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第一次测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第一次测试试卷

资源简介

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第一次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小明要随爸爸去埃及旅游,他可以看到的景观是(  )
A.清真寺
B.金字塔
C.圣索菲亚大教堂
D.赵州桥
【答案】B
【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金字塔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金字塔的了解。
2.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的时间和人物分别是(  )
A.公元18世纪、汉谟拉比 B.公元前18世纪、美尼斯
C.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 D.公元前3000年、美尼斯
【答案】C
【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巴比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巴比伦的识记。
3.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 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
【答案】B
【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了奴隶制的小国。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印度的等级制度包括四种人,婆罗门包括祭祀、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吠舍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必须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首陀罗包括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贫困破产和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印度的种姓制度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激化了当时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是正确的,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识记。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及其建立者分别是(  )
A.西周 纣 B.夏朝 启 C.商朝 汤 D.夏朝 禹
【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夏的建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故选择D。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夏的建立的识记。
5.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司母戊鼎、甲骨文等文物,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和甲骨文都是我国古代商朝时候的著名代表性文化成就,分别代表我国当时的青铜铸造和文字成就。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商朝文明成就的识记。
6.西周统治阶级以(  )制度为工具,巩固其统治。
①分封制 ②礼乐制 ③禅让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阶级以礼乐制、分封制为工具,巩固其统治,所以①②符合题意。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郡县制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所以③④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周的识记。
7.“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
A.宋襄公 B.齐桓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五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五霸的识记。
8.《论语 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于“圉”,为最下等级的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事迹。材料中他没有问马的情况,而赶忙问道:“伤人乎?”,体现了“仁”的思想,即爱人。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识记。
9.“元首”一词最早用于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则历史上第一位“元首”应该是(  )
A.伯里克利 B.凯撒 C.屋大维 D.查理曼
【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罗马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大权,自称“元首”,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帝国建立。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古罗马文明的识记。
10.假如时光倒流,你来到古代希腊,你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
①柏拉图在街上辨认 ②到剧场看戏
③和凯撒大帝讨论国家大事 ④欣赏奥林匹亚运动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凯撒大帝是古罗马文明的人物,与古希腊文明无关,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识记。
11.参与实践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社会实践行为的是(  )
A.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B.参与学校劳动
C.植树节全家一起去植树 D.上敬老院慰问老人
【答案】A
【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实践的有关知识。参与社会实践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A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依赖他人的表现,不属于社会实践,符合题意;BCD都是参与社会实践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理解。
12.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要求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作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学习社会知识 ②了解社会 ③认识社会 ④离开社会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成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习社会知识。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理解。
13.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社会发展,或者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这说明(  )
A.我们在与社会交往,认识社会
B.我们已经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C.亲社会应该亲力亲为,不应该只是关心
D.只是一部分人这样做,更多的是不作为
【答案】A
【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生活意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社会发展,或者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这说明我们在与社会交往,认识社会,A符合题意。公民不能直接参与国家管理,B说法错误。关心社会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亲社会行为并不意味着要事事亲力亲为,C说法错误。大部分人这样做,只是少部分人不作为,D说法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生活意义的理解。
14.十一放假期间我参加学校组织的上敬老院看望老人活动;在假期我与同学一起捡拾垃圾;我还与父母一起出去旅游;写完作业我就和奶奶一起外出散步。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B.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
C.在社会实践中成长自己
D.作业写完,无所事事,就找点事做
【答案】D
【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养成亲社会行为意义的有关知识。分析题文材料可知,我是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成长自己。ABC正确,不符合题意;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养成亲社会行为意义的理解。
15.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有利又有弊。因此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应该(  )
A.浏览全部信息
B.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C.邀请家长时刻监督自己,预防网瘾
D.拒绝一切信息
【答案】B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青少年使用网络应遵守的准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有利又有弊,因此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应该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B符合题意;浏览全部信息和拒绝一切信息的做法都不正确,应该浏览与自己学习有关的信息,学会“信息节食”,AD错误;C是预防网瘾的做法,C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青少年使用网络应遵守的准则的理解。
