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八校联谊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八校联谊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

资源简介

八校联谊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早期城市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的时间与对应区域是(  )
A.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 B.约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流域
C.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 D.约公元前3000年黄河流域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约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罗河沿岸逐渐形成了几十个最初的小国,B说法有遗漏;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C说法有误;月公元前2070年,黄河流域出现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D说法有误。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的识记。
2.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下列为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础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腓尼基文字的有关知识。古代的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这些文字后来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C项为腓尼基文字。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腓尼基文字的识记。
3.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
A.印度河、恒河——古埃及——金字塔
B.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C.尼罗河——古印度——甲骨文
D.黄河、长江——中国—楔形文字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的搭配是正确的。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的识记。
4.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下列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B.礼乐制度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C.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D.世袭制和礼乐制构成了西周的礼乐文明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礼乐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礼乐制度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所以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身份地位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A正确;礼乐制度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B正确;礼乐制度目的是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C正确;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D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的理解。
5.小明梦见自己来到了几千年前的商朝,他可能看到的有(  )
①到作坊看青铜冶炼的过程
②许多信佛者到寺庙上香
③阅读孔子编辑的《诗经》
④将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①符合题意;商朝时期,佛教还没有创立,而且要到东汉才传入我国,②错误;孔子是春秋晚期人,③不符合题意;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时代,遇事就要用占卜确定吉凶,将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商朝重要史实的识记。
6.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周的建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故选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周的建立的识记。
7.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重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的需要
C.分封制的衰落 D.人民的愿望
【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重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变革根本原因的识记。
8.秦始皇采取下列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大一统举措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文字,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大一统举措的理解。
9.成年男性公民格瓦达和妹妹玛利亚住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一小村庄,他们最有可能的经历是(  )
A.格瓦达因家庭贫困被禁止参加公民大会
B.格瓦达因担任政府公职获得补贴
C.玛利亚参加公民大会,格瓦达在家干农活
D.两人一起参与国家议事
【答案】B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文有提到伯里克利时代,此时的雅典正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由此判断,只有B选项格瓦达担任政府公职获得补贴有可能发生。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
10.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
B.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国家“元首”,使罗马民主制达到全盛
C.中古欧洲时法兰克等国的君主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
D.中古欧洲时封臣对自己封主的封主有臣属关系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方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欧洲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设有人民大会和元老院。元老院是最高权力机构。还设有执政官、大法官、检察官和保民官等高级官吏。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A正确;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国家“元首”,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民主消亡,B错误;中古欧洲时基督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C错误; 中古欧洲时封臣对自己封主的封主没有臣属关系,D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欧洲概况的识记。
11.林凡在旅游途中拍到了下图建筑物。据此回答小题。
(1)对此照片所示建筑物认识正确的是(  )
A.这是中世纪风格的基教教建筑 B.这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
C.这种建筑仅存在于西欧地区 D.反映了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
(2)对上侧宗教建筑相关的宗教认识正确的是(  )
A.它的创始人是耶稣 B.它诞生于阿拉伯地区
C.其宗教经典是《古兰经》 D.曾被阿育王奉为国教
【答案】(1)A
(2)A
【知识点】探究宗教文化景观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景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图片是中世纪风格的基教教建筑。
(2)本题考查的是基督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三大宗教的识记。
12.“元老院掌握国家政权”“斯巴达克起义”,和这些关键词相关的学习主题是(  )
A.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全盛 B.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C.希腊文明的繁荣 D.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共和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国家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争得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并最终成为地中海霸主的国家。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迫使奴隶一再发动大规模逃亡和武装起义。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爆发。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共和国的识记。
13.下列属于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有(  )
①发明了拉丁字母
②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清真寺
③创作了文学名著《荷马史诗》
④医学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明了拉丁字母的是古罗马人,①错误;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是清真寺,②正确;创作了文学名著《荷马史诗》的是古希腊人,③错误;阿拉伯医生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和伊本 西那的《医典》是百科全书式的巨著,长期被西方人视为医学指南。阿拉伯人的医学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④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的识记。
14.(2016八上·桐乡期中)假如时光倒流,你来到古代希腊,你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
①与苏格拉底在街上辩论 ②在街上看扛着“法西斯”的扈从
③和查理大帝讨论国家大事 ④欣赏奥林匹克运动会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答案】C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文明成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是古罗马文明的内容,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查理大帝,后人称他查理曼,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文明成就的识记。
15.他们给中国带来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埃及发现了希腊文化,还接触了印度的数学和哲学。他们的脚步所到之处,都出现了学习的热潮。上述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
