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沪科版十四章了解电路 第一节电是什么 教材分析? 《电是什么》所在的第十四章,是整个电学的基础。本节课是电学部分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有:摩擦起电的概念;电荷的种类及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等。从教学内容上来说,与以后电学的学习联系不大,是比较独立的一节,难度适中。编排上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通过探究、分析、归纳来认识电,能很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建立起学生学习电学、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由于八年级力学学习困难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形成电学学习的良好开端,为以后电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的性质。 2、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3、认识验电器及其作用。 4、了解静电感应。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归纳、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深刻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原因。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教法:互动实验启发、多媒体直观教学。 学法:主动探究、分析总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纸屑,塑料梳、有小孔的塑料瓶、两只气球、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验电器。 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 展示四幅有关电的图片。 我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电,电是什么呢?电最初是什么时候被人类所发现的呢?这就要从2500年前说起。 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人们特别喜欢一种饰品——琥珀,可是发现当他们穿戴毛皮走动时,他们所佩戴的琥珀饰品容易沾上小毛屑。有一个叫塞利斯的人发现了当琥珀和毛皮摩擦后会吸引一些轻小物体这个问题,可是那时候的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好说:琥珀中存在一种特殊神力。他们把这种特殊神力称作“电”。这个词就是从希腊文的“琥珀”这个词演变而来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前人的脚步从摩擦起电来认识电是什么。 二、摩擦起电 演示实验:用毛皮摩擦后的塑料梳靠近小纸屑。 与毛皮摩擦后的塑料棒靠近细水流。 完成课本P57实验探究 (1)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 轻小物体. (2)将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细水流附近,细水流将会 。 于是我们发现: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对于这种现象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是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体的性质是能吸引轻小物体。 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动起手来。 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准备一些小纸屑,然后用手中的笔或任意物品和头发或者衣物摩擦后靠近小纸屑观察现象。 现象:有些能吸引小纸屑有些不能。 追问: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是为什么吗? 其实这与八年级学的构成物质原子的核式的结构有关。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在通常情况下,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总量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即不显电性。若中性原子失去电子,核外电子所带负电比原子核所带正电少,原子显示带正电,若中性原子得到电子,核外电子所带负电比原子核所带正电多,原子显示带负电。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某些物体强悍些就会得到电子带负电,某些物体弱小些就会失去电子带正电。 解释同学们实验时为什么有的物体摩擦后带电,有的不带电。 摩擦起电实质就是电子在物体间发生转移。 三、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演示实验:迷你实验室不友好的气球实验。 两个气球相互排斥是为什么呢?这跟自然界中的电荷种类及其规律有关。 引入概念:在自然界中,我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学生实验:下面我们跟着书本上P58实验探究来进行电荷间作用规律的探究。完成表格: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的现象。 学生总结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正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练习:P61 2、小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悬挂着的泡沫小球,发现泡沫小球被吸引,则泡沫小球 带电,若泡沫小球被排斥,则泡沫小球 带电。(选填一定、不一定) 总结: 两个物体相互吸引:一个带电、个不带电或两个物体带异种电荷。 两个物体相互排斥:带同种电荷。 阅读P59加油站。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库仑,符号:C。 四、验电器 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人们制成了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验电器。 观察验电器及其图片,认识验电器的构造,原理。 验电器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绝缘塞等几个部分组成。 原理: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上,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演示实验: 1、用被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用丝绸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后接触同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 3、用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去接触前一同一个验电器的金属球。(多摩擦几次让实验显示先闭合后张开的现象) 验电器有什么现象,带什么电? 1、金属箔张开,带正电。 2、金属箔张角变大,带正电。 3、金属箔线闭合后张开,带负电。 小结:验电器只能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及通过比较张角大小初略比较电荷量,不能判断带什么电及确定的电荷量。 五、静电感应 当带电的物体与未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的电荷重新分布,导体内与带电体电荷相反的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体附近,电荷性质相同的电荷则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导体的另一端。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都是静电现象。 六、课堂小结 1、摩擦起电及其实质。 2、电荷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3、验电器原理。 4、静电感应。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电是什么 一、摩擦起电 1、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对于这种现象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实质:电子在物体间发生转移。 二、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1、我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量Q: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是库仑,符号:C。 三、验电器 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绝缘塞等几个部分组成。 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静电感应 当带电的物体与未带电的导体相互靠近时,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的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 作业:巩固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