16.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做有益的事情。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网络献爱心 B.网上旅游
C.沉迷网络游戏 D.利用网络査询信息
【答案】C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结交朋友、游遍天下、传播正能量,ABD都是有益的行为,不符合题意,排除;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是错误的做法,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理解。
17.当前,临海市正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创建国家5A城市”的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要成为一名好市民,就要把自己融入社会,亲近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
①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②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③热心帮助他人 ④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题干材料中襄阳市正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要成为一名好市民,就要把自己融入社会,亲近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
18.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广西大学大二女学生刘欣然用当下流行的网络直播方式重走长征路,追寻红色足迹。最近,这则新闻在中央台《新闻联播》播出后,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积极关心社会变化,参与社会实践
B.家事国事天下事,要事事关心
C.刘欣然的直播行为是为提高网络人气,博取名气
D.刘欣然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
【答案】C
【知识点】网络交往;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心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广西大学大二女学生刘欣然用当下流行的网络直播方式重走长征路,追寻红色足迹。她的做法是积极关心社会变化,参与社会实践,体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要事事关心,说明刘欣然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AB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刘欣然的直播行为是善于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充实自己,不是为了提高网络人气,博取名气。C观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关心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积极作用的理解。
19.八年级同学小青通过网络认识了许多天南地北的网友,有大学生、初中同学和老师。学习之余,上网聊聊天,遇到问题,在网络上向同学、老师请教,非常方便、快捷。这说明了(  )
A.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B.网络交往有利无弊
C.网络交往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价值
D.互联网实现了海量知识的共享
【答案】A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网络交往作用的有关知识。题干材料中小青在网络上认识了许多天南地北的网友,有大学生、初中同学和老师。学习之余,上网聊聊天,遇到问题,在网络上向同学、老师请教,非常方便、快捷。这说明了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A符合题意;网络交往有利有弊,B错误;C夸大了网络交往的作用,错误;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网络交往作用的理解。
20.网络是把双刃剑。下列属于正确使用网络的是(  )
A.上网看新闻,查资料 B.在网络上从来不说真话
C.利用网络抄袭答案,完成作业 D.利用网络滥交朋友
【答案】A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网络交往的作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实现了古人“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提供了平等交往、广泛联络、自由活动的平台。网络交往扩大了我们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网络交往可以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学习新知、结交新友;由于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因此,网络交往易使人上当受骗。它也使人们的阴暗心理借助电脑屏幕得以无所顾忌地宣泄,使交往环境被污染。我们既可能成为这种被污染环境的受害者,也可能在无意间参与其中,推波助澜,破坏网络环境。容易使人们上网成瘾。最后对全文做个总结,表明我们对待网络的态度。我们要正确对待网络,文明上网,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网络交往的作用的理解。
二、非选择题
21.请将下列古代文明的名称与发祥地和诞生时间的顺序对应起来
古代文明 发祥地 诞生时间
①古代希腊    A印度河流域 a约公元前3500年
②古代中国    B尼罗河流域 b约公元前2070年
③古代埃及    C长江、黄河流域 c约公元前2500年
④古代巴比伦    D爱琴海 d约公元前8世纪
⑤古代印度    E两河流域
⑥古代罗马 F意大利半岛
例 ⑥ F d
【答案】D—d;C—b;B—a;E—a;A—c
【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明起源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诞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古代中国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诞生时间大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诞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古代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诞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诞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古代文明起源的识记。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享有特权)。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战国策 秦策一》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司马迁在《史记》
材料四: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的一座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牛尊”。从牛尊来看,牛鼻穿有鼻环。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该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哪家思想?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该变法的具体措施。
(3)这次变法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是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趋势。请问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哪一项生产技术的改进?这项生产技术大致出现在什么时候?它的出现使当时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商鞅变法;法家。
(2)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牛耕技术;春秋时期;产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卫鞅(商君),战国时代政治家,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卫鞅是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发动了著名的商鞅变法。
(2)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有: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了我国的牛耕技术。这项生产技术大致出现在春秋时期。它的出现使当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法,产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商鞅变法的识记。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A B
材料二:法典规定如果奴隶主把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
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就不用任何赔偿。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瞎了一只
眼睛,对方就要同样被打瞎一只眼睛作为惩罚;被人打掉牙齿,就要敲掉对方的牙齿。
材料三:
材料四:造物神梵天用自己的嘴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
(1)材料一A和B是历史上最早的法治与民主政治的代表,它们分别出自于哪个国家?