A.古印度人 B.阿拉伯人 C.古巴比伦人 D.古希腊人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给中国带来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在埃及发现了希腊文化,还接触了印度的数学和哲学是阿拉伯人,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而古印度人、古巴比伦人和古希腊人分别创造了各自地区的文化。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的识记。
16.伊斯兰教在形成过程中,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是(  )
A.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B.有助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C.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D.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的有关知识。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伊斯兰教在形成过程”、“不同”,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凡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这就打破了阿拉伯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确立了以宗教和地区为基础的社会,为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综合分析,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的识记。
17.公元前5世纪,古代中国与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最能代表当时东西方文明高度发展的成就是(  )
A.青铜技术罗马法 B.皇帝制度民主制度
C.甲骨文金字塔 D.百家争鸣民主制度
【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东西方文明成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国处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古希腊文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急剧变化,面对各种问题,许多思想家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古希腊包括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城邦,雅典拥有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特别是在伯里克利当政时,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东西方文明成就的识记。
18.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欧等级制度森严 B.神权在精神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C.西欧遭受战争破坏 D.西欧庄园农奴生活悲惨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罗马天主教会在思想文化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并与王权分庭抗礼,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欧洲的识记。
19.西欧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
①封建庄园的出现
②封建农奴制度与封建等级制度
③城市的兴起
④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教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是西欧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欧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的识记。
20.下列属于斯巴达与雅典的共同特征是(  )
A.手工业发达
B.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发的城邦国家
C.公民有机会参与政治
D.尚武善战
【答案】B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巴达与雅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雅典是个近海国家,经济以工商业为主,手工业发达;斯巴达是个内陆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B正确,雅典与斯巴达都是古希腊重要的城邦国家,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C错误,雅典实行民主制度,但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机会参政,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斯巴达实行贵族专制统治。D错误,斯巴达尚武善战,雅典崇尚科学,和平。所以斯巴达与雅典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邦国家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斯巴达与雅典的了解。
21.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② 12世纪的伦敦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
③ 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④ 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西欧城市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1世纪起,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原有城市的恢复和新城市的涌现。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产生,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所以①表述正确。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热内亚、佛罗伦萨都是中世纪著名的城市。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是意大利的威尼斯而不是英国的伦敦,所以②表述错误。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所以③表述正确。西欧庄园经济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西欧城市经济是市场经济,所以④的说法不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识记。
22.下列成语或典故不属于刘邦和项羽“楚汉之争”时期的有(  )
A.约法三章 B.破釜沉舟
C.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四面楚歌
【答案】B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楚汉之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所以破釜沉舟与“楚汉之争”无关。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楚汉之争的识记。
23.山东省的简称为“鲁”,源于我国西周时实行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郡县制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故山东省的简称为“鲁”。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识记。
24.下列关于下图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这次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C.刘邦领导了这次起义,并建立汉朝
D.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戍边农民途中遇雨
【答案】A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图反映的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最后被镇压,B错误;这次起义的陈胜、吴广领导的,C错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D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识记。
二、非选择题
25.横亘于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地中海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个帝国的疆域图
图1 图2
材料二:两大帝国的文明
图3:一部刻在铜板上的法律图 4:十个数字符号
(1)图1和图2分别是哪一帝国的疆域图?
(2)图3和图4分别是材料一中哪一帝国的文明代表?结合图3和图4说说它们分别对世界文明有何巨大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大帝国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案】(1)图1:罗马帝国,图2:阿拉伯帝国。
(2)①图3、图4分别是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代表。②a《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律,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许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b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
(3)两大帝国共同特点:①疆域: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②文化: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疆域图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罗马帝国的疆域图,图2是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图。
(2)本题考查的是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文明成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3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帝国的文明代表,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律,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许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图4是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帝国的文明代表,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
(3)本题考查的是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共同特点:在疆域方面,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在文化层面,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概况的识记。
26.读下列地图和图片,回答问题。
(1)图①是哪一世界性宗教的传播路线?判断依据是什么?
(2)图②——⑥建筑中哪三图属于上题中这一宗教的(填序号)?
(3)比较图②——⑥的建筑风格,你可得出哪些结论?
