.(2016九上·武义月考)阅古籍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以下都是中国近代发行的报刊,如果你要查阅孙中山关于对同盟会纲领最准确的阐述,你应去借阅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同盟会成立后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时务报》是梁启超于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报刊,排除;《强学报》维新变法时期是强学会会刊,排除;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通过该报主要进行维新宣传,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9.(2016九上·武义月考)下列对北伐战争的总结,正确的是( )①基本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三大军阀的主力②胜利进军的最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③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作战勇猛,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④由于军队不断取得胜利,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从广州迁到了武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北伐战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军阀吴佩孚,歼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从广东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占领了半个中国,尽管这是短暂的胜利,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显示了国共合作的巨大威力;这是国民革命军的胜利,也是国共合作的胜利;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1927年,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没有消灭北洋军阀张作霖,所以②③④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10.(2016九上·武义月考)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下列对此次运动表述正确的有(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其斗争目标②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③在北洋政府的镇压下失败了④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无产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的作用,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拒签和约,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所以③错误,①②④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11.(2016九上·武义月考)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下列有关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撰稿工作B.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C.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D.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答案】B【知识点】五四运动【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胡适的识记能力。胡适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ACD都和胡适有关,B中《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胡适的识记能力。12.(2016九上·武义月考)“上海小楼,南湖游船;开天辟地,潜写新篇”描述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中华民国成立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中国共产党成立【答案】D【知识点】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共一大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上海”“南湖”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来转移到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中共一大及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13.(2016九上·武义月考)2013年是宋庆龄诞辰120周年,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2月1日正式推出“不朽的岁月——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大展。展览涉及“国共合作”背后的秘密往事。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是( )A.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北伐战争【答案】D【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的相关知识。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此后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兴起,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黄埔军校,为打倒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把国民革命推向全国,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国共的相关知识。14.(2016九上·武义月考)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歌词体现的历史背景。B《义勇军进行曲》歌词,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应排除;C中的“鬼子”是指日本军队,也应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抗日战争的背景,也排除;D鸭绿江是中朝边境上的河流,因此“跨国鸭绿江”体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也排除。A”打倒列强,除军阀“应该是北伐战争时期的,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符合题意。故选择A。【点评】知道歌词反映的历史,对历史知识活学活用。15.(2016九上·武义月考)与俄国十月革命相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突出表现为( )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走城市中心的道路C.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答案】A【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的比较能力。十月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走由中心城市突破,进而扩展到农村的道路,与十月革命相比,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的比较能力。16.(2016九上·武义月考)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军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之情。东北的沦陷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双十二事变”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答案】A【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就沦陷了;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17.(2016九上·武义月考)张学良回忆(1901年-2001年)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答案】B【知识点】西安事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中的“张学良……1901年” “36岁”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18.(2016九上·武义月考)下图是八路军使用过的臂章,“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佩用”。该年是( )A.1937年 B.1938年 C.1939年 D.1940年【答案】B【知识点】辛亥革命;“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纪年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佩用”是解题的关键,由已学知识可知1912年为民国元年,所以民国二十七年即1912+27-1=1938年。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国纪年的准确理解与认识。19.(2016九上·武义月考)2014年2月27日,我国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纪念30多万死难同胞,与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台儿庄战役【答案】C【知识点】“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理解与认识。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长达六周的时间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因此与12月13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南京大屠杀。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理解与认识。20.(2016九上·武义月考)“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该战役及其指挥者是( )A.淞沪会战 佟麟阁 B.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C.百团大战 彭德怀 D.平型关战役 林彪【答案】B【知识点】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台儿庄战役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中的“1938年3月开始”“ 徐州”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8年春,在日军进攻徐州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山东台儿庄,双方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台儿庄战役的相关知识。二、非选择题21.(2016九上·武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变成一只‘火 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材料二: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国家 英 法 俄 德工业产量位次 2 3 4 1殖民地面积(平方千米) 3350万 1060万 1740万 290万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它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1)“火药桶”指的是欧洲什么地区?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这只“火药桶”?(2)材料二中的“绞肉机”指的是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3)请你根据材料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材料四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1)巴尔干半岛;萨拉热窝事件(2)凡尔登战役;说明战争的惨烈(3)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十分重要。同时,这里民族成分复杂,宗教多样。在欧洲列强的角逐中,巴尔干成为当时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使巴尔干问题更加复杂,紧张的局势日益加剧,小规模、小范围的战争不断发生。火星四溅的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就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故答案为:巴尔干半岛;萨拉热窝事件。(2)本题考查凡尔登战役及特点。根据所学知识,1916年被成为凡尔登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双方投入百万兵力厮杀,该战后,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法军逐渐占据了主动权,成为一战的转折点。该战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故答案为:凡尔登战役;说明战争的惨烈。(3)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日等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提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等国,不仅要维持已有的霸权和殖民地,而且还想进一步扩大侵略势力。于是双方矛盾激化,最终形成了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的。故答案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对塞尔维亚而言,是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不能改变整个世界大战的性质。故答案为:不正确。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列强掠夺和侵略战争,参战的大多数国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所以一战的原因,性质,影响,经过都是出题的重点,希望同学们要好好掌握。