(2)材料二是A国哪部法典规定的内容?这一内容体现了该法典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是B国的一项民主制度,请说说该制度的名称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是哪个国家的制度?这一制度名称是什么?颁布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5)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答案】(1)A古巴比伦;B古希腊
(2)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3)陶片放逐法;为了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
(4)古印度;种姓制度;保护奴隶制贵族的特权和地位。
(5)都是奴隶主政权颁布的,都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古巴比伦、古希腊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A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图B中的人物是伯里克利,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雅典是古希腊的一个重要城邦。
(2)本题考查的是《汉谟拉比法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其特点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3)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是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其设置目的是为了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
(4)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制贵族的特权和地位。
(5)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政权颁布的,都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识记。
24.2017年多校组织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巾帼志愿服务活动。5月初,结合“五一劳动节”,组织中小学生,到新城区前草坪捡拾垃圾。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奉献意识和文明素养,更能够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新风。
(1)处于走向社会关键时期的我们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2)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哪些益处?
(3)亲社会行为在什么中养成?为此,我们应怎么做?
【答案】(1)青少年处在走向社会的关键期,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少年处在走向社会的关键期,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本题考查的是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本题考查的是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
25.大学生小李是玩电脑的高手,一次,为了验证自己的技术实力,他破译了某证券公司的保护程序密码,并修改了网络主页上的数据,在短短的一小时使证券交易公司损失了几百万元,并造成证券交易公司的一度混乱。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迅速侦破了此案,小李最终受到了法律严厉的制裁。
(1)小李的这种行为为什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据你的了解,在网上,还有哪些行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3)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1)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小李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安定,妨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损害了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因此,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恶意制造、传播流言,侮辱他人人格,进行诈骗活动;泄露国家秘密;制造、传播病毒,利用网络破坏公共设施。
(3)网络无限,自由有界。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网络交往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小李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安定,妨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损害了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因此,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本题考查的是网络交往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网络上的违法行为有:恶意制造、传播流言,侮辱他人人格,进行诈骗活动;泄露国家秘密;制造、传播病毒,利用网络破坏公共设施等。
(3)本题考查的是网络交往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网络无限,自由有界。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网络交往的理解。
26.某校八年级(2)班有些同学沉湎于游戏机房或网吧,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存在怕动脑筋,抄袭作业的现象。为了帮助这些同学,班委会决定组织一次主题班会。
(1)请确定班会的主题。
(2)请谈谈沉迷于网络有哪些危害?