【答案】(1)佛教;判断依据:该世界性宗诞生于印度。
(2)图④⑤⑥
(3)结论:①不同宗教的建筑风格存在明显差异。②同一宗教的建筑风格也存在较大差异。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知识点】探究宗教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是佛教的传播路线,判断依据是该世界性宗诞生于印度。
(2)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②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图③是基督教的宗教建筑,图④⑤⑥是佛教的宗教建筑。
(3)本题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景观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宗教的建筑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宗教的建筑风格也存在较大差异;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三大宗教的识记。
27.早期文明多元发展,异彩纷呈。读下列地图和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图
图1: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图
材料二:早期文明的政治现象
图2:某官僚制度示意图图3:雅典人在发表演说
(1)图中A-E均为人类早期文明,请根据下列提示,指出所对应的文明分别位于图中哪一处?(在括号内填字母)
①这里医学发达,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已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   
②这里天文学比较先进,创造了七天一星期制度。   
③这里曾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还编称:四个等级分别是造物主“原人”用自己身体的四个部位变成的。   
(2)图2所示的官僚制度最早出现于图1中哪个早期文明(填字母)的哪个朝代?该制度的创立者是谁?
(3)图3反映的雅典政治制度与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根本不同?这两种政治制度分别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按早期文明诞生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将ABCDE五个早期文明进行分类。
【答案】(1)B;C;D
(2)秦朝;秦始皇嬴政。
(3)①图3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图2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前者民主,后者专制)。②雅典的民主制度开创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也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秦朝的中央集权官僚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4)A属于海洋文明。BCDE属于大河文明。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中的“木乃伊”说明是古埃及(B);②中的“创造了七天一星期制度”则是两河文明(C);③中的“四个等级分别是造物主“原人”用自己身体的四个部位变成的”则是古印度文明(D)。
(2)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2所示的官僚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最早出现在图1的古代中国(E)的秦朝。
(3)本题考查的是秦朝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和雅典民主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3反映的雅典政治制度是民主制度,图2反映的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雅典的民主制度开创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也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秦朝的中央集权官僚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4)本题考查的是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发生在地中海地区,是海洋文明; BCDE都发生在大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秦朝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和雅典民主制度、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识记。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诸子观点 体现的思想(主张) 所属学派 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① ② ⑤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 道家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强调“法治” ④
(2)习近平曾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勤政为民的重要性。他借鉴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该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3)请列举正反史实各一例,印证“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的重要性。
【答案】(1)①“仁政”;②儒家;③主张“无为”;④韩非子;⑤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出的各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2)儒家;孔子
(3)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
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 “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
【知识点】百家争鸣;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仁政而王”观点是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处无为之事”,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百家争鸣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出的各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2)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勤政为民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仁”的思想主张: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3)本题考查的是仁政和暴政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 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识记,对仁政和暴政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编制年代尺】
材料一:我国王朝更迭示意图(部分)
【收集史料】
材料二: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材料三:“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干藏有《诗》《书》败家语者,皆诣守慰杂烧之……”公元前212年,因为有儒生方士说秦始皇“天性刚愎自用,贪于权势等”460各儒生方士在咸阳被坑杀。
【整理史料】
自古以来人们对秦始皇评说不一。为了学会正确评价秦始皇,八(1)班同学们从不同途径收集了有关史料。整理如下:
①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②实行陶片放逐法③制定车裂等十多种死刑。
④设置刺史制度⑤要农民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④中央设置公民大会和元老院⑦建立了秦朝行政体系
⑧⑨……
(1)图中的①、②、③处应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从①到③反映了我国社会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材料一中的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诗歌歌颂了他的哪一伟大历史功绩?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你谈谈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评价)?
(4)【论从史出】A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上述哪些材料能够论证这一观点?