22.(2016九上·武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某一时期的对联:“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材料二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请回答:(1)材料一对联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情形?这副对联没能反映出这场运动后期的主力,请你把后期的主力写出来。(2)材料二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哪一政党的成立?(写政党的名称)该政党成立有何历史意义?(3)请你说出材料一反映的运动和材料二中所说会议上成立的政党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1)五四运动;工人阶级(2)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共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知识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根据对联信息可以判定是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罢免了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而五四运动的主力则是工人阶级。故答案为:五四运动;工人阶级。(2)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据诗中提示的时间和地点可以判定该事件为中共一大的召开,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答案为: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本题考查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之间的关系。一般答题规律是前者为后者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做准备。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段基础。故答案为: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共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知识。23.(2016九上·武义月考)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观看阅兵后某校以“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开展爱国主义电影观摩周活动,以下是三部入选的电影作品。请你参加他们的活动。A.《我的1919》 B.《末代皇帝》 C 《建党伟业》(1)请你按照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向七年级同学推荐观看的顺序。(只填字母序号)(2)电影《我的1919》再现了波澜壮阔的五四爱国运动。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史学界将这一运动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它标志着什么?(3)我国选择9月3日这个日期进行阅兵是为了纪念哪次战争的胜利?此次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国家进行9.3阅兵可起到什么积极作用?【答案】(1)BAC(2)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3)纪念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根本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让国人铭记历史,感恩英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等。【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的识记能力。A《我的1919》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19年;B《末代皇帝》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11年;C 《建党伟业》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49年;按照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应为:BAC。故答案为:BAC。(2)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答案为: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3)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每年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展示中国军事实力。通过阅兵,我国可以向世界展示人民解放军的军容、军貌、军心,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军事装备实力;向世界宣示中国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坚定决心;凝聚国人信心,增加自豪感。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根本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让国人铭记历史,感恩英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24.(2016九上·武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副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材料二: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被书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墙上。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1)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2)请你举出该学校的两位领导干部及其所担任的职务。(3)为完成革命的任务,国民党采取了哪些行动?为什么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4)参观这所学校的遗址有利于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答案】(1)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2)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3)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原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或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大革命时期也对)。【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1)本题学生对黄埔军校的建立史实的理解记忆及黄埔军校在中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依据材料一中时间1924年,孙中山为一所学校批准的对联,1924年正好是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据此可以知道孙中山就是为黄埔军校所批。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2)本题考查黄埔军校的领导干部。孙中山任军校总理,并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故答案为: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3)本题考查。国民党为了完成革命任务,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国共合作后建立了黄埔军校,发动了北伐战争,消灭了北洋军阀中的吴佩浮,孙传芳等。但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变,因此国共合作以失败告终。故答案为: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原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4)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相关知识。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称为国民革命时期,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时期”。故答案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或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大革命时期也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25.(2016九上·武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19世纪末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摘编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1)材料中日本的“第一个老师”是谁?“19世纪末,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指的是哪一次战争?(2)“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又是指的哪一次战争?标志这次战争的起点和全国性抗战的分别是什么事件?(3)材料所提到的两次战争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其中“20世纪30年代”的结局对中国有何重要意义?(4)对于材料中提到的两场战争的结果,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答案】(1)中国 甲午战争(2)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 (全面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3)前次中国战败,后次中国胜利。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去的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4)落后就要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共的领导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共同对付强敌。【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材料一中“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是指大化改新,当时的天皇是孝德天皇,“第一位老师”是中国;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故答案为:中国 、甲午战争。(2)本题考查全面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所以日军悍然进攻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起反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故答案为: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3)本题考查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后,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经过艰苦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故答案为:前次中国战败,后次中国胜利。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去的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4)本题考查学生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共的领导;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共同对付强敌。【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两场战争的相同点:①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都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而发动的对外战争;②都以征服中国为最终目的;③两次战争中日本都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旅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等);④都进行了残酷的经济掠夺。不同点:①从背景上,前者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后者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②从战争的时间和规模上看,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远远大于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时间不到一年,侵犯地区多在沿海和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一带;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前后长达15年之久,战火燃烧大半个中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更为严重。③前者战胜了中国,勒索大量的财富,加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致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后者中国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武义实验中学201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检测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武义实验中学201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检测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