(3)青少年应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答案】(1)合理利用网络,健康成长;珍惜青春,远离网络陷阱。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大量冗余信息干扰人们的选择,耗费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一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
(3)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②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的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③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④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网络交往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班会主题可以是“”合理利用网络,健康成长”、“珍惜青春,远离网络陷阱”等,合理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沉迷网络的危害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大量冗余信息干扰人们的选择,耗费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一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
(3)本题考查的是网络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少年应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的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网络交往的理解。
1 / 1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第一次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
1.小明要随爸爸去埃及旅游,他可以看到的景观是(  )
A.清真寺
B.金字塔
C.圣索菲亚大教堂
D.赵州桥
2.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的时间和人物分别是(  )
A.公元18世纪、汉谟拉比 B.公元前18世纪、美尼斯
C.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 D.公元前3000年、美尼斯
3.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 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及其建立者分别是(  )
A.西周 纣 B.夏朝 启 C.商朝 汤 D.夏朝 禹
5.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司母戊鼎、甲骨文等文物,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6.西周统治阶级以(  )制度为工具,巩固其统治。
①分封制 ②礼乐制 ③禅让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7.“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
A.宋襄公 B.齐桓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8.《论语 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于“圉”,为最下等级的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9.“元首”一词最早用于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则历史上第一位“元首”应该是(  )
A.伯里克利 B.凯撒 C.屋大维 D.查理曼
10.假如时光倒流,你来到古代希腊,你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
①柏拉图在街上辨认 ②到剧场看戏
③和凯撒大帝讨论国家大事 ④欣赏奥林匹亚运动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参与实践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社会实践行为的是(  )
A.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B.参与学校劳动
C.植树节全家一起去植树 D.上敬老院慰问老人
12.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要求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作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学习社会知识 ②了解社会 ③认识社会 ④离开社会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3.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社会发展,或者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这说明(  )
A.我们在与社会交往,认识社会
B.我们已经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C.亲社会应该亲力亲为,不应该只是关心
D.只是一部分人这样做,更多的是不作为
14.十一放假期间我参加学校组织的上敬老院看望老人活动;在假期我与同学一起捡拾垃圾;我还与父母一起出去旅游;写完作业我就和奶奶一起外出散步。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B.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
C.在社会实践中成长自己
D.作业写完,无所事事,就找点事做
15.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有利又有弊。因此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应该(  )
A.浏览全部信息
B.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C.邀请家长时刻监督自己,预防网瘾
D.拒绝一切信息
16.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做有益的事情。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网络献爱心 B.网上旅游
C.沉迷网络游戏 D.利用网络査询信息
17.当前,临海市正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创建国家5A城市”的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要成为一名好市民,就要把自己融入社会,亲近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
①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②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③热心帮助他人 ④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广西大学大二女学生刘欣然用当下流行的网络直播方式重走长征路,追寻红色足迹。最近,这则新闻在中央台《新闻联播》播出后,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积极关心社会变化,参与社会实践
B.家事国事天下事,要事事关心
C.刘欣然的直播行为是为提高网络人气,博取名气
D.刘欣然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
19.八年级同学小青通过网络认识了许多天南地北的网友,有大学生、初中同学和老师。学习之余,上网聊聊天,遇到问题,在网络上向同学、老师请教,非常方便、快捷。这说明了(  )
A.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B.网络交往有利无弊
C.网络交往改变了我们的人生价值
D.互联网实现了海量知识的共享
20.网络是把双刃剑。下列属于正确使用网络的是(  )
A.上网看新闻,查资料 B.在网络上从来不说真话
C.利用网络抄袭答案,完成作业 D.利用网络滥交朋友
二、非选择题
21.请将下列古代文明的名称与发祥地和诞生时间的顺序对应起来
古代文明 发祥地 诞生时间
①古代希腊    A印度河流域 a约公元前3500年
②古代中国    B尼罗河流域 b约公元前2070年
③古代埃及    C长江、黄河流域 c约公元前2500年
④古代巴比伦    D爱琴海 d约公元前8世纪
⑤古代印度    E两河流域
⑥古代罗马 F意大利半岛
例 ⑥ F d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享有特权)。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战国策 秦策一》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司马迁在《史记》
材料四: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的一座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牛尊”。从牛尊来看,牛鼻穿有鼻环。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该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哪家思想?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该变法的具体措施。
(3)这次变法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是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趋势。请问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哪一项生产技术的改进?这项生产技术大致出现在什么时候?它的出现使当时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A B
材料二:法典规定如果奴隶主把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
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就不用任何赔偿。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瞎了一只
眼睛,对方就要同样被打瞎一只眼睛作为惩罚;被人打掉牙齿,就要敲掉对方的牙齿。
材料三:
材料四:造物神梵天用自己的嘴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
(1)材料一A和B是历史上最早的法治与民主政治的代表,它们分别出自于哪个国家?