B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请结合所学知识,补充相关史实来论证说明这一观点(至少两个角度以上)
(5)结合上述,请你用一句简练的话来评价秦始皇,并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答案】(1)①东周;②战国;③秦朝;历史发展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
(2)①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六国,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国长期混战格局的局面。
(3)①“焚书坑儒”。②“焚书坑儒”一方面有利于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另一方面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造成巨大损失。
(4)A暴君;①③⑤;
B“千古一帝”。①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交流,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纽带,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②统一货币和度量,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很大…
(5)①秦始皇一生功大于过,是“千古一帝”(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等)。
②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分为二全面评价;应该史论结合,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社会进步有无贡献。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历史发展趋势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次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国时期最后成为战国七雄,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所以①东周,②战国,③秦朝;历史发展趋势:从春秋战国的分裂走向秦朝的统一。
(2)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扫六合”——秦始皇嬴政灭六国。公元前221年六国,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国长期混战格局的局面。
(3)本题考查的是焚书坑儒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说的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一方面有利于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另一方面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造成巨大损失。
(4)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①③⑤体现了秦始皇是暴君。秦始皇也是“千古一帝”,其贡献有: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交流,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纽带,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统一货币和度量,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很大;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5)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人物评价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一生功大于过,是“千古一帝”(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等)。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分为二全面评价;应该史论结合,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社会进步有无贡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功与过的识记,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对历史人物评价方法的掌握。
30.历史上的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大化二年,孝德天皇发布《田令》,规定“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日本《田令》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我国哪一历史时期?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记载了哪一次变革?根据材料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3)该规定出于日本的哪一次改革?上述措施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上述三次变革对我国国家建设有何借鉴之处?
【答案】(1)①春秋时期。②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最先称霸,确立了霸主地位。
(2)①秦国商鞅变法。②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③影响(关系):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础,(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①大化改新。②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4)①坚持改革,与时俱进;②政策的制定要保护农民(人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管仲相桓公”——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管仲相桓公”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影响: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最先称霸,确立了霸主地位。
(2)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孝公用商君,商君即商鞅,秦孝公让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变法是措施:坏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急耕战之赏——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商鞅变法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础(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本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二年,孝德天皇”——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大化改新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则材料都说明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革,与时俱进;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利益,所以政策的制定要保护农民(人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大化改新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 / 1八校联谊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早期城市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的时间与对应区域是(  )
A.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 B.约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流域
C.约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 D.约公元前3000年黄河流域
2.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下列为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础的是(  )
A. B.
C. D.
3.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
A.印度河、恒河——古埃及——金字塔
B.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C.尼罗河——古印度——甲骨文
D.黄河、长江——中国—楔形文字
4.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下列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B.礼乐制度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C.礼乐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D.世袭制和礼乐制构成了西周的礼乐文明
5.小明梦见自己来到了几千年前的商朝,他可能看到的有(  )
①到作坊看青铜冶炼的过程
②许多信佛者到寺庙上香
③阅读孔子编辑的《诗经》
④将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6.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7.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重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的需要
C.分封制的衰落 D.人民的愿望
8.秦始皇采取下列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9.成年男性公民格瓦达和妹妹玛利亚住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一小村庄,他们最有可能的经历是(  )
A.格瓦达因家庭贫困被禁止参加公民大会
B.格瓦达因担任政府公职获得补贴
C.玛利亚参加公民大会,格瓦达在家干农活
D.两人一起参与国家议事
10.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
B.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国家“元首”,使罗马民主制达到全盛
C.中古欧洲时法兰克等国的君主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
D.中古欧洲时封臣对自己封主的封主有臣属关系
11.林凡在旅游途中拍到了下图建筑物。据此回答小题。
(1)对此照片所示建筑物认识正确的是(  )
A.这是中世纪风格的基教教建筑 B.这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
C.这种建筑仅存在于西欧地区 D.反映了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
(2)对上侧宗教建筑相关的宗教认识正确的是(  )
A.它的创始人是耶稣 B.它诞生于阿拉伯地区
C.其宗教经典是《古兰经》 D.曾被阿育王奉为国教
12.“元老院掌握国家政权”“斯巴达克起义”,和这些关键词相关的学习主题是(  )
A.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全盛 B.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C.希腊文明的繁荣 D.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13.下列属于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有(  )
①发明了拉丁字母
②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清真寺
③创作了文学名著《荷马史诗》
④医学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4.(2016八上·桐乡期中)假如时光倒流,你来到古代希腊,你可能做到的事情是(  )
①与苏格拉底在街上辩论 ②在街上看扛着“法西斯”的扈从
③和查理大帝讨论国家大事 ④欣赏奥林匹克运动会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15.他们给中国带来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埃及发现了希腊文化,还接触了印度的数学和哲学。他们的脚步所到之处,都出现了学习的热潮。上述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
A.古印度人 B.阿拉伯人 C.古巴比伦人 D.古希腊人
16.伊斯兰教在形成过程中,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是(  )
A.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B.有助于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C.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D.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17.公元前5世纪,古代中国与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最能代表当时东西方文明高度发展的成就是(  )
A.青铜技术罗马法 B.皇帝制度民主制度
C.甲骨文金字塔 D.百家争鸣民主制度
18.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欧等级制度森严 B.神权在精神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C.西欧遭受战争破坏 D.西欧庄园农奴生活悲惨
19.西欧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
①封建庄园的出现
②封建农奴制度与封建等级制度
③城市的兴起
④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教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下列属于斯巴达与雅典的共同特征是(  )
A.手工业发达
B.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发的城邦国家
C.公民有机会参与政治
D.尚武善战
21.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② 12世纪的伦敦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是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
③ 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④ 西欧城市经济是自给自足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下列成语或典故不属于刘邦和项羽“楚汉之争”时期的有(  )
A.约法三章 B.破釜沉舟
C.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四面楚歌
23.山东省的简称为“鲁”,源于我国西周时实行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郡县制
24.下列关于下图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这次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C.刘邦领导了这次起义,并建立汉朝
D.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戍边农民途中遇雨
二、非选择题
25.横亘于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地中海是古代诸多文明演绎的舞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个帝国的疆域图
图1 图2
材料二:两大帝国的文明
图3:一部刻在铜板上的法律图 4:十个数字符号
(1)图1和图2分别是哪一帝国的疆域图?