(2)材料二是A国哪部法典规定的内容?这一内容体现了该法典的什么特点?
(3)材料三是B国的一项民主制度,请说说该制度的名称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是哪个国家的制度?这一制度名称是什么?颁布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5)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24.2017年多校组织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巾帼志愿服务活动。5月初,结合“五一劳动节”,组织中小学生,到新城区前草坪捡拾垃圾。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奉献意识和文明素养,更能够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新风。
(1)处于走向社会关键时期的我们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2)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哪些益处?
(3)亲社会行为在什么中养成?为此,我们应怎么做?
25.大学生小李是玩电脑的高手,一次,为了验证自己的技术实力,他破译了某证券公司的保护程序密码,并修改了网络主页上的数据,在短短的一小时使证券交易公司损失了几百万元,并造成证券交易公司的一度混乱。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迅速侦破了此案,小李最终受到了法律严厉的制裁。
(1)小李的这种行为为什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据你的了解,在网上,还有哪些行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3)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6.某校八年级(2)班有些同学沉湎于游戏机房或网吧,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存在怕动脑筋,抄袭作业的现象。为了帮助这些同学,班委会决定组织一次主题班会。
(1)请确定班会的主题。
(2)请谈谈沉迷于网络有哪些危害?
(3)青少年应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金字塔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金字塔的了解。
2.【答案】C
【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巴比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巴比伦的识记。
3.【答案】B
【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了奴隶制的小国。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印度的等级制度包括四种人,婆罗门包括祭祀、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吠舍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必须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首陀罗包括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贫困破产和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印度的种姓制度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激化了当时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是正确的,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识记。
4.【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夏的建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故选择D。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夏的建立的识记。
5.【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和甲骨文都是我国古代商朝时候的著名代表性文化成就,分别代表我国当时的青铜铸造和文字成就。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商朝文明成就的识记。
6.【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阶级以礼乐制、分封制为工具,巩固其统治,所以①②符合题意。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郡县制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所以③④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周的识记。
7.【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五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五霸的识记。
8.【答案】C
【知识点】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事迹。材料中他没有问马的情况,而赶忙问道:“伤人乎?”,体现了“仁”的思想,即爱人。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识记。
9.【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罗马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大权,自称“元首”,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帝国建立。故选择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古罗马文明的识记。
10.【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凯撒大帝是古罗马文明的人物,与古希腊文明无关,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识记。
11.【答案】A
【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实践的有关知识。参与社会实践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A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依赖他人的表现,不属于社会实践,符合题意;BCD都是参与社会实践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理解。
12.【答案】D
【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成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习社会知识。故选择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理解。
13.【答案】A
【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生活意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社会发展,或者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这说明我们在与社会交往,认识社会,A符合题意。公民不能直接参与国家管理,B说法错误。关心社会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亲社会行为并不意味着要事事亲力亲为,C说法错误。大部分人这样做,只是少部分人不作为,D说法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生活意义的理解。
14.【答案】D
【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养成亲社会行为意义的有关知识。分析题文材料可知,我是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成长自己。ABC正确,不符合题意;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养成亲社会行为意义的理解。
15.【答案】B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青少年使用网络应遵守的准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既有利又有弊,因此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应该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B符合题意;浏览全部信息和拒绝一切信息的做法都不正确,应该浏览与自己学习有关的信息,学会“信息节食”,AD错误;C是预防网瘾的做法,C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青少年使用网络应遵守的准则的理解。
16.【答案】C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结交朋友、游遍天下、传播正能量,ABD都是有益的行为,不符合题意,排除;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是错误的做法,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的理解。
17.【答案】D
【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题干材料中襄阳市正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要成为一名好市民,就要把自己融入社会,亲近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
18.【答案】C
【知识点】网络交往;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心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广西大学大二女学生刘欣然用当下流行的网络直播方式重走长征路,追寻红色足迹。她的做法是积极关心社会变化,参与社会实践,体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要事事关心,说明刘欣然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AB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刘欣然的直播行为是善于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充实自己,不是为了提高网络人气,博取名气。C观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关心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积极作用的理解。