(2)图3和图4分别是材料一中哪一帝国的文明代表?结合图3和图4说说它们分别对世界文明有何巨大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大帝国有哪些共同特点?
26.读下列地图和图片,回答问题。
(1)图①是哪一世界性宗教的传播路线?判断依据是什么?
(2)图②——⑥建筑中哪三图属于上题中这一宗教的(填序号)?
(3)比较图②——⑥的建筑风格,你可得出哪些结论?
27.早期文明多元发展,异彩纷呈。读下列地图和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图
图1:世界早期文明分布图
材料二:早期文明的政治现象
图2:某官僚制度示意图图3:雅典人在发表演说
(1)图中A-E均为人类早期文明,请根据下列提示,指出所对应的文明分别位于图中哪一处?(在括号内填字母)
①这里医学发达,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已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   
②这里天文学比较先进,创造了七天一星期制度。   
③这里曾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还编称:四个等级分别是造物主“原人”用自己身体的四个部位变成的。   
(2)图2所示的官僚制度最早出现于图1中哪个早期文明(填字母)的哪个朝代?该制度的创立者是谁?
(3)图3反映的雅典政治制度与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有何根本不同?这两种政治制度分别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按早期文明诞生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将ABCDE五个早期文明进行分类。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诸子观点 体现的思想(主张) 所属学派 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① ② ⑤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 道家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强调“法治” ④
(2)习近平曾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勤政为民的重要性。他借鉴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该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3)请列举正反史实各一例,印证“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的重要性。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编制年代尺】
材料一:我国王朝更迭示意图(部分)
【收集史料】
材料二: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材料三:“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干藏有《诗》《书》败家语者,皆诣守慰杂烧之……”公元前212年,因为有儒生方士说秦始皇“天性刚愎自用,贪于权势等”460各儒生方士在咸阳被坑杀。
【整理史料】
自古以来人们对秦始皇评说不一。为了学会正确评价秦始皇,八(1)班同学们从不同途径收集了有关史料。整理如下:
①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②实行陶片放逐法③制定车裂等十多种死刑。
④设置刺史制度⑤要农民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④中央设置公民大会和元老院⑦建立了秦朝行政体系
⑧⑨……
(1)图中的①、②、③处应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从①到③反映了我国社会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材料一中的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诗歌歌颂了他的哪一伟大历史功绩?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你谈谈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评价)?
(4)【论从史出】A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上述哪些材料能够论证这一观点?