19.【答案】A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网络交往作用的有关知识。题干材料中小青在网络上认识了许多天南地北的网友,有大学生、初中同学和老师。学习之余,上网聊聊天,遇到问题,在网络上向同学、老师请教,非常方便、快捷。这说明了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A符合题意;网络交往有利有弊,B错误;C夸大了网络交往的作用,错误;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网络交往作用的理解。
20.【答案】A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网络交往的作用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实现了古人“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提供了平等交往、广泛联络、自由活动的平台。网络交往扩大了我们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网络交往可以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学习新知、结交新友;由于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因此,网络交往易使人上当受骗。它也使人们的阴暗心理借助电脑屏幕得以无所顾忌地宣泄,使交往环境被污染。我们既可能成为这种被污染环境的受害者,也可能在无意间参与其中,推波助澜,破坏网络环境。容易使人们上网成瘾。最后对全文做个总结,表明我们对待网络的态度。我们要正确对待网络,文明上网,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网络交往的作用的理解。
21.【答案】D—d;C—b;B—a;E—a;A—c
【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明起源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诞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古代中国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诞生时间大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诞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古代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诞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诞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古代文明起源的识记。
22.【答案】(1)商鞅变法;法家。
(2)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牛耕技术;春秋时期;产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卫鞅(商君),战国时代政治家,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卫鞅是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发动了著名的商鞅变法。
(2)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有: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了我国的牛耕技术。这项生产技术大致出现在春秋时期。它的出现使当时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法,产生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商鞅变法的识记。
23.【答案】(1)A古巴比伦;B古希腊
(2)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3)陶片放逐法;为了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
(4)古印度;种姓制度;保护奴隶制贵族的特权和地位。
(5)都是奴隶主政权颁布的,都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知识点】古希腊罗马文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古巴比伦、古希腊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A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图B中的人物是伯里克利,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雅典是古希腊的一个重要城邦。
(2)本题考查的是《汉谟拉比法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其特点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3)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是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其设置目的是为了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
(4)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制贵族的特权和地位。
(5)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政权颁布的,都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的识记。
24.【答案】(1)青少年处在走向社会的关键期,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知识点】我们的理想与责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少年处在走向社会的关键期,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本题考查的是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本题考查的是亲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
25.【答案】(1)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小李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安定,妨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损害了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因此,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恶意制造、传播流言,侮辱他人人格,进行诈骗活动;泄露国家秘密;制造、传播病毒,利用网络破坏公共设施。
(3)网络无限,自由有界。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网络交往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小李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安定,妨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损害了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因此,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本题考查的是网络交往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网络上的违法行为有:恶意制造、传播流言,侮辱他人人格,进行诈骗活动;泄露国家秘密;制造、传播病毒,利用网络破坏公共设施等。
(3)本题考查的是网络交往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网络无限,自由有界。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网络交往的理解。
26.【答案】(1)合理利用网络,健康成长;珍惜青春,远离网络陷阱。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大量冗余信息干扰人们的选择,耗费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一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
(3)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②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的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③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④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知识点】网络交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网络交往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班会主题可以是“”合理利用网络,健康成长”、“珍惜青春,远离网络陷阱”等,合理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沉迷网络的危害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大量冗余信息干扰人们的选择,耗费人们的时间;碎片化信息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一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虚拟交往而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
(3)本题考查的是网络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少年应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的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网络交往的理解。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