B组同学观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请结合所学知识,补充相关史实来论证说明这一观点(至少两个角度以上)
(5)结合上述,请你用一句简练的话来评价秦始皇,并谈谈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30.历史上的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大化二年,孝德天皇发布《田令》,规定“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日本《田令》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我国哪一历史时期?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记载了哪一次变革?根据材料概括“商君”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3)该规定出于日本的哪一次改革?上述措施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上述三次变革对我国国家建设有何借鉴之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约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罗河沿岸逐渐形成了几十个最初的小国,B说法有遗漏;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C说法有误;月公元前2070年,黄河流域出现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D说法有误。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的识记。
2.【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亚国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腓尼基文字的有关知识。古代的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这些文字后来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22个字母,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C项为腓尼基文字。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腓尼基文字的识记。
3.【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的搭配是正确的。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的识记。
4.【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礼乐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礼乐制度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所以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身份地位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A正确;礼乐制度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B正确;礼乐制度目的是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C正确;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D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的理解。
5.【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朝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青铜制造业发达,①符合题意;商朝时期,佛教还没有创立,而且要到东汉才传入我国,②错误;孔子是春秋晚期人,③不符合题意;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时代,遇事就要用占卜确定吉凶,将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④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商朝重要史实的识记。
6.【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周的建立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故选C。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周的建立的识记。
7.【答案】A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重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变革根本原因的识记。
8.【答案】D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大一统举措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文字,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大一统举措的理解。
9.【答案】B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文有提到伯里克利时代,此时的雅典正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全体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由此判断,只有B选项格瓦达担任政府公职获得补贴有可能发生。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
10.【答案】A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方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欧洲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设有人民大会和元老院。元老院是最高权力机构。还设有执政官、大法官、检察官和保民官等高级官吏。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结合,A正确;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国家“元首”,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民主消亡,B错误;中古欧洲时基督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C错误; 中古欧洲时封臣对自己封主的封主没有臣属关系,D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欧洲概况的识记。
11.【答案】(1)A
(2)A
【知识点】探究宗教文化景观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景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图片是中世纪风格的基教教建筑。
(2)本题考查的是基督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三大宗教的识记。
12.【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共和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国家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争得地中海霸权,掠夺资源与奴隶,同地中海西部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并最终成为地中海霸主的国家。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迫使奴隶一再发动大规模逃亡和武装起义。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爆发。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共和国的识记。
13.【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明了拉丁字母的是古罗马人,①错误;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是清真寺,②正确;创作了文学名著《荷马史诗》的是古希腊人,③错误;阿拉伯医生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和伊本 西那的《医典》是百科全书式的巨著,长期被西方人视为医学指南。阿拉伯人的医学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④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阿拉伯人的文化成就的识记。
14.【答案】C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文明成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是古罗马文明的内容,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查理大帝,后人称他查理曼,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文明成就的识记。
15.【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给中国带来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在埃及发现了希腊文化,还接触了印度的数学和哲学是阿拉伯人,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而古印度人、古巴比伦人和古希腊人分别创造了各自地区的文化。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的识记。
16.【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的有关知识。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伊斯兰教在形成过程”、“不同”,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凡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这就打破了阿拉伯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确立了以宗教和地区为基础的社会,为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综合分析,B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的识记。
17.【答案】D
【知识点】百家争鸣;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东西方文明成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国处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古希腊文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急剧变化,面对各种问题,许多思想家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古希腊包括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城邦,雅典拥有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特别是在伯里克利当政时,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东西方文明成就的识记。
18.【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罗马天主教会在思想文化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并与王权分庭抗礼,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欧洲的识记。
19.【答案】C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是西欧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欧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的识记。
20.【答案】B
【知识点】西方文明的摇篮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巴达与雅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错误,雅典是个近海国家,经济以工商业为主,手工业发达;斯巴达是个内陆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B正确,雅典与斯巴达都是古希腊重要的城邦国家,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一些村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C错误,雅典实行民主制度,但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机会参政,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斯巴达实行贵族专制统治。D错误,斯巴达尚武善战,雅典崇尚科学,和平。所以斯巴达与雅典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邦国家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斯巴达与雅典的了解。
21.【答案】B
【知识点】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世纪西欧城市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1世纪起,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原有城市的恢复和新城市的涌现。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产生,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所以①表述正确。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热内亚、佛罗伦萨都是中世纪著名的城市。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是意大利的威尼斯而不是英国的伦敦,所以②表述错误。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所以③表述正确。西欧庄园经济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西欧城市经济是市场经济,所以④的说法不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中世纪西欧城市的识记。
22.【答案】B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楚汉之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所以破釜沉舟与“楚汉之争”无关。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楚汉之争的识记。
23.【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鲁国,中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故山东省的简称为“鲁”。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识记。
24.【答案】A
【知识点】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图反映的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最后被镇压,B错误;这次起义的陈胜、吴广领导的,C错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D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识记。
25.【答案】(1)图1:罗马帝国,图2:阿拉伯帝国。
(2)①图3、图4分别是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代表。②a《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律,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许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b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
(3)两大帝国共同特点:①疆域: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②文化: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罗马帝国及基督教的产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疆域图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罗马帝国的疆域图,图2是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图。
(2)本题考查的是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文明成就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3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帝国的文明代表,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律,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许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图4是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帝国的文明代表,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0到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
(3)本题考查的是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共同特点:在疆域方面,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在文化层面,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概况的识记。
26.【答案】(1)佛教;判断依据:该世界性宗诞生于印度。
(2)图④⑤⑥
(3)结论:①不同宗教的建筑风格存在明显差异。②同一宗教的建筑风格也存在较大差异。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知识点】探究宗教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是佛教的传播路线,判断依据是该世界性宗诞生于印度。
(2)本题考查的是佛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②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图③是基督教的宗教建筑,图④⑤⑥是佛教的宗教建筑。
(3)本题考查的是世界三大宗教景观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宗教的建筑风格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宗教的建筑风格也存在较大差异;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三大宗教的识记。
27.【答案】(1)B;C;D
(2)秦朝;秦始皇嬴政。
(3)①图3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图2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前者民主,后者专制)。②雅典的民主制度开创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也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秦朝的中央集权官僚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4)A属于海洋文明。BCDE属于大河文明。
【知识点】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国家;古代印度及佛教;探究早期区域文明的异同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国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中的“木乃伊”说明是古埃及(B);②中的“创造了七天一星期制度”则是两河文明(C);③中的“四个等级分别是造物主“原人”用自己身体的四个部位变成的”则是古印度文明(D)。
(2)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2所示的官僚制度是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最早出现在图1的古代中国(E)的秦朝。
(3)本题考查的是秦朝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和雅典民主制度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3反映的雅典政治制度是民主制度,图2反映的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雅典的民主制度开创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也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秦朝的中央集权官僚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4)本题考查的是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发生在地中海地区,是海洋文明; BCDE都发生在大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秦朝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和雅典民主制度、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识记。
28.【答案】(1)①“仁政”;②儒家;③主张“无为”;④韩非子;⑤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出的各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2)儒家;孔子
(3)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
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 “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
【知识点】百家争鸣;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仁政而王”观点是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处无为之事”,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百家争鸣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出的各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2)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勤政为民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仁”的思想主张: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3)本题考查的是仁政和暴政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①反:秦朝统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严刑峻法,滥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赋税繁重,实施暴政,激起了秦末农民的大起义,在农民的起义中覆亡。 ②正: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赋税、徭役、刑罚,努力减轻人们负担,社会比较安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识记,对仁政和暴政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9.【答案】(1)①东周;②战国;③秦朝;历史发展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
(2)①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年六国,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国长期混战格局的局面。
(3)①“焚书坑儒”。②“焚书坑儒”一方面有利于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另一方面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造成巨大损失。
(4)A暴君;①③⑤;
B“千古一帝”。①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交流,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纽带,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②统一货币和度量,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很大…
(5)①秦始皇一生功大于过,是“千古一帝”(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等)。
②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分为二全面评价;应该史论结合,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社会进步有无贡献。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兴亡;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历史发展趋势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次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国时期最后成为战国七雄,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所以①东周,②战国,③秦朝;历史发展趋势:从春秋战国的分裂走向秦朝的统一。
(2)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扫六合”——秦始皇嬴政灭六国。公元前221年六国,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国长期混战格局的局面。
(3)本题考查的是焚书坑儒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说的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一方面有利于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另一方面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造成巨大损失。
(4)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①③⑤体现了秦始皇是暴君。秦始皇也是“千古一帝”,其贡献有: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交流,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纽带,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统一货币和度量,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很大;建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5)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人物评价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一生功大于过,是“千古一帝”(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等)。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分为二全面评价;应该史论结合,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社会进步有无贡献。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功与过的识记,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对历史人物评价方法的掌握。
30.【答案】(1)①春秋时期。②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最先称霸,确立了霸主地位。
(2)①秦国商鞅变法。②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③影响(关系):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础,(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①大化改新。②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4)①坚持改革,与时俱进;②政策的制定要保护农民(人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知识点】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管仲相桓公”——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管仲相桓公”发生在我国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影响: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齐桓公最先称霸,确立了霸主地位。
(2)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孝公用商君,商君即商鞅,秦孝公让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变法是措施:坏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急耕战之赏——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商鞅变法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始皇并天下”奠定了基础(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本题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二年,孝德天皇”——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大化改新使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
(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则材料都说明改革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革,与时俱进;这些改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利益,所以政策的制定要保护农民(人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大化改新的